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梵,以及其余的世間所能降
伏,所能汙穢,所能抑製的呢?所謂有六處之法,是我所自知、自覺之法,爲你們所說的,則不是被沙門、梵志,或者是天、是魔、是梵,以及其余世間的人所能降伏,所能穢汙,所能抑製的。又有六界之法,是我所自知、自覺之法,爲你們說,則不是沙門、梵志,或者是天、是魔、是梵,以及其余的世間之人所能降伏、所能汙穢,所能抑製的。
甚麼叫做六處法,爲我所自知、自覺,而爲你們說的呢?所謂眼處,耳、鼻、舌、身、意等處,就是六處法,是我所自知、自覺,而爲你們說的。甚麼叫做六界法,爲我自知、自覺,而爲你們說的呢?所謂地界,水、火、風、空、識等界,叫做六界法,是我所自知、自覺,而爲你們說的。
由于六界和合之故,便從母胎而生。由于六界之故,便有了六處,由于六處,便有了更樂(感觸),由于更樂(觸)之故,便有了覺(領受)。比丘們!如有覺的話,便會知道苦如真(如實而知道這是苦),知道苦之集,知道苦之滅,知道苦之滅道如真(如實而知道苦之集、苦之滅、苦滅之道)。甚麼叫做知苦如真(如實而知道一切都是苦)呢?所謂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和有怨憎之人共聚之苦)、愛別離苦(和恩愛者必須離開之苦)、所求不得苦,略爲(要約的說)五盛陰苦(由于五陰之存在而感受之苦),這叫做知苦如真(如實而知道一切都是苦)。甚麼叫做知苦集如真(如實而知道苦之集)呢?所謂有了此愛之感受,當來會有了樂欲,而共俱求彼彼有(未來有愛、喜、貪俱,彼彼集者,也就是希求出生在此處、彼處,而爲有愛)。這叫做知苦集如真(如實而知道苦之集)。甚麼叫做知苦滅如真(如實而知道苦之滅)呢?所謂此愛受,在于當來,有樂欲,共俱,而求彼彼有斷無余(求此處彼處之『有』之斷滅無余存),而爲舍、爲吐盡、爲無欲、爲滅、爲止、爲沒,這叫做知苦滅如真(如實而知道苦的寂滅)。甚麼叫做知苦滅道如真(如實而知道苦之滅之道)呢?所謂八支聖道,正見,……乃至正定(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第叁十一經有八聖道之詳解),是爲八聖道,這叫做知苦滅道如真(如實而知道悟之滅之道)。比丘們!當知苦之如真(苦應如實而知,苦應知),應當斷除苦之集(集應斷)。應當作證苦之滅(滅應證),應當修苦之滅之八聖道(道應修)。如果比丘知苦如真(如實而知道一切都是苦),斷除苦之集,苦滅作證(證悟寂滅),修苦滅之道的話,就叫做比丘之一切漏已盡,諸結已解,能以正智而得苦際(滅盡所有的苦惱)。」
佛陀所說的就是如是,那些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十四、羅雲經第四(初一日誦)
大意:本經敘述佛陀取水器瀉出水。而留一些水,以喻道之少者。將少水盡瀉,以喻盡棄道者。把水器覆著地上,用以喻道之覆者。水器由覆,朝上仰放,則喻道仰(空)者。以這些譬喻教誡羅候羅。如知己作妄言,而不羞不悔,不慚不愧的話,則道性會漸少而至于空。並用王象入陣戰鬥之譬喻。又以人用鏡觀其面之淨,或不淨,喻人也當如是的反省。應觀過去、現在、未來叁時所作叁業之淨不淨,爲自,或爲他,而後當行則行,當舍則舍。
結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遊化于王舍城,住在于竹林迦蘭哆園(竹林精舍。迦蘭哆爲栗鼠,本爲其飼養處。)
那時,尊者羅雲(羅候羅,不毀禁戒,誦讀不懈第一,佛在俗時之子),也遊化而住在于王舍城的溫泉休中(位于王舍城的舊址附近,古時有一溫泉精舍)。于是,世尊過夜而至于翌日的平旦之時,著衣持缽,而入于王舍城去行乞食,乞食之事完畢後,到了溫泉林之羅雲所住之處。尊者羅雲遙見佛陀來臨,即便往迎,而執取佛陀的衣缽,爲佛敷一坐具,汲水洗佛之足(對長者之禮貌)。佛陀洗足後,就坐在羅雲爲其敷設之座。
于是,世尊即取水器,將水倒瀉,而留少水後,垂問而說:「羅雲!你現在看見我執取此水器,將水倒瀉,而留一些少水嗎?」羅雲說:「看見啊!世尊!」
佛陀告訴羅雲說:「我說那些道行少的人,也是如是,所謂知己妄言(知道此爲妄言後,卻又說此妄言),是不羞不悔,無慚無愧的人。羅雲!他也是無惡不作的人。因此之故,羅雲!當作如是而學:不得戲笑妄言。」
世尊說後,又取此留有少水之器,而盡瀉棄其余留之水,然後垂問而說:「羅雲!你是否又看見我取此留有少水之器,而將裏面的水,統統瀉棄之事嗎?」羅雲回答說:「看見了,世尊!」
佛陀告訴羅雲說:「我說他將道盡棄之事,也是如是。所謂知道此爲妄言後,而又說此妄言。而不羞不悔,而無慚無愧。羅雲!他也是無惡不作的人。因此之故,羅雲!應當要作如是而學:不得戲笑妄言。」
世尊詫後,又取此空的水器,覆著在于地上後,垂問而說:「羅雲!你是否又看見我執取此空的水器,覆著在于地上之事嗎?」羅雲回答說:「看見了,世尊!」
佛陀乃告訴羅雲說:「我說他之道,會翻覆,也是如是。所謂知道此爲妄言後,又說妄言,而不羞不悔,而無慚無愧。羅雲!他也是無惡不作的人。因此之故,羅雲!應當要作如是而學:不得戲笑妄言。」
世尊說後,又取此覆水之器,發令仰已(使它由覆而仰起),然後垂問而說:「羅雲!你是否又看見我取此覆水之器,使它起仰之事嗎?」羅雲回答說:「看見了,世尊鎮!」
佛陀告訴羅雲說:「我說他之道會仰之事,也是如是。所謂知道此爲妄言後,又說此妄言,而不羞不悔,不慚不愧。羅雲!他也是無惡不作的人。因此之故,羅雲!當作如是而學:不得戲笑妄言。
羅雲!猶如國王有大象,入于陣鬥時那樣。用前腳、後腳、尾、(胳後頸骨)、脊、脅、項、額、耳、牙等,一切都皆使用,唯保護其鼻。象師看見後,便作此念:這匹王的大象,猶然如故,而惜其生命。爲甚麼呢?因爲這匹王的大象進入陣鬥時,曾用前腳、後腳、尾、、脊、脅、項、額、耳、牙等,一切都皆使用,唯保護牠的鼻之故。羅雲!如果王的大象入陣鬥時,用前腳、後腳、尾、、脊、脅、項、額、耳、牙,以及鼻等,一切都盡用的話,即象師看見後,便會作此念:此王的大象,不再惜其生命了。爲甚麼呢?因爲這匹王的大象入陣鬥時,用前腳、後腳、尾、、脊、脅、項、額、耳、牙,以及鼻等,一切都盡用之故。羅雲!如果王的大象入陣鬥時,用前腳。後腳、尾、、脊、脅、項、額、耳、牙,以及鼻等,一切都盡用時,羅雲!我說此王的大象入陣鬥時,乃無惡不作。像如是的,
羅雲!所謂知道此爲妄言,而又說此妄言,而不羞不悔,無慚無愧。羅雲!我說他也是無惡不作。因此之故,羅雲!應當要作如是而學:不得戲笑妄言。」
于是,世尊即說偈頌而說:
人犯一法謂妄言是不畏後世無惡不作
甯瞰鐵丸其熱如火不以犯戒受世信施
若畏于苦不愛念者于隱顯處莫作惡業
若不善業已作今作終不得脫亦無避處
(人如違犯于一法,所謂:妄言是。由于不怖畏有後世之故,就會無惡不作)。
(甯可吞噉鐵丸,其熱度有如火燃,也不可以犯戒,而受世人之信施。)
(如果怖畏苦果,而不愛念的話〔不喜愛苦果〕,則在于隱處、顯處,都不可以作惡業。)
(如果對于不善之業,已作,或者今作的話,則終究不能得到解脫,也無可逃避之處。)
佛陀將偈頌說完後,又問羅雲說:「你的意見如何呢?人用鏡子作甚麼呢?」尊者羅雲回答說:「世尊!是爲了欲觀看其顔,要看一看是否潔淨,或不潔淨的。」
佛陀說:「像如是的,羅雲!如果你將作身業時,就應該觀察那身業:我將作身業,此身業到底是清淨呢?或不清淨呢?爲了自己而爲呢?或者爲他人而爲的呢?羅雲!若觀察時,就會知道:我將作身業。此身業爲淨,或者爲自己而爲,或者爲他人而爲。如不善的話,就會與其苦果,而受于苦報。這樣,則,羅雲!你就應當舍棄那將作的身業。羅雲!如觀察時則知:我將作身業,此身業爲不淨,或者爲
了自己而爲,或者爲了他人而爲,如善的話,就會與其樂果,而受樂報。這樣,則,羅雲!你就應當納受那將作的身業。
羅雲!你現在如作身業時,即應觀察此身業:如我現在將作身業時,此身業到底是清淨的呢?或者不是清淨的呢?是爲了自己而爲的呢?或者是爲了他人而爲的呢?羅雲!如觀察時即知:我現在所作的身業,此身之業爲清淨的,或者爲了自己而爲,或者爲了他人而爲。如不善的話,就會與其苦果,而受其苦報的。羅雲!你應當舍棄此現在所作的身業。羅雲!如觀察時即知:我現在所作的身業,此身業爲不清淨的,或者爲了自己而爲,或者爲了他人而爲,如果爲善的話,就會與其樂果,而會受樂報。羅雲!你就應當受此現在所作的身業。
羅雲!如你已作過身業的話,就觀察其身業:如我已經作過的身業的話,則此身業已經過去,已經滅盡變易。是清淨呢?是不清淨呢?是爲了自己而作的呢?是爲了他人而作的呢?羅雲!如觀察時則知:我已作過的身業,那身業已經過去了,已經滅盡變易,這身業爲清淨的,或者爲了自己而爲,或者爲了他人而爲,如果不善的話,就會與之以苦果,而受苦報。羅雲!妳應當往詣善智識、修習梵行的人之處。就將那已經作過的身業,至心發露表白出來,應該悔過而說,千萬不可覆藏,更應善于持護。羅雲!如觀察則知:我已作過的身業,那身業已經過去,已經滅盡變易。那身業爲不清淨,或者爲自己而爲,或者爲了他人而爲,如果知道爲善,而與其樂果,而受其樂報的話,羅雲:你就應該在于晝夜都歡喜,而住于正念正智,口業也是如是。
羅雲!如果由于過去之行之故,已經生意業的話,就應觀察其意業:如由于過去之行之故,已起意業。而那意業到底爲清淨呢?爲不清淨呢?是…
《中阿含經卷第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