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阿含經卷第叁▪P4

  ..續本文上一頁爲了自己而爲的呢?或者是爲了他人而爲的呢?羅雲!如

  果觀察時,則知:由于過去之行之故,已起意業。那意業已經過去,已經滅盡變易。那意業爲清淨,或者是爲自己而爲,或者是爲了他人而爲,而知道爲不善而與其苦果,而會受其苦報的話,則羅雲!你就應當舍棄那過去的意業。羅雲!如觀察時則知:由于過去之行之故,已經起意業,已經過去而滅盡變易。那意業爲不清淨,或者是爲了自己而爲?或者是爲了他人而爲?知道爲善而與其樂果,而受其樂報的話,則,羅雲!你就應當納受那過去的意業。

  羅雲!由于未來之行之故,將會生意業的話,即應觀察那意業。如果由于未來之行之故,而會生意業的話,則那個意業到底是爲清淨呢?爲不清淨呢?是爲了自己而爲的呢?或者是爲了他人而爲的呢?羅雲!如果觀察時則知:由于未來之行之故,當會生意業,那意業爲清淨的。或者是爲了自己而爲,或者爲了他人而爲,知道爲不善而與其苦果,而受苦報的話,羅雲!你就應當舍棄那未來之意業。羅雲!觀察之時,則發見由于未來之行之故,當會生意業。那意業爲不淨的,或者是爲了自己而爲,或者是爲了他人而爲,而知道爲善,而與其樂果,而會受樂報的話,則,羅雲!你就應當納受那未來的意業。

  羅雲!由于現在之因之故,現在生起意業的話,則應觀察此意業。如由于現在之行之故,現在生起意業的話,則此意業,到底爲淨的呢?爲不淨的呢?爲了自己而爲的呢?或者爲了他人而爲的呢?羅雲!如果觀察之時,則知:由于現在之行之故,現在生起意業之時,此意業爲淨的,或者爲了自己而爲,或者爲了他人而爲。如知道爲不善,而與其苦果,而會受苦報時,則,羅雲!你就應當舍棄此現在的意業。羅雲!如果觀察時,由于現在之行之故,現在生起的意業,此意業爲不淨的,或者爲了自己而爲,或者爲了他人而爲,如果知道爲善,而與其樂果,而會使其受樂報的話,則,羅雲!你就應當納受此

  現在的意業。

  羅雲!如果過去的沙門、梵志,有身口意業的話,則已觀察而觀察,已清淨而清淨。他的一切,則是此身口意業,已經觀察而觀察,已經清淨而清淨。羅雲!如果未來的沙門、梵志,有身口意業,應該觀察而觀察,應當清淨而清淨。他的一切,即是此身口意業,應當觀察而觀察,應當清淨而清淨。羅雲!如果現在的沙門、梵志,有身口意業的話,則現在觀察而觀察,現在清淨而清淨。他的一切,則此身口意業,現在觀察而觀察,現在清淨而清淨。羅雲!你應當要如是而學:我也應該即于此身口意業,現在應當觀察而觀察,現在應當清淨而清淨。」

  于是,世尊又說偈頌而說:

  身業口業意業羅雲善不善法汝應常觀

  知己妄言羅雲莫說禿從他活何可妄言

  覆沙門法空無真實謂說妄言不護其口

  故不妄言正覺之子是沙門法羅雲當學

  方方豊樂安隱無怖羅雲至彼莫爲害他

  (有關于身業、口業、意業之事,羅雲啊!對于善法,或者是不善之法,你應當常常把它觀察。如知道是妄言後,則,羅雲啊!你就不可以說。禿頭的出家人,本來就是從他人的供養而得以生活的,怎樣可以說妄語呢?)

  (會將沙門之法翻覆,空虛而沒有真實之事,就是所謂講說妄言,不防護其口而來的。)

  (因此之故,不說妄言的話,就是正覺之子。此沙門之法,羅雲啊!你應當學習!)

  (方方而豊樂,安隱而沒有怖畏,羅雲啊!應該學至于此種境地,

  千萬不可以說妄語去害人!)

  佛陀所說的就是如是,尊者羅雲,以及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十五。思經第五(初一日誦)

  大意:本經敘述佛告比丘:如故意造業,就必受其果報。如不是故意去造業的話,就不一定會受其果報。業有身叁、口四、意叁等十善與十惡之業。聖弟子應舍十惡業而成就十善業。如修慈悲喜舍之四無量心的話,就必得阿那含果以上的果位。

  結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遊止于舍衛國,住在于勝林給孤獨園。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如果有人故意造業的話,我就會說他必定會受其果報。或者是現世受報,或者是後世(來世)受報。假如不是故意造業的話,我就會說他不必受其果報(不一定會受果報)。就中,身故意所作之業,有叁種業,是不善之業,而會受其苦果,而受其苦報的。口有四業,意有叁業,不善的業,就會與其苦果,而受苦報的。

  (1)甚麼叫做身故意所作的有叁業,是不善之業,而會與其苦果,而受其苦報呢?第一叫做殺生。極惡飲血(非常的凶惡,其手掌都被血所塗),其欲傷害衆生,並不慈愍衆生,乃至蜫蟲之類也一樣的遭其傷殺。第二叫做不與取。著于他人的財物,而用偷盜的方法去取爲己物。第叁叫做邪淫。那位女人或者有被其父所保護監督,或者有母親可監護,或者父母共同監護,或者被姊妹所保護,或者被兄弟所護持,或者人婦之父母所保護,或者是他人的婦女,如犯她,就會有被鞭罰的恐怖的婦女,和有實名的假賃。乃至用華鬘卷飾的婦女,而侵犯這些任何一種的婦女(均爲邪淫)。以上叫做身故意而作的叁業,是不善之業,而會與其苦果,而受苦報的。

  (2)甚麼叫做口故意而作的四業,是不善之業。會與其苦果,而受其苦報呢?第一叫做妄言(妄語)。他或者在衆人當中,或者在其眷屬當中,或者是王家,如叫他而問他:你如知道的話,便說出來。他卻不知而說知,知道的卻說不知道,不看見過的卻說他看見過,見到的卻說不見過。爲了自已,或爲了掩護他人,或爲了財物,知已妄言(知道所講的爲妄言,而故意說此妄言)。第二叫做兩舌。欲離間他人,聽到此人之語,而去對男一人說,是欲破壞此人,聽到那個人之語。而對此人說,都是欲破壞那個人。人家和合,卻欲使其分離,對于分離的人,又欲再使其分離,而結群集黨,喜樂于群黨,稱說群黨。第叁叫做粗言(惡口)。他如有話說,其辭氣則粗犷,惡聲而逆人的耳朵,是衆人所不喜歡聽,衆人所不愛聽之語,會使他人苦惱,使人不得安定,就是說此種語是。第四叫做绮語:他作不是應說之時之說,不是真實之說,作沒有義之說,非法之說,不止息(非律儀)之說。又再稱歎不止息之事。違背應時而作不善之教言,也不是善于诃責人。這叫做口之故意所作的四種業,是不善之業,而會與其苦果,而受其苦報的。

  (3)甚麼叫做意之故意所作之叁業,爲不善,而會與其苦果,而會受苦報呢?第一叫做貪。伺見他人的財物,以及諸生活所需之具,都

  常伺求望,欲使其爲我自己所得。第二叫做嫉恚。心內懷著憎嫉,而作此念:那些衆生,應殺害,應帶縛,應收押,應免除,應逐擯而出,就是欲使他人受無量之苦。第叁叫做邪見。所見的都是巅倒是非。都作如是之見、如是之說:世間並沒有所謂布施,也沒有齋戒,沒有呪說,沒有善惡業,沒有善惡業之報,沒有此世與彼世(死後之轉生的世間),無父無母。世間並沒有真人往生至于善處,也沒有善去、善向于此世與彼世(他世);也沒有所謂自知、自覺、自作證成就而遊止于其境地的。這叫做意之故意所作之叁業。是不善而會與其苦果,而會受其苦報的。

  多聞的聖弟子,應該舍棄身之不善之業,要修身的善業。也應舍棄口與意之不善之業,而修口意之善業。那些多聞的聖弟子,像如是的具足精進戒德,成就其身的淨業,成就口與意之淨業,而離開瞋恚,離開邪诤,除去睡眠,而沒有掉舉(沒有精神昂奮,不得安靜),沒有貢高,而斷疑、度慢,而正念正智,沒有愚癡。其心和慈俱,而遍滿于一方,而成就,而遊止于其境界。像如是的遍滿于二、叁、四方,四維與上下,普用于一切,其心都與慈俱。而無結無怨,無恚無诤,極爲廣而甚爲大。這樣的無量之善修,而遍滿于一切世間,而成就,而遊止于其境界。他作此念:我本來的此心量少(狹),而不善修。我現在此心,爲無量,而善修。多聞的聖弟子,其心就是如此的無量而善修。如果本來被惡智識所惑,而爲放逸之行,而作不善之業的話,他就不能再跟之而去,不能再穢汙他,不會再相隨于他。」

  佛陀並垂問而說:「如果有幼小的童男、童女一出生後,其性便能行持慈心解脫的話,則在于後時,這種人的身口意是否會再作不善之業嗎?」比丘們回答說:「弗也!世尊!」佛陀同時爲他們加以解釋其原因而說:「爲甚麼呢?因爲自不作惡業的話,則惡業有甚麼因由

  可以産生呢?因此,不論是在家,是出家,是男、是女,都應當常于勤修慈心解脫。如果那些在家、出家的男女,都修習慈心解脫的話,就不會持此身往生而至于他世,唯隨著其心,而離開這裏。比丘應作此念:我本來爲放逸,而作不善之業,這一切的一切,可在于現在受報,終不在于後世而受。如果像如是而行慈心解脫,而無量,而善修的話,必定會得阿那含(不還果,叁果阿羅漢),或者又會上得(向上得。所謂阿羅漢向、阿羅漢果是)。像如是的,悲和喜之心,與舍都俱(連上之慈。爲之慈悲喜舍四無量心),無結無怨,無恚無诤,極廣甚大,而無量善修,而遍滿于一切世間,成就而遊止于其境界。他乃作此念:我本來心量很少(狹),並不善修,而我現在的此心,乃爲無量善修。多聞的聖弟子們,其應如是的無量善修。如果本來由于惡知識,而爲放逸之行,而作不善之業,然而他不能再將其引誘而去,已經不能再穢汙他,不再會相隨他。」佛陀並垂問而說:「如果有幼少的童男、童女,出生以來便能行舍心解脫。這種人在于後時,其身口意是否又會一再的作不善之業嗎?」比丘們回答說:「不也!世尊!」

  佛陀同時也解釋其原因而說:「爲甚麼呢?因爲自己不作惡業,惡業會從甚麼地方生起呢?(無由得生起)。因此之故,不管是男,是女,是在家。是出家,都應常于勤修舍心解脫。如果那些男女、在家、出家的人…

《中阿含經卷第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中阿含經卷第四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