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阿含经卷第一▪P3

  ..续本文上一页求,而正念正智,而身觉快乐。所谓圣者所说的为圣所舍、所念、乐住,而空,而逮得第三禅,成就而游止于其境地。这叫做圣弟子之逮得第三种的增上心,而容易而得,并不难得。(四)又次,圣弟子,其乐已灭,其苦已灭,喜忧本已灭除,而至于不苦不乐,而为舍,为念,清净而逮得第四禅之成就,而游止在于其境地。这叫做圣弟子之逮得第四增上心,容易而得,并不难得。

  像如是的圣弟子,已得达七善法,逮到四增上心,容易而得,并不难得,而不被魔王之所得便,也不随顺于恶不善之法,不会被污染所染,不会一再的更受生死。有如下面之事:

  (1)如王之边城之造立楼橹那样,筑地使其坚固,不会被毁坏,使内能得安隐,对外能制御怨敌。像如是的圣弟子,得到坚固的信心,深着于如来,其信根既建立,即终不会再随着其外之沙门、梵志,或者是天、是魔、是梵,以及诸世间们而团团转!这叫做圣弟子之得信根坚固的楼橹,已除恶不善之法,而修诸善法。

  (2)如王的边城之掘凿池堑,极为深广,使其修备可依,对于内,可得安隐,对于外,可以制御怨敌。像如是的圣弟子,常行惭耻,知道可惭耻而惭耻,知道恶不善之法乃为秽污烦恼,会受诸恶报。会造生死之本。这叫做圣弟子得惭耻之池堑,除去恶不善之法,而修诸善法。

  (3)如王的边城,周匝都有通道,道路开辟得非常的平博,以便为内之安隐,对于外,可以制御怨敌。像如是的圣弟子,乃常行羞愧,知道可愧而愧,知道恶不善之法,为秽污烦恼,会受诸恶报,会造生死之本。这叫做圣弟子之得羞愧如平道,而除恶不善之法,而修诸善法。

  (4)如王的边城,集有四种的军力,所谓象军、马军、车军、步军,以便为内之安隐,对于外,可以制御怨敌。像如是的圣弟子,常行精进,断灭恶不善之法,而修诸善法,恒自起意(发心),专心一意的坚固其信心,而为诸善之本,而不舍其方便(努力)。这叫做圣弟子之得精进的军力,以除恶不善之法,而修诸善法。

  (5)如王的边城,常预备军器,如弓、失、鉾、戟等,以便为内之安隐,对于外,可以制御怨敌。像如是的圣弟子,乃广学多闻,而守持不忘,而积聚博闻。所谓法,则初也善,中也善,竟(后)也善,有真义,有文理,具足清净,而显现梵行。像如是的广学多闻,而翫习而至于千遍,其意所思惟观察的,都为明见深达。这叫做圣弟子之得达多闻,如预备军器,而能除恶不善之法,而修诸善法。

  (6)如王的边城,立有守门的大将,具有了明咯智辩,勇毅奇谋。如善的人,则听其进入,不善的人,则禁止其入内,以便为内之安隐,外可制御怨敌。像如是的,圣弟子,常行于念,而成就正念,为久久所曾修习,久久所曾听闻的,都把它恒忆不忘。这叫做圣弟子之得正念的守门大将,能除恶不善之法,而修诸善法。

  (7)如王的边城,筑立高墙,使其极为牢固,以泥涂垩洒(以颜料粉饰),以便为内之安隐,而可以制御外敌。像如是的圣弟子,乃修行智慧,观察兴衰之法,而得如此之智,而圣慧明达,分别晓了,以便正尽苦恼。这叫做圣弟子之得智慧如高墙,而除恶不善之法,而修诸善法。又次,(1)如王的边城,都有储备水草樵木之资,以便为内之安隐,为外可以制御怨敌。像如是的圣弟子,离开欲、不善之法,有粗觉,有细观,离欲而生的喜与乐,而逮得初禅,成就而游止于其境地。乐住而没有缺乏,安隐而快乐,自致于涅槃。

  (2)如王的边城,多积聚稻谷,以及储蓄麦谷,以便为内之安隐,向外可以制御怨敌。像如是的圣弟子,其粗觉与细观都已息止,已内静、一心、无觉、无观,而由于禅定而生的喜与乐,而逮得第二禅之成就,而游止于其境界。所谓乐住,并没有缺乏,安隐快乐,而自致于涅槃。

  (3)如王的边城,多积聚秥豆,以及大小豆,以便为内之安隐,外则可以制御怨敌。像如是的圣弟子,已离开喜欲,已游止于舍而无求的境地,而正念、正智,而身觉安乐。所谓圣者所说的圣所舍、所念、乐住,而空(定),而逮得第三禅,而成就,而游止于其境界。乐住已无缺乏,已安隐快乐,而自致于涅槃。

  (4)如王的边城多蓄酥油,和蜜,和甘蔗、糖、鱼、盐、脯肉,这些一切都充足,以便为内之安隐,对外可以制御怨敌。像如是的,圣弟子,其乐已灭,苦也已灭,已逮得第四禅,而成就,而游止在于其境地。乐住已无缺乏,已安隐快乐,而自致于涅槃。

  佛陀所说之法,就是如此,那些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而奉行!

  四、水喻经第四(初一日诵)

  大意:本经叙述佛陀以常卧在于水中,乃至住于岸上等七种人,譬喻为世间的行恶不善之法,以及成就四果的七种不同的人。

  结集者的我们,所听到的就是如是:有一个时候,佛陀游化在于舍卫国,而住在于胜林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我将为你们阐述七种不同层次的水

  中、水边之人等譬喻。你们要谛听,要注意的听!听后要善思念里面的真义。」这时,诸比丘们,乃纳受佛陀的教敕,而倾专精神的听佛的教言!

  佛陀说:「甚么叫做七种不同层次之人呢?(1)或者有一种人,常卧在于水中。(2)或者有一种人,浮出水上,而又没入水中。(3)或者又有一种人,由水中出,而安住。(4)或者又有一种人,由水中出后而安住,安住后,而观察。(5)或者有一种人,由水中出后安住,安住后,而观察,观察后已渡。(6)或者又有一种人,由水中出后安住,安住后观察,观察后而渡,渡后则至于彼岸。(7)或者又有一种人,由水中出后安住,安住后观察,观察后而渡,渡后而至于彼岸,至彼岸后,则谓住于岸(立于陆地上之人)。像如是的,我当会再为你们说七种住于水中、水边之喻之义。你们要谛听,要注意的听,听后要思念其义!」

  这时,诸比丘们,纳受佛陀的教敕,而倾专精神的听佛的教言!

  佛陀说:「那七种人呢?所谓(1)或者有人常卧在于水中。(2)或又有人浮出后又没入。(3)或又有人浮出后而安住。(4)或又有人浮出后安住,安住后观察。(5)或又有人浮出后安住,安住后观察,观察后而渡。(6)或又有人浮出后安住,安住后观察,观察后已渡,渡后而至于彼岸。(7)或又有人浮出后安住,安住后观察,观察后而渡,渡后而至于彼岸,至彼岸后谓之彼岸的梵志。此七种不同层次的水喻之人,我已略说如上之说,如上之施设。你们知道为甚么义?分别为如何?是甚么因缘吗?」

  这时,诸比丘们仰白世尊说:「世尊为法之本,世尊为法之主,一切法均由世尊而出。但愿世尊详说!我们听后,则能得以广知其义!」

  佛陀就告诉诸比丘们说:「你们要谛听,听后要善思念它,当会为你们分别解释其义。」这时,诸比丘们,都受教,都正在倾听!

  佛陀说:「(1)甚么叫做有人常卧呢?所谓或者有一种人,为不善之法所覆盖,被污染所染污,而受恶法的果报,而造成生死的根本。这叫做有人常卧。犹如有人,没溺于水中,而睡卧在于水中,我说那种人也是如此。这叫做初(第一种)水喻之人,在世间的真谛里,确实有如这种人。

  (2)甚么叫做人出后,还会没入呢?所谓有人既出而得信善法,而持戒、布施、多闻、智慧,都在修习善法。然而他却在嗣后之时,失去了信仰之心,道心不坚固,而失去了持戒、布施、多闻、智慧,这些功行也就因之而不坚固。这叫做或有人出后还没。犹如有人溺水后,既浮出,还而又没入于水中那样,我说那种人也是如是,这叫做第二种水喻之人,在世间的真谛里,确实有如这种人。

  (3)甚么叫做有人出后,而住呢?所谓有人既出,而得信善法,而持戒、布施、多闻、智慧,都修习善法。他在嗣后之时,也坚固其信心,不使其失去,而持戒、布施、多闻、智慧,都坚固而不遗失。这叫做有人出后,而安住。犹如有人溺入于水中,后由水中出而安住那样。我说那种人也是如是。这叫做第三种水喻之人,在世间里确实有这种人。

  (4)甚么叫做出后安住,安住后观察呢?所谓得信善法,而持戒、布施、多闻、智慧,都在修习善法。他在嗣后之时,都是信心坚固,并不失去,都在持戒、布施、多闻、智慧,而坚固,而不失,而安住于善法当中。知苦如真(确实知道一切为苦,如实而知苦,苦谛),知道苦之习(集,知道苦的来源,集谛),知道苦之灭(灭谛),知道苦灭之道如真(确知道谛。如实而知道苦集灭道之四谛)。他如是

  而知,如是而见后,其三结(身见、戒禁取见、疑等为结集生死之三种烦恼),便都灭尽。三结就是所谓1.身见(执身内有实我之邪见),2.戒取(戒禁取见。如行仿牛、狗等行动之戒,以祈生天,或执为是解脱之道。禁之义为:如执外道之苦行为正道等邪见-应禁止之戒)。3.疑(疑惑真理)。此三结已灭尽时,就能得证须陀洹(预流,预入圣道之流,为初果阿罗汉),已经不会再堕入于恶道,必定会趣向于正觉,极(最多)受七有,也就是最多在天上、人间各七次转生往来后,便得苦际(灭尽苦的边际)。这叫做有人出后,已安住,安住后,而观察,我说这种人也是如是,这叫做第四种水喻之人,在世间里,确实有如此的人。

  (5)甚么叫做出后而安住,安住后,而观察,观察后,而渡呢?所谓人既出后,由于得信善法,而持戒、布施、多闻、智慧,而在修习善法。他在于嗣后之时,其信心乃坚固而不失去,都继续持戒、布施、多闻、智慧,都坚固而不缺失,都安住于善法中,知苦如真(如实而知苦,知苦谛),知苦之习(知集谛),知苦之灭(知灭谛),知苦之灭道如真(如实而知道灭苦之道,知道谛)。像如是而知,如是而见,其三结便即灭尽。三结就是所谓身见、戒禁取见、疑是。此三结既灭尽后,其淫、怒、痴(新译为贪、瞋、痴)…

《中阿含经卷第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中阿含经卷第二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