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阿含经卷第二
六、善人往经第六(初一日诵)
大意:本经叙述佛陀告诉诸比丘:七善人所往至之处,以及无余涅槃。
结集者的我们所听过的就是如是的:有一个时候,佛陀游化在于舍卫国,住在于胜林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我当为你们说七种善人所能往至之处,以及无余涅槃等法(对于有余依身之有余涅槃,而说无余依身的涅槃。也就是身心都灭之涅槃)。你们要谛听!要注意的听,听后要善思念其中的真义。」这时诸比丘们,都受教,都倾全精神的听佛的教诫!
佛陀说:「那七种呢?(1)比丘所用功修行的,应当要实现如是之义:认为我者实为无我,也没有我所;当来也是无我,也是没有我所。已『有』(生死)的,则便把它断除。如已断除的话,就会得舍,不会被『有』之乐所染,不会着于合会(生出。不会染于有,也就是不会生存于三界,不会染于生出)。像如是而行的话,就是无上、息、迹(此三均为涅槃)之智慧之所显见的,然而还未得证涅槃(不完全解脱)。比丘所行的如果为如是的话,到底会往生至于何处呢?譬喻烧(小麦的屑皮),纔燃,便会告灭那样。应当要知道!这位比丘也是如是!有少少的我慢未尽,而其五下分结已断,而得中般涅槃(五不还果之一。在欲界死后,欲转生于色界时,有个『中有』之身,在此『中有身』期间,自断烦恼,而得阿罗汉果。请参酌劣译俱舍学,以下同。)这叫做第一种善人所往生而至之处,世间谛实有如此之事的。
(2)又次,比丘所用功修行的,应当要实现如是之义:认为我者,实为无我,也没有我所有的,当来也无我,也无我所有的,已『有』(生死)的,便则把它断除。已断除的话,彼就会得舍,不会被『有』之乐所染,不会着于合会(不会再生出)。像如是而行的话,就是无上、息、(此三均为是涅槃)之智慧所显见的。然而还未得证涅槃(未得阿罗汉果)。比丘所行的,如果为如是的话,到底会往生而至于何处呢?譬喻将洞燃俱炽的铁,用锤打它的话,则迸火会飞上空中。然而其火一上,即便会息灭。应当要知道!这位比丘也是如此,有少少的我慢未尽,而其五下分结已断,而得中般涅槃(解如上)。这叫做第二种善人所往生而至之处。在世间里,谛实有这种事。
(3)又次,比丘所用功修行的应当要实现如是之义:认为我者,实为无我,也没有我所有的。当来也是无我,也是没有我所有的。已『有』(生死)的,则便把它断除!如已断除的话,彼就会得舍,不会被『有』之乐所染,不会着于合会(不会再生出)。像如是而行的话,就是无上、息、遮(此三均为是涅槃)之智慧之所显见的,然而还未得证涅槃。比丘所行的如果为如是的话,到底会往生而至于何处呢?譬喻如洞燃俱炽的铁,用锤去打它的话,实时迸火会飞上空中,而由上空还下来。在还未到地时,便则消灭。应当要知道!这位比丘也是如此,有少少的我慢未尽,而其五下分结已断,而得中般涅槃(解如上)。这叫做第三种善人所往生而至之处。在世间里,谛实有这种事。
(4)又次,比丘所用功修行的,应当要实现如是之义:认为我者实为无我,也没有我所有的,当来也是无我,也是没有我所有的。已『有』(生死)的,则便把它断除。如已断除的话,彼就会得舍,不会被『有』之乐所染,不会着于合会(不会再生出)。像如是而行的话,就是无上、息、(此三均为是涅槃)之智慧之所显见的,然而还未得证涅槃。比丘所行的,如果为如是的话,到底会往生而至于何处呢?譬喻如洞燃俱炽的铁,用锤打它的话,迸火实时飞至于上空,然后堕落地而消灭。应当要知道!这位比丘也是如此,有少少的我慢未尽,而其五下分结已断,而得生般涅槃(于欲界死后,生至色界,经过一段时间,而入涅槃,而得阿罗汉果)。这叫做第四种善人所往生而至之处。在世间里,谛实有这种事!
(5)又次,比丘所用功修行的,应当要实现如是之义:认为我者实为无我,也没有我所有的,当来也是无我,也是没有我所有的。已『有』(生死)的,则便把它断除。如已断除的话,彼就会得舍,不会被『有』之乐所染,不会着于合会(不会再生出)。像如是而行的话,就是无上、息、(此三均为是涅槃)之智慧之所显见的,然而还未得证涅槃。比丘所行的,如果为如是的话,到底会往生而至于何处呢?譬喻如洞燃俱炽的铁,用锤打它的话,则迸火会飞上空中,然后堕在于少少的薪草的上面,或者会冒烟,或者会再燃,燃后,便消灭。应当要知道!这位比丘也是如此,有少少的我慢未尽,而其五下分结已断,而得行般涅槃(生色界后,会努力用功。其功奏效圆满
时,就得入涅槃而成就阿罗汉果)。这叫做第五种善人所往生而至之处,世间谛实有这种事。
(6)又次,比丘所用功修行的,应当要实现如是之义:认为我者实为无我,也没有我所有的,当来也是无我,也是没有我所有的。已『有』(生死)的,则便把它断除。如已断除的话,彼就会得舍,不会被『有』之乐所染,不会着于合会(不会再生出)。像如是而行的话,就是无上、息、迹(此三均为是涅槃)之智慧之所显见的,然而还未得证涅槃。比丘所行的如果为如是的话,到底会往生而至于何处呢?譬喻如洞燃俱炽的铁,用锤打它的话,迸火就会飞上空中,然后堕在薪草上,或者冒烟,或者燃烧,燃烧尽后,就会消灭。应当要知道!这位比丘也是如此,有少少的我慢未尽,而其五下分结已断,而得无行般涅槃(生色界后,并不努力用功,然而到最后还是在那边得入涅槃,而成为阿罗汉果)。这叫做第六种善人所住生而至之处,世间谛实有这种事。
(7)又次,比丘所用功修行的,应当要实现如是之义:认为我者实为无我,也没有我所有的,当来也是无我,也是没有我所有的。已『有』(生死)的,则便把它断除。如已断除的话,彼就会得舍,不会被『有』之乐所染,不会着于合会(不会再生出)。像如是而行的话,就是无上、息、迹(涅槃)之智慧之所显现的。然而还未得证涅槃。比丘所行的,如果为如是的话,到底会往生而至于何处呢?壁喻洞燃俱炽的铁,用锤打它的话,则迸火会飞上空中,然后堕在很多的薪草的上面,或者会冒烟,或者会燃烧。燃烧后,即便烧燃及于村邑、城郭、山林、旷野等处。燃烧村邑、城郭、山林、旷野等处后,或者会至于道路、或者会至于水处,或者至于平地后,就告消灭。应当要知道!这位比丘也是如此,有少少的我慢未尽,而其五下分结已断,而得上流阿迦腻咤(往生色界后,渐次而上至色究竟天,在那里入涅槃而得阿罗汉果)。这叫做第七种善人所往生而至之处,在世间里,谛实有这种事。
甚么叫做无余涅槃呢?比丘所用功修行的,应当要实现如是之义:认为我者实为无我,也没有我所有的,当来也是无我,也是没有我所有的。已『有』(生死)的,则便把它断除。如已断除的话,彼就会得舍,不会被『有』之乐所染,不会着于合会(不会再出生)。像如是而行的话,就是无上、息、迹(此三均为涅槃)之智慧之所显见的,当时,已经得证涅槃。我说这位比丘,不到于东方,也不至于西方、南方、北方、四维、上、下,便会在于现法当中得证息、,而灭度。我说七种善人所往生而至之处,和无余涅槃(身心都灭尽),就是因此之故而说的。」
佛陀所说的就是如是。诸比丘们听佛所说后,都欢喜奉行!
七、世间福经第七(初一日诵)
大意:本经叙述摩诃周那(摩揭陀国的婆罗门出身)曾请问佛,有关于世间,及出世间的福德。佛陀回答说:布施房舍、床座、衣服、饮食等,为七世间之福。闻佛及弟子出游,乃欢喜而至于皈依、受戒,为出世间之福。
结集者的我们所听到的就是如是:有一个时候,佛陀游化于拘舍弥
憍赏弥,跋磋国的首都),住在于瞿沙罗园(瞿师罗长者所奉献的园林)。
那时,尊者摩诃周那(比丘,舍利弗之弟,又为王子周那),则在于晡时(申时,下午三点至五点,太阳西下时),从宴坐(禅坐)起来后,往诣于佛所,到后行礼,然后退坐在一边。他向佛请问说:「世尊!是否可以施设世间的福报吗?」
世尊告诉他说:「可以得施设的。周那!有七种世间之福,可得大福佑,得大果报,得大名誉,得大功德。那七种呢?(1)周那!有信心的族姓男、族姓女(身世清白的良家子女。所谓善男子、善女人),布施比丘众的房舍、堂阁。这就是第一种世间之福,会得大福佑,得大果报,得大名誉,得大功德的。
(2)又次,周那!有信心的族姓男、族姓女,在房舍中布施床坐、氍氀、毾、毡褥、卧具等物(铺敷在房间里面的种种毛织品,或蒲团)。周那啊!这就是第二种世间之福,定会得大福佑,得大果报,得大名誉,得大功德的。
(3)又次,周那!有信心的族姓男、族姓女,在于房舍中,布施奉献一切新净的妙衣。周那!这就是第三种世间之福,会得大福佑,得大果报,得大名誉,得大功德的。
(4)又次,周那!有信心的族姓男、族姓女,在于房舍中,常施比丘众的朝粥、中食。
(5)又遣园民供给他们使令。
(6)如遇风雨寒雪等恶气候时,则躬亲往诣园所,去增施供养。
(7)使诸比丘们食后,不患风雨寒雪来沾渍其衣服,使他们在昼夜都能安乐,都能禅寂思惟。周那!这叫做第七种世间之福,能得大福佑,能得大果报,能得大名誉,能得大功德(第四、五、六,省文耳,同样都是因之而能得大功德)。
周那!有信心的族姓男、族姓女之已得这七种世间之福的人,则不管是去、是来,或者是立、是坐,或者是眠、是觉(醒),或者是昼、是夜,其福都会常生,都会转增转广的!周那!譬喻恒伽(恒河)之水,从其源而流出,而流入于大海的过程里,在其中间,定会转深转广那样。…
《中阿含经卷第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