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佛陀游化于舍卫国,住在于胜林给孤独园(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如果三十三天(忉利天,第二层天,帝释天)的昼度树(波利质多罗树,香遍树),其叶如萎微而黄的话,则于此时,三十三天的诸天们,就会悦乐欢喜昼度树的树叶,将于不久,当会落下来。又次,三十三天的昼度树的树叶已落下来时,在于此时,三十三天的诸天们。也会悦乐欢喜昼度树的树叶将于不久,当会还生。又次,三十三天的昼度树的树叶已还生时,就在于此时。三十三天的诸天们,会悦乐欢喜昼度树将于不久,当会生罗网(花蕾)。又次,三十三天的昼度树已生罗网(花蕾)时,当于此时,三十三天的诸天们,会悦乐欢喜昼度树将于不久,当会生鸟队(花蕾饱满时,顶端细,有如鸟喙)。又次,三十三天的昼度树的花蕾已经生如鸟喙时,当于此时,三十三天的天众们就会悦乐欢喜昼度树将于不久,色会花开如钵。又次,三十三天的昼度树如已开花如钵时,即当于此时,三十三天的天众们,就会悦乐欢喜昼度树将于不久,当会尽情敷开。如果昼度树已尽开敷的话,则光明所照之处,色相所映之处,香气所熏之处,周围达于百由廷(由旬。约七、八哩的里程)。这时,三十三天的天众们,在于中夏四月的期间里,以天的
五欲功德(五种钦乐),都具足而尽情的娱乐,这叫做三十三天在于昼度树下,集合娱乐!
像如是之义,则圣弟子们也是同样之例。如圣弟子们,最初思念欲出家去修行,这时圣弟子,就名叫叶黄,犹如三十三天的昼度树之树叶已萎黄一样。又次,圣弟子已正式剃除须发,身着袈裟,由于至信,而舍家,而为无家庭牵挂的出家人,而学正道,这时,圣弟子,则名叫做叶落,犹如三十三天的昼度树之树叶已落那样。又次,圣弟子离欲,离恶不善之法,而有觉、有观(寻、伺,也就是坐禅而粗观、细观之义),离开欲念而生的喜与乐,而得初禅,而成就其游止的境地(离生喜乐地,初禅的境界。初将内心作粗略的分别观察,进而内心起微细的分别,终于将心止住于一境,而生禅定快乐。觉、观、喜、乐、心一境性,为之初禅的五支)。这时,圣弟子,乃名叫叶还生,犹如三十三天的昼度树的树叶,已还生那样。又次,圣弟子,其觉与观都又息止(已没有粗觉细观的心理作用),已内静、一心,而无觉、无观,而由禅定而生喜、乐,而得第二禅,而成就其游止的境地(二禅有内静、一心、喜、乐之四支,由于禅定而生喜与乐,故为定生喜乐地)。这时,圣弟子就名叫生网(花蕾),犹如三十三天的昼度树之生罗网那样。又次,圣弟子,离开喜欲,而游止于舍无求,而正念正知,而身觉安乐。所谓那圣者所说的圣所舍、所念、乐住、空,而得第三禅,而成就游止于其境地(第三禅有舍、念、慧、乐、心〔空〕之五支,故三禅为之离喜妙乐地。巴利文作:他已脱离喜,而有舍,而住于正念、正智,而以身享乐。那圣者所说的舍之人。为正念乐住之人,而逮住于第三禅)。这时,圣弟子,名叫如鸟喙,犹如三十三天的昼度树之如鸟喙(花蕾饱满时,顶端细,有如鸟喙)。又次,圣弟子,其乐已灭,其苦也已灭,喜、忧本来也已灭,已不苦、不乐,而有舍、有念,而清净,而得第四禅,而成就游止于其处(第四禅有不苦不乐、舍、念、一心之四支。为之舍念清净地)。这时,圣弟子就叫做生如钵,犹如三十三天之昼度树之花开如钵那样。
又次,圣弟子之诸漏(烦恼)已尽,心已解脱(去除心的障碍),已慧解脱(去除知见的障碍),在现法当中,已自知、自觉,而自作证,已成就而游止在于此境地。所谓生已尽(已解脱后续之生死,已没有生死可言),梵行已立(阿罗汉之清净梵行已完成),所作已办(所应作的都已作完,更没有所应作之事),不更受有(命终后不再受三界生死轮回之有),已知如真(如实而知)。到这时的圣弟子,名叫尽敷开,犹如三十三天的昼度树之树花极尽开敷那样。他既成就为漏尽的阿罗诃比丘(得证阿罗汉果),则三十三天的诸天众都会聚集在于善法正殿(帝释天的宫殿),大家会咨嗟称叹而说:『某尊弟子,在于某村邑剃除须发。穿着袈裟衣,由于至信而舍去家庭,而为无家庭牵累的出家人,而学道,已达成诸漏已尽,已心解脱、慧解脱,在于现法当中已经自觉自己已作证悟,已成就而游止在于其境地。所谓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已知如真(如实而知)!』这叫做漏尽阿罗诃共集会。有如三十三天的昼度树下之共集会那样。
佛陀所说的,就是如上之法,其诸弟子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三、城喻经第三(初一日诵)
大意:本经叙述佛陀以王城七事具足、四食丰饶,娶喻比丘之得七善法。所谓:坚信、惭耻、羞愧、精进、多闻、正念、智慧。成就四禅,而至于涅槃!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游化在于舍卫国的胜林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如国王的边城,有七事具足(七条件完备),四种食物都丰饶,都容易而得,不难而得(四食都能随其愿望而得,都能不劳、不苦而得)那样,因此之故,王城则不会被外敌所破毁,唯除城内自己之毁坏耳(指内乱)。
甚么叫做王城之七事具足?所谓王的边城造立楼橹(监视楼台),筑地而使其坚固,不能毁坏,以便为内之安隐,以便制御外国之怨敌(安内制外)。这叫做王城之第一事具足(完成第一条件)。又次,王的边城掘凿池堑,使其极为深广,为修备可依之处,以便为内之安隐,以便制御外国之怨敌。这叫做王城之第二事具足(完成第二条件)。又次,如王的边城,其周匝的通道,都开除平博(铲除路上的障碍物,维持交通之顺畅),以便为城内之安隐,以便制御外国之怨敌,这叫做王城之第三事具足(完成第三条件)。又次,如王的边城,屯集四种军力,所谓象军、马军、车军、步军,以便为城内之安隐,以便制御外国之怨敌,这叫做王城之第四事具足(完成第四条件)。又次,如王的边城,平时都预备一些弓矢、鉾戟等军器,以便为内之安隐,以便制御外国之怨敌。这叫做王城之第五事具足(完成第五条件)。又次,如王的边城应立守门的大将。此将帅乃具有了明略智辩,为一勇毅奇谋的人。如遇善人则听允其进入,不善的话,就禁止其入内,以便为内之安隐,以便制御外国之怨敌。这叫做王城之第六事具足(完成第六条件)。又次,王的边城应筑立高墙,使其极为牢固,而泥涂垩洒,以便为内之安隐,以便制御外国之怨敌。这叫做王城之第七事具足(完成第七条件)。
甚么叫做王城之四食丰饶,易不难得呢?所谓王的边城,水草樵木等资粮,平时都预备得非常的丰富,以便为内之安隐,以便制御外国之怨敌。这叫做王城之第一食丰饶,易不难得(第一种食粮能随愿望而得,并不难得)。又次,王的边城多多的收集稻谷,以及储蓄麦谷,以便为内之安隐,以便制御外国之怨敌。这叫做王城之第二食丰饶,易不难得(第二种食粮能随愿望而得,并不难得)。又次,如王的边城多多的积聚秥豆,和大小的豆类,以便为内之安隐,以便制御外敌。这叫做王城之第三食丰饶,易不难得(第三种食粮能随愿望而得,并不难得)。又次,如王的边城多多的蓄聚酥油、蜜,和甘蔗、糖、鱼、盐、脯肉等,一切都具足,以便为内之安隐,以便制御外敌。这叫做王城之第四食丰饶,易不难得(第四种食粮能随顺愿望而得,并不难得)。像如是的,王城之七事具足,四食丰饶,容易而得,并不难得的话,就不会被外国之怨敌所破毁,唯除其内之自毁坏耳(只怕有福不知惜,而自乱阵脚耳)。
像如是的,如果圣弟子,也能得到七善法,而逮得四增上心,易不难得的话,则因此之故,圣弟子们,并不会被魔王之所得其便(无机可入),也不会随顺恶不善之法,不会被染污所染,不会再受生死。
要怎样圣弟子才能得七善法呢?(一)所谓圣弟子得坚固的信仰,深着于如来,信根已立,终不会一再的随顺其外的沙门、梵志,或者是天、是魔、是梵,以及其余世间的一切。这叫做圣弟子之得第一种善法。(二)又次,圣弟子常得惭耻,应该可惭的就知惭,如恶不善之法,乃为秽污,乃为烦恼,会受诸恶之报,而造生死之本!这叫做圣弟子之得第二种善法。(三)又次,圣弟子应常行羞愧,应该可愧的就知愧,如恶不善之法,乃为秽污,乃为烦恼,会受诸恶报,而造生死之本。这叫做圣弟子之得第三种善法。(四)又次,圣弟子应常行精进,应断恶不善之法,而修诸善法,应恒自起意(发心),专心一意的坚固其心,为了诸善之本,而不舍弃其方便(努力)!这叫做圣弟子之得第四种善法。(五)又次,圣弟子应广学多闻,守持而不忘,而积聚博闻。所谓法者,初也善,中也善,究竟(后)也善。有意义,有文理,具足清净,而显现梵行。像如是的对于诸善法,广学多闻。而翫习至于千遍,心意所思惟观察,都为明见深远。这叫做圣弟子之得第五种的善法。(六)又次,圣弟子常行于念,而成就正念,久久所曾修习之处,久久所曾听闻之处,都恒常忆念不忘,这叫做圣弟子之得第六种的善法。(七)又次,圣弟子应修行智慧,观察兴衰之法,得如此之智,而圣慧明达,分别晓了,以便正尽苦恼。这叫做圣弟子之得第七种善法。
甚么叫做圣弟子之逮得四增上之心,容易而不难得呢?(一)所谓圣弟子应离欲,离开不善之法,有粗觉、有细观,由于离开欲念而生的喜与乐,而逮得初禅成就而游止于其境地。这叫做圣弟子之逮得初增上心,容易而不难得。(二)又次,圣弟子的粗觉、细观已经息灭,已内静、一心,而无粗觉、细观,由于禅定而生的喜乐,而得第二禅,成就而游止在于其境地。这叫做圣弟子之逮得第二增上心,容易而不难得。(三)又次,圣弟子离开喜欲,游止于舍、无…
《中阿含经卷第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