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阿含经卷第二十二▪P3

  ..续本文上一页心不生恶。如果他的心无恶,心不生欲的话,这二种均为是善。

  贤者!像如是的,那个人,如果有诸智慧的梵行者,不知他生如是的无量的善心与欲的话,像如是的那位沙门,会以为是非沙门之想,有智的沙门,会作为非有智的沙门之想,有正智的为非正智之

  想,正念的为非正念之想,清净的为非清净之想。贤者!像如是的那人,如果有智慧的梵行者,知道他生如是之无量的善心与欲的话,像如是的那位沙门,会为沙门之想,有智的沙门,会为有智的沙门之想,有正智的会为正智之想,有正念的会为正念之想,清净的会为清净之想。

  贤者!犹如有人,或者从市肆,或者从铜作家,买铜合盘来,里面盛满着种种净美的饮食,上面将盖把它盖覆,就便执持而去。经过店肆,近于众人而行。那些众人看见后,均不欲食,并没有爱乐之意,而非常的憎恶它,而生不净之想,便作如是之说:『那是他的粪便,快去吧!那是他的粪便,快去吧!』他执持而去后,就停住在于一处,便启开而示里面之物,众人看见后,就皆欲食,心意非常的爱乐,而不憎恶,而生净想。他们如果本来并不想吃的人,看见之后,也想吃它,何况又是本来就想得食的人呢?

  贤者!像如是的那个人,如果有诸智慧的梵行者,不知他生如是的无量的善心与欲的话,像如是的沙门,便作为非沙门之想,有智的沙门,会作为非有智的沙门之想,有正智的为非正智之想,正念的为非正念之想,清净的为非清净之想。

  贤者!像如是的那个人,如果有诸智慧的梵行者,知道他生如是的无量之善心与欲的话,像如是

  的那位沙门,就作为是沙门之想,有智的沙门,就作为有智的沙门之想,有正智的就作为有正智之想,有正念的,就作为有正念之想,清净的就作为清净之想。贤者!当知!如是之人,应该要亲近他,要恭敬礼事他。如果比丘,应亲近的,便去亲近,应恭敬礼事的,便去恭敬礼事,则像如是的他,便能长夜得利得义,便能得饶益,而安隐快乐,永得无苦,而无忧,而无愁无戚。」

  那时,尊者大目揵连,在那大众当中。于是,尊者大目揵连发言说:「尊者舍梨子!我现在欲为此事说一个譬喻,是否能听我说吗?」尊者舍梨子告诉他说:「尊者大目揵连!你欲说喻,则请说出吧!」

  尊者大目揵连,就便开口说:「尊者舍梨子!我忆起从前的一个时候,游行在王舍城,而住在于岩山之中。我在于那时,过夜而至翌日的平旦,着衣持钵,进入王舍城去行乞食,到了旧车师无衣满子(前为造车师的弟子。现在为满子邪命外道)之家。这时,那边的比舍(邻舍,五家为比、为邻),更有造车师,正在斫治车轴(将车轴修缮),这时,旧车师无衣满子,到了他之家。于是,旧车师无衣满子,看见他正在修治车轴,就心生此念:如果这位车师,执斧而治车轴时,如能斫彼彼恶处(那个那个坏处)的话,则像如是的那个

  车轴,便当会极为安全。这时,那位车师就如旧车师无衣满子的心中所念的,便持斧头,斫破彼彼的恶处。于是,旧车师无衣满子,乃极大欢喜,而作如是之念:『车师子!你的心如是,则知我的心。为甚么呢?因为你持斧头,斫治车轴的彼彼恶处,乃如我所想之意念一样之故』。像如是的,尊者舍梨子!如果有人,谀谄、欺诳、嫉妒,而无信,而懈怠,无正念正智,无定无慧,其心狂惑,而不护诸根,不修沙门之法,并没有所分别。尊者舍梨子!您的心因为知道他的心之故,而能说此法。尊者舍梨子!如果有人,不谀谄、不欺诳,无嫉妒,而有信,精进而没有懈怠,有正念正智,修定修慧,心不狂惑,守护诸根,广修沙门而善分别。他听尊者舍梨子你所说之法的话,则犹如饥饿而欲得食,渴时欲得饮,而适于口,及其意是。

  尊者舍梨子!犹如剎帝利之女,梵志、居士、工师之女那样。为端正姝好,沐浴而为极净,用香涂身,着明净之衣,以种种的璎珞,严饰其容。或者又有人,因为思念该女人之故,就去求利及饶益,求安隐快乐,用青莲华之鬘,或者用薝卜(金色花树)华的鬘,或者用修摩那华(悦意花)之鬘,或者用婆师华(雨时花)之鬘,或者用阿提牟哆华(善思惟花)的鬘,将其持与那位女人。那位女人欢喜,就用两手去接受,然后拿去庄严其头。尊者

  舍梨子!像如是的,如果有人,不谀谄,不欺诳,而无嫉妒,而有信,精进而无懈怠,有正念正智,修定修慧,心不狂惑,守护诸根,广修沙门之法,而善于分别。他听到尊者舍梨子您所说之法的话,则犹如饥饿的人欲食,口渴的人欲得饮,可说是口及意都适宜是也。尊者舍梨子!您乃甚奇!甚特!尊者舍梨子!您乃常拔济诸梵行者,使他们离开不善,而要立于善处。」

  像如是的,二位尊者,更相称说后,就从其座起而去。

  尊者舍梨子所说的就是如是,尊者大目揵连,以及诸比丘们,听尊者舍梨子所说,乃欢喜奉行!

  八十八、求法经第二(第二小土城诵)

  大意:本经叙述佛陀告诉诸比丘,应当行求法.不可行求饮食。并说上中下弟子之随师不随师之功与过。舍梨子乃广说三可毁,和三可说之法,也说可得涅槃的中道。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

  候,佛陀游行在于拘娑罗国(乔萨罗,首都为舍卫城),和大比丘众都俱往诣于五娑罗村(五娑罗树,村名)之北的尸摄惒林中。及诸名德,上尊的长老,和诸大弟子等,所谓尊者舍梨子、尊者大目揵连、尊者大迦叶、尊者大迦旃延、尊者阿那律陀、尊者丽越(离婆多,坐禅入定,心不错乱第一)、尊者阿难,像如是的比类的其余的名德、上尊的长老,和大弟子们,也在于五娑罗村,都近于佛陀所住的叶屋之旁而住下来。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你们应当要行求法,不可以行求饮食(应求佛法而努力,不可以为求饮食而投入比丘的行列)。为甚么呢?因为我乃慈愍弟子之故,都欲使他们实行求法,不行求饮食。如果你们只行求饮食,而不行求法的话,则你们既自作恶,我也没有名称(不能名符其实)。如果你们行求法,而不行求饮食的话,则你们既自好,我也是同样的有名称。

  甚么叫做诸弟子之为求饮食之故,而依佛而行,而不是求法呢?如我已食饱后,食事已办完,而犹有残食。嗣后有二位比丘到这里来,他们都饥渴而力羸。我曾对他们说:『我已食饱了,食事已办完了,犹有残食。你们如果欲食的话,便取去食好了,假若你们不取去食的话,我便会取而把它泻着于净地,或者泻着在于无虫的水中。』(弃在于无

  青草的地上,或沉于无生物之水里)。在那二位比丘中,第一位比丘便作如是之念:世尊已食完,食事都已办,而犹有残食。如果我不取而食的话,世尊必定会取而泻弃在于净地,或者会泻弃在于无虫的水中。我现在宁可取来吃食。就这样的,便去取来吃食。

  那位比丘取此食后,虽然在一日一夜当中,快乐而得安隐。然而那位比丘因为取此食之故,不可佛意(不了解佛所启示的用意)。为甚么呢?因为那位比丘由于取此食之故,不能得到少欲,不知厌足,不得易养,不得易满,不得知时,不知节限,不得精进,不得宴坐,不得净行,不得远离,不得一心,不得精勤,也不得涅槃。因此,那位比丘,由于取此食之故,不可佛意(不适合于佛教之意)。这叫做诸弟子为行求饮食之故,而依佛行,而不是为了求法。

  甚么叫做诸弟子之行求法,而不是行求饮食呢?如那二位比丘,其第二位比丘便作如是之念:世尊已食完,食事都已办了,而犹有残食。如果我不取而食的话,世尊必定会取而把它泻弃在于净地,或者会泻弃在于无虫的水中。又世尊曾经说过食中之下极者,就是所谓残余之食。我现在宁可不取此食为妙。作此念后,即便不取那残余之食。

  那位比丘不取此食之后,虽然在一日一夜当中,

  苦而不安隐,但是那位比丘因为不取此食之故,得可佛意(很适合于佛意)。为甚么呢?因为那位比丘由于不取此食之故,得少欲,得知足,得易养,得易满,得知时,得节制,得精进,得晏坐,得净行,得远离,得一心,得精勤,也得涅槃。因此,那位比丘,由于不取此食之故,得可佛意。这叫做诸弟子为行求法,而依佛行,并不是为求饮食。」

  于是,世尊又告诉诸比丘们说:「如果有法与律的尊师,乐住于远离之处,然而上弟子(长老比丘)却不乐住于远离之处的话,则那些法与律,便不能饶益多人,多人都不能得乐,这并不是为了愍伤世间,也不是为天为人而求义,以及饶益,和求安隐快乐。如果有法与律的尊师,乐住于远离之处,中、下的弟子(中腊的比丘和年轻的比丘),不乐住于远离之处的话,则那些法与律,便不饶益多人,多人都不得乐,并不是为了愍伤世间,也不是为天为人而求义,及饶益,和求安隐快乐的。

  如果有法与律的尊师,乐住于远离之处,上弟子也乐住于远离之处的话,则那些法与律,必定会饶益多人,多人都能得乐,可说是为愍伤世间,也是为天为人,而求义,以及饶益,和求安隐快乐。如果有法与律的尊师,乐住于远离之处,中、下的弟子也乐住于远离之处的话,则.那些法与律,便会饶益多人,多人都会得乐,是为愍伤世间,也是为

  天为人而求义及饶益,和求安隐快乐。」

  这时,尊者舍梨子,也在于大众当中。那时,世尊告诉他说:「舍梨子!你替我为诸比丘说法,如法而说。我患背痛,现在欲小休息。」尊者舍梨子即受佛的教言,而说:「唯然!世尊!」于是,世尊乃将优多罗僧(上衣)四迭,以敷床上,也卷僧伽梨(大衣)作为枕头,右协而卧,足与足相累,作光明之想,而正念正智,常念欲起。

  这时,尊者舍梨子告诉诸比丘们说:「诸位贤者!当知!世尊刚才乃略为说法。他说:如果有法与律的尊师,乐住于远离之处,而上弟子却不乐住于远离之处,则那些法与律,乃不能饶益多人,多人都不得乐,并不是为了愍伤世间,也不…

《中阿含经卷第二十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