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阿含經卷第二十叁

  中阿含經卷第二十叁

  八十九、比丘請經第叁(第二小土城誦)

  大意:本經敘述大目揵連告訴諸比丘:當比丘的,應當請諸尊教我、诃我,莫難于我。並說成就戾語法,和成就善語法者之過失、功德,同時以照鏡爲喻。

  結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遊行于王舍城,住在于竹林迦蘭哆園(竹林精舍),和大比丘衆俱在,都在受夏坐(結夏安居)。

  那時,尊者大目揵連告訴諸比丘們說:「諸位賢者!或者有比丘。請諸比丘而說:『諸位尊者!請對我說,請教示我,請诃責我,不可爲難于我!』(不使他落于不可救的人)。爲甚麼呢?諸位賢者!或者有一人,成就于戾語(粗暴之語,難以訓服之語),成就于戾語法。由于戾語法之故,使諸梵行者不願和他說話,也不教他,也不诃責他,而難彼人(使那個人爲難)。諸位賢者!甚麼叫做戾語法呢?甚麼叫做如有人成就戾語法的話,諸梵行者就不語他,不教他,不诃責他而難彼人呢?諸位賢者!或有一人,爲惡欲、念欲(起惡的欲,而念念不忘其惡的欲)。諸位賢者!如有人惡欲、念欲的話,就叫做戾語法。像如是的染行染(汙染而常行汙染),不語而結住,欺诳而谀谄,悭貪而嫉妒,無慚而無愧、瞋弊而惡意,瞋恚而語言,诃責比丘之诃(反罵),诃責比丘之輕慢,诃責比丘之發露,更互相避而說外事(被責時,把話移往別事-外事),不語而瞋恚、憎嫉熾盛,惡朋友、惡伴侶(惡知識俱、與惡伴俱),無恩、不知恩,也同樣的道理。諸位賢者!如果有人無恩、不知恩的話,就爲之戾語法(包括如上之法,略舉無恩與不知恩)。諸位賢者!這叫做諸戾語之法,如果有成就戾語法的話,則,諸梵行者不會語他(不肯和他講話),不教他,不诃責他,而爲難那個人。諸位賢者!當比丘的,應當要自思量。

  諸位賢者!如果有人惡欲、念欲的話,我就不會愛念他。如果我惡欲、念欲的話,他也不會愛念我。當比丘的,應該要作如是的觀察。應該不行惡欲、不念欲,如這樣的話,就當學如是之法!像如是的,那些染而行染、不語而結住,欺诳而谀谄,悭貪而嫉妒,無慚而無愧,瞋弊而惡意,瞋恚而語言,诃責比丘之诃責,诃責比丘之輕慢,诃責比丘之發露,更互相避而說外事,不語而瞋恚,憎嫉熾盛,惡朋友,惡伴侶,無恩、不知思,也是同樣的道理。諸位賢者!如果有人無恩、不知恩的話,我就不愛念他。如果我無恩、不知恩的話,他也同樣的不愛念我。當比丘的,應作如是之觀察。應不行無恩、不行不知恩的,當學如是之法。

  諸位賢者!如有比丘不請諸比丘而說:『諸位尊者!請語我、教我、诃我,莫難于我!』爲甚麼呢?諸位賢者!或者有一人善語(善于語的人,善于教誨的人),成就于善語法(具備善于語之法-教誨之法),由于成就善語法之故,諸梵行者,就會善于語他(善于與他談論),會善于教他,善于诃責他(做錯時,有人肯糾正他),不會爲難那個人(不使爲難,而無所成就)。諸位賢者!甚麼叫做善語法,而如有人成就善語法的話,諸位梵行者就會善語他,善教他,善诃他,不爲難那個人呢?諸位賢者!或者有一人,並不惡欲,也不念欲。諸位賢者!如果有人不惡欲、不念欲的話,就是爲之善語法。像如是的,那些不染行染,不不語結住,不欺诳谀谄,不悭貪嫉妒,不無慚無愧,不瞋弊惡意,不瞋恚語言,不诃比丘诃,不诃比丘輕慢,不诃比丘發露,不更互相避而說外事,不不語瞋恚,不憎嫉熾盛,不惡朋友、不惡伴侶,不無恩,不不知恩等,也是同樣的道理。諸位賢者!如果有人不無恩,不不知恩的話,這就叫做善語法。諸位賢者!這叫做諸善語法,如有人成就善語法的話,諸梵行者就會善于語他,善于教他,善于诃責他,不會爲難那個人。諸位賢者!當比丘的,應當自思量。

  諸位賢者!如有人不惡欲,不念欲的話,我就會愛念那個人。如果我不惡欲,不念欲的話,他也會愛念我。比丘應如是之觀,應不行惡欲,不念于欲,如這樣的,當學如是!像如是的,那些不于染行染,不于不語結住,不于欺诳谀谄,不于悭貪嫉妒,不無慚無愧,不瞋弊惡意,不瞋恚語言,不反诃責比丘之诃責,不诃比丘輕慢,不诃比丘發露,不更互相避而說外事,不于不語瞋恚,不憎嫉熾盛,不惡朋友,不惡伴侶,不無恩,不于不知恩,也是如是的道理。諸位賢者!如有人不無恩,不于不知恩的話,我就會愛念那個人。如我不無恩,不于不知恩的話,他也會愛念我。比丘應如是之觀,應不無恩,不于不知恩,這樣的話,就應當去學如是!

  諸位賢者!如果比丘作如是之觀察的話,必定會多所饒益:我爲惡欲,而念欲嗎?爲不惡欲而不念欲嗎?諸位賢者!如比丘觀察時,就會知道我是惡欲而念欲的話,就不會歡悅,便會求欲斷。諸位賢者!如比丘觀察時,就知道我乃無惡欲,不念欲的話,就便會歡悅我之自清淨,而求學尊法,因此之故,而會歡悅。諸位賢者!猶如有目的人,用鏡來自照自己之面,就會見到其面清淨,及不清淨之相。諸位賢者!如果有目的人,看見其面有垢的話,就不會歡悅,便會求欲洗掉。諸位賢者!如有目的人,看見其面無垢的話,就便會歡悅自己之面的清淨,因此之故,而會歡悅。

  諸位賢者!如比丘觀察時,就知道我乃行惡念,而念欲的人的話,就不會歡悅,便會求欲斷。諸位賢者!如比丘觀察時,就知道我乃不行惡欲,不念欲的人的話,就便會歡悅我自己之清淨,而求學尊法,因此之故,而歡悅。像如是的,我乃爲染而行染嗎?爲不染而不行染嗎?爲不語結住嗎?爲不不語結住嗎?爲欺诳谀谄嗎?爲不欺诳谀谄嗎?爲悭貪嫉妬嗎?爲不悭貪嫉妬嗎?爲無慚無愧嗎?爲不無慚無愧嗎?爲瞋弊惡意嗎?爲不瞋弊惡意嗎?爲瞋恚語言嗎?爲不瞋恚語言嗎?爲反诃比丘之诃嗎?爲不反诃比丘之诃嗎?爲诃比丘輕慢嗎?爲不诃比丘輕慢嗎?爲诃比丘發露嗎?爲不诃比丘發露嗎?爲更互相避嗎?爲不更互相避嗎?爲說外事嗎?爲不說外事嗎?爲不語瞋恚,不憎嫉熾盛嗎?爲不不語瞋恚,憎嫉熾盛嗎?爲惡朋友,惡伴侶嗎?爲不惡朋友,不惡伴侶嗎?爲無恩、不知恩嗎?爲不無恩、不不知恩嗎?諸位賢者!如比丘觀察時,就會知道我爲無恩、不知恩的話,就不會歡悅,便求欲斷。諸位賢者!如比丘觀察時,就知道我乃不無恩、不不知恩的話,就便會歡悅我之自清淨,而求學尊法,因此之故,而歡悅。諸位賢者!猶如有目之人,用鏡來自照自己,就會看見其面爲淨,及不清淨。諸位賢者!如有目的人,看見其面有垢的話,就不會歡悅,便會求欲洗掉。諸位賢者!如有目的人,看見其面沒有垢的話,就便會歡悅我的面之清淨,因此之故,會歡悅。

  諸位賢者!像如是的,如比丘觀察時,就會知道我乃爲無恩,不知恩的話,就不會歡悅,便求欲斷。諸位賢者!如果比丘觀察時,就知道我乃不無恩,不是不知恩的話,就便會歡悅我自己之清淨,乃求學尊法而來的,因此之故,而會歡悅。由于歡悅之故,便會得歡喜,由于歡喜之故,便得止身,由于止身之故,便得覺樂,由于覺樂之故,便得厭離,由于厭離之故,便得無欲,由于無欲之故,便得解脫,由于解脫之故,便得知解脫,所謂: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

  尊者大目揵連所說的就是如是,那些諸比丘們,聽尊者大目揵連所說,都歡喜奉行!

  九十、知法經第四(第二小土城誦)

  大意:本經敘述周那比丘告訴諸比丘,有關于知法與不知法者等事,同時用富人稱貧,貧人稱富之喻來譬喻。

  結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遊行于拘舍彌(憍賞彌,阿盤提國之首都),住在于瞿師羅園(美音,瞿師羅長者奉獻的精舍)。

  那時,尊者周那(淳陀,大周那,摩揭陀國的婆羅門出家爲比丘者)告訴諸比丘們說:「如有比丘作如是之說:『我知道諸法,所可知之法,並沒有增伺(貪欲)。」然而那位賢者,卻心生惡增伺而住(安住于貪欲,也就是貪欲製服此賢者)。像如是的(指被貪欲所製),那些诤訟、恚恨、瞋纏、不語結、悭、嫉、欺诳、谀谄、無慚、無愧等,也是如是。也說沒有惡欲,沒有惡見。然而那位賢者,卻心生惡欲、惡見而住。諸位修梵行的人,都知道那位賢者乃不知諸法所可知之法,而無增伺(並不如實而知道無貪之法)。爲甚麼呢?因爲那

  位賢者,乃心生增伺而住(心裏都是貪欲)之故。像如是的(指知道心生貪欲),對于那些诤訟、恚恨、瞋纏、不語結、悭、嫉、欺诳、谀谄、無慚、無愧等,也是如是(也知道其心曾生如是的惡法)。也知道並不是無惡欲、無惡見。爲甚麼呢?因爲那位賢者乃心生惡欲、惡見而住之故(常起惡欲、惡見)。

  諸位賢者!猶如有人,並不是富有,而自稱說他爲富有,也沒有國封,而說他有國封,又沒有畜牧,卻說他有畜牧。如果欲用的時候,則並沒有金、銀、真珠、琉璃、水精、琥珀等有價之物。同時也沒有畜牧、米谷等物可飲食,也沒有奴婢可使用。諸位親朋友戚,往詣那個人所住的地方,而作如是之說:『你實在不富有,而自稱說爲富有,也沒有國封,而說有國封,又沒有畜牧,而說有畜牧。然而當要需用之時,則沒有金、銀、真珠、琉璃、水精、琥珀等有價之物,也沒有畜牧、米谷可爲飲食之用,更沒有奴婢可使用。』

  像如是的,諸位賢者!如果有比丘作如是之說:『我知道諸法所可知之法,而沒有增伺(貪欲)。』然而那位賢者,其心卻生惡增伺而住。像如是的,那些诤訟、恚恨、瞋纏、不語結、悭、嫉、欺诳、谀谄、無慚、無愧等惡法,也是同樣(指心常生這些惡法)。也說沒有惡欲、惡見,然

  而那位賢者,其心乃生惡欲、惡見而住。諸位修梵行的人知道那位賢者並不知道法所可知之法,知道他不是無增伺。爲甚麼呢?因爲那位賢者,其心並不向于增伺(貪欲)之滅盡,並不向…

《中阿含經卷第二十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