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阿含經卷第二十四

  中阿含經卷第二十四

  因品第九:(有十經)(第二小土城誦)

  因止處二陰增上心及念師子吼優昙願想最在後

  (大因經、念處經、上下二苦陰經、增上心經,以及念經,師子吼經、優昙婆羅經、願經,想經即爲最後的。)

  九十七、大因經第一

  大意:本經敘述佛陀爲阿難廣明緣起的甚深之法,又闡明七識住,以及二處。如果對于這些能夠知如真的話,就名叫慧解脫。如兼修八解脫的話,就名叫俱解脫。

  結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遊行到拘樓瘦,住在于名叫劍磨瑟昙的拘樓國的都邑。

  那時,尊者阿難,乃居在于閑靜之處,獨自在宴坐思惟,其心曾作如是之念:此緣起之法,乃爲甚奇!極爲甚深!其明(其相)也是甚深!然而我的觀見乃爲至淺,而爲至淺的法?

  于是,尊者阿難就在于晡時,從其宴坐寤起,往詣佛所,行稽首佛足之禮,然後退住在一邊,他仰白佛陀說:「世尊!我現在閑居獨處,打坐思惟,曾作如是的心念:此緣起之法,乃爲甚奇!極爲甚深!明(相)也是甚深!然而我的觀見(見解),而爲至淺至淺。」

  世尊告訴他說:「阿難!你不可作如是之念:此緣起法爲至淺、至淺。爲甚麼呢?因爲此緣起法,乃極爲甚深!明(其相)也是甚深(非常的深奧的理)!阿難!由于對于此緣起之法不知如真(不能如實而知),不見如實(不能如實而見到),不覺不達(不能覺了通達)之故,而致于那些衆生有如織布機之相鎖那樣,也如蘊蔓草之多有稠亂那樣,匆匆而喧鬥,而從此世間轉生至于彼(另一)世間,又從彼世間,而轉生至于此世間,都往來不絕,不能超出過生死。阿難!因此之故,而知此緣起,乃是極爲甚深!明(其相)也是非常的甚深之法啊!

  阿難!如果有人問而說:『老死有緣耶?』(由之而起之因)就應當這樣的回答他:『老死有緣(有原因)。』如果又問:『老死到底有甚麼緣呢?』當如是的回答:『老死乃緣于生』(會老死,就是因爲出生爲有情方會有之事,故老死乃緣于生而有的)。阿難!如有人問而說:『生有緣嗎?』當如是的回答:『生也是有緣』的。如又問而說:『生有甚麼緣呢?』當如是的回答:『緣于有的』(因爲有了有-有情的因素,才會轉生而來之故,有就是生之緣)。阿難!如有人問而說:『有,有緣嗎?』當如是的回答:『有也是有緣的。』如又問說:『有,到底有甚麼緣呢?』當如是的回答:『緣于受的。』(受爲取,也就是執取不放而受過去的業緣,致有有情的因素之有,故受-執取乃爲有之緣)。阿難!如有人問而說:『受有緣嗎?』當如是的回答:『受也是有緣的。』如又問說:『受有甚麼緣呢?』當如是的回答:『緣于愛。』(有了愛念才會執取而受,故愛爲受之緣)。阿難!這就是緣于愛而有了受,緣于受而有了有,緣于有而有了生,緣于生而有了老死,緣于老死而有了愁戚,那些會啼哭、憂苦、懊惱等,均爲是緣于老死而有的,像如是而具足,而純生一大的苦陰。

  阿難!所謂緣生而老死者,就是說,緣于生,才會有了老死,應當要知道(應知此道理)!所謂緣于生,而有了老死。阿難!如果沒有生(不轉生來)的話,則那些魚,乃爲魚之種,鳥爲鳥種,蚊爲蚊種,龍爲龍種,神爲神種,鬼爲鬼種,天爲天種,人爲人種而已的。阿難!如果彼披(各各)的衆生,隨著彼彼之處,假如沒有生,各各都無生的話,則倘使離開所謂生的話,當會有老死嗎?」回答說:「無也。」(無生就沒有老死)。

  佛陀又說:「阿難!因此之故。當應知道!此老死之因、老死之習(集)、老死之本、老死之緣,就是所謂生。爲甚麼呢?因爲緣于生之故,就有了老死啊!阿難!所謂緣于有,而有了生者,這就是說緣于有,才會有了生。應當要知道!所謂緣于有,而有了生。阿難!如果沒有了有的話,則魚爲魚種,鳥爲鳥種,蚊爲蚊種,龍爲龍種,神爲神種,鬼爲鬼種,天爲天種,人爲人種而已的。阿難!彼彼的衆生,隨著彼彼之處,而沒有了有,各各都沒有了有的話,則倘使離開其有時,當會有生嗎?」回答說:「無也」(不會的)。

  佛陀說:「阿難!因此之故,應當要知道!所謂生之因、生之習(集)、生之本、生之緣者,就是指此有啊!爲甚麼呢?因爲緣于有之故,則會有了生。阿難!緣于受(取)而有了有者,這就是說緣于受,才會有了有。應當知道!所謂緣于受,而有了有。阿難!如果沒有受(取),各各都沒有了受(取)的話,則倘使離開了受,當會又有了有,施設爲有了有麼?」回答說:「無也」。(不會的)。

  佛陀又說:「阿難!因此之故,當應知道!此有之因,有之習(集),有之本,有之緣,就是所謂受(取)啊!爲甚麼呢?因爲緣于受之故,就會有了有。阿難!所謂緣于愛,而有了受(取)者,這是說緣于愛之故,才會有了受(取)的。當知!所謂緣于愛,而有了受(取)。阿難!如果沒有了愛,各各都沒有受的話,則倘使離開了這愛的話,當會又有了受(取),建立爲有了受(取)嗎?」回答說:「無也。」(不會的)。

  佛陀又說:「阿難!因此之故,應當知道!此受(取)之因、受之習、受之本、受之緣,就是所謂愛。爲甚麼呢?因爲緣于愛之故,就會有了受(取)的。阿難!這叫做緣于愛,而有了求(遍求),緣于求,而有了利(所得),緣于利,而有了分(分別、決定),緣于分,而有了染欲(欲貪),緣于染欲,而有了著(執著),緣于著,而有了悭,緣于悭,而有了家,緣于家,而有了守。阿難!緣于守護之故,便會有了刀杖(拿起刀杖),有了鬥诤,有了谀谄、欺诳、妄言、兩舌等,産生起無量的惡不善之法。像如是的有了如此之具足,而純生大苦陰!阿難!如果沒有守,各各都沒有了守的話,則倘使離開了守時,當會有刀杖、鬥诤、谀谄、欺诳、妄言、兩舌等,生起這些算不盡的惡不善之法嗎?」回答說:「無也。」(不會的)。

  佛陀又說:「阿難!因此之故,應當要知道:刀杖、鬥诤、谀谄、欺诳、妄言、兩舌等,會生起這些算不盡的惡不善之法之因,其習、其本、其緣,就是所謂守。爲甚麼呢?因爲緣于守之故,則有了刀杖、鬥诤、谀谄、欺诳、妄言、兩舌,而産生起無量的惡不善之法,而有如此的具足,而純生大苦陰。阿難!緣于家,而有了守者,這是說緣于家,才會有了欲守護的。當知!所謂緣于家,而有了守。阿難!如果沒有家,各各都沒有家的話,則倘使離開了家,當會有了守嗎?」回答說:「無也。」

  佛陀又說:「阿難!因此之故,應當要知道!這會守的因、守的習,守的本,守的緣者,就是所謂這個家。爲甚麼呢?因爲緣于家之故,則會有了守的。阿難!緣于悭,而有了家者。這是說緣于悭,就會有了家,當知!所謂緣于悭,才有了家。阿難!如果沒有悭,各各都沒有悭(惜)的話,則倘使離開了悭,當會有了家嗎?」回答說:「無也。」(不會的。)

  佛陀又說:「阿難!因此之故,當知!這家之因、家的習、家的本、家的緣者,就是所謂這個悭的。爲甚麼呢?因爲緣于悭之故,則會有了家。阿難!所謂緣于著,而有悭者,就是說緣于著而有了悭,當知!所謂緣于著,而有了悭。阿難!如果沒有著,各各都無著的話,則倘使離開著的話,當會有悭嗎?」回答說:「無也。」(不會的。)

  佛陀又說:「阿難!因此之故,當知!此悭的因、悭的習、悭的本、悭的緣者,就是所謂這個著(執著不放)。爲甚麼呢?因爲緣于著之故,則會有了悭。阿難!所謂緣于欲而著者,就是說緣于欲,才會有了著,當知!所謂緣于欲而有了著。阿難!如果沒有欲,各各都無欲的話,則倘使離開了欲,當會有了著嗎?」回答說:「無也。」(不會的。)

  佛陀又說:「阿難!因此之故,當知!此著的因、著的習、著的本、著的緣者,就是所謂此欲。爲甚麼呢?因爲緣于欲之故,則有了著。阿難!所謂緣于分(分別、決定),而有了染欲者,就是說緣于分而有了染欲,當知!所謂緣于分別,才會有了染欲。阿難!如果沒有這分別,各各都沒有分別的話,則倘使離開了這個分別時,當會有了染欲嗎?」回答說:「無也。」(不會的。)

  佛陀又說:「阿難!因此之故,應當要知道!此染欲之因、染欲之習、染欲之本、染欲之緣者,就是所謂此分別(決定、用)。爲甚麼呢?因爲緣于分別之故,則會有了染欲。阿難!所謂緣于利益,而有分別者,這是說緣于利,才會有了分別,當知!所謂緣于利,而有了分別。阿難!如果沒有利,各各都沒有利的話,則倘使離開了利益的話,當會有了分別嗎?」回答說:「無也。」(不會的。)

  佛陀又說:「阿難!因此之故,當知!這分別之因、分別的習、分別的本、分別的緣者,就是所謂這個利。爲甚麼呢?因爲緣于利之故,則有了分別之故。阿難!所謂緣于求(遍求),而有了利者,這是說緣于求,才會有了利,當知!所謂緣于求,而有了利。阿難!如果沒有了遍求,各各都沒有了求的話,則倘使離開了求,當會有了利嗎?」回答說:「無也」。(不會的。)

  佛陀又說:「阿難!因此之故,當知!這利之因,利的習、利的本、利的緣者,就是所謂這個求。爲甚麼呢?因爲緣于求之故,則會有了利。阿難!所謂緣于愛,而有了求者,這是說緣于愛,才會有了求,當知!所謂緣于愛,而有了求。阿難!如果沒有愛,各各都沒有愛的話,則倘使離開了愛,當會有求嗎?」回答說:「無也」。(不會的。)

  佛陀又說:「因此之故,當知!這個求的因、求的習、求的本、求的緣者,就是所謂這個愛。爲甚麼呢?因爲緣于愛之故,則會有了求。阿難!欲愛(貪愛五欲之境),以及有愛(貪著生存的妄執),此二法,是因于覺(受),緣于覺,所致而來的。阿難!如果有人問而說:『覺,有緣嗎?』當如是的回答:『覺也是有緣的。』如又問說…

《中阿含經卷第二十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