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阿含經卷第二十一▪P3

  ..續本文上一頁未生的惡不善之法,爲了使其不生之故,而起欲,而求方便行,而會精勤,而舉心,去斷滅;未生的善法,爲了使其生之故,而起欲,而求方便行,而會精勤,而舉心,去斷除其障礙;已生的善法,爲了止住之故,爲了不忘之故,爲了不退之故,爲了轉增多故,爲了廣布之故,爲了圓滿具足之故,而起欲,而求方便行,而精勤,而舉心,去斷滅其阻障等事。阿難!此四正斷,你應當爲諸年少的比丘們說,以便教導他們。如果爲諸年輕的比丘們說教此四正斷的話,他們便會得安隱,便會得力得樂,身心就不會煩熱,終身都會行梵行。

  (14)阿難!我本(從前)爲你說過四如意足(由四種定而發的四神足),所謂比丘,就應:成就1.欲定,而燒諸行(滅諸行-妄動的心),而修習如意足。應依于無欲,依于離,依于滅,而願到達于非品(非品種-非凡夫)。像如是的,對于2.精進定,3.心定,也是同樣的道理。也應成就4.觀定,而燒諸行(滅諸妄動的心),而修習如意足。應依

  于無欲,依于離,依于滅,而願到達于非品(非凡夫)。阿難!此四種如意足(欲定、精進定、心定、觀定所起的四神力),你應當要爲諸年少的比丘說,以便教導他們。如果爲諸年少的比丘說教此四種如意足的話。他們便會得安隱,便會得力得樂,身心就不會煩熱,終身都會行梵行。

  (15)阿難!我本(從前)爲你說過四禅(色界初二叁四禅定)。一位比丘,應該要離欲,離惡不善之法(初禅),乃至得第四禅成就而遊止于其中。阿難!此四杆。你應當爲諸年少的比丘們說,以便教導他們。如果爲諸年輕的比丘們說教此四禅的話,他們便會得安隱,便會得力得樂,身心就不會煩熱,終身都會行梵行。

  (16)阿難!我本(從前)爲你說過四聖谛(此四種爲聖者所見的谛理-真實之理)。所謂苦聖谛、苦之集谛、苦之滅谛、苦之滅道聖谛是。阿難!此四聖谛,你應當要爲諸年少的比丘們說,以便教導他們。如果爲諸年輕的比丘們說教此四聖谛的話,他們便會得安隱,便會得力得樂,身心就不會煩熱,終身都會修梵行。

  (17)阿難!我本(從前)爲你說過四想。一位比丘,應該要有1.小想,要有2.大想,要有3.無量想,要有4.無所有想。阿難!此四種想,你應當爲諸年少的比丘們說,以便教導他們。如果爲諸年輕

  的比丘們說教此四想的話,他們便會得到安隱,便會得力得樂,身心就不會煩熱,終身都會行梵行。

  (18)阿難!我本(從前)爲你說過四種無量(慈悲喜舍之四無量心)。一位比丘,應該要:心與慈俱,而遍滿于一方,而成就,而遊止于其中。像如是的,遍滿于二叁四方,遍滿于四維上下,普周于一切,都心與慈俱,而無結、無怨、無恚、無诤,極廣而甚大,而無量的善修,遍滿于一切世間。而成就遊止于其中。像如是的,心與悲、喜、舍俱,而無結、無怨、無恚、無诤,極廣而甚大,無量的善修,遍滿于一切世間,而成就遊止于其中。阿難!此四種無量心,你應當爲諸年少的比丘們說,以便教導他們。如果爲諸年輕的比丘說教此四種無量的話,他們便會得到安隱,便會得力得樂,身心就不會煩熱,終身都會行梵行。

  (19)阿難!我本(從前)爲你說過四無色(無色界天,四空定)。一位比丘,應該要斷一切之色想,乃至逮得非有想非無想處,而成就遊止其中。此四無色,你應當爲諸年少的比丘們說,以便教導他們。如果爲諸年輕的比丘說教此四無色(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有想非無想處)的話,他們便會得安隱,便會得力得樂,身心就不會煩熱,終身都會行梵行。

  (20)阿難!我本(從前)爲你說過四聖種(1.衣

  服、2.飲食、3.住處都知足,而4.斷惡修善爲樂)。所謂比丘、比丘尼,如得粗素之衣,而知止足(知滿足),並不是爲衣之故,而求滿其意的。如果未得衣,也不憂悒,也不啼泣,也不搥胸,也不癡惑。假若得衣的話,也應不染不著(不染心執著),也應不欲不貪(不起貪欲之念),也應不觸不計(不觸目而起心動念),要因見災患,要知道出要,而用衣的。像如是之事利(有益于道而穿衣之事),不懈怠而正知的話,就叫做比丘、比丘尼之住于舊聖種。像如是的,對于飲食、住處,也同樣之理。同時欲斷而樂斷,欲修而樂于修。他就由于欲斷而樂于斷之故,不會自貴(不自誇),也不會輕賤他人,像如是之事利不懈怠而正知的話,就是叫做比丘、比丘尼之正住于舊聖種。阿難!此四種聖種,你應當爲諸年少的比丘們說,應以此教導他們。如果爲諸年輕的比丘說教此四聖種的話,他們便會得到安隱,便會得力得樂,身心就不會煩熱,終身都會行梵行。

  (21)阿難!我本(從前)爲你說過四種沙門果(沙門道之果)。所謂須陀洹(預流,初果)、斯陀含(一來,二果)、阿那含(不還,叁果),以及最上的阿羅诃果是(阿羅漢,無生,四果)。阿難!此四種沙門果,你應當爲諸年少的比丘們說,用以教導他們。如果爲諸年少的比丘們說教此四沙

  門果的話,他們便能得安隱,便能得力得樂,身心就不會煩熱,終身都會行梵行。

  (22)阿難!我本(從前)爲你說過五熟解脫想(使解脫能夠成熟之五種想)。所謂無常想、無常苦想、苦無我想、不淨惡露想、一切世間不可樂想。阿難!此五種成熟解脫之想,你應當要爲諸年少的比丘們說,用以教導他們。如果爲諸年輕的比丘說教此五熟解脫想的話,他們便能得到安隱,便能得力得樂,身心就不會煩熱,終身都會行梵行。

  (23)阿難。我本(從前)爲你說過五解脫處(五種解脫的要法)。若比丘、比丘尼,由于此的緣故(指由五解脫處),則未解脫心的人,定會得解脫,未盡諸漏的人,能得盡諸漏而無饴,未得無上的涅槃的人,能得無上的涅槃。那五種呢?1.阿難!世尊爲比丘、比丘尼說法,諸有智慧的梵行者,也爲比丘、比丘尼說法。阿難!如世尊爲諸比丘、比丘尼說法,諸有智慧的梵行者也爲諸比丘、比丘尼說法的話,則他們聽法後,便能知道法而了解其義。他們因爲知法解義之故,便能得歡悅,由于歡悅之故,便能得歡喜,由于歡喜之故,便能得止身小安定),由于止身之故,便得覺樂,由于覺樂之故,便能得心定。阿難!比丘、比丘尼,由于心定之故,便能得見如實、知如真(如實而知,如實而見)。由于見如實、知如真之故,便得厭離,

  由于厭離之故,便得無欲,由于無欲之故,便得解脫,由于解脫之故,便得知道解脫,所謂: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後有,知如真(如實而知道真谛)。阿難!這就是第一解脫處。因此之故,比丘、比丘尼,如未解脫的話,就能得心解脫,未盡諸漏的人,就能得盡諸漏無余,未得無上涅槃的人,就能得無上的涅槃。

  2.又次,阿難!世尊不爲比丘、比丘尼說法,諸有智慧的梵行者,也不爲比丘、比丘尼說法。就要如本來(從前)所聞、所誦習之法,而廣爲讀誦。

  3.如果不能廣讀其本來(從前)所聞、所誦習之法的話,就要隨著本來(從前)所聞、所誦習之法,去爲他人廣說。

  4.如果不能爲他人廣說本來(從前)所聞、所誦習之法的話,就要隨著本來(從前)所聞、所誦習之法,以心思惟分別。

  5.假若心不思惟分別那些本來(從前)所聞、所誦習之法的話,就要善于受持諸叁昧相。阿難!如果比丘、比丘尼,善于受持諸叁昧相的話,便能知法而解義。他們就由于知法而解義之故,便能得到歡悅。由于歡悅之故,便能得歡喜,由于歡喜之故,便能得止身。由于止身之故,便能得覺樂。由于覺樂之故,便能得心定。阿難!比丘、比丘尼們由于心定之故,便得見如實、知如真(如實而知

  見),由于見如實、知如真之故,便得厭離,由于厭離之故,便得無欲,由于無欲之故,便得解脫,由于解脫之故,便得知解脫,所謂: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後有,知如真(如實而知道真谛)。阿難!這叫做五種解脫處。因此之故,比丘、比丘尼,如未解脫的話,就能得心解脫,未盡諸漏的人,就能得盡諸漏無余,未得無上涅槃的人,就能得無上涅槃。阿難!這五解脫處,你應當爲諸年輕的比丘們說,用以教導他們。如果爲諸年輕的比丘說教這五解脫處的話,他們便能得到安隱,便能得力得樂,身心就不會煩熱,終身都會行梵行。

  (24)阿難!我本(從前)爲你說過五根,所謂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是。阿難!此五根之法,你應當爲諸年少的比丘說,用以教導他們。如果爲諸年輕的比丘說教此五根的話,他們便能得到安隱,便能得力得樂,身心就不會煩熱,終身都會行梵行。

  (25)阿難!我本(從前)爲你說過五力,所謂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是。阿難!此五力,你應當爲諸年少的比丘說,用以教導他們。如果爲諸年輕的比丘說教此五力的話,他們便能得到安隱,便能得力得樂,身心就不會煩熱,終身都會行梵行。

  (26)阿難!我本(從前)爲你說過五出要界(指五種善觀,如欲、恚、害、色、己身,就能出離之法)。那五種呢?

  1.阿難!多聞的聖弟子,乃極爲重于善觀愛欲(愛樂)。他們由于極爲重于善觀愛欲之故,其心便不會向于欲,不樂于欲,不近于欲,不信解于欲。如果欲心將生起的話,就實時把它融消、燋縮,轉還而不得舒張,舍離而不住于欲,穢惡欲,厭患于欲。阿難!猶如雞毛及其筋,將它持放在于火裏,實時就會融消燋縮那樣,轉還而不得舒張起來。阿難!多聞的聖弟子也是如是的極爲重于善觀愛欲。他們由于極爲重于善觀愛欲之故,其心便不會向于欲,不樂于欲,不近于欲,不信解于欲。如果欲心將生起的話,就實時融消燋縮,轉還而不得舒張。舍離而不住于欲,穢惡而厭患于欲。都觀想無欲,心向于無欲,樂于無欲,近于無欲,信解于無欲。心乃無礙…

《中阿含經卷第二十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