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阿含经卷第二十一▪P3

  ..续本文上一页未生的恶不善之法,为了使其不生之故,而起欲,而求方便行,而会精勤,而举心,去断灭;未生的善法,为了使其生之故,而起欲,而求方便行,而会精勤,而举心,去断除其障碍;已生的善法,为了止住之故,为了不忘之故,为了不退之故,为了转增多故,为了广布之故,为了圆满具足之故,而起欲,而求方便行,而精勤,而举心,去断灭其阻障等事。阿难!此四正断,你应当为诸年少的比丘们说,以便教导他们。如果为诸年轻的比丘们说教此四正断的话,他们便会得安隐,便会得力得乐,身心就不会烦热,终身都会行梵行。

  (14)阿难!我本(从前)为你说过四如意足(由四种定而发的四神足),所谓比丘,就应:成就1.欲定,而烧诸行(灭诸行-妄动的心),而修习如意足。应依于无欲,依于离,依于灭,而愿到达于非品(非品种-非凡夫)。像如是的,对于2.精进定,3.心定,也是同样的道理。也应成就4.观定,而烧诸行(灭诸妄动的心),而修习如意足。应依

  于无欲,依于离,依于灭,而愿到达于非品(非凡夫)。阿难!此四种如意足(欲定、精进定、心定、观定所起的四神力),你应当要为诸年少的比丘说,以便教导他们。如果为诸年少的比丘说教此四种如意足的话。他们便会得安隐,便会得力得乐,身心就不会烦热,终身都会行梵行。

  (15)阿难!我本(从前)为你说过四禅(色界初二三四禅定)。一位比丘,应该要离欲,离恶不善之法(初禅),乃至得第四禅成就而游止于其中。阿难!此四杆。你应当为诸年少的比丘们说,以便教导他们。如果为诸年轻的比丘们说教此四禅的话,他们便会得安隐,便会得力得乐,身心就不会烦热,终身都会行梵行。

  (16)阿难!我本(从前)为你说过四圣谛(此四种为圣者所见的谛理-真实之理)。所谓苦圣谛、苦之集谛、苦之灭谛、苦之灭道圣谛是。阿难!此四圣谛,你应当要为诸年少的比丘们说,以便教导他们。如果为诸年轻的比丘们说教此四圣谛的话,他们便会得安隐,便会得力得乐,身心就不会烦热,终身都会修梵行。

  (17)阿难!我本(从前)为你说过四想。一位比丘,应该要有1.小想,要有2.大想,要有3.无量想,要有4.无所有想。阿难!此四种想,你应当为诸年少的比丘们说,以便教导他们。如果为诸年轻

  的比丘们说教此四想的话,他们便会得到安隐,便会得力得乐,身心就不会烦热,终身都会行梵行。

  (18)阿难!我本(从前)为你说过四种无量(慈悲喜舍之四无量心)。一位比丘,应该要:心与慈俱,而遍满于一方,而成就,而游止于其中。像如是的,遍满于二三四方,遍满于四维上下,普周于一切,都心与慈俱,而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广而甚大,而无量的善修,遍满于一切世间。而成就游止于其中。像如是的,心与悲、喜、舍俱,而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广而甚大,无量的善修,遍满于一切世间,而成就游止于其中。阿难!此四种无量心,你应当为诸年少的比丘们说,以便教导他们。如果为诸年轻的比丘说教此四种无量的话,他们便会得到安隐,便会得力得乐,身心就不会烦热,终身都会行梵行。

  (19)阿难!我本(从前)为你说过四无色(无色界天,四空定)。一位比丘,应该要断一切之色想,乃至逮得非有想非无想处,而成就游止其中。此四无色,你应当为诸年少的比丘们说,以便教导他们。如果为诸年轻的比丘说教此四无色(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有想非无想处)的话,他们便会得安隐,便会得力得乐,身心就不会烦热,终身都会行梵行。

  (20)阿难!我本(从前)为你说过四圣种(1.衣

  服、2.饮食、3.住处都知足,而4.断恶修善为乐)。所谓比丘、比丘尼,如得粗素之衣,而知止足(知满足),并不是为衣之故,而求满其意的。如果未得衣,也不忧悒,也不啼泣,也不搥胸,也不痴惑。假若得衣的话,也应不染不着(不染心执着),也应不欲不贪(不起贪欲之念),也应不触不计(不触目而起心动念),要因见灾患,要知道出要,而用衣的。像如是之事利(有益于道而穿衣之事),不懈怠而正知的话,就叫做比丘、比丘尼之住于旧圣种。像如是的,对于饮食、住处,也同样之理。同时欲断而乐断,欲修而乐于修。他就由于欲断而乐于断之故,不会自贵(不自夸),也不会轻贱他人,像如是之事利不懈怠而正知的话,就是叫做比丘、比丘尼之正住于旧圣种。阿难!此四种圣种,你应当为诸年少的比丘们说,应以此教导他们。如果为诸年轻的比丘说教此四圣种的话,他们便会得到安隐,便会得力得乐,身心就不会烦热,终身都会行梵行。

  (21)阿难!我本(从前)为你说过四种沙门果(沙门道之果)。所谓须陀洹(预流,初果)、斯陀含(一来,二果)、阿那含(不还,三果),以及最上的阿罗诃果是(阿罗汉,无生,四果)。阿难!此四种沙门果,你应当为诸年少的比丘们说,用以教导他们。如果为诸年少的比丘们说教此四沙

  门果的话,他们便能得安隐,便能得力得乐,身心就不会烦热,终身都会行梵行。

  (22)阿难!我本(从前)为你说过五熟解脱想(使解脱能够成熟之五种想)。所谓无常想、无常苦想、苦无我想、不净恶露想、一切世间不可乐想。阿难!此五种成熟解脱之想,你应当要为诸年少的比丘们说,用以教导他们。如果为诸年轻的比丘说教此五熟解脱想的话,他们便能得到安隐,便能得力得乐,身心就不会烦热,终身都会行梵行。

  (23)阿难。我本(从前)为你说过五解脱处(五种解脱的要法)。若比丘、比丘尼,由于此的缘故(指由五解脱处),则未解脱心的人,定会得解脱,未尽诸漏的人,能得尽诸漏而无饴,未得无上的涅槃的人,能得无上的涅槃。那五种呢?1.阿难!世尊为比丘、比丘尼说法,诸有智慧的梵行者,也为比丘、比丘尼说法。阿难!如世尊为诸比丘、比丘尼说法,诸有智慧的梵行者也为诸比丘、比丘尼说法的话,则他们听法后,便能知道法而了解其义。他们因为知法解义之故,便能得欢悦,由于欢悦之故,便能得欢喜,由于欢喜之故,便能得止身小安定),由于止身之故,便得觉乐,由于觉乐之故,便能得心定。阿难!比丘、比丘尼,由于心定之故,便能得见如实、知如真(如实而知,如实而见)。由于见如实、知如真之故,便得厌离,

  由于厌离之故,便得无欲,由于无欲之故,便得解脱,由于解脱之故,便得知道解脱,所谓: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后有,知如真(如实而知道真谛)。阿难!这就是第一解脱处。因此之故,比丘、比丘尼,如未解脱的话,就能得心解脱,未尽诸漏的人,就能得尽诸漏无余,未得无上涅槃的人,就能得无上的涅槃。

  2.又次,阿难!世尊不为比丘、比丘尼说法,诸有智慧的梵行者,也不为比丘、比丘尼说法。就要如本来(从前)所闻、所诵习之法,而广为读诵。

  3.如果不能广读其本来(从前)所闻、所诵习之法的话,就要随着本来(从前)所闻、所诵习之法,去为他人广说。

  4.如果不能为他人广说本来(从前)所闻、所诵习之法的话,就要随着本来(从前)所闻、所诵习之法,以心思惟分别。

  5.假若心不思惟分别那些本来(从前)所闻、所诵习之法的话,就要善于受持诸三昧相。阿难!如果比丘、比丘尼,善于受持诸三昧相的话,便能知法而解义。他们就由于知法而解义之故,便能得到欢悦。由于欢悦之故,便能得欢喜,由于欢喜之故,便能得止身。由于止身之故,便能得觉乐。由于觉乐之故,便能得心定。阿难!比丘、比丘尼们由于心定之故,便得见如实、知如真(如实而知

  见),由于见如实、知如真之故,便得厌离,由于厌离之故,便得无欲,由于无欲之故,便得解脱,由于解脱之故,便得知解脱,所谓: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后有,知如真(如实而知道真谛)。阿难!这叫做五种解脱处。因此之故,比丘、比丘尼,如未解脱的话,就能得心解脱,未尽诸漏的人,就能得尽诸漏无余,未得无上涅槃的人,就能得无上涅槃。阿难!这五解脱处,你应当为诸年轻的比丘们说,用以教导他们。如果为诸年轻的比丘说教这五解脱处的话,他们便能得到安隐,便能得力得乐,身心就不会烦热,终身都会行梵行。

  (24)阿难!我本(从前)为你说过五根,所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阿难!此五根之法,你应当为诸年少的比丘说,用以教导他们。如果为诸年轻的比丘说教此五根的话,他们便能得到安隐,便能得力得乐,身心就不会烦热,终身都会行梵行。

  (25)阿难!我本(从前)为你说过五力,所谓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是。阿难!此五力,你应当为诸年少的比丘说,用以教导他们。如果为诸年轻的比丘说教此五力的话,他们便能得到安隐,便能得力得乐,身心就不会烦热,终身都会行梵行。

  (26)阿难!我本(从前)为你说过五出要界(指五种善观,如欲、恚、害、色、己身,就能出离之法)。那五种呢?

  1.阿难!多闻的圣弟子,乃极为重于善观爱欲(爱乐)。他们由于极为重于善观爱欲之故,其心便不会向于欲,不乐于欲,不近于欲,不信解于欲。如果欲心将生起的话,就实时把它融消、燋缩,转还而不得舒张,舍离而不住于欲,秽恶欲,厌患于欲。阿难!犹如鸡毛及其筋,将它持放在于火里,实时就会融消燋缩那样,转还而不得舒张起来。阿难!多闻的圣弟子也是如是的极为重于善观爱欲。他们由于极为重于善观爱欲之故,其心便不会向于欲,不乐于欲,不近于欲,不信解于欲。如果欲心将生起的话,就实时融消燋缩,转还而不得舒张。舍离而不住于欲,秽恶而厌患于欲。都观想无欲,心向于无欲,乐于无欲,近于无欲,信解于无欲。心乃无碍…

《中阿含经卷第二十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