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而坐,而得第一座、第一澡水,而得第一食。他就因为其余的比丘在诸比丘已进入内时,在于最上而坐,而得第一座、第一澡水,而得第一食之故,其心便生恶。如果他的心生恶,以及心生欲的话,统统都是不善。
(7)贤者!或者有一人,心生如是之欲:诸比丘饮食完毕,而收摄食器,行澡水后,使我为诸居士们说法,劝发其渴仰,成就其欢喜心。不可使余比丘(其它比丘),在比丘们饮食完毕,收摄食器,行澡水后,为诸居士们说法,劝发其渴仰,成就其欢喜。贤者!或者有其余的比丘,在诸比丘饮食完毕,收摄食器,行澡水后,为诸居士们说法,劝发其渴仰,成就其欢喜。他就因为那位比丘在诸比丘饮食完毕,收摄食器,行澡水后,为诸居士们说法,劝发其渴仰,成就其欢喜之故,心便生恶。如果他的心生恶,以及心生欲的话,统统都是不善。
(8)贤者!或者有一人,心生如是之欲:诸位居
士往诣众园(精舍)时,使我和他们共会共集,共坐共论。不可使其余的比丘,在诸居士往诣众园(僧伽蓝摩,众比丘所住的精舍)时,和他们共会共集,共坐共论。贤者!或者有其余的比丘,在诸居士往诣众园时,与其共会共集,共坐共论。他就由于其余的比丘在诸居士们往诣众园时,和其共会共集,共坐共论之故,心便生恶。如果他的心生恶,以及其心生欲的话,统统都是不善。
(9)贤者!或者有一人,心生如是之欲:使我为王者所赏识,以及王的大臣、梵志、居士,和国中的人民所知所尊重。不可使其余的比丘为王者所识,以及王的大臣、梵志、居士,和国中的人民所知所尊重。贤者!或者有其余的比丘,被王所赏识,以及王的大臣、梵志、居士,和国中的人民所知所尊重。他就由于余比丘(那一位比丘)为王者所赏识,以及王的大臣、梵志、居士,和国中的人民所知所重之故,其心便生恶。如果他的心生恶,以及心生欲的话,就均为是不善。
(10)贤者!或者有一人,心生如是之欲:使我为四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私所敬重。不可使其余的比丘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私等四众所敬重。贤者!或者有其余的比丘,为四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私所敬重。他就由于其余的比丘,被四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
优婆私所敬重之故,其心便生恶。如果他的心生恶,以及其心生欲的话,均为是不善。
(11)贤者!或者有一人,心生如是之欲:使我得衣被、饮食、床褥、汤药等,诸生活所需之具。不可使其余的比丘得衣被、饮食、床褥、汤药等,诸生活所需之具。贤者!或者有其余的比丘,得衣被、饮食、床褥、汤药,及诸生活所需之具。他就由于其余的比丘得衣被、饮食、床褥、汤药等,诸生活所需之具之故,其心便生恶。如果其心生恶,以及其心生欲的话,就统统为不善。
贤者!像如是的那些人,如果诸有智者,诸梵行者,不能察知他们已生如是无量的恶不善之心欲的话,则像如是的,就是不是沙门而作自己为沙门之想,不是有智慧的沙门,而自作自己为有智慧的沙门之想,不是有正智,而作为有正智之想,不是正念,而以为是正念之想,不是清净而以为是清净之想。贤者!像如是的那些人,假若诸有智者、梵行者,知道那些人为生如是的无量之恶不善之心欲的话,则像如是的那些不是沙门,而作非沙门之想,不是有智慧的沙门,就会作为非有智的沙门之想,不是正智的人,就作为非正智之人之想,不是正念,就作不是正念之想,不是清净,就作为不是清净之想的。
贤者!犹如有人,或者从市肆,或者从铜作家,
买到铜合盘(有盖的铜器)来,就用它盛满粪便在里面,然后将盖,覆在其上,便执持而去。经过店肆,近邻于众多人当中而行。那些大众看见后,皆欲得食(以为里面装的是好的食物之感想),心意都非常的爱乐,而不会起憎恶,而生清净之想。他执持去后,就住在于一处,便将覆拿下,开示里面之物给众人看。众人见后,都不欲食,已没有爱乐之心意,都非常的憎恶它,而生不净之想。如欲食的人,已不再欲食用(本来看见其盘内一定有好食物,而起食欲,然而一看其真相,就已没有食欲),更何况那些本来自不有欲食的呢?(本来无食欲,看到粪便,更加没有食欲)。
贤者!像如是的,那些人,如果有智慧的人、修梵行的人,不能察知那些人生如是的无量恶不善之心的话,像如是的他乃非沙门而为沙门之想,非有智的沙门而作有智的沙门之想,非正智而作正智之想,非正念而作正念之想,非清净而作清净之想。贤者!像如是的那些人,如果有智慧的人,诸修梵行的人,能察知那些人已生如是的无量恶不善之心欲的话,像如是的那些人,就知道非沙门而作非沙门之想,非有智的沙门,就作非有智的沙门之想,非正智就作非正智之想,非正念就作非正念之想,非清净就作非清净之想。贤者!当知如是的人,就不可得以亲近,不可恭敬礼事。如果比丘,不应亲
近而便去亲近,不应恭敬礼事,便去恭敬礼事的话,像如是的那种人,便会长夜得无利无义,就不能得到饶益,不能安隐快乐,会生苦而忧戚。
(1)贤者!或者有一种人,其心不生如是之欲:我所犯之戒,不可使他人知道我有所犯戒。贤者!或者有一人知道他有所犯戒。然而他却不因他人知道他有所犯戒之故,而心不生恶(原文为:彼因他人知犯戒故,心不生恶)。如果他的心无恶,心不生欲的话,这二种都均为是善。
(2)贤者!或者有一种人,不生如是之欲:我有所犯戒,应当使别人在于屏处诃责我,不可使其在众人当中诃责我有所犯戒。贤者!或者有别人在于众中诃责他,而不在于屏处。他就因为在众人当中诃责他,而不在于屏处之故,心不生恶。如果他真的心无恶,心不生欲的话,这二种均为是善。
(3)贤者!或者有一种人,心不生如是之欲:我有所犯戒,使胜人诃责我,不可使不如我之人来诃责我有所犯戒。贤者!或者有不如他之人来诃责他之犯戒,而不是胜人来诃责他。他就因不如他之人来诃责他,而非胜人之故,而心不生恶。如果他的心无恶,心不生欲的话,这二种均为是善。
(4)贤者!或者有一种人,心不生如是之欲:使我在于佛前坐,而请问世尊之法,而为诸比丘说。不可使其余的比丘在于佛前坐,而问世尊法,而为
诸比丘说。贤者!或者有其余的比丘在于佛前坐,而问世尊法,而为诸比丘说。他就因其余的比丘在于佛前而坐,而问世尊之法,而为诸比丘说之故,心不生恶。如果他的心无恶,心不生欲的话,这二种均为是善。
(5)贤者!或者有一种人,心不生如是之欲:诸比丘入内时,使我在于最前面,诸比丘则侍从我而被我引导进入内面。不可使其余的诸比丘入内时,有人在最前面,诸比丘则侍从那人而被其率入于内。贤者!或者有其余的比丘,在诸比丘进入内时,在其最前面,诸比丘乃侍从他而被引入于内。他乃因其余的比丘在诸比丘入内时,在其最前面,诸比丘乃为侍从,而被其引入于内之故,心不生恶。如果他的心无恶,心不生欲的话,这二种均为是善。
(6)贤者!或者有一种人,心不生如是之欲:诸比丘已入内时,使我在于最上坐,而得第一座、第一澡水,而得第一食。不可使其余的比丘在诸比丘已入内时,在最上坐,而得第一座、第一澡水,而得第一食。贤者!或者有其余的比丘,在诸比丘已入内时,在最上而坐,而得第一座、第一澡水,而得第一食之故,心不生恶。如果他心无恶,心不生欲的话,这二种均为是善。
(7)贤者!或者有一种人,心不生丸是之欲:诸
比丘食完,而收摄食器,而行澡水后,我为诸居士说法,劝发其渴仰,成就其欢喜。不可使其余的比丘食完,而收摄食器,而行澡水后,为诸居士说法,劝发其渴仰,成就其欢喜。贤者!或者有其余的比丘,在诸比丘食完,收摄食器,行澡水后,为诸居士说法,劝发其渴仰,成就其欢喜。他因其余的比丘,在诸比丘食完,收摄食器,行澡水后,为诸居士说法,劝发其渴仰,成就其欢喜之故,心不生恶。如果他的心无恶,心不生欲的话,这二种均为是善。
(8)贤者!或者有一种人,心不生如是之欲:诸居士往诣众园时,使我与其共会共集,共坐共论。不可使其余的比丘在诸居士往诣众园时,和其共会共集,共坐共论。贤者!或者有其余的比丘,在诸居士往诣众园时,与其共会共集,共坐共论。他因其余的比丘在诸居士往诣众园时,与其共会共集,共坐共论之故,心不生恶。如果他的心无恶,心不生欲的话,这二种均为是善。
(9)贤者!或者有一人,不生如是之欲:使我为王者所赏识,以及王的大臣、梵志、居士,和国中的人民所知所重。不可使其余的比丘为王者所赏识,以及王的大臣、梵志、居士,和国中的人民所知所重。贤者!或者有其余的比丘,为王者所赏识,以及王的大臣、梵志、居士,和国中的人民所
知所重。他因其余的比丘为王者所赏识,以及王的大臣、梵志、居士,和国中的人民所知所重之故,心不生恶。如果他的心无恶,心不生欲的话,这二种均为是善。
(10)贤者!或者有一种人,心不生如是之欲:使我为四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私所敬重。不可使其余的比丘为四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私所敬重。贤者!或者有其余的比丘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私等四众所敬重。他因其余的比丘被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私等四众所敬重之故,心不生恶。如果他的心无恶,心不生欲的话,这二种均为是善。
(11)贤者!或者有一种人,心不生如是之欲:使我得衣被、饮食、床褥、汤药等,诸生活之具。不可使其余的比丘得衣被、饮食、床褥、汤药等,诸生活之具。贤者!或者有其余的比丘得衣被、饮食、床褥、汤药等,诸生活之具。他因其余的比丘得衣被、饮食、床褥、汤药等,诸生活之具之故,…
《中阿含经卷第二十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