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五升),限七家食(乞食限定于向七家,有無乞到,都應歸寺),或者又是每日只一食,過中(午後)不飲漿,其余的人則不然。他因爲過中午後,不吃漿物之故,自貴(自誇)賤他(輕賤他人),這叫做不是真人之法。如真人之法的話,就應作如是之觀:我並不是由于此過中午之後,不飲漿之故,而得以能斷淫、怒、癡的。或者有一種人,雖然不斷過中午之後之飲漿等事,然而他卻能行法如法,隨順于法,向法次法(實行真理,而向真理邁進,而不違逆真理)。他由于此之故,能得供養恭敬。像如是的趣向于得真谛之法的話,就是不自貴(不自誇),不賤他(不輕賤別人),這叫做真人之法。
(8)又次,或者有一種人,自認爲是在無事處,在山林樹下,或者住于高岩,或者止住于露地,或者處于冢間,或者能知時,其余的人則不然。他由于此能知時之故,會自貴(自誇)賤他(輕賤他人),這叫做不是真人之法。如真人之法的話,就應作如是之觀:我並不是由于此能知時之故,而得以能斷淫、怒、癡的。或者有一種人,雖然不知時,然而他卻能行法如法,隨順于法,向法次法(如實而行真理,向于真理邁進,不違逆真理)。他由于此之故,能得供養恭敬。像如是的趣向于得真谛之法的話,就是不自貴、不賤他(不自誇,不輕視他人)。這叫做真人之法。
(9)又次,或者有一種人,自認已逮得初禅,他由于得初禅之故,而自貴賤他(自誇而輕賤他人),這叫做不是真人之法。如真人之法的話,就應作如是之觀:所謂初禅者,世尊曾經說有無量種(多樣多變),如果有計量的話,就爲之愛(得初禅已沒有渴愛,然而有種種的思量之故,就會成爲變異的狀態)。他因爲是如此之故,能得供養恭敬。像如是的趣向而得真谛之法的話,就不自貴(不自誇),不賤他(不輕賤他人),就叫做真人之法。
(10)至(16)又次,或者有一種人,自認爲得第二、第叁、第四禅,得空處、識處、無所有處、非有想非無想處,其余的人則不然。他因爲逮得非有想非無想處之故,自貴(自誇)而賤他(輕賤他人),這叫做不是真人之法。如真人之法的話,就應作如是的觀察:所謂非有想非無想處,則世尊曾經說爲無量種(多樣多變),如果有計量的話,就是所謂愛。他因此之故,能得供養恭敬。像如是的
趣向而得真谛之法的話,就不自貴(不會自誇),不賤他(不會輕賤他人),這叫做真人之法(這一段乃包括二禅至非有想非無想處,文略耳)。
諸位比丘!這叫做真人法、不是真人法,你們應當要知道甚麼叫做真人法,甚麼叫做不是真人之法。知道真人之法、不是真人之法後,就應舍棄不是真人之法,而學真人之法,你們應當要學如是!」
佛陀所說的爲如是,那些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攝頌如下)
豪貴端正談長老誦諸經衣食無事禅四無色在後
1.豪貴。2.端正。3.才辯工談。4.長老。5.誦諸經。6.衣。7.食、8.無事處,9.初禅、10.二禅、11.叁禅、12.四禅,13.14.15.16.之四無色界處,是在最後。)
八十六、說處經第十五(第二小土城誦)
大意:本經敘述佛陀提示阿難教誨年少比丘的方
便法門。所謂五陰、六內處、六外處,乃至七覺支、八支聖道等之修行法。後並說頂法,以及頂法退。
結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遊行在于舍衛國,住在于勝林給孤獨園。
那時,尊者阿難,在于晡時(申時),從其宴坐站起,率引一些諸年輕的比丘,往詣佛所。到後,稽首佛足,然後退住在一旁。諸位年少的比丘,也來稽首佛足後,也退坐在于一邊。尊者阿難白佛說:「世尊!這些諸位年少的比丘,我應當要怎樣的教呵他們呢?要怎樣的訓誨?要怎樣的爲他們說法呢?」
世尊告訴他說:「阿難!你應當爲諸年輕的比丘們說處(內六處、外六處,所謂六根六塵是),以及教處(十二處)。如果爲諸年輕的比丘說十二處,也教他們十二處的話,他們便能得安隱,便能得力與得樂。身心就不會煩熱,終身會行梵行。」
阿難尊者叉手(合掌)向佛,而白說:「世尊!現在正是時候。善逝!現在正是時間。如果世尊爲諸位年輕的比丘說十二處,以及教其十二處的話,我和諸年少的比丘們,乃從世尊所聞之後,當會善于受持。」
世尊告訴他們說:「阿難!你們應當谛聽!聽後要善思念其義,我當會爲你,以及諸位年輕的比丘廣大詳細的分別而說。」尊者阿難等比丘,則受教而聽。
世尊告訴他們說:「(1)阿難!我本(從前)爲你說過五盛陰(五取蘊,爲生存而取著的五要素),所謂色盛陰(指肉體),覺(受)、想、行、識盛陰(指精神作用)是。阿難!此五盛陰之事,你應當爲諸年少的比丘說,以教導他們。如果爲諸年少的比丘,說教此五盛陰的話,他們便會得安隱,便會得力得樂,身心便不會煩熱,終身則能行梵行。
(2)阿難!我本(從前)爲你說過六內處(六根),所謂眼處、耳處、鼻處、舌處、身處、意處是。阿難!此六內處,你應當要爲諸年少的比丘們說,以便教導他們。如果爲諸年少的諸比丘們說教此六內處的話,他們便會得安隱,便會得力、得樂,身心就不會煩熱,終身都會行梵行。
(3)阿難!我本(從前)爲你說過六外處(六塵),所謂色處、聲處、香處、味處、觸處、法處是。阿難!這六外處,你應當爲諸年少的比丘說,以便教導他們。如果爲諸年輕的比丘說教此六外處的話,則他們便能得到安隱,便能得力、得樂。身心就不會煩熱,終身就會行梵行。
(4)阿難!我本(從前)爲你說過六識身(六識),所謂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是。阿難!此六識身,你應當爲諸年輕的比丘們說,以便教導他們。如果爲諸年輕的比丘們說教此六識身的話,他們便能得到安隱,便能得力得樂,身心就不會煩熱,終身都會行梵行。
(5)阿難!我本(從前)爲你說過六更樂身(六觸身),所謂眼更樂(眼觸)、耳觸、鼻觸、舌觸、身觸、意更樂(觸)是。阿難!此六更樂身(六觸)你應當爲諸年少的比丘說,以便教導他們。如果爲諸年少的比丘說教此六更樂身(六觸)的話。他們便會得到安隱,便會得力得樂,身心就不會煩熱,終身都會行梵行。
(6)阿難!我本(從前)爲你說過六覺身(六受身),所謂眼覺(眼受),耳受、鼻受、舌受、身受、意覺(意受)是。阿難!此六覺(受)身,你應當要爲諸年少的比丘們說,以使教導他們。如果爲諸年輕的比丘說教此六覺身(六受身)的話,他們便會得到安隱,便會得力得樂,身心就不會煩熱,終身都會行梵行。
(7)阿難!我本(從前)爲你說過六想身,所謂眼想,耳想、鼻想、舌想、身想、意想是。阿難!此六想身,你應當要爲諸年少的比丘們說,以便教導他們。如果爲諸年輕的比丘們說教此六想身的
話,他們便會得安隱,便會得力得樂,身心就不會煩熱,終身都會行梵行。
(8)阿難!我本(從前)爲你說過六思身,所謂眼思,耳思、鼻思、舌思、身思、意思是。阿難!此六思身,你應當爲諸年輕的比丘們說,以便教導他們。如果爲諸年輕的比丘們說教此六思身的話,他們便會得到安隱,便會得力得樂,身心就不會煩熱,終身都會行梵行。
(9)阿難!我本(從前)爲你說過六愛身(渴愛身),所謂眼愛,耳愛、鼻愛、舌愛、身愛、意愛是。阿難!此六愛身,你應當爲諸年少的比丘們說,以便教導他們,如果爲諸年輕的比丘說教此六愛身的話,他們便會得到安隱,便會得力得樂,身心就不會煩熱,終身都會行梵行。
(10)阿難!我本(從前)爲你說過六界(六大種,要素),所謂地界、水界、火界、風界、空界、識界是。阿難!此六界,你應當爲諸年少的比丘說,以便教導他們。如果爲諸年輕的比丘說教此六界的話,他們便會得安隱,便會得力得樂,身心就不會煩熱,終身都會行梵行。
(11)阿難!我本(從前)爲你說過因緣起之法,及因緣起所生之法(十二因緣、緣起)。所謂如果有此,就會有彼,假如沒有了此,就沒有了彼(因緣法,有這種因,就有這種果,如沒有做因,就不
會有甚麼果)。如果生此。就會生被。假若滅此,就會滅彼(此生則彼生,此滅則彼滅)。緣于無明。而有了行,緣于行,而有了識,緣于識,而有了名色,緣于名色而有了六處,緣于六處而有了更樂(觸),緣于更樂(觸)而有了覺(受),緣于覺(受)而有了愛,緣于愛,而有了受(取),緣于受(取),而有了有,緣于有,而有了生,緣于生,而有了老死。如果無明消滅,則行就會滅,行若消滅,則識就會滅,識如消滅,則名色就會滅,名色消滅,則六處就會滅,六處如消滅,則更樂(觸)就會滅,如更樂(觸)消滅,則覺(受)就會滅,覺(受)如消滅,則愛就會滅,愛如消滅,則受(取)就會滅,受(取)如消滅,則有就會滅,如有消滅,則生就會滅,生如消滅的話,則老死就會消滅。阿難!這因緣起,以及由因緣起所生之法,你應當爲諸年少的比丘說,以便教導他們。如果爲諸年少的比丘們說教此因緣起,以及由因緣起所生之法的話,他們便會得到安隱,便會得力得樂,身心就不會煩熱,終身都會行梵行。
(12)阿難!我本(從前)爲你說過四念處(念爲觀,處爲境),所謂觀察身,而如身,觀察覺(受)、心、法,而如法(觀察身、受、心、法)。阿難!此四念處,你應當爲諸年少的比丘們說,以便教導他們。如果爲諸年輕的比丘說教此四
念處的話,他們便能得安隱,便能得力得樂,身心就不會煩熱,終身都會行梵行。
(13)阿難!我本(從前)曾經爲你說過四正斷(四正勤)。一位比丘,就應:已生的惡不善之法,爲了斷滅它之故,而起欲,而求方便行,而會精勤,而會舉心,去斷滅它;…
《中阿含經卷第二十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