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如修舍心解脱的话,就不持此身,而往生于他世,唯会随心而离开这里。比丘们!应作此念:我本来由于放逸,而作的不善之业,这一切的一切,现在可以受报,终不会遗留至于后世。如有像如是的行持舍心解脱,而无量,而善修的话,必定会得阿那含果(不还果)。或者又会上得(得阿那含以上之果,如阿罗汉向、阿罗汉果是)。」
佛陀所说的就是如是,那些诸比丘们,听佛所说后,都欢喜奉行!
十六、伽蓝经第六(初一日诵)
大意:本经叙述佛陀游化在于羇舍子村的伽蓝,伽蓝人听佛的盛名,多来见佛。佛为之说法而说:凡夫由贪瞋痴,因习本有,心不厌足,故作十恶业。圣弟子则当离十恶,而行十善,而修四无量心,得四安隐的住处。听佛说后,大家都皈依三宝。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游化在于伽蓝园(伽蓝族人之园,位于拘萨罗国中),和诸大比丘众,都俱在,而俱至于羇舍子(村),而住于羇舍子村的村北之尸摄惒(译为坚实,为树名)林中。
那时,羇舍子村的伽蓝人,听闻沙门瞿昙,这位释种之子,舍弃其释氏之宗族(释迦种族),而出家学道,游化在于伽蓝园,和大比丘众一同来到此羇舍子,现在正住在于羇舍子村的村北,尸摄惒林里面。那位沙门瞿昙有很大的名称,乃周闻于十方。沙门瞿昙为如来、无所著(应供)、等正觉(正徧知)、明行成为(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调御丈夫)、天人师,号为佛,为众佑(世尊)。他对于此世间的天,以及魔、梵、沙门、梵志们,由人而至于天,都自知自觉、自作证,成就而游止于其境界。他如有所说法时,则初也善,中也善,竟(后)也善(从头到尾都是善言善语)。
有义、有文,而具足清净,而显现梵行。如果看到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时,能尊重礼拜。供养承事的话,就能快得善利。因此,我们应该共往去拜见沙门瞿昙,去礼事供养他。
羇舍子村的伽蓝族人听后,都各和自己相等类的眷属相随,而从羇舍子村出发,向北而行至于尸摄惒林内,都欲拜见世尊,都欲礼事供养世尊。大家往诣佛处后,那些伽蓝族人,有的则稽首佛足,然后乃退坐在一边。有的则向佛行问讯礼,然后退坐在一边。有的则又手(合掌)向佛,然后退坐在一边。有的则遥见佛后,就默然而坐在于一边。那个时候,诸伽蓝族人各坐定后,佛陀就为他们说法,而劝发他们的菩提心,使他们渴仰而成就欢喜。佛陀以无量的方便,为他们说法,劝发他们,使他们渴仰,而成就欢喜后,就默然而住。
这时,伽蓝族人,在佛陀为他们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后,就各从座起,偏袒他们所著之衣(偏袒右肩),都叉手向佛,白世尊说:「瞿昙!有一种沙门梵志,来诣伽蓝园,但是却自己称叹自己之所知所见,而呰毁他人的所知所见。瞿昙!又有一种沙门梵志来诣伽蓝园,也自己称叹自己之所知所见,而呰毁他人的所知所见。瞿昙!我们听后,便生疑惑。这些沙门梵志到底是那一种人为实在?那一种人为虚妄呢?」
世尊告诉他们说:「伽蓝族的人们!你们不可生起疑惑,为甚么呢?因为有疑惑便会生犹豫。伽蓝族们!你们自己并没有净智,才会疑惑为有后世呢?没有后世呢?伽蓝族的人们!你们也是由于没有净智,而疑惑所作的为有罪吗?所作的为无罪吗?伽蓝族们!应当要知道!诸业有三种的因习本有。那三种呢?伽蓝族的人们!所谓贪,就是诸业的因习本有。伽蓝族的人们!如果有贪的话,就会被贪所覆盖,内心就不会厌足,或者会杀生,或者不与而去偷取,或者会行邪
淫,或者知道而说妄言,或者会饮酒乱性。伽蓝族的人们!愚痴的人为愚痴所覆盖,内心就不厌足,或者会杀生,或者会不与而取,或者会行邪淫,或者知道而说妄言,或者会饮酒乱性。
伽蓝族的人们!多闻的圣弟子,乃离开杀生,断除杀生,都弃舍刀杖,有惭有愧,有慈悲心,而会饶益一切,乃至蜫虫之类。他对于杀生的问题,已净除其心。伽蓝族的人们!多闻的圣弟子乃离开不与而偷取之事。已断不与而偷取之事,人家给与他,才会去取,乐于他人给与才会去取之事。都常好布施,欢喜而不悋惜,不希望人家之报答。他对于不与而偷取(偷盗)之事,已经净除其心(作彻底的解决,永不会犯)。伽蓝族的人们!多闻的圣弟子,乃离开非梵行,已断灭非梵行,都勤修梵行,精勤而妙行,清净而无垢秽,而离欲断淫。他对于非梵行,都净除其心。伽蓝族的人们!多闻的圣弟子,乃离开妄言,断除妄言,所说的都是真谛之言,都喜乐真谛,安住于真谛而不移动,一切都可信,并不会欺诳世间。他对于妄言,已净除其心的了。
伽蓝族的人们!多闻的圣弟子,乃离开两舌,断除两舌,行不两舌之言,不会破坏他人。不会听此而对彼说,而欲破坏此人。不会听彼,而向此说,而欲破坏彼人。如欲离的,就使其和合,和合的话,就会欢喜。不会造群结党,不喜乐群党,不称叹群党,他对于两舌之事,已净除其心。伽蓝族的人们!多闻的圣弟子,乃离开粗言,斯除粗言。如果有所言,其辞气为粗犷,为恶声逆耳之言,是众所不喜,众所不爱,会使他人苦恼,使人不得安定的事,都已断除如此之言。如果有所言说的,都是清和柔润,都是顺耳入心,可喜可爱,使他人能安乐,言声具了,而不使人怖畏,都能使他人得到安定,都说如是之语:他对于粗言,已净除其心了。伽蓝族的人们!多闻的圣弟子,乃离开绮语,断除绮语,都是适时而说,说真实之说,说合于法之说,合于义之说,止息之说(合于律之说)。都喜乐止息之说。事,都顺于时,而得宜,都是善教善诃。他对于绮语,已经净除其心了。伽蓝族的人们!多闻的圣弟子,都离开贪伺(离开贪欲伺求他人的一切),断除贪伺,心不怀诤。看见他人的财物,以及诸生活之具,都不起贪伺,不会欲使其被我所得。他对于贪伺之事,已经净除其心了。
伽蓝族的人们!多闻的圣弟子,都离开瞋恚,断除瞋恚,有惭有愧,有慈悲心,而饶益一切的众生,乃至于蜫虫之类。他们对于瞋恚,已净除其心。伽蓝族的人们!多闻的圣弟子都离开邪见,断除邪见,行持正见而不类倒,如是而见。如是而说:有布施,有斋食的功德,也有咒说的功德,并有善恶业的果报。有此世间,也有他世间,有父有母之实存,世间有真人往生而至于善处,都善去、善向于此世。他世。都自知、自觉,自作证成就。而游止于其境界。他们对于邪见,已净除其心。
像如是的,伽蓝族的人们!多闻的圣弟子,已成就身的净业,成就口、意的净业,离开瞋恚,离开其诤,除去睡眠,没有掉举、贡高,而断疑惑、度憍慢,正念正智,而没有愚痴。其心已与慈俱,而遍满于一方,成就而游止于其境界。像如是的推进而遍满于二三四方,四维上下,而普周于一切,其心已与慈俱,而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为广大而无量的善修,而遍满于一切世间,成就而游止于其境界。像如是的,其心与悲、喜俱,其心与舍俱,都同样,都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为广大而无量的善修,遍满于一切世间,成就而游止于其境界。
像如是的,伽蓝族的人们!多闻的圣弟子,其心无结无怨,无恚无
诤,便得四种安隐的住处。那四种呢?有此世间与他世间,有善恶业的果报。我得此正见相应之业,而受持具足,身坏命终之后,必定往生而至于善处,也就是会转生于天上界。像如是的,伽蓝族的人们!多闻的圣弟子,其人无结无怨,无恚无诤,这叫做得第一种之安稳住处。
又次,伽蓝族的人们!如人说没有此世,没有他世,没有善恶之报等事。虽然如是,但是我乃在于现法中,并不是由于此故,而会被人所毁,唯为有正智的人所称誉,有精进之人,有正见的人,也会说其为有(他们有如实而知,如实而见的智慧,故知道有善恶业报)。像如是的,伽蓝族的人们!多闻的圣弟子,其心无结无怨,无恚无诤,这叫做得第二种的安隐的住处。
又次,伽蓝族的人们!如果有所作业时,必定不会作恶业,我已不会念恶。为甚么呢?因为自己不作恶业,苦报会从那里生出来呢?像如是的,伽蓝族的人们!多闻的圣弟子,其心已无结无怨,无恚无诤,这叫做得第三种的安隐的住处。
又次,伽蓝族的人们!如果有所作业时,必定不会作恶业,我已不犯世间之怖畏与不怖畏,都常当慈愍一切世间,我的心不会与众生共诤,没有浊而欢悦。像如是的,伽蓝族的人们!多闻的圣弟子们,其心已无结无怨,无恚无诤,这叫做得第四种之安隐的住处。像如是的,伽蓝族的人们!多闻的圣弟子,其心乃无结无怨,无恚无诤,这叫做得四种安隐的住处。」
伽蓝族的人们仰白世尊说:「是的!瞿昙!多闻的圣弟子之心,乃无结无怨,无恚无诤,而得四种安隐的住处。那四种呢?
(1)认为有此世与他世,有善恶的业报,我得此正见相应之业,都受持具足,身坏命终之后,必定会往生而至于善处,也就是往生于天上。像如是的,瞿昙!多闻的圣弟子,其心无结无怨,无恚无诤,叫做第一种安隐的住处。
(2)又次,瞿昙!如有人认为无此世与他世,和没有善恶的业报,而我乃在于现法当中,并不会由于此种论说而被其所毁,我乃唯为有正智的人所称誉,那些精进之人,正见的人都说其为有的。像如是的,瞿昙!多闻的圣弟子,其心无结无怨,无恚无诤,叫做得第二种安隐的住处。
(3)又次,瞿昙!如有所作时,必定不会作恶业,我已不会念恶。为甚么呢?因为自己不作恶业,苦报怎么会生出来呢?像如是的,瞿昙!多闻的圣弟子,其心无结无怨,无恚无诤,叫做得第三种安隐的住处。
(4)又次,瞿昙!如果有所作时,必定不会作恶业,我不犯世间的恐畏,和不怖畏等事。都常当慈愍一切的世间,我的心不会与众生共诤,已无浊,而欢悦。像如是的,瞿昙!多闻的圣弟子,其心…
《中阿含经卷第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