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如修舍心解脫的話,就不持此身,而往生于他世,唯會隨心而離開這裏。比丘們!應作此念:我本來由于放逸,而作的不善之業,這一切的一切,現在可以受報,終不會遺留至于後世。如有像如是的行持舍心解脫,而無量,而善修的話,必定會得阿那含果(不還果)。或者又會上得(得阿那含以上之果,如阿羅漢向、阿羅漢果是)。」
佛陀所說的就是如是,那些諸比丘們,聽佛所說後,都歡喜奉行!
十六、伽藍經第六(初一日誦)
大意:本經敘述佛陀遊化在于羇舍子村的伽藍,伽藍人聽佛的盛名,多來見佛。佛爲之說法而說:凡夫由貪瞋癡,因習本有,心不厭足,故作十惡業。聖弟子則當離十惡,而行十善,而修四無量心,得四安隱的住處。聽佛說後,大家都皈依叁寶。
結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遊化在于伽藍園(伽藍族人之園,位于拘薩羅國中),和諸大比丘衆,都俱在,而俱至于羇舍子(村),而住于羇舍子村的村北之屍攝惒(譯爲堅實,爲樹名)林中。
那時,羇舍子村的伽藍人,聽聞沙門瞿昙,這位釋種之子,舍棄其釋氏之宗族(釋迦種族),而出家學道,遊化在于伽藍園,和大比丘衆一同來到此羇舍子,現在正住在于羇舍子村的村北,屍攝惒林裏面。那位沙門瞿昙有很大的名稱,乃周聞于十方。沙門瞿昙爲如來、無所著(應供)、等正覺(正徧知)、明行成爲(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禦(調禦丈夫)、天人師,號爲佛,爲衆佑(世尊)。他對于此世間的天,以及魔、梵、沙門、梵志們,由人而至于天,都自知自覺、自作證,成就而遊止于其境界。他如有所說法時,則初也善,中也善,竟(後)也善(從頭到尾都是善言善語)。
有義、有文,而具足清淨,而顯現梵行。如果看到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時,能尊重禮拜。供養承事的話,就能快得善利。因此,我們應該共往去拜見沙門瞿昙,去禮事供養他。
羇舍子村的伽藍族人聽後,都各和自己相等類的眷屬相隨,而從羇舍子村出發,向北而行至于屍攝惒林內,都欲拜見世尊,都欲禮事供養世尊。大家往詣佛處後,那些伽藍族人,有的則稽首佛足,然後乃退坐在一邊。有的則向佛行問訊禮,然後退坐在一邊。有的則又手(合掌)向佛,然後退坐在一邊。有的則遙見佛後,就默然而坐在于一邊。那個時候,諸伽藍族人各坐定後,佛陀就爲他們說法,而勸發他們的菩提心,使他們渴仰而成就歡喜。佛陀以無量的方便,爲他們說法,勸發他們,使他們渴仰,而成就歡喜後,就默然而住。
這時,伽藍族人,在佛陀爲他們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後,就各從座起,偏袒他們所著之衣(偏袒右肩),都叉手向佛,白世尊說:「瞿昙!有一種沙門梵志,來詣伽藍園,但是卻自己稱歎自己之所知所見,而呰毀他人的所知所見。瞿昙!又有一種沙門梵志來詣伽藍園,也自己稱歎自己之所知所見,而呰毀他人的所知所見。瞿昙!我們聽後,便生疑惑。這些沙門梵志到底是那一種人爲實在?那一種人爲虛妄呢?」
世尊告訴他們說:「伽藍族的人們!你們不可生起疑惑,爲甚麼呢?因爲有疑惑便會生猶豫。伽藍族們!你們自己並沒有淨智,才會疑惑爲有後世呢?沒有後世呢?伽藍族的人們!你們也是由于沒有淨智,而疑惑所作的爲有罪嗎?所作的爲無罪嗎?伽藍族們!應當要知道!諸業有叁種的因習本有。那叁種呢?伽藍族的人們!所謂貪,就是諸業的因習本有。伽藍族的人們!如果有貪的話,就會被貪所覆蓋,內心就不會厭足,或者會殺生,或者不與而去偷取,或者會行邪
淫,或者知道而說妄言,或者會飲酒亂性。伽藍族的人們!愚癡的人爲愚癡所覆蓋,內心就不厭足,或者會殺生,或者會不與而取,或者會行邪淫,或者知道而說妄言,或者會飲酒亂性。
伽藍族的人們!多聞的聖弟子,乃離開殺生,斷除殺生,都棄舍刀杖,有慚有愧,有慈悲心,而會饒益一切,乃至蜫蟲之類。他對于殺生的問題,已淨除其心。伽藍族的人們!多聞的聖弟子乃離開不與而偷取之事。已斷不與而偷取之事,人家給與他,才會去取,樂于他人給與才會去取之事。都常好布施,歡喜而不悋惜,不希望人家之報答。他對于不與而偷取(偷盜)之事,已經淨除其心(作徹底的解決,永不會犯)。伽藍族的人們!多聞的聖弟子,乃離開非梵行,已斷滅非梵行,都勤修梵行,精勤而妙行,清淨而無垢穢,而離欲斷淫。他對于非梵行,都淨除其心。伽藍族的人們!多聞的聖弟子,乃離開妄言,斷除妄言,所說的都是真谛之言,都喜樂真谛,安住于真谛而不移動,一切都可信,並不會欺诳世間。他對于妄言,已淨除其心的了。
伽藍族的人們!多聞的聖弟子,乃離開兩舌,斷除兩舌,行不兩舌之言,不會破壞他人。不會聽此而對彼說,而欲破壞此人。不會聽彼,而向此說,而欲破壞彼人。如欲離的,就使其和合,和合的話,就會歡喜。不會造群結黨,不喜樂群黨,不稱歎群黨,他對于兩舌之事,已淨除其心。伽藍族的人們!多聞的聖弟子,乃離開粗言,斯除粗言。如果有所言,其辭氣爲粗犷,爲惡聲逆耳之言,是衆所不喜,衆所不愛,會使他人苦惱,使人不得安定的事,都已斷除如此之言。如果有所言說的,都是清和柔潤,都是順耳入心,可喜可愛,使他人能安樂,言聲具了,而不使人怖畏,都能使他人得到安定,都說如是之語:他對于粗言,已淨除其心了。伽藍族的人們!多聞的聖弟子,乃離開绮語,斷除绮語,都是適時而說,說真實之說,說合于法之說,合于義之說,止息之說(合于律之說)。都喜樂止息之說。事,都順于時,而得宜,都是善教善诃。他對于绮語,已經淨除其心了。伽藍族的人們!多聞的聖弟子,都離開貪伺(離開貪欲伺求他人的一切),斷除貪伺,心不懷诤。看見他人的財物,以及諸生活之具,都不起貪伺,不會欲使其被我所得。他對于貪伺之事,已經淨除其心了。
伽藍族的人們!多聞的聖弟子,都離開瞋恚,斷除瞋恚,有慚有愧,有慈悲心,而饒益一切的衆生,乃至于蜫蟲之類。他們對于瞋恚,已淨除其心。伽藍族的人們!多聞的聖弟子都離開邪見,斷除邪見,行持正見而不類倒,如是而見。如是而說:有布施,有齋食的功德,也有咒說的功德,並有善惡業的果報。有此世間,也有他世間,有父有母之實存,世間有真人往生而至于善處,都善去、善向于此世。他世。都自知、自覺,自作證成就。而遊止于其境界。他們對于邪見,已淨除其心。
像如是的,伽藍族的人們!多聞的聖弟子,已成就身的淨業,成就口、意的淨業,離開瞋恚,離開其诤,除去睡眠,沒有掉舉、貢高,而斷疑惑、度憍慢,正念正智,而沒有愚癡。其心已與慈俱,而遍滿于一方,成就而遊止于其境界。像如是的推進而遍滿于二叁四方,四維上下,而普周于一切,其心已與慈俱,而無結無怨,無恚無诤,極爲廣大而無量的善修,而遍滿于一切世間,成就而遊止于其境界。像如是的,其心與悲、喜俱,其心與舍俱,都同樣,都無結無怨,無恚無诤,極爲廣大而無量的善修,遍滿于一切世間,成就而遊止于其境界。
像如是的,伽藍族的人們!多聞的聖弟子,其心無結無怨,無恚無
诤,便得四種安隱的住處。那四種呢?有此世間與他世間,有善惡業的果報。我得此正見相應之業,而受持具足,身壞命終之後,必定往生而至于善處,也就是會轉生于天上界。像如是的,伽藍族的人們!多聞的聖弟子,其人無結無怨,無恚無诤,這叫做得第一種之安穩住處。
又次,伽藍族的人們!如人說沒有此世,沒有他世,沒有善惡之報等事。雖然如是,但是我乃在于現法中,並不是由于此故,而會被人所毀,唯爲有正智的人所稱譽,有精進之人,有正見的人,也會說其爲有(他們有如實而知,如實而見的智慧,故知道有善惡業報)。像如是的,伽藍族的人們!多聞的聖弟子,其心無結無怨,無恚無诤,這叫做得第二種的安隱的住處。
又次,伽藍族的人們!如果有所作業時,必定不會作惡業,我已不會念惡。爲甚麼呢?因爲自己不作惡業,苦報會從那裏生出來呢?像如是的,伽藍族的人們!多聞的聖弟子,其心已無結無怨,無恚無诤,這叫做得第叁種的安隱的住處。
又次,伽藍族的人們!如果有所作業時,必定不會作惡業,我已不犯世間之怖畏與不怖畏,都常當慈愍一切世間,我的心不會與衆生共诤,沒有濁而歡悅。像如是的,伽藍族的人們!多聞的聖弟子們,其心已無結無怨,無恚無诤,這叫做得第四種之安隱的住處。像如是的,伽藍族的人們!多聞的聖弟子,其心乃無結無怨,無恚無诤,這叫做得四種安隱的住處。」
伽藍族的人們仰白世尊說:「是的!瞿昙!多聞的聖弟子之心,乃無結無怨,無恚無诤,而得四種安隱的住處。那四種呢?
(1)認爲有此世與他世,有善惡的業報,我得此正見相應之業,都受持具足,身壞命終之後,必定會往生而至于善處,也就是往生于天上。像如是的,瞿昙!多聞的聖弟子,其心無結無怨,無恚無诤,叫做第一種安隱的住處。
(2)又次,瞿昙!如有人認爲無此世與他世,和沒有善惡的業報,而我乃在于現法當中,並不會由于此種論說而被其所毀,我乃唯爲有正智的人所稱譽,那些精進之人,正見的人都說其爲有的。像如是的,瞿昙!多聞的聖弟子,其心無結無怨,無恚無诤,叫做得第二種安隱的住處。
(3)又次,瞿昙!如有所作時,必定不會作惡業,我已不會念惡。爲甚麼呢?因爲自己不作惡業,苦報怎麼會生出來呢?像如是的,瞿昙!多聞的聖弟子,其心無結無怨,無恚無诤,叫做得第叁種安隱的住處。
(4)又次,瞿昙!如果有所作時,必定不會作惡業,我不犯世間的恐畏,和不怖畏等事。都常當慈愍一切的世間,我的心不會與衆生共诤,已無濁,而歡悅。像如是的,瞿昙!多聞的聖弟子,其心…
《中阿含經卷第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