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阿含经卷第一

  中阿含经卷第一

  东晋的孝武帝及要帝之世,隆安元年十一月,至二年六月译了于东亭寺,为罽宾(迦湿弥罗)三藏法师瞿昙僧伽提婆(众天)译。道祖笔受(笔录)。

  中阿含七法品第一:(有十经)

  初一日诵(有五品半,合有六十四经。)

  一日诵:指结集时,一日诵出的经典份量。到了后世时,演变而为一日课诵经典的份量。

  中阿含计有(1)初「一日诵」(五品半,包含六十四经)。(2)第二「一日诵」(四品半,包含五十二经)。(3)第三「一日诵」(一品半,包含三十五经)。(4)第四「一日诵」(二品,和二个半品,包含三十五经)。(5)第五「一日诵」(三品半,包含三十六经)。

  摄颂如下:

  善法昼度树城水木积喻善人往世福七日车漏尽

  (七法品有十本经,所谓:(1)善法经,(2)画度经,(3)城喻经,(4)水喻经,(5)木积喻经,(6)善人往经,(7)世间福经,(8)七日经,(9)七车经,(10)漏尽经。)

  一、善法经第一

  大意:本经叙述佛陀告诉诸比丘:假如一位比丘成就知法、知义、知时、知节、知己、知众、知人胜如的七法的话,便能在于贤圣得欢乐处,而正趣于漏尽。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这样的听过:有一个时候,佛陀游化在于舍卫国,住在于胜林给孤独园(祇树给孤独园,祇园精舍,在舍卫城南门外)。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如果有比丘,能成就七法的话,便对于贤圣之道,能得欢喜安乐,而正趣于漏尽(烦恼灭尽)。甚么叫做七法呢?所谓比丘,能知法、知义、知时、知节、知己、知众,以及知道人之胜如(知道众人的根元,也就是知道不同种类之人性的胜劣)是。

  (1)甚么叫做比丘之知道法呢?所谓比丘,知道1.正经(十二部经之契经,指散文体之经),知道2.歌咏(祇夜,重颂。混有散文、韵文之偈),知道3.记说(受记。如对于来问之回答解说,或佛陀预言弟子之命终后等事之因缘),知道4.偈咃(伽陀,颂,孤起颂,不重颂,唯以偈文而成的),知道5.因缘(佛陀之诸教化之缘起、因缘),知道6.撰录(佛陀说法教化时所引用的各种譬喻之集成),知道7.本起(以「此实在是由于世尊所说」之语为始等,也是佛陀叙说弟子宿世之事),知道8.此说(自说,应感兴而唱之颂。是佛陀随意欢喜所说之句),知道9.生处(本生经。集有关于世尊之前生的因缘),知道10.广解(方广,得智与满足而问之经。所谓由浅入深,广说菩萨道的真理),知道11.未曾有法(如「阿难有四未曾有之法」等,为关连于未曾有之经。或以未曾有之法来称叹佛德之奇特),以及知道12.说义(论议,经之批注。或布衍其意义而说之法。以上为十二部经,就中,除了5.6.12.之外之九,为之九分教)。这叫做比丘之知法,如果当为比丘的,不知道法的话,他就谓之不知正经,不知歌咏、记说、偈咃、因缘、撰录、本起、此说、生处、广解、未曾有法,以及说义。像如是的话,为之比丘之不知法。如果有比丘,善知法的话,他就谓之知道正经、歌咏、记说、偈咃、因缘、撰录、本起、此说、生处、广解、未曾有法,以及说义,这叫做比丘之善知法。

  (2)甚么叫做比丘之知义呢?所谓比丘能知彼彼(各各)之说之义。如这事就是那样的义理,这事就是这样的义理等,都能了知,这叫做比丘之知义。如果有比丘,不知道义的话,就叫做不知彼彼(各各)之说之义。如这为那样,这就是这样等,都不能了知。像如是的话,就叫做比丘之不知义。如果有比丘,善知义的话,就叫做能知彼彼(各各)之说之义,这就是那样之义,这就是这样之义,这叫做比丘之善知义。

  (3)甚么叫做比丘之知时呢?所谓比丘知道此时应当修习下相(下等的事相),此时应当修习高相(高等的事相),此时应当修习舍相(中等的事相),这叫做比丘之知时。如果有比丘,并不知时的话,即他就不能知道此时当修下相,此时当修高相,此时当修舍相。像如是的比丘,为之不知时。如果有比丘,善知时的话,他就在于此时当知应修下相,此时当修高相,此时当修舍相,这叫做比丘之善知时(「七知经说:此时应思惟寂灭想,此时应思惟受行想,此时应思惟慎护想。巴利文即说:此为说示时,此为质问时,此为专心努力时,此为晏坐时,由此可了知下、高、舍等相之义)。

  (4)甚么叫做比丘之知节(知量)呢?所谓比丘之知节,即如饮、如食(饮食节制知量),或者是去。或者是住,或者是坐,或者是卧,或者是语,或者是默(行住坐卧,谈吐默然,均如决节量),或者是大小便的时间,乃至捐除睡眠(节眠),都修行正智,这叫做比丘之知节。如果一位比丘不知量节制的话,则此人乃谓不管是饮,或者是食,或者是去,或者是住,或者是坐,或者是卧,或者是语,或者是默,或者是大小便,或者是捐除睡眠等,都不知修行正智。像如是之比丘,叫做不知节。如果有比丘,善知节的话,即谓不管是饮,或者是食,或者是去,或者是住,或者是坐,或者是卧,或者是语,或者是默,或者是大小便,或者是捐除睡眠,都知道修行正智,这叫做比丘之善知节。

  (5)甚么叫做比丘之知己(通达于圣典)呢?所谓比丘能自知:我有这种信仰,我有持戒、多闻、布施、智慧、辩才、阿含(教法),及所得(事事都能自知),这叫做比丘之知己(自知通达了知于圣典)。如果有比丘,不知自己的话,即他自我就不知其有所信仰、持戒、多闻、布施、智慧、辩才、阿含(教法),以及其所得,像如是的比丘,为之不知己。如果有比丘,善知己的话,即所谓,乃自我知道有了其所信仰、持戒、多闻、布施、智慧、辩才、阿含(教法),以及其所得,这叫做比丘之善知己。

  (6)甚么叫做比丘之善知众呢?所谓比丘,知道此为剎帝利众(王、武士族),此为梵志众(婆罗门、神职人物),此为居士众,

  此为沙门众,我对于这些众生,应该知道当如是而去,如是而住,如是而坐,如是而语,如是而默,这叫做比丘之知众。如果有比丘,不知众的话,即他并不知道此为剎帝利众,此为梵志众,此为居士众,此为沙门众。我对于那些众生并不知道应该如是而去,如是而住,如是而坐,如是而语,如是而默,像如是的比丘,叫做不知众。如果有比丘,善知众的话,即他乃谓知道此为剎帝利众,此为梵志众,此为居士众,此为沙门众,我知道对于那些众生,应该要如是而去,如是而住,如是而坐,如是而语,如是而默,这叫做善知众。

  (7)甚么叫做比丘之知道人之胜如(知道多种多样之人之根元胜劣)呢?所谓1.比丘之知,有二种人:一为有信仰,一为不信仰。如果有信仰的话,就为之胜,不信仰的人,就为之不如(劣)。所谓2.信仰的人,又有二种:第一为数往(屡次)拜见比丘,另一为不数往拜见比丘。如果数往拜见比丘的话,就为之胜,不数往拜见比丘的话,就为之不如(劣)。所谓3.数往拜见比丘,也有二种:第一为有礼敬比丘,另一为不礼敬比丘。如果礼敬比丘的话,就为之胜,不礼敬比丘的话,就为之不如(劣)。所谓4.礼敬比丘也有二种:一为有问经的,另一为不问经的。如果问经的话,就为之胜,不问经的话,就为之不如(劣)。所谓5.问经的人,也有二种:一种为专心一意的听经,另一种人为不专心一意的听经。如果专心一意的听经的话,就为之胜,不专心一意的听经的人,就为之不如(劣)。所谓6.一心听经的人,也有二种:有一种为听法后能受持法,另一种人为听法后不受持。如果听法后能受持的话,就为之胜,听法后不受持的人,就为之不如(劣)。所谓7.听法受持的人,也有二种:有一种为听法后能观察其中之义,另一种为听法后,不观察其义。如果听法后能观察其义的话,就为之胜,听法后不观察其义的人,就为之不如(劣)。所谓8.闻法观义的人也有二种:一种为知法、知义、向于法、次于法、随顺于法、如法而行。另一种为不知法、不知义、不向于法,不次于法、不随顺于法、不如法而行。如果知法、知义、向于法、次于法、随顺于法、如法而行的话,就为之胜,假如不知法、不知义、不向于法、不次于法、不随顺于法,不如法而行的话,就为之不如(劣)。所谓9.知法、知义、向于法、次于法、随顺于法、如法而行的人,也有二种:一种为饶益自已,也饶益他人,饶益多人,而愍伤世间,为了天,为了人,而求义,及求饶益,而求安隐快乐。有一种为不饶益自己,也不饶益他人,不饶益多人,不愍伤世间,不为天、为人而求义,而求饶益,及求安隐快乐。如果饶益自己,也饶益他人,饶益多人,愍伤世间,为了天,为了人,而求义、求饶益,求安隐快乐的话,即此人,乃在于彼人(众人)当中,为极第一,为大、为上、为最、为胜、为尊、为妙。譬喻由于牛,而有乳,由于乳而有酪,由于酪而有生酥,由于生酥而有熟酥,由于熟酥而有酥精(醍醐味)。酥精就是在五味当中,为极第一、为大、为上、为最、为胜、为尊、为妙。像如是的,如有人能饶益自己,也饶益他人,饶益多人,愍伤世间,为天、为人,而求义,求饶益,求安隐快乐的话,即此二人,乃如上所说,如上所分别,如上所施设的,此为第一,为大、为上、为最、为胜、为尊、为妙,这叫做比丘之知人胜如(胜劣)。

  佛陀所说的就是如是,诸比丘们,听佛所说后,都欢喜而愿意奉行。

  二、昼度树经第二(初一日诵)

  大意:本经叙述佛陀以三十三天的昼度树(香遍树),自叶黄、叶落、叶还生、树生网、树如鸟喙、花开如钵,花尽开敷的七段的生长变化,喻诸弟子之自思念出家、出家、得初禅、得二禅、得三禅、得四禅.至于阿罗汉果的七阶段的修行过程。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

《中阿含经卷第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继续阅读 ▪ 中阿含经卷第二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