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阿含经卷第二十四
因品第九:(有十经)(第二小土城诵)
因止处二阴增上心及念师子吼优昙愿想最在后
(大因经、念处经、上下二苦阴经、增上心经,以及念经,师子吼经、优昙婆罗经、愿经,想经即为最后的。)
九十七、大因经第一
大意:本经叙述佛陀为阿难广明缘起的甚深之法,又阐明七识住,以及二处。如果对于这些能够知如真的话,就名叫慧解脱。如兼修八解脱的话,就名叫俱解脱。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游行到拘楼瘦,住在于名叫剑磨瑟昙的拘楼国的都邑。
那时,尊者阿难,乃居在于闲静之处,独自在宴坐思惟,其心曾作如是之念:此缘起之法,乃为甚奇!极为甚深!其明(其相)也是甚深!然而我的观见乃为至浅,而为至浅的法?
于是,尊者阿难就在于晡时,从其宴坐寤起,往诣佛所,行稽首佛足之礼,然后退住在一边,他仰白佛陀说:「世尊!我现在闲居独处,打坐思惟,曾作如是的心念:此缘起之法,乃为甚奇!极为甚深!明(相)也是甚深!然而我的观见(见解),而为至浅至浅。」
世尊告诉他说:「阿难!你不可作如是之念:此缘起法为至浅、至浅。为甚么呢?因为此缘起法,乃极为甚深!明(其相)也是甚深(非常的深奥的理)!阿难!由于对于此缘起之法不知如真(不能如实而知),不见如实(不能如实而见到),不觉不达(不能觉了通达)之故,而致于那些众生有如织布机之相锁那样,也如蕴蔓草之多有稠乱那样,匆匆而喧斗,而从此世间转生至于彼(另一)世间,又从彼世间,而转生至于此世间,都往来不绝,不能超出过生死。阿难!因此之故,而知此缘起,乃是极为甚深!明(其相)也是非常的甚深之法啊!
阿难!如果有人问而说:『老死有缘耶?』(由之而起之因)就应当这样的回答他:『老死有缘(有原因)。』如果又问:『老死到底有甚么缘呢?』当如是的回答:『老死乃缘于生』(会老死,就是因为出生为有情方会有之事,故老死乃缘于生而有的)。阿难!如有人问而说:『生有缘吗?』当如是的回答:『生也是有缘』的。如又问而说:『生有甚么缘呢?』当如是的回答:『缘于有的』(因为有了有-有情的因素,才会转生而来之故,有就是生之缘)。阿难!如有人问而说:『有,有缘吗?』当如是的回答:『有也是有缘的。』如又问说:『有,到底有甚么缘呢?』当如是的回答:『缘于受的。』(受为取,也就是执取不放而受过去的业缘,致有有情的因素之有,故受-执取乃为有之缘)。阿难!如有人问而说:『受有缘吗?』当如是的回答:『受也是有缘的。』如又问说:『受有甚么缘呢?』当如是的回答:『缘于爱。』(有了爱念才会执取而受,故爱为受之缘)。阿难!这就是缘于爱而有了受,缘于受而有了有,缘于有而有了生,缘于生而有了老死,缘于老死而有了愁戚,那些会啼哭、忧苦、懊恼等,均为是缘于老死而有的,像如是而具足,而纯生一大的苦阴。
阿难!所谓缘生而老死者,就是说,缘于生,才会有了老死,应当要知道(应知此道理)!所谓缘于生,而有了老死。阿难!如果没有生(不转生来)的话,则那些鱼,乃为鱼之种,鸟为鸟种,蚊为蚊种,龙为龙种,神为神种,鬼为鬼种,天为天种,人为人种而已的。阿难!如果彼披(各各)的众生,随着彼彼之处,假如没有生,各各都无生的话,则倘使离开所谓生的话,当会有老死吗?」回答说:「无也。」(无生就没有老死)。
佛陀又说:「阿难!因此之故。当应知道!此老死之因、老死之习(集)、老死之本、老死之缘,就是所谓生。为甚么呢?因为缘于生之故,就有了老死啊!阿难!所谓缘于有,而有了生者,这就是说缘于有,才会有了生。应当要知道!所谓缘于有,而有了生。阿难!如果没有了有的话,则鱼为鱼种,鸟为鸟种,蚊为蚊种,龙为龙种,神为神种,鬼为鬼种,天为天种,人为人种而已的。阿难!彼彼的众生,随着彼彼之处,而没有了有,各各都没有了有的话,则倘使离开其有时,当会有生吗?」回答说:「无也」(不会的)。
佛陀说:「阿难!因此之故,应当要知道!所谓生之因、生之习(集)、生之本、生之缘者,就是指此有啊!为甚么呢?因为缘于有之故,则会有了生。阿难!缘于受(取)而有了有者,这就是说缘于受,才会有了有。应当知道!所谓缘于受,而有了有。阿难!如果没有受(取),各各都没有了受(取)的话,则倘使离开了受,当会又有了有,施设为有了有么?」回答说:「无也」。(不会的)。
佛陀又说:「阿难!因此之故,当应知道!此有之因,有之习(集),有之本,有之缘,就是所谓受(取)啊!为甚么呢?因为缘于受之故,就会有了有。阿难!所谓缘于爱,而有了受(取)者,这是说缘于爱之故,才会有了受(取)的。当知!所谓缘于爱,而有了受(取)。阿难!如果没有了爱,各各都没有受的话,则倘使离开了这爱的话,当会又有了受(取),建立为有了受(取)吗?」回答说:「无也。」(不会的)。
佛陀又说:「阿难!因此之故,应当知道!此受(取)之因、受之习、受之本、受之缘,就是所谓爱。为甚么呢?因为缘于爱之故,就会有了受(取)的。阿难!这叫做缘于爱,而有了求(遍求),缘于求,而有了利(所得),缘于利,而有了分(分别、决定),缘于分,而有了染欲(欲贪),缘于染欲,而有了着(执着),缘于着,而有了悭,缘于悭,而有了家,缘于家,而有了守。阿难!缘于守护之故,便会有了刀杖(拿起刀杖),有了斗诤,有了谀谄、欺诳、妄言、两舌等,产生起无量的恶不善之法。像如是的有了如此之具足,而纯生大苦阴!阿难!如果没有守,各各都没有了守的话,则倘使离开了守时,当会有刀杖、斗诤、谀谄、欺诳、妄言、两舌等,生起这些算不尽的恶不善之法吗?」回答说:「无也。」(不会的)。
佛陀又说:「阿难!因此之故,应当要知道:刀杖、斗诤、谀谄、欺诳、妄言、两舌等,会生起这些算不尽的恶不善之法之因,其习、其本、其缘,就是所谓守。为甚么呢?因为缘于守之故,则有了刀杖、斗诤、谀谄、欺诳、妄言、两舌,而产生起无量的恶不善之法,而有如此的具足,而纯生大苦阴。阿难!缘于家,而有了守者,这是说缘于家,才会有了欲守护的。当知!所谓缘于家,而有了守。阿难!如果没有家,各各都没有家的话,则倘使离开了家,当会有了守吗?」回答说:「无也。」
佛陀又说:「阿难!因此之故,应当要知道!这会守的因、守的习,守的本,守的缘者,就是所谓这个家。为甚么呢?因为缘于家之故,则会有了守的。阿难!缘于悭,而有了家者。这是说缘于悭,就会有了家,当知!所谓缘于悭,才有了家。阿难!如果没有悭,各各都没有悭(惜)的话,则倘使离开了悭,当会有了家吗?」回答说:「无也。」(不会的。)
佛陀又说:「阿难!因此之故,当知!这家之因、家的习、家的本、家的缘者,就是所谓这个悭的。为甚么呢?因为缘于悭之故,则会有了家。阿难!所谓缘于着,而有悭者,就是说缘于着而有了悭,当知!所谓缘于着,而有了悭。阿难!如果没有着,各各都无着的话,则倘使离开着的话,当会有悭吗?」回答说:「无也。」(不会的。)
佛陀又说:「阿难!因此之故,当知!此悭的因、悭的习、悭的本、悭的缘者,就是所谓这个着(执着不放)。为甚么呢?因为缘于着之故,则会有了悭。阿难!所谓缘于欲而著者,就是说缘于欲,才会有了着,当知!所谓缘于欲而有了着。阿难!如果没有欲,各各都无欲的话,则倘使离开了欲,当会有了着吗?」回答说:「无也。」(不会的。)
佛陀又说:「阿难!因此之故,当知!此着的因、着的习、着的本、着的缘者,就是所谓此欲。为甚么呢?因为缘于欲之故,则有了着。阿难!所谓缘于分(分别、决定),而有了染欲者,就是说缘于分而有了染欲,当知!所谓缘于分别,才会有了染欲。阿难!如果没有这分别,各各都没有分别的话,则倘使离开了这个分别时,当会有了染欲吗?」回答说:「无也。」(不会的。)
佛陀又说:「阿难!因此之故,应当要知道!此染欲之因、染欲之习、染欲之本、染欲之缘者,就是所谓此分别(决定、用)。为甚么呢?因为缘于分别之故,则会有了染欲。阿难!所谓缘于利益,而有分别者,这是说缘于利,才会有了分别,当知!所谓缘于利,而有了分别。阿难!如果没有利,各各都没有利的话,则倘使离开了利益的话,当会有了分别吗?」回答说:「无也。」(不会的。)
佛陀又说:「阿难!因此之故,当知!这分别之因、分别的习、分别的本、分别的缘者,就是所谓这个利。为甚么呢?因为缘于利之故,则有了分别之故。阿难!所谓缘于求(遍求),而有了利者,这是说缘于求,才会有了利,当知!所谓缘于求,而有了利。阿难!如果没有了遍求,各各都没有了求的话,则倘使离开了求,当会有了利吗?」回答说:「无也」。(不会的。)
佛陀又说:「阿难!因此之故,当知!这利之因,利的习、利的本、利的缘者,就是所谓这个求。为甚么呢?因为缘于求之故,则会有了利。阿难!所谓缘于爱,而有了求者,这是说缘于爱,才会有了求,当知!所谓缘于爱,而有了求。阿难!如果没有爱,各各都没有爱的话,则倘使离开了爱,当会有求吗?」回答说:「无也」。(不会的。)
佛陀又说:「因此之故,当知!这个求的因、求的习、求的本、求的缘者,就是所谓这个爱。为甚么呢?因为缘于爱之故,则会有了求。阿难!欲爱(贪爱五欲之境),以及有爱(贪着生存的妄执),此二法,是因于觉(受),缘于觉,所致而来的。阿难!如果有人问而说:『觉,有缘吗?』当如是的回答:『觉也是有缘的。』如又问说…
《中阿含经卷第二十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