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心乃无浊,心乃得乐,而能致于乐。远离一切欲,以及由于欲而生的诸漏、烦热、忧戚。解彼(欲)而脱彼(欲),又解脱彼,彼乃不再受此觉,因为觉,乃由于欲而生之故。像如是就叫做欲之出要。阿难!这叫做第一种出要界。
2.又次,阿难!多闻的圣弟子,乃极为重于善观志(瞋恚)。他们乃由于极为重于善观恚之故,其心便不会向于恚,不乐于恚,不近于恚,不信解于
恚。如果恚心将生起时,实时会融消燋缩,会转还而不得舒张,舍离恚而不住于恚,秽恶恚而厌患恚。阿难!犹如鸡毛,以及其筋,持放在于火中,实时就会融消燋缩,会转还而不得舒张。阿难!多闻的圣弟子,也是如是的极为重于善观瞋恚,他们由于极为重于观恚之故,其心便不会向于恚,不乐于恚,不近于恚,不信解于恚。如果恚心将生起的话,实时就会融消燋缩,会转还而不得舒张,会舍离而不住于恚,会秽恶患而厌患恚。都观无恚,心向于无恚,乐于无恚,近于无恚,信解无恚。心乃无碍,心乃无浊,心乃得乐而致于乐。远离一切恚,以及由于恚所生的诸漏、烦热、忧戚。解彼而脱彼(解恚而脱恚),又再解脱彼(恚)。彼不再受此觉,所谓觉,乃由于恚而生之故。像如是,就叫做恚出要。阿难!这叫做第二种出要界。
3.又次,阿难!多闻的圣弟子,乃极为重于善观恼害。他们由于极为重于观害之故,其心便不会向于害,不乐于害,不近于害,不信解于害。如果害心将生起之时,就实时会把它融消燋缩,将它转还而不得舒张,舍离害,而不住于害,秽恶害而厌患害。阿难!犹如鸡毛,以及其筋,持放在于火内,就实时会融消燋缩,而转还,而不得舒张。阿难!多闻的圣弟子也是如是的极为重于善观恼害。他们由于极为善于观察恼害之故,其心便不会向于害,
不乐于害,不近于害,不信解害。如果害心将生起的话,实时就会把它融消燋缩,会把它转还而不得舒张。都舍离害而不住于害,秽恶害而厌患害。都观无害,心向于无害,乐于无害,近于无害,信解无害。其心无碍,其心无浊,其心得乐而能致于乐。远离于一切害心,以及由于害而生的诸漏、烦热、忧戚。解彼脱彼(解害脱害),又解脱于彼(害)。彼乃不再受此觉,所谓觉,乃由于害而生之故。像如是的,就为之害之出要。阿难!这叫做第三种之出要界。
4.又次,阿难!多闻的圣弟子,乃极为重于善观色(有质碍、会变坏)。他们由于极为重于善观色之故,其心便不会向于色,不乐于色,不近于色,不信解色。如果色心将生起的话,实时会把它融消燋缩,会使其转还而不得舒张。都舍离于色而不住于色,秽恶于色,而厌患于色。阿难!犹如鸡毛,以及其筋,持放在火内,就实时会融消而燋缩,会转还而不得舒张那样。阿难!多闻的圣弟子也是如是的极为重于善观色,他们由于极为重于善观色之故,其心便不向于色,不乐于色,不近于色,不信解色。如果色心将生起的话,就实时把它融消燋缩,将其转还而不得舒张。舍离色而不住于色,秽恶色而厌患色。都观无色,心向于无色,乐于无色,近于无色,信解无色。心乃无碍,心乃无浊,
不乐于害,不近于害,不信解害。如果害心将生起的话,实时就会把它融消燋缩,会把它转还而不得舒张。都舍离害而不住于害,秽恶害而厌患害。都观无害,心向于无害,乐于无害,近于无害,信解无害。其心无碍,其心无浊,其心得乐而能致于乐。远离于一切害心,以及由于害而生的诸漏、烦热、忧戚。解彼脱彼(解害脱害),又解脱于彼(害)。彼乃不再受此觉,所谓觉,乃由于害而生之故。像如是的,就为之害之出要。阿难!这叫做第三种之出要界。
4.又次,阿难!多闻的圣弟子,乃极为重于善观色(有质碍、会变坏)。他们由于极为重于善观色之故,其心便不会向于色,不乐于色,不近于色,不信解色。如果色心将生起的话,实时会把它融消燋缩,会使其转还而不得舒张。都舍离于色而不住于色,秽恶于色,而厌患于色。阿难!犹如鸡毛,以及其筋,持放在火内,就实时会融消而燋缩,会转还而不得舒张那样。阿难!多闻的圣弟子也是如是的极为重于善观色,他们由于极为重于善观色之故,其心便不向于色,不乐于色,不近于色,不信解色。如果色心将生起的话,就实时把它融消燋缩,将其转还而不得舒张。舍离色而不住于色,秽恶色而厌患色。都观无色,心向于无色,乐于无色,近于无色,信解无色。心乃无碍,心乃无浊,
心乃得乐,而能致于乐。远离一切色,以及由于色所生的诸漏、烦热、忧戚。解披而脱彼(解色而脱色),又解脱彼(色)。彼乃不再受此觉,所谓觉,乃由于色而生之故。像如是的,就为之色出要。阿难!这叫做第四种出要界。
5.又次,阿难!多闻的圣弟子,乃极为重于善观己身(有身)。他们由于极为重于善观已身之故,其心便不会向于己身,不乐于己身,不近于己身,不信解己身。如果己身之心将生起时,就实时会把它融消燋缩,会将其转还而不得舒张。会舍离己身而不住于己身,秽恶己身而厌患己身。阿难!犹如鸡毛,以及其筋,持放在于火内,实时就会融消燋缩,会转还而不得舒张。阿难!多闻的圣弟子也是如是的极为重于善观己身。他们由于极为重于善观己身之故,其心便不向于己身,不乐于己身,不近于己身,不信解己身。如果己身之心将生起之时,就实时会把它融消燋缩,将其转还而不得舒张。舍离己身而不住于己身,秽恶己身而厌患于己身。观想为无己身,心向于无己身,乐于无己身,近于无己身,信解无己身。其心无碍,其心无浊,其心得乐而能致于乐。远离于一切己身,以及由于己身而生的诸漏、烦热、忧戚。解彼而脱彼(解己身而脱己身),又解脱于彼(己身)。彼不再受此觉,所谓觉乃由于己身而生之故,像如是的,就是己身出
要。阿难!这叫做第五种之出要界。
阿难!此五种出要界,你应当要为诸年少的比丘说,用以教导他们。如果为诸年轻的比丘说教此五出要界的话,他们便会得到安隐,便会得力得乐,身心就不会烦热,终身都会行梵行。
(17)阿难!我本(从前)为你说过七财。所谓信财、戒财、惭财、愧财、闻财、施财、慧财是。阿难!此七种财,你应当为诸年少的比丘们说,用以教导他们。如果为诸年少的比丘说教此七财的话,他们便会得到安隐,便会得力得乐,身心就不会烦热,终身都会行梵行。
(28)阿难!我本(从前)为你说过七力。所谓信力、精进力、惭力、愧力、念力、定力、慧力是。阿难!此七种力。你应当要为那些诸年少的比丘说,用以教导他们。如果为诸年轻的比丘说教此七力的话。他们便会得到安隐,便会得力得乐,身心就不会烦热,终身都会行梵行。
(29)阿难!我本(从前)为你说过七觉支,所谓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息觉支、定觉支、舍觉支是。阿难!此七觉支,你应当要为诸年少的比丘说,用以教导他们。如果为诸年轻的比丘说教此七觉支的话,他们便能得到安隐,便能得力得乐,身心就不会烦热,终身都会行梵行。
(30)阿难!我本(从前)为你说过八支圣道,所
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就是为之八支圣道。阿难!此八支圣道,你应当要为诸年少的比丘们说,用以教导他们。如果为诸年轻的比丘们说教此八支圣道的话,他们便能得到安隐,便能得力得乐,身心就不会烦热,终身都会行梵行。」
于是,尊者阿难,乃叉手(合掌)向佛,白佛而说:「世尊!甚奇!甚特!世尊为诸年少的比丘说处(十二处),以及教处(修行法)。」
世尊告诉他说:「阿难!如是!如是!甚奇!甚特!我为诸年少的比丘说处,以及教处。阿难!你如果能从如来之处,又问顶法,以及顶法退的话,你便能于如来之处,生起极信而欢喜的。」
于是尊者阿难乃叉手向佛,白佛而说:「世尊!现在正是时候。善逝!现在正是时候。如果世尊为诸年轻的比丘们说顶法,以及顶法退之说,和其教导修行法的话,我和诸年少的比丘们,从世尊您听闻后,当会善于受持。」世尊告诉他说:「阿难!你们要谛听!听后要善思念其义,我当会为你,以及诸年少的比丘说顶法,以及顶法退。」尊者阿难们,就受教而听。
世尊告诉他们说:「阿难!多闻的圣弟子,以真实的因心,去思念称量,去善观分别无常、苦、空、非我。他们像如是的思念,像如是的称量,像
如是的善于观察而分别的话,便能生忍、生乐、生欲,而欲闻、欲念、欲观。阿难!这叫做顶法。阿难!如果得此顶法后,而又失去而衰退,不修习守护,不习于精勤的话,则,阿难!这就叫做顶法退(以上为五阴)。像如是的那些内、外、识、更乐(触)、觉(受)、想、思、爱、界、因缘起(十二因缘),也是如是。阿难!多闻的圣弟子,对于此因缘起,以及因缘起之法,都思念而称量,而善于观察分别的话,便能生忍、生乐、生欲,而欲闻、欲念、欲观。阿难!这叫做顶法。阿难!如果得此顶法,而又失去,而衰退,而不修习守护,而不习于精勤的话,则,阿难!这叫做顶法退。阿难!此顶法,以及顶法退,你应当要为诸年轻的比丘们说,用以教导他们。如果为诸年轻的比丘们说教此顶法,以及顶法退的话,他们便会得到安隐,便会得力得乐,身心就不会烦热,终身都会行梵行。
阿难!我已经为你们说处,以及教处,和顶法,及顶法退了。如尊师所为其弟子们起大慈哀,怜念愍伤,求义及饶益,求安隐而快乐等事,我现在都作过,你们应当再予以自作,要至于无事处,在于山林树下,在于空安静之处,去宴坐思惟,不可放逸!应勤加精进,不可使有后悔!这就是我的教敕,是我的训诲。」
佛陀所说的就是如是,尊者以及诸年少的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摄颂如下:
阴内外识更觉想思爱界因缘念正断如意禅谛想
无量无色种沙门果解脱处根力出要财力觉道顶
((1)五盛阴。(2)六内处。(3)六外处。(4)六识身。(5)六更乐身〔六触身〕,(6)六觉身(六受身)。(7)六想身。(8)六思身。(9)六爱身。(10)六界。(11)因缘起及因缘起所生法。(12)四念处。(13)四正断。(14)四如意足。(15)四禅。(16)四谛。(17)四想。(18)四无量。(19)四无色。(20)四圣种。(21)四沙门果。(22)五熟解脱想。(23)五解脱处。(24)五根。(25)五力。(26)五出要界。(27)七财。(28)七力。(29)七觉支。(30)八支圣道。(31)顶法及顶法退。)
中阿含经卷第二十一完
《中阿含经卷第二十一》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