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阿含经卷第二十一▪P2

  ..续本文上一页五升),限七家食(乞食限定于向七家,有无乞到,都应归寺),或者又是每日只一食,过中(午后)不饮浆,其余的人则不然。他因为过中午后,不吃浆物之故,自贵(自夸)贱他(轻贱他人),这叫做不是真人之法。如真人之法的话,就应作如是之观:我并不是由于此过中午之后,不饮浆之故,而得以能断淫、怒、痴的。或者有一种人,虽然不断过中午之后之饮浆等事,然而他却能行法如法,随顺于法,向法次法(实行真理,而向真理迈进,而不违逆真理)。他由于此之故,能得供养恭敬。像如是的趣向于得真谛之法的话,就是不自贵(不自夸),不贱他(不轻贱别人),这叫做真人之法。

  (8)又次,或者有一种人,自认为是在无事处,在山林树下,或者住于高岩,或者止住于露地,或者处于冢间,或者能知时,其余的人则不然。他由于此能知时之故,会自贵(自夸)贱他(轻贱他人),这叫做不是真人之法。如真人之法的话,就应作如是之观:我并不是由于此能知时之故,而得以能断淫、怒、痴的。或者有一种人,虽然不知时,然而他却能行法如法,随顺于法,向法次法(如实而行真理,向于真理迈进,不违逆真理)。他由于此之故,能得供养恭敬。像如是的趣向于得真谛之法的话,就是不自贵、不贱他(不自夸,不轻视他人)。这叫做真人之法。

  (9)又次,或者有一种人,自认已逮得初禅,他由于得初禅之故,而自贵贱他(自夸而轻贱他人),这叫做不是真人之法。如真人之法的话,就应作如是之观:所谓初禅者,世尊曾经说有无量种(多样多变),如果有计量的话,就为之爱(得初禅已没有渴爱,然而有种种的思量之故,就会成为变异的状态)。他因为是如此之故,能得供养恭敬。像如是的趣向而得真谛之法的话,就不自贵(不自夸),不贱他(不轻贱他人),就叫做真人之法。

  (10)至(16)又次,或者有一种人,自认为得第二、第三、第四禅,得空处、识处、无所有处、非有想非无想处,其余的人则不然。他因为逮得非有想非无想处之故,自贵(自夸)而贱他(轻贱他人),这叫做不是真人之法。如真人之法的话,就应作如是的观察:所谓非有想非无想处,则世尊曾经说为无量种(多样多变),如果有计量的话,就是所谓爱。他因此之故,能得供养恭敬。像如是的

  趣向而得真谛之法的话,就不自贵(不会自夸),不贱他(不会轻贱他人),这叫做真人之法(这一段乃包括二禅至非有想非无想处,文略耳)。

  诸位比丘!这叫做真人法、不是真人法,你们应当要知道甚么叫做真人法,甚么叫做不是真人之法。知道真人之法、不是真人之法后,就应舍弃不是真人之法,而学真人之法,你们应当要学如是!」

  佛陀所说的为如是,那些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摄颂如下)

  豪贵端正谈长老诵诸经衣食无事禅四无色在后

  1.豪贵。2.端正。3.才辩工谈。4.长老。5.诵诸经。6.衣。7.食、8.无事处,9.初禅、10.二禅、11.三禅、12.四禅,13.14.15.16.之四无色界处,是在最后。)

  八十六、说处经第十五(第二小土城诵)

  大意:本经叙述佛陀提示阿难教诲年少比丘的方

  便法门。所谓五阴、六内处、六外处,乃至七觉支、八支圣道等之修行法。后并说顶法,以及顶法退。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游行在于舍卫国,住在于胜林给孤独园。

  那时,尊者阿难,在于晡时(申时),从其宴坐站起,率引一些诸年轻的比丘,往诣佛所。到后,稽首佛足,然后退住在一旁。诸位年少的比丘,也来稽首佛足后,也退坐在于一边。尊者阿难白佛说:「世尊!这些诸位年少的比丘,我应当要怎样的教呵他们呢?要怎样的训诲?要怎样的为他们说法呢?」

  世尊告诉他说:「阿难!你应当为诸年轻的比丘们说处(内六处、外六处,所谓六根六尘是),以及教处(十二处)。如果为诸年轻的比丘说十二处,也教他们十二处的话,他们便能得安隐,便能得力与得乐。身心就不会烦热,终身会行梵行。」

  阿难尊者叉手(合掌)向佛,而白说:「世尊!现在正是时候。善逝!现在正是时间。如果世尊为诸位年轻的比丘说十二处,以及教其十二处的话,我和诸年少的比丘们,乃从世尊所闻之后,当会善于受持。」

  世尊告诉他们说:「阿难!你们应当谛听!听后要善思念其义,我当会为你,以及诸位年轻的比丘广大详细的分别而说。」尊者阿难等比丘,则受教而听。

  世尊告诉他们说:「(1)阿难!我本(从前)为你说过五盛阴(五取蕴,为生存而取着的五要素),所谓色盛阴(指肉体),觉(受)、想、行、识盛阴(指精神作用)是。阿难!此五盛阴之事,你应当为诸年少的比丘说,以教导他们。如果为诸年少的比丘,说教此五盛阴的话,他们便会得安隐,便会得力得乐,身心便不会烦热,终身则能行梵行。

  (2)阿难!我本(从前)为你说过六内处(六根),所谓眼处、耳处、鼻处、舌处、身处、意处是。阿难!此六内处,你应当要为诸年少的比丘们说,以便教导他们。如果为诸年少的诸比丘们说教此六内处的话,他们便会得安隐,便会得力、得乐,身心就不会烦热,终身都会行梵行。

  (3)阿难!我本(从前)为你说过六外处(六尘),所谓色处、声处、香处、味处、触处、法处是。阿难!这六外处,你应当为诸年少的比丘说,以便教导他们。如果为诸年轻的比丘说教此六外处的话,则他们便能得到安隐,便能得力、得乐。身心就不会烦热,终身就会行梵行。

  (4)阿难!我本(从前)为你说过六识身(六识),所谓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是。阿难!此六识身,你应当为诸年轻的比丘们说,以便教导他们。如果为诸年轻的比丘们说教此六识身的话,他们便能得到安隐,便能得力得乐,身心就不会烦热,终身都会行梵行。

  (5)阿难!我本(从前)为你说过六更乐身(六触身),所谓眼更乐(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更乐(触)是。阿难!此六更乐身(六触)你应当为诸年少的比丘说,以便教导他们。如果为诸年少的比丘说教此六更乐身(六触)的话。他们便会得到安隐,便会得力得乐,身心就不会烦热,终身都会行梵行。

  (6)阿难!我本(从前)为你说过六觉身(六受身),所谓眼觉(眼受),耳受、鼻受、舌受、身受、意觉(意受)是。阿难!此六觉(受)身,你应当要为诸年少的比丘们说,以使教导他们。如果为诸年轻的比丘说教此六觉身(六受身)的话,他们便会得到安隐,便会得力得乐,身心就不会烦热,终身都会行梵行。

  (7)阿难!我本(从前)为你说过六想身,所谓眼想,耳想、鼻想、舌想、身想、意想是。阿难!此六想身,你应当要为诸年少的比丘们说,以便教导他们。如果为诸年轻的比丘们说教此六想身的

  话,他们便会得安隐,便会得力得乐,身心就不会烦热,终身都会行梵行。

  (8)阿难!我本(从前)为你说过六思身,所谓眼思,耳思、鼻思、舌思、身思、意思是。阿难!此六思身,你应当为诸年轻的比丘们说,以便教导他们。如果为诸年轻的比丘们说教此六思身的话,他们便会得到安隐,便会得力得乐,身心就不会烦热,终身都会行梵行。

  (9)阿难!我本(从前)为你说过六爱身(渴爱身),所谓眼爱,耳爱、鼻爱、舌爱、身爱、意爱是。阿难!此六爱身,你应当为诸年少的比丘们说,以便教导他们,如果为诸年轻的比丘说教此六爱身的话,他们便会得到安隐,便会得力得乐,身心就不会烦热,终身都会行梵行。

  (10)阿难!我本(从前)为你说过六界(六大种,要素),所谓地界、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是。阿难!此六界,你应当为诸年少的比丘说,以便教导他们。如果为诸年轻的比丘说教此六界的话,他们便会得安隐,便会得力得乐,身心就不会烦热,终身都会行梵行。

  (11)阿难!我本(从前)为你说过因缘起之法,及因缘起所生之法(十二因缘、缘起)。所谓如果有此,就会有彼,假如没有了此,就没有了彼(因缘法,有这种因,就有这种果,如没有做因,就不

  会有甚么果)。如果生此。就会生被。假若灭此,就会灭彼(此生则彼生,此灭则彼灭)。缘于无明。而有了行,缘于行,而有了识,缘于识,而有了名色,缘于名色而有了六处,缘于六处而有了更乐(触),缘于更乐(触)而有了觉(受),缘于觉(受)而有了爱,缘于爱,而有了受(取),缘于受(取),而有了有,缘于有,而有了生,缘于生,而有了老死。如果无明消灭,则行就会灭,行若消灭,则识就会灭,识如消灭,则名色就会灭,名色消灭,则六处就会灭,六处如消灭,则更乐(触)就会灭,如更乐(触)消灭,则觉(受)就会灭,觉(受)如消灭,则爱就会灭,爱如消灭,则受(取)就会灭,受(取)如消灭,则有就会灭,如有消灭,则生就会灭,生如消灭的话,则老死就会消灭。阿难!这因缘起,以及由因缘起所生之法,你应当为诸年少的比丘说,以便教导他们。如果为诸年少的比丘们说教此因缘起,以及由因缘起所生之法的话,他们便会得到安隐,便会得力得乐,身心就不会烦热,终身都会行梵行。

  (12)阿难!我本(从前)为你说过四念处(念为观,处为境),所谓观察身,而如身,观察觉(受)、心、法,而如法(观察身、受、心、法)。阿难!此四念处,你应当为诸年少的比丘们说,以便教导他们。如果为诸年轻的比丘说教此四

  念处的话,他们便能得安隐,便能得力得乐,身心就不会烦热,终身都会行梵行。

  (13)阿难!我本(从前)曾经为你说过四正断(四正勤)。一位比丘,就应:已生的恶不善之法,为了断灭它之故,而起欲,而求方便行,而会精勤,而会举心,去断灭它;…

《中阿含经卷第二十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