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阿含經卷第二

  中阿含經卷第二

  六、善人往經第六(初一日誦)

  大意:本經敘述佛陀告訴諸比丘:七善人所往至之處,以及無余涅槃。

  結集者的我們所聽過的就是如是的:有一個時候,佛陀遊化在于舍衛國,住在于勝林給孤獨園。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我當爲你們說七種善人所能往至之處,以及無余涅槃等法(對于有余依身之有余涅槃,而說無余依身的涅槃。也就是身心都滅之涅槃)。你們要谛聽!要注意的聽,聽後要善思念其中的真義。」這時諸比丘們,都受教,都傾全精神的聽佛的教誡!

  佛陀說:「那七種呢?(1)比丘所用功修行的,應當要實現如是之義:認爲我者實爲無我,也沒有我所;當來也是無我,也是沒有我所。已『有』(生死)的,則便把它斷除。如已斷除的話,就會得舍,不會被『有』之樂所染,不會著于合會(生出。不會染于有,也就是不會生存于叁界,不會染于生出)。像如是而行的話,就是無上、息、迹(此叁均爲涅槃)之智慧之所顯見的,然而還未得證涅槃(不完全解脫)。比丘所行的如果爲如是的話,到底會往生至于何處呢?譬喻燒(小麥的屑皮),纔燃,便會告滅那樣。應當要知道!這位比丘也是如是!有少少的我慢未盡,而其五下分結已斷,而得中般涅槃(五不還果之一。在欲界死後,欲轉生于色界時,有個『中有』之身,在此『中有身』期間,自斷煩惱,而得阿羅漢果。請參酌劣譯俱舍學,以下同。)這叫做第一種善人所往生而至之處,世間谛實有如此之事的。

  (2)又次,比丘所用功修行的,應當要實現如是之義:認爲我者,實爲無我,也沒有我所有的,當來也無我,也無我所有的,已『有』(生死)的,便則把它斷除。已斷除的話,彼就會得舍,不會被『有』之樂所染,不會著于合會(不會再生出)。像如是而行的話,就是無上、息、(此叁均爲是涅槃)之智慧所顯見的。然而還未得證涅槃(未得阿羅漢果)。比丘所行的,如果爲如是的話,到底會往生而至于何處呢?譬喻將洞燃俱熾的鐵,用錘打它的話,則迸火會飛上空中。然而其火一上,即便會息滅。應當要知道!這位比丘也是如此,有少少的我慢未盡,而其五下分結已斷,而得中般涅槃(解如上)。這叫做第二種善人所往生而至之處。在世間裏,谛實有這種事。

  (3)又次,比丘所用功修行的應當要實現如是之義:認爲我者,實爲無我,也沒有我所有的。當來也是無我,也是沒有我所有的。已『有』(生死)的,則便把它斷除!如已斷除的話,彼就會得舍,不會被『有』之樂所染,不會著于合會(不會再生出)。像如是而行的話,就是無上、息、遮(此叁均爲是涅槃)之智慧之所顯見的,然而還未得證涅槃。比丘所行的如果爲如是的話,到底會往生而至于何處呢?譬喻如洞燃俱熾的鐵,用錘去打它的話,實時迸火會飛上空中,而由上空還下來。在還未到地時,便則消滅。應當要知道!這位比丘也是如此,有少少的我慢未盡,而其五下分結已斷,而得中般涅槃(解如上)。這叫做第叁種善人所往生而至之處。在世間裏,谛實有這種事。

  (4)又次,比丘所用功修行的,應當要實現如是之義:認爲我者實爲無我,也沒有我所有的,當來也是無我,也是沒有我所有的。已『有』(生死)的,則便把它斷除。如已斷除的話,彼就會得舍,不會被『有』之樂所染,不會著于合會(不會再生出)。像如是而行的話,就是無上、息、(此叁均爲是涅槃)之智慧之所顯見的,然而還未得證涅槃。比丘所行的,如果爲如是的話,到底會往生而至于何處呢?譬喻如洞燃俱熾的鐵,用錘打它的話,迸火實時飛至于上空,然後墮落地而消滅。應當要知道!這位比丘也是如此,有少少的我慢未盡,而其五下分結已斷,而得生般涅槃(于欲界死後,生至色界,經過一段時間,而入涅槃,而得阿羅漢果)。這叫做第四種善人所往生而至之處。在世間裏,谛實有這種事!

  (5)又次,比丘所用功修行的,應當要實現如是之義:認爲我者實爲無我,也沒有我所有的,當來也是無我,也是沒有我所有的。已『有』(生死)的,則便把它斷除。如已斷除的話,彼就會得舍,不會被『有』之樂所染,不會著于合會(不會再生出)。像如是而行的話,就是無上、息、(此叁均爲是涅槃)之智慧之所顯見的,然而還未得證涅槃。比丘所行的,如果爲如是的話,到底會往生而至于何處呢?譬喻如洞燃俱熾的鐵,用錘打它的話,則迸火會飛上空中,然後墮在于少少的薪草的上面,或者會冒煙,或者會再燃,燃後,便消滅。應當要知道!這位比丘也是如此,有少少的我慢未盡,而其五下分結已斷,而得行般涅槃(生色界後,會努力用功。其功奏效圓滿

  時,就得入涅槃而成就阿羅漢果)。這叫做第五種善人所往生而至之處,世間谛實有這種事。

  (6)又次,比丘所用功修行的,應當要實現如是之義:認爲我者實爲無我,也沒有我所有的,當來也是無我,也是沒有我所有的。已『有』(生死)的,則便把它斷除。如已斷除的話,彼就會得舍,不會被『有』之樂所染,不會著于合會(不會再生出)。像如是而行的話,就是無上、息、迹(此叁均爲是涅槃)之智慧之所顯見的,然而還未得證涅槃。比丘所行的如果爲如是的話,到底會往生而至于何處呢?譬喻如洞燃俱熾的鐵,用錘打它的話,迸火就會飛上空中,然後墮在薪草上,或者冒煙,或者燃燒,燃燒盡後,就會消滅。應當要知道!這位比丘也是如此,有少少的我慢未盡,而其五下分結已斷,而得無行般涅槃(生色界後,並不努力用功,然而到最後還是在那邊得入涅槃,而成爲阿羅漢果)。這叫做第六種善人所住生而至之處,世間谛實有這種事。

  (7)又次,比丘所用功修行的,應當要實現如是之義:認爲我者實爲無我,也沒有我所有的,當來也是無我,也是沒有我所有的。已『有』(生死)的,則便把它斷除。如已斷除的話,彼就會得舍,不會被『有』之樂所染,不會著于合會(不會再生出)。像如是而行的話,就是無上、息、迹(涅槃)之智慧之所顯現的。然而還未得證涅槃。比丘所行的,如果爲如是的話,到底會往生而至于何處呢?壁喻洞燃俱熾的鐵,用錘打它的話,則迸火會飛上空中,然後墮在很多的薪草的上面,或者會冒煙,或者會燃燒。燃燒後,即便燒燃及于村邑、城郭、山林、曠野等處。燃燒村邑、城郭、山林、曠野等處後,或者會至于道路、或者會至于水處,或者至于平地後,就告消滅。應當要知道!這位比丘也是如此,有少少的我慢未盡,而其五下分結已斷,而得上流阿迦膩咤(往生色界後,漸次而上至色究竟天,在那裏入涅槃而得阿羅漢果)。這叫做第七種善人所往生而至之處,在世間裏,谛實有這種事。

  甚麼叫做無余涅槃呢?比丘所用功修行的,應當要實現如是之義:認爲我者實爲無我,也沒有我所有的,當來也是無我,也是沒有我所有的。已『有』(生死)的,則便把它斷除。如已斷除的話,彼就會得舍,不會被『有』之樂所染,不會著于合會(不會再出生)。像如是而行的話,就是無上、息、迹(此叁均爲涅槃)之智慧之所顯見的,當時,已經得證涅槃。我說這位比丘,不到于東方,也不至于西方、南方、北方、四維、上、下,便會在于現法當中得證息、,而滅度。我說七種善人所往生而至之處,和無余涅槃(身心都滅盡),就是因此之故而說的。」

  佛陀所說的就是如是。諸比丘們聽佛所說後,都歡喜奉行!

  七、世間福經第七(初一日誦)

  大意:本經敘述摩诃周那(摩揭陀國的婆羅門出身)曾請問佛,有關于世間,及出世間的福德。佛陀回答說:布施房舍、床座、衣服、飲食等,爲七世間之福。聞佛及弟子出遊,乃歡喜而至于皈依、受戒,爲出世間之福。

  結集者的我們所聽到的就是如是:有一個時候,佛陀遊化于拘舍彌

  憍賞彌,跋磋國的首都),住在于瞿沙羅園(瞿師羅長者所奉獻的園林)。

  那時,尊者摩诃周那(比丘,舍利弗之弟,又爲王子周那),則在于晡時(申時,下午叁點至五點,太陽西下時),從宴坐(禅坐)起來後,往詣于佛所,到後行禮,然後退坐在一邊。他向佛請問說:「世尊!是否可以施設世間的福報嗎?」

  世尊告訴他說:「可以得施設的。周那!有七種世間之福,可得大福佑,得大果報,得大名譽,得大功德。那七種呢?(1)周那!有信心的族姓男、族姓女(身世清白的良家子女。所謂善男子、善女人),布施比丘衆的房舍、堂閣。這就是第一種世間之福,會得大福佑,得大果報,得大名譽,得大功德的。

  (2)又次,周那!有信心的族姓男、族姓女,在房舍中布施床坐、氍氀、毾、氈褥、臥具等物(鋪敷在房間裏面的種種毛織品,或蒲團)。周那啊!這就是第二種世間之福,定會得大福佑,得大果報,得大名譽,得大功德的。

  (3)又次,周那!有信心的族姓男、族姓女,在于房舍中,布施奉獻一切新淨的妙衣。周那!這就是第叁種世間之福,會得大福佑,得大果報,得大名譽,得大功德的。

  (4)又次,周那!有信心的族姓男、族姓女,在于房舍中,常施比丘衆的朝粥、中食。

  (5)又遣園民供給他們使令。

  (6)如遇風雨寒雪等惡氣候時,則躬親往詣園所,去增施供養。

  (7)使諸比丘們食後,不患風雨寒雪來沾漬其衣服,使他們在晝夜都能安樂,都能禅寂思惟。周那!這叫做第七種世間之福,能得大福佑,能得大果報,能得大名譽,能得大功德(第四、五、六,省文耳,同樣都是因之而能得大功德)。

  周那!有信心的族姓男、族姓女之已得這七種世間之福的人,則不管是去、是來,或者是立、是坐,或者是眠、是覺(醒),或者是晝、是夜,其福都會常生,都會轉增轉廣的!周那!譬喻恒伽(恒河)之水,從其源而流出,而流入于大海的過程裏,在其中間,定會轉深轉廣那樣。…

《中阿含經卷第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继续阅读 ▪ 中阿含經卷第叁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