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为了自己而为的呢?或者是为了他人而为的呢?罗云!如
果观察时,则知:由于过去之行之故,已起意业。那意业已经过去,已经灭尽变易。那意业为清净,或者是为自己而为,或者是为了他人而为,而知道为不善而与其苦果,而会受其苦报的话,则罗云!你就应当舍弃那过去的意业。罗云!如观察时则知:由于过去之行之故,已经起意业,已经过去而灭尽变易。那意业为不清净,或者是为了自己而为?或者是为了他人而为?知道为善而与其乐果,而受其乐报的话,则,罗云!你就应当纳受那过去的意业。
罗云!由于未来之行之故,将会生意业的话,即应观察那意业。如果由于未来之行之故,而会生意业的话,则那个意业到底是为清净呢?为不清净呢?是为了自己而为的呢?或者是为了他人而为的呢?罗云!如果观察时则知:由于未来之行之故,当会生意业,那意业为清净的。或者是为了自己而为,或者为了他人而为,知道为不善而与其苦果,而受苦报的话,罗云!你就应当舍弃那未来之意业。罗云!观察之时,则发见由于未来之行之故,当会生意业。那意业为不净的,或者是为了自己而为,或者是为了他人而为,而知道为善,而与其乐果,而会受乐报的话,则,罗云!你就应当纳受那未来的意业。
罗云!由于现在之因之故,现在生起意业的话,则应观察此意业。如由于现在之行之故,现在生起意业的话,则此意业,到底为净的呢?为不净的呢?为了自己而为的呢?或者为了他人而为的呢?罗云!如果观察之时,则知:由于现在之行之故,现在生起意业之时,此意业为净的,或者为了自己而为,或者为了他人而为。如知道为不善,而与其苦果,而会受苦报时,则,罗云!你就应当舍弃此现在的意业。罗云!如果观察时,由于现在之行之故,现在生起的意业,此意业为不净的,或者为了自己而为,或者为了他人而为,如果知道为善,而与其乐果,而会使其受乐报的话,则,罗云!你就应当纳受此
现在的意业。
罗云!如果过去的沙门、梵志,有身口意业的话,则已观察而观察,已清净而清净。他的一切,则是此身口意业,已经观察而观察,已经清净而清净。罗云!如果未来的沙门、梵志,有身口意业,应该观察而观察,应当清净而清净。他的一切,即是此身口意业,应当观察而观察,应当清净而清净。罗云!如果现在的沙门、梵志,有身口意业的话,则现在观察而观察,现在清净而清净。他的一切,则此身口意业,现在观察而观察,现在清净而清净。罗云!你应当要如是而学:我也应该即于此身口意业,现在应当观察而观察,现在应当清净而清净。」
于是,世尊又说偈颂而说:
身业口业意业罗云善不善法汝应常观
知己妄言罗云莫说秃从他活何可妄言
覆沙门法空无真实谓说妄言不护其口
故不妄言正觉之子是沙门法罗云当学
方方豊乐安隐无怖罗云至彼莫为害他
(有关于身业、口业、意业之事,罗云啊!对于善法,或者是不善之法,你应当常常把它观察。如知道是妄言后,则,罗云啊!你就不可以说。秃头的出家人,本来就是从他人的供养而得以生活的,怎样可以说妄语呢?)
(会将沙门之法翻覆,空虚而没有真实之事,就是所谓讲说妄言,不防护其口而来的。)
(因此之故,不说妄言的话,就是正觉之子。此沙门之法,罗云啊!你应当学习!)
(方方而豊乐,安隐而没有怖畏,罗云啊!应该学至于此种境地,
千万不可以说妄语去害人!)
佛陀所说的就是如是,尊者罗云,以及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十五。思经第五(初一日诵)
大意:本经叙述佛告比丘:如故意造业,就必受其果报。如不是故意去造业的话,就不一定会受其果报。业有身三、口四、意三等十善与十恶之业。圣弟子应舍十恶业而成就十善业。如修慈悲喜舍之四无量心的话,就必得阿那含果以上的果位。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游止于舍卫国,住在于胜林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如果有人故意造业的话,我就会说他必定会受其果报。或者是现世受报,或者是后世(来世)受报。假如不是故意造业的话,我就会说他不必受其果报(不一定会受果报)。就中,身故意所作之业,有三种业,是不善之业,而会受其苦果,而受其苦报的。口有四业,意有三业,不善的业,就会与其苦果,而受苦报的。
(1)甚么叫做身故意所作的有三业,是不善之业,而会与其苦果,而受其苦报呢?第一叫做杀生。极恶饮血(非常的凶恶,其手掌都被血所涂),其欲伤害众生,并不慈愍众生,乃至蜫虫之类也一样的遭其伤杀。第二叫做不与取。着于他人的财物,而用偷盗的方法去取为己物。第三叫做邪淫。那位女人或者有被其父所保护监督,或者有母亲可监护,或者父母共同监护,或者被姊妹所保护,或者被兄弟所护持,或者人妇之父母所保护,或者是他人的妇女,如犯她,就会有被鞭罚的恐怖的妇女,和有实名的假赁。乃至用华鬘卷饰的妇女,而侵犯这些任何一种的妇女(均为邪淫)。以上叫做身故意而作的三业,是不善之业,而会与其苦果,而受苦报的。
(2)甚么叫做口故意而作的四业,是不善之业。会与其苦果,而受其苦报呢?第一叫做妄言(妄语)。他或者在众人当中,或者在其眷属当中,或者是王家,如叫他而问他:你如知道的话,便说出来。他却不知而说知,知道的却说不知道,不看见过的却说他看见过,见到的却说不见过。为了自已,或为了掩护他人,或为了财物,知已妄言(知道所讲的为妄言,而故意说此妄言)。第二叫做两舌。欲离间他人,听到此人之语,而去对男一人说,是欲破坏此人,听到那个人之语。而对此人说,都是欲破坏那个人。人家和合,却欲使其分离,对于分离的人,又欲再使其分离,而结群集党,喜乐于群党,称说群党。第三叫做粗言(恶口)。他如有话说,其辞气则粗犷,恶声而逆人的耳朵,是众人所不喜欢听,众人所不爱听之语,会使他人苦恼,使人不得安定,就是说此种语是。第四叫做绮语:他作不是应说之时之说,不是真实之说,作没有义之说,非法之说,不止息(非律仪)之说。又再称叹不止息之事。违背应时而作不善之教言,也不是善于诃责人。这叫做口之故意所作的四种业,是不善之业,而会与其苦果,而受其苦报的。
(3)甚么叫做意之故意所作之三业,为不善,而会与其苦果,而会受苦报呢?第一叫做贪。伺见他人的财物,以及诸生活所需之具,都
常伺求望,欲使其为我自己所得。第二叫做嫉恚。心内怀着憎嫉,而作此念:那些众生,应杀害,应带缚,应收押,应免除,应逐摈而出,就是欲使他人受无量之苦。第三叫做邪见。所见的都是巅倒是非。都作如是之见、如是之说:世间并没有所谓布施,也没有斋戒,没有呪说,没有善恶业,没有善恶业之报,没有此世与彼世(死后之转生的世间),无父无母。世间并没有真人往生至于善处,也没有善去、善向于此世与彼世(他世);也没有所谓自知、自觉、自作证成就而游止于其境地的。这叫做意之故意所作之三业。是不善而会与其苦果,而会受其苦报的。
多闻的圣弟子,应该舍弃身之不善之业,要修身的善业。也应舍弃口与意之不善之业,而修口意之善业。那些多闻的圣弟子,像如是的具足精进戒德,成就其身的净业,成就口与意之净业,而离开瞋恚,离开邪诤,除去睡眠,而没有掉举(没有精神昂奋,不得安静),没有贡高,而断疑、度慢,而正念正智,没有愚痴。其心和慈俱,而遍满于一方,而成就,而游止于其境界。像如是的遍满于二、三、四方,四维与上下,普用于一切,其心都与慈俱。而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为广而甚为大。这样的无量之善修,而遍满于一切世间,而成就,而游止于其境界。他作此念:我本来的此心量少(狭),而不善修。我现在此心,为无量,而善修。多闻的圣弟子,其心就是如此的无量而善修。如果本来被恶智识所惑,而为放逸之行,而作不善之业的话,他就不能再跟之而去,不能再秽污他,不会再相随于他。」
佛陀并垂问而说:「如果有幼小的童男、童女一出生后,其性便能行持慈心解脱的话,则在于后时,这种人的身口意是否会再作不善之业吗?」比丘们回答说:「弗也!世尊!」佛陀同时为他们加以解释其原因而说:「为甚么呢?因为自不作恶业的话,则恶业有甚么因由
可以产生呢?因此,不论是在家,是出家,是男、是女,都应当常于勤修慈心解脱。如果那些在家、出家的男女,都修习慈心解脱的话,就不会持此身往生而至于他世,唯随着其心,而离开这里。比丘应作此念:我本来为放逸,而作不善之业,这一切的一切,可在于现在受报,终不在于后世而受。如果像如是而行慈心解脱,而无量,而善修的话,必定会得阿那含(不还果,三果阿罗汉),或者又会上得(向上得。所谓阿罗汉向、阿罗汉果是)。像如是的,悲和喜之心,与舍都俱(连上之慈。为之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广甚大,而无量善修,而遍满于一切世间,成就而游止于其境界。他乃作此念:我本来心量很少(狭),并不善修,而我现在的此心,乃为无量善修。多闻的圣弟子们,其应如是的无量善修。如果本来由于恶知识,而为放逸之行,而作不善之业,然而他不能再将其引诱而去,已经不能再秽污他,不再会相随他。」佛陀并垂问而说:「如果有幼少的童男、童女,出生以来便能行舍心解脱。这种人在于后时,其身口意是否又会一再的作不善之业吗?」比丘们回答说:「不也!世尊!」
佛陀同时也解释其原因而说:「为甚么呢?因为自己不作恶业,恶业会从甚么地方生起呢?(无由得生起)。因此之故,不管是男,是女,是在家。是出家,都应常于勤修舍心解脱。如果那些男女、在家、出家的人…
《中阿含经卷第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