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梵,以及其余的世间所能降
伏,所能污秽,所能抑制的呢?所谓有六处之法,是我所自知、自觉之法,为你们所说的,则不是被沙门、梵志,或者是天、是魔、是梵,以及其余世间的人所能降伏,所能秽污,所能抑制的。又有六界之法,是我所自知、自觉之法,为你们说,则不是沙门、梵志,或者是天、是魔、是梵,以及其余的世间之人所能降伏、所能污秽,所能抑制的。
甚么叫做六处法,为我所自知、自觉,而为你们说的呢?所谓眼处,耳、鼻、舌、身、意等处,就是六处法,是我所自知、自觉,而为你们说的。甚么叫做六界法,为我自知、自觉,而为你们说的呢?所谓地界,水、火、风、空、识等界,叫做六界法,是我所自知、自觉,而为你们说的。
由于六界和合之故,便从母胎而生。由于六界之故,便有了六处,由于六处,便有了更乐(感触),由于更乐(触)之故,便有了觉(领受)。比丘们!如有觉的话,便会知道苦如真(如实而知道这是苦),知道苦之集,知道苦之灭,知道苦之灭道如真(如实而知道苦之集、苦之灭、苦灭之道)。甚么叫做知苦如真(如实而知道一切都是苦)呢?所谓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和有怨憎之人共聚之苦)、爱别离苦(和恩爱者必须离开之苦)、所求不得苦,略为(要约的说)五盛阴苦(由于五阴之存在而感受之苦),这叫做知苦如真(如实而知道一切都是苦)。甚么叫做知苦集如真(如实而知道苦之集)呢?所谓有了此爱之感受,当来会有了乐欲,而共俱求彼彼有(未来有爱、喜、贪俱,彼彼集者,也就是希求出生在此处、彼处,而为有爱)。这叫做知苦集如真(如实而知道苦之集)。甚么叫做知苦灭如真(如实而知道苦之灭)呢?所谓此爱受,在于当来,有乐欲,共俱,而求彼彼有断无余(求此处彼处之『有』之断灭无余存),而为舍、为吐尽、为无欲、为灭、为止、为没,这叫做知苦灭如真(如实而知道苦的寂灭)。甚么叫做知苦灭道如真(如实而知道苦之灭之道)呢?所谓八支圣道,正见,……乃至正定(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第三十一经有八圣道之详解),是为八圣道,这叫做知苦灭道如真(如实而知道悟之灭之道)。比丘们!当知苦之如真(苦应如实而知,苦应知),应当断除苦之集(集应断)。应当作证苦之灭(灭应证),应当修苦之灭之八圣道(道应修)。如果比丘知苦如真(如实而知道一切都是苦),断除苦之集,苦灭作证(证悟寂灭),修苦灭之道的话,就叫做比丘之一切漏已尽,诸结已解,能以正智而得苦际(灭尽所有的苦恼)。」
佛陀所说的就是如是,那些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十四、罗云经第四(初一日诵)
大意:本经叙述佛陀取水器泻出水。而留一些水,以喻道之少者。将少水尽泻,以喻尽弃道者。把水器覆着地上,用以喻道之覆者。水器由覆,朝上仰放,则喻道仰(空)者。以这些譬喻教诫罗候罗。如知己作妄言,而不羞不悔,不惭不愧的话,则道性会渐少而至于空。并用王象入阵战斗之譬喻。又以人用镜观其面之净,或不净,喻人也当如是的反省。应观过去、现在、未来三时所作三业之净不净,为自,或为他,而后当行则行,当舍则舍。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游化于王舍城,住在于竹林迦兰哆园(竹林精舍。迦兰哆为栗鼠,本为其饲养处。)
那时,尊者罗云(罗候罗,不毁禁戒,诵读不懈第一,佛在俗时之子),也游化而住在于王舍城的温泉休中(位于王舍城的旧址附近,古时有一温泉精舍)。于是,世尊过夜而至于翌日的平旦之时,着衣持钵,而入于王舍城去行乞食,乞食之事完毕后,到了温泉林之罗云所住之处。尊者罗云遥见佛陀来临,即便往迎,而执取佛陀的衣钵,为佛敷一坐具,汲水洗佛之足(对长者之礼貌)。佛陀洗足后,就坐在罗云为其敷设之座。
于是,世尊即取水器,将水倒泻,而留少水后,垂问而说:「罗云!你现在看见我执取此水器,将水倒泻,而留一些少水吗?」罗云说:「看见啊!世尊!」
佛陀告诉罗云说:「我说那些道行少的人,也是如是,所谓知己妄言(知道此为妄言后,却又说此妄言),是不羞不悔,无惭无愧的人。罗云!他也是无恶不作的人。因此之故,罗云!当作如是而学:不得戏笑妄言。」
世尊说后,又取此留有少水之器,而尽泻弃其余留之水,然后垂问而说:「罗云!你是否又看见我取此留有少水之器,而将里面的水,统统泻弃之事吗?」罗云回答说:「看见了,世尊!」
佛陀告诉罗云说:「我说他将道尽弃之事,也是如是。所谓知道此为妄言后,而又说此妄言。而不羞不悔,而无惭无愧。罗云!他也是无恶不作的人。因此之故,罗云!应当要作如是而学:不得戏笑妄言。」
世尊诧后,又取此空的水器,覆着在于地上后,垂问而说:「罗云!你是否又看见我执取此空的水器,覆着在于地上之事吗?」罗云回答说:「看见了,世尊!」
佛陀乃告诉罗云说:「我说他之道,会翻覆,也是如是。所谓知道此为妄言后,又说妄言,而不羞不悔,而无惭无愧。罗云!他也是无恶不作的人。因此之故,罗云!应当要作如是而学:不得戏笑妄言。」
世尊说后,又取此覆水之器,发令仰已(使它由覆而仰起),然后垂问而说:「罗云!你是否又看见我取此覆水之器,使它起仰之事吗?」罗云回答说:「看见了,世尊镇!」
佛陀告诉罗云说:「我说他之道会仰之事,也是如是。所谓知道此为妄言后,又说此妄言,而不羞不悔,不惭不愧。罗云!他也是无恶不作的人。因此之故,罗云!当作如是而学:不得戏笑妄言。
罗云!犹如国王有大象,入于阵斗时那样。用前脚、后脚、尾、(胳后颈骨)、脊、胁、项、额、耳、牙等,一切都皆使用,唯保护其鼻。象师看见后,便作此念:这匹王的大象,犹然如故,而惜其生命。为甚么呢?因为这匹王的大象进入阵斗时,曾用前脚、后脚、尾、、脊、胁、项、额、耳、牙等,一切都皆使用,唯保护牠的鼻之故。罗云!如果王的大象入阵斗时,用前脚、后脚、尾、、脊、胁、项、额、耳、牙,以及鼻等,一切都尽用的话,即象师看见后,便会作此念:此王的大象,不再惜其生命了。为甚么呢?因为这匹王的大象入阵斗时,用前脚、后脚、尾、、脊、胁、项、额、耳、牙,以及鼻等,一切都尽用之故。罗云!如果王的大象入阵斗时,用前脚。后脚、尾、、脊、胁、项、额、耳、牙,以及鼻等,一切都尽用时,罗云!我说此王的大象入阵斗时,乃无恶不作。像如是的,
罗云!所谓知道此为妄言,而又说此妄言,而不羞不悔,无惭无愧。罗云!我说他也是无恶不作。因此之故,罗云!应当要作如是而学:不得戏笑妄言。」
于是,世尊即说偈颂而说:
人犯一法谓妄言是不畏后世无恶不作
宁瞰铁丸其热如火不以犯戒受世信施
若畏于苦不爱念者于隐显处莫作恶业
若不善业已作今作终不得脱亦无避处
(人如违犯于一法,所谓:妄言是。由于不怖畏有后世之故,就会无恶不作)。
(宁可吞噉铁丸,其热度有如火燃,也不可以犯戒,而受世人之信施。)
(如果怖畏苦果,而不爱念的话〔不喜爱苦果〕,则在于隐处、显处,都不可以作恶业。)
(如果对于不善之业,已作,或者今作的话,则终究不能得到解脱,也无可逃避之处。)
佛陀将偈颂说完后,又问罗云说:「你的意见如何呢?人用镜子作甚么呢?」尊者罗云回答说:「世尊!是为了欲观看其颜,要看一看是否洁净,或不洁净的。」
佛陀说:「像如是的,罗云!如果你将作身业时,就应该观察那身业:我将作身业,此身业到底是清净呢?或不清净呢?为了自己而为呢?或者为他人而为的呢?罗云!若观察时,就会知道:我将作身业。此身业为净,或者为自己而为,或者为他人而为。如不善的话,就会与其苦果,而受于苦报。这样,则,罗云!你就应当舍弃那将作的身业。罗云!如观察时则知:我将作身业,此身业为不净,或者为
了自己而为,或者为了他人而为,如善的话,就会与其乐果,而受乐报。这样,则,罗云!你就应当纳受那将作的身业。
罗云!你现在如作身业时,即应观察此身业:如我现在将作身业时,此身业到底是清净的呢?或者不是清净的呢?是为了自己而为的呢?或者是为了他人而为的呢?罗云!如观察时即知:我现在所作的身业,此身之业为清净的,或者为了自己而为,或者为了他人而为。如不善的话,就会与其苦果,而受其苦报的。罗云!你应当舍弃此现在所作的身业。罗云!如观察时即知:我现在所作的身业,此身业为不清净的,或者为了自己而为,或者为了他人而为,如果为善的话,就会与其乐果,而会受乐报。罗云!你就应当受此现在所作的身业。
罗云!如你已作过身业的话,就观察其身业:如我已经作过的身业的话,则此身业已经过去,已经灭尽变易。是清净呢?是不清净呢?是为了自己而作的呢?是为了他人而作的呢?罗云!如观察时则知:我已作过的身业,那身业已经过去了,已经灭尽变易,这身业为清净的,或者为了自己而为,或者为了他人而为,如果不善的话,就会与之以苦果,而受苦报。罗云!妳应当往诣善智识、修习梵行的人之处。就将那已经作过的身业,至心发露表白出来,应该悔过而说,千万不可覆藏,更应善于持护。罗云!如观察则知:我已作过的身业,那身业已经过去,已经灭尽变易。那身业为不清净,或者为自己而为,或者为了他人而为,如果知道为善,而与其乐果,而受其乐报的话,罗云:你就应该在于昼夜都欢喜,而住于正念正智,口业也是如是。
罗云!如果由于过去之行之故,已经生意业的话,就应观察其意业:如由于过去之行之故,已起意业。而那意业到底为清净呢?为不清净呢?是…
《中阿含经卷第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