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阿含經卷第一

  中阿含經卷第一

  東晉的孝武帝及要帝之世,隆安元年十一月,至二年六月譯了于東亭寺,爲罽賓(迦濕彌羅)叁藏法師瞿昙僧伽提婆(衆天)譯。道祖筆受(筆錄)。

  中阿含七法品第一:(有十經)

  初一日誦(有五品半,合有六十四經。)

  一日誦:指結集時,一日誦出的經典份量。到了後世時,演變而爲一日課誦經典的份量。

  中阿含計有(1)初「一日誦」(五品半,包含六十四經)。(2)第二「一日誦」(四品半,包含五十二經)。(3)第叁「一日誦」(一品半,包含叁十五經)。(4)第四「一日誦」(二品,和二個半品,包含叁十五經)。(5)第五「一日誦」(叁品半,包含叁十六經)。

  攝頌如下:

  善法晝度樹城水木積喻善人往世福七日車漏盡

  (七法品有十本經,所謂:(1)善法經,(2)畫度經,(3)城喻經,(4)水喻經,(5)木積喻經,(6)善人往經,(7)世間福經,(8)七日經,(9)七車經,(10)漏盡經。)

  一、善法經第一

  大意:本經敘述佛陀告訴諸比丘:假如一位比丘成就知法、知義、知時、知節、知己、知衆、知人勝如的七法的話,便能在于賢聖得歡樂處,而正趣于漏盡。

  結集者的我們,都像這樣的聽過:有一個時候,佛陀遊化在于舍衛國,住在于勝林給孤獨園(祇樹給孤獨園,祇園精舍,在舍衛城南門外)。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如果有比丘,能成就七法的話,便對于賢聖之道,能得歡喜安樂,而正趣于漏盡(煩惱滅盡)。甚麼叫做七法呢?所謂比丘,能知法、知義、知時、知節、知己、知衆,以及知道人之勝如(知道衆人的根元,也就是知道不同種類之人性的勝劣)是。

  (1)甚麼叫做比丘之知道法呢?所謂比丘,知道1.正經(十二部經之契經,指散文體之經),知道2.歌詠(祇夜,重頌。混有散文、韻文之偈),知道3.記說(受記。如對于來問之回答解說,或佛陀預言弟子之命終後等事之因緣),知道4.偈咃(伽陀,頌,孤起頌,不重頌,唯以偈文而成的),知道5.因緣(佛陀之諸教化之緣起、因緣),知道6.撰錄(佛陀說法教化時所引用的各種譬喻之集成),知道7.本起(以「此實在是由于世尊所說」之語爲始等,也是佛陀敘說弟子宿世之事),知道8.此說(自說,應感興而唱之頌。是佛陀隨意歡喜所說之句),知道9.生處(本生經。集有關于世尊之前生的因緣),知道10.廣解(方廣,得智與滿足而問之經。所謂由淺入深,廣說菩薩道的真理),知道11.未曾有法(如「阿難有四未曾有之法」等,爲關連于未曾有之經。或以未曾有之法來稱歎佛德之奇特),以及知道12.說義(論議,經之批注。或布衍其意義而說之法。以上爲十二部經,就中,除了5.6.12.之外之九,爲之九分教)。這叫做比丘之知法,如果當爲比丘的,不知道法的話,他就謂之不知正經,不知歌詠、記說、偈咃、因緣、撰錄、本起、此說、生處、廣解、未曾有法,以及說義。像如是的話,爲之比丘之不知法。如果有比丘,善知法的話,他就謂之知道正經、歌詠、記說、偈咃、因緣、撰錄、本起、此說、生處、廣解、未曾有法,以及說義,這叫做比丘之善知法。

  (2)甚麼叫做比丘之知義呢?所謂比丘能知彼彼(各各)之說之義。如這事就是那樣的義理,這事就是這樣的義理等,都能了知,這叫做比丘之知義。如果有比丘,不知道義的話,就叫做不知彼彼(各各)之說之義。如這爲那樣,這就是這樣等,都不能了知。像如是的話,就叫做比丘之不知義。如果有比丘,善知義的話,就叫做能知彼彼(各各)之說之義,這就是那樣之義,這就是這樣之義,這叫做比丘之善知義。

  (3)甚麼叫做比丘之知時呢?所謂比丘知道此時應當修習下相(下等的事相),此時應當修習高相(高等的事相),此時應當修習舍相(中等的事相),這叫做比丘之知時。如果有比丘,並不知時的話,即他就不能知道此時當修下相,此時當修高相,此時當修舍相。像如是的比丘,爲之不知時。如果有比丘,善知時的話,他就在于此時當知應修下相,此時當修高相,此時當修舍相,這叫做比丘之善知時(「七知經說:此時應思惟寂滅想,此時應思惟受行想,此時應思惟慎護想。巴利文即說:此爲說示時,此爲質問時,此爲專心努力時,此爲晏坐時,由此可了知下、高、舍等相之義)。

  (4)甚麼叫做比丘之知節(知量)呢?所謂比丘之知節,即如飲、如食(飲食節製知量),或者是去。或者是住,或者是坐,或者是臥,或者是語,或者是默(行住坐臥,談吐默然,均如決節量),或者是大小便的時間,乃至捐除睡眠(節眠),都修行正智,這叫做比丘之知節。如果一位比丘不知量節製的話,則此人乃謂不管是飲,或者是食,或者是去,或者是住,或者是坐,或者是臥,或者是語,或者是默,或者是大小便,或者是捐除睡眠等,都不知修行正智。像如是之比丘,叫做不知節。如果有比丘,善知節的話,即謂不管是飲,或者是食,或者是去,或者是住,或者是坐,或者是臥,或者是語,或者是默,或者是大小便,或者是捐除睡眠,都知道修行正智,這叫做比丘之善知節。

  (5)甚麼叫做比丘之知己(通達于聖典)呢?所謂比丘能自知:我有這種信仰,我有持戒、多聞、布施、智慧、辯才、阿含(教法),及所得(事事都能自知),這叫做比丘之知己(自知通達了知于聖典)。如果有比丘,不知自己的話,即他自我就不知其有所信仰、持戒、多聞、布施、智慧、辯才、阿含(教法),以及其所得,像如是的比丘,爲之不知己。如果有比丘,善知己的話,即所謂,乃自我知道有了其所信仰、持戒、多聞、布施、智慧、辯才、阿含(教法),以及其所得,這叫做比丘之善知己。

  (6)甚麼叫做比丘之善知衆呢?所謂比丘,知道此爲剎帝利衆(王、武士族),此爲梵志衆(婆羅門、神職人物),此爲居士衆,

  此爲沙門衆,我對于這些衆生,應該知道當如是而去,如是而住,如是而坐,如是而語,如是而默,這叫做比丘之知衆。如果有比丘,不知衆的話,即他並不知道此爲剎帝利衆,此爲梵志衆,此爲居士衆,此爲沙門衆。我對于那些衆生並不知道應該如是而去,如是而住,如是而坐,如是而語,如是而默,像如是的比丘,叫做不知衆。如果有比丘,善知衆的話,即他乃謂知道此爲剎帝利衆,此爲梵志衆,此爲居士衆,此爲沙門衆,我知道對于那些衆生,應該要如是而去,如是而住,如是而坐,如是而語,如是而默,這叫做善知衆。

  (7)甚麼叫做比丘之知道人之勝如(知道多種多樣之人之根元勝劣)呢?所謂1.比丘之知,有二種人:一爲有信仰,一爲不信仰。如果有信仰的話,就爲之勝,不信仰的人,就爲之不如(劣)。所謂2.信仰的人,又有二種:第一爲數往(屢次)拜見比丘,另一爲不數往拜見比丘。如果數往拜見比丘的話,就爲之勝,不數往拜見比丘的話,就爲之不如(劣)。所謂3.數往拜見比丘,也有二種:第一爲有禮敬比丘,另一爲不禮敬比丘。如果禮敬比丘的話,就爲之勝,不禮敬比丘的話,就爲之不如(劣)。所謂4.禮敬比丘也有二種:一爲有問經的,另一爲不問經的。如果問經的話,就爲之勝,不問經的話,就爲之不如(劣)。所謂5.問經的人,也有二種:一種爲專心一意的聽經,另一種人爲不專心一意的聽經。如果專心一意的聽經的話,就爲之勝,不專心一意的聽經的人,就爲之不如(劣)。所謂6.一心聽經的人,也有二種:有一種爲聽法後能受持法,另一種人爲聽法後不受持。如果聽法後能受持的話,就爲之勝,聽法後不受持的人,就爲之不如(劣)。所謂7.聽法受持的人,也有二種:有一種爲聽法後能觀察其中之義,另一種爲聽法後,不觀察其義。如果聽法後能觀察其義的話,就爲之勝,聽法後不觀察其義的人,就爲之不如(劣)。所謂8.聞法觀義的人也有二種:一種爲知法、知義、向于法、次于法、隨順于法、如法而行。另一種爲不知法、不知義、不向于法,不次于法、不隨順于法、不如法而行。如果知法、知義、向于法、次于法、隨順于法、如法而行的話,就爲之勝,假如不知法、不知義、不向于法、不次于法、不隨順于法,不如法而行的話,就爲之不如(劣)。所謂9.知法、知義、向于法、次于法、隨順于法、如法而行的人,也有二種:一種爲饒益自已,也饒益他人,饒益多人,而愍傷世間,爲了天,爲了人,而求義,及求饒益,而求安隱快樂。有一種爲不饒益自己,也不饒益他人,不饒益多人,不愍傷世間,不爲天、爲人而求義,而求饒益,及求安隱快樂。如果饒益自己,也饒益他人,饒益多人,愍傷世間,爲了天,爲了人,而求義、求饒益,求安隱快樂的話,即此人,乃在于彼人(衆人)當中,爲極第一,爲大、爲上、爲最、爲勝、爲尊、爲妙。譬喻由于牛,而有乳,由于乳而有酪,由于酪而有生酥,由于生酥而有熟酥,由于熟酥而有酥精(醍醐味)。酥精就是在五味當中,爲極第一、爲大、爲上、爲最、爲勝、爲尊、爲妙。像如是的,如有人能饒益自己,也饒益他人,饒益多人,愍傷世間,爲天、爲人,而求義,求饒益,求安隱快樂的話,即此二人,乃如上所說,如上所分別,如上所施設的,此爲第一,爲大、爲上、爲最、爲勝、爲尊、爲妙,這叫做比丘之知人勝如(勝劣)。

  佛陀所說的就是如是,諸比丘們,聽佛所說後,都歡喜而願意奉行。

  二、晝度樹經第二(初一日誦)

  大意:本經敘述佛陀以叁十叁天的晝度樹(香遍樹),自葉黃、葉落、葉還生、樹生網、樹如鳥喙、花開如缽,花盡開敷的七段的生長變化,喻諸弟子之自思念出家、出家、得初禅、得二禅、得叁禅、得四禅.至于阿羅漢果的七階段的修行過程。

  結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

《中阿含經卷第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继续阅读 ▪ 中阿含經卷第二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