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阿含经卷第一▪P4

  ..续本文上一页,又已微薄,即得各一往来于天上、人间后,便能得尽苦的边际(一来果-须陀含。二果阿罗汉)。这叫做有人出后,而安住,安住后,而观察,观察后而渡。犹如有人沉溺于水中,出后安住,安住后观察,观察后渡过那样。我说这种人也是如是。这叫做第五种水喻之人,在世间里,谛实有如此之人。

  (6)甚么叫做出后而安住,安住后观察,观察后渡过,渡后而至于彼岸呢?所谓有人既出后,由于得信仰善法,而持戒、布施、多闻、智慧,而修习善法。他在嗣后之时,其信心坚固而不失,都继续持戒、布施、多闻、智慧,都坚固不失,而住于善法中,已知苦如真(知苦谛),知苦之习(知集谛),知苦之灭(知灭谛),知苦灭道如真(知道谛)。像如是而知,如是而见,其五下分结(五种系缚有情于下界,也就是欲界的烦恼)。都已灭尽。五下分结就是所谓贪欲、瞋恚、身见、戒禁取见、疑惑等。此五下分结既灭尽后,即会生于彼间(色界天),就会在于那个地方般涅槃(入于涅槃而解脱),而得不退法,而不必还来于此世间(不还果,阿那含果,三果阿罗汉,生在色界后,不会再退转,而终于在那个地方得阿罗汉果,故为得不退法)。这叫做有人出后安住,安住后观察,观察后渡过,渡后至于彼岸。猜如有人虽溺水,而浮出后安住,安住后观察,观察后渡过,渡后至于彼岸那样,我说这种人也是如是。这叫做第六种水喻的人,世间谛实有如此之人。

  (7)甚么叫做有人出后安住,安住后观察,观察后渡过,渡后至于彼岸,到彼岸后,叫做安住于彼岸的梵志呢?所谓有人既出,而得信善法,而持戒、布施、多闻、智慧,而修习善法。他在于嗣后之时,其信心也是坚固而不失,也是继续不断的持戒、布施、多闻、智能,都坚固而不失,都安住于善法当中,已知苦如真(如实而知道苦谛),知苦之习(知集谛),知苦之灭(知灭谛),知苦灭道如真(如实而知道谛)。像如是而知,如是而见的话,即其欲漏心已解脱,有漏、无明漏也已解脱,而得心解脱(漏为烦恼,有三种:1.欲漏,贪欲的烦恼。2.有漏,就于生存之有之烦恼,3.无明漏,不明真理之烦恼。从三漏而得心解脱,故为欲漏心解脱,有漏心解脱,无明漏心解脱)。解脱后,便会如实而知解脱。所谓: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会一再的更受『有』,而知如真(如实而知此

  事)。这叫做有人出后,而安住,住后而观察,观察后而渡,渡后至于彼岸,到彼岸后,则所谓彼岸的梵志。犹如有人溺水而出后安住,安住后观察,观察后而渡,渡后而至于彼岸,到彼岸后,则所谓彼岸的人。我说这种人也是如是,这叫做第七种水喻之人,在世间里,谛实有如此的人。我向(刚才)所说的『当会为你们说七种水喻之人』的事,就是因于此之故而说的。」

  佛陀所说的就是这样,那些比丘们,听佛所说后,都欢喜奉行!

  五、木积喻经第五(初一日诵)

  大意:本经叙述佛陀在游行时,曾经看到大木积.木材正在洞然俱炽,就教诫诸比丘们而说:出家学道的人,应该力求精进,像如是的受人的信施,可令诸施主得大福佑、大果报、大光明。

  结集者的我们,所听过的就是如是:有一个时候,佛陀游行于拘萨罗国(恒河北岸),在于其人间,和大比丘们,翼从而行(被诸弟子围遶而行)。

  这时,世尊即在于路中,忽然看见在一个地方,有大木的积集之处(柴堆),正在洞然俱炽(积木被焰焰的火焰所燃烧)。世尊见后,则到了那边,更在于其它的树木之下,敷其尼师檀(坐具),结跏趺,而坐在于那里。世尊坐后,就告诉诸比丘们说:「你们看见那边有堆积大木之处,正在洞然俱炽吗?」这时,诸比丘们回答说:「看到了,世尊!」

  世尊又告诉诸比丘们说:「你们的意见如何呢?所谓在堆积大木的洞然俱炽之处,或者是把它抱起来,或者是坐在那里,或者是倒卧在那个地方;和所谓剎帝利女,或梵志、居士、工师等之女人,其年龄都在正盛之时,她们都经过沐浴、熏香,穿着明净之衣,以华鬘、璎珞,严饰在于其身上。如果抱她们,或者坐,或者是倒卧,到底两者之间,是那一种为快乐呢?」

  这时,诸比丘们白佛说:「世尊!所谓堆积大木之处,已洞然俱炽,则假如去抱它,不管是坐,或者是倒卧在那里,都是非常的苦痛的!世尊!如果说有剎帝利女,或梵志、居士、工师等人的女人,其年纪又是在盛满之时,她们又沐浴、熏香,又穿着明净之衣,而将华鬘、璎珞等来庄严其身,则对于这些人,如果去搂抱的话,则不论是坐,或者是倒卧,都非常的快乐啊!世尊!」

  世尊告诉他们说:「我要为你们说的,就是不欲使你们这些学习沙门的人,却失去了沙门之道。你们如果要成就无上的梵行的话,宁可去抱住那些正在洞然俱炽的堆木,不管是坐在那里,或者是倒卧在其处,他虽然会因此而受苦,甚至是致于死亡,然而乃不会因此而身坏命终后,转趣于恶处,不会生在于地狱当中。假若为愚痴的人,犯戒而不精进,而生恶不善之法,将非梵行,称为是梵行,并不是沙门,而称为是沙门的人,则如抱那剎帝利女,或梵志、居士、工师等人的女人,年在盛满之时,既沐浴熏香,又穿明净之衣,以华鬘、璎珞,严饰在其身上的,不论是坐,或者是倒卧,则此愚痴的人,就会由于此,而长夜不善不义,而受恶法的果报,其身坏命终之后,会极至恶处,会转生在于地狱里面。因此之故,你们应当观察自己之义,也应当观察其它之义,也就是观察自他两义。应当要作如是之念:我出家而学习的事,并不是虚的,也不是空的,定会有果有报,有极安乐。定会生诸善处,而得长寿的。受他人的信施的衣被、饮食、床褥、汤药,定会使诸施主得大福佑,得大果报,得大光明的!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世尊又告诉诸比丘们说:「你们的意见如何呢?如果有一位大力士,用紧索毛绳,去绞勒人的腨,而断伤其皮,断伤其皮后,断伤其肉,断伤肉后,断伤其筋,断伤筋后,断伤其骨,断伤其骨后,伤至于髓而止。和或从剎帝利、梵志、居士、工师等人,而受其信施,被其按摩身体、支节、手足,这两者到底是那一种为快乐呢?」

  这时,诸比丘们白佛说:「世尊!如果有一位大力士,用紧索毛绳去绞勒人的腨,而断伤皮,断伤皮后,又断伤肉,断伤肉后,又断伤筋,断伤筋后,又断伤骨,断伤骨后,伤至于髓而止,这是非常的苦痛的事。世尊!如果从剎帝利、梵志、居士、工师之处,受其信施,被其按摩身体、支节、手足的话,那就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啊!世尊!」

  世尊就告诉他们说:「我为你们所说的目的,是不使你们学沙门法,却失去了沙门之道,你们欲成就无上的梵行的话,则宁可使大力士用紧索毛绳,绞勒其腨,断伤其皮,断伤皮后,断伤其肉,断伤肉后,断伤其筋,断伤筋后,断伤骨,断伤骨后,伤至于髓而止,此人虽然因此而受极大的苦痛,或者至于死亡,然而不会由于此而身坏命终后趣至于恶处,不会转生于地狱中。假若愚痴之人犯戒而不精进,而生恶不善之法。不是梵行而称为是梵行,不是沙门,而称为是沙门,从剎帝利、梵志、居士、工师等处,受其信施,接受其按摩身体、支节、手足,则此愚痴之人,定会因之而长夜不善不义,定会受恶法的果报,身坏命终之后,会趣至于恶处,会再生于地狱之中。因此之故,你们应常观自义,也应观察他义,观察自他两义。应当要作如是之念:我出家所学的,不会虚无,不会是空白,是有果有报的,

  有极安乐的,会转生于诸善处,而得长寿的。受人信施衣服、饮食、床褥、汤药,定会使诸施主们得大福佑,得大果报,得大光明的!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世尊又告诉诸比丘们说:「你们的意见如何呢?如果有一位大力士,用莹磨的利刀,截断其髀,或者从剎帝利、梵志、居士、工师等处受诸信施、礼拜、恭敬、将迎(被欢迎)。到底那一种为快乐呢?」

  这时,诸比丘们白佛说:「世尊!如果有一位大力士,用莹磨的利刀截断其髀,那是非常苦痛的事啊!世尊!假若从剎帝利、梵志、居士、工师等人之处,受其信施,而被礼拜、恭敬、将迎,那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啊!世尊!」

  世尊告诉他们说:「我为你们所说的目的,就是欲使你们这些学沙门的人,不失去沙门之道之故。你们如果欲成就无上的梵行的话,则宁可使力士用莹磨的利刀截断其髀。此人虽然因此而受苦痛,或者致于死亡,但是总不会因此而身坏命终后,趣至于恶处,不会转生到地狱之中。如果愚痴的人犯戒,不求精进,而生恶不善之法,而将非梵行称为是梵行,非沙门称为是沙门,从剎帝利、梵志、居士、工师等人之处,接受信施、礼拜、恭敬、将迎。这种愚痴的人,因为是如此的在于长夜,行习那不善不义之故,会受恶法的果报,其身坏命终之后,会转趣而至于恶处,而生在于地狱之中。因此之故,你们应当观察自义,也观察他义,观察自他两义。应当要作此念:我出家而学道,不会是虚,不会是空,定会有果有报,有极安乐,会生到诸善处,而得长寿的。受人信施衣被、饮食、床褥、汤药,定会使诸施主们得大福佑,得大果报,得大光明的。应当要如是而学!」

  世尊又告诉诸比丘们说:「你们的意见如何呢?如果有一位大力士,用洞燃俱炽的铁铜之鍱(正在燃烧,极为热红之鍱-金铜铁椎成的薄片),去缠络其身,或从剎帝利、梵志、居士、工师等人之处,去接受那些信施的衣服穿在身上,这两者当中,那一种为快乐呢?」这时诸比丘们白佛说:「世尊!如果有大力士,用洞燃俱炽的铁铜之鍱,缠络其身,那是极为苦痛的。世尊!如果从剎帝利、梵志、居士、工师等人之处,去接受那些信施的衣服,穿在身上的话,那就是极为快乐的事啊!世尊!」

  世尊告诉他们说:「我为你们所说的,就是为了不使你们学沙门而失去了沙门之道的。…

《中阿含经卷第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中阿含经卷第二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