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求,而正念正智,而身覺快樂。所謂聖者所說的爲聖所舍、所念、樂住,而空,而逮得第叁禅,成就而遊止于其境地。這叫做聖弟子之逮得第叁種的增上心,而容易而得,並不難得。(四)又次,聖弟子,其樂已滅,其苦已滅,喜憂本已滅除,而至于不苦不樂,而爲舍,爲念,清淨而逮得第四禅之成就,而遊止在于其境地。這叫做聖弟子之逮得第四增上心,容易而得,並不難得。
像如是的聖弟子,已得達七善法,逮到四增上心,容易而得,並不難得,而不被魔王之所得便,也不隨順于惡不善之法,不會被汙染所染,不會一再的更受生死。有如下面之事:
(1)如王之邊城之造立樓橹那樣,築地使其堅固,不會被毀壞,使內能得安隱,對外能製禦怨敵。像如是的聖弟子,得到堅固的信心,深著于如來,其信根既建立,即終不會再隨著其外之沙門、梵志,或者是天、是魔、是梵,以及諸世間們而團團轉!這叫做聖弟子之得信根堅固的樓橹,已除惡不善之法,而修諸善法。
(2)如王的邊城之掘鑿池塹,極爲深廣,使其修備可依,對于內,可得安隱,對于外,可以製禦怨敵。像如是的聖弟子,常行慚恥,知道可慚恥而慚恥,知道惡不善之法乃爲穢汙煩惱,會受諸惡報。會造生死之本。這叫做聖弟子得慚恥之池塹,除去惡不善之法,而修諸善法。
(3)如王的邊城,周匝都有通道,道路開辟得非常的平博,以便爲內之安隱,對于外,可以製禦怨敵。像如是的聖弟子,乃常行羞愧,知道可愧而愧,知道惡不善之法,爲穢汙煩惱,會受諸惡報,會造生死之本。這叫做聖弟子之得羞愧如平道,而除惡不善之法,而修諸善法。
(4)如王的邊城,集有四種的軍力,所謂象軍、馬軍、車軍、步軍,以便爲內之安隱,對于外,可以製禦怨敵。像如是的聖弟子,常行精進,斷滅惡不善之法,而修諸善法,恒自起意(發心),專心一意的堅固其信心,而爲諸善之本,而不舍其方便(努力)。這叫做聖弟子之得精進的軍力,以除惡不善之法,而修諸善法。
(5)如王的邊城,常預備軍器,如弓、失、鉾、戟等,以便爲內之安隱,對于外,可以製禦怨敵。像如是的聖弟子,乃廣學多聞,而守持不忘,而積聚博聞。所謂法,則初也善,中也善,竟(後)也善,有真義,有文理,具足清淨,而顯現梵行。像如是的廣學多聞,而翫習而至于千遍,其意所思惟觀察的,都爲明見深達。這叫做聖弟子之得達多聞,如預備軍器,而能除惡不善之法,而修諸善法。
(6)如王的邊城,立有守門的大將,具有了明咯智辯,勇毅奇謀。如善的人,則聽其進入,不善的人,則禁止其入內,以便爲內之安隱,外可製禦怨敵。像如是的,聖弟子,常行于念,而成就正念,爲久久所曾修習,久久所曾聽聞的,都把它恒憶不忘。這叫做聖弟子之得正念的守門大將,能除惡不善之法,而修諸善法。
(7)如王的邊城,築立高牆,使其極爲牢固,以泥塗垩灑(以顔料粉飾),以便爲內之安隱,而可以製禦外敵。像如是的聖弟子,乃修行智慧,觀察興衰之法,而得如此之智,而聖慧明達,分別曉了,以便正盡苦惱。這叫做聖弟子之得智慧如高牆,而除惡不善之法,而修諸善法。又次,(1)如王的邊城,都有儲備水草樵木之資,以便爲內之安隱,爲外可以製禦怨敵。像如是的聖弟子,離開欲、不善之法,有粗覺,有細觀,離欲而生的喜與樂,而逮得初禅,成就而遊止于其境地。樂住而沒有缺乏,安隱而快樂,自致于涅槃。
(2)如王的邊城,多積聚稻谷,以及儲蓄麥谷,以便爲內之安隱,向外可以製禦怨敵。像如是的聖弟子,其粗覺與細觀都已息止,已內靜、一心、無覺、無觀,而由于禅定而生的喜與樂,而逮得第二禅之成就,而遊止于其境界。所謂樂住,並沒有缺乏,安隱快樂,而自致于涅槃。
(3)如王的邊城,多積聚秥豆,以及大小豆,以便爲內之安隱,外則可以製禦怨敵。像如是的聖弟子,已離開喜欲,已遊止于舍而無求的境地,而正念、正智,而身覺安樂。所謂聖者所說的聖所舍、所念、樂住,而空(定),而逮得第叁禅,而成就,而遊止于其境界。樂住已無缺乏,已安隱快樂,而自致于涅槃。
(4)如王的邊城多蓄酥油,和蜜,和甘蔗、糖、魚、鹽、脯肉,這些一切都充足,以便爲內之安隱,對外可以製禦怨敵。像如是的,聖弟子,其樂已滅,苦也已滅,已逮得第四禅,而成就,而遊止在于其境地。樂住已無缺乏,已安隱快樂,而自致于涅槃。
佛陀所說之法,就是如此,那些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而奉行!
四、水喻經第四(初一日誦)
大意:本經敘述佛陀以常臥在于水中,乃至住于岸上等七種人,譬喻爲世間的行惡不善之法,以及成就四果的七種不同的人。
結集者的我們,所聽到的就是如是:有一個時候,佛陀遊化在于舍衛國,而住在于勝林給孤獨園。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我將爲你們闡述七種不同層次的水
中、水邊之人等譬喻。你們要谛聽,要注意的聽!聽後要善思念裏面的真義。」這時,諸比丘們,乃納受佛陀的教敕,而傾專精神的聽佛的教言!
佛陀說:「甚麼叫做七種不同層次之人呢?(1)或者有一種人,常臥在于水中。(2)或者有一種人,浮出水上,而又沒入水中。(3)或者又有一種人,由水中出,而安住。(4)或者又有一種人,由水中出後而安住,安住後,而觀察。(5)或者有一種人,由水中出後安住,安住後,而觀察,觀察後已渡。(6)或者又有一種人,由水中出後安住,安住後觀察,觀察後而渡,渡後則至于彼岸。(7)或者又有一種人,由水中出後安住,安住後觀察,觀察後而渡,渡後而至于彼岸,至彼岸後,則謂住于岸(立于陸地上之人)。像如是的,我當會再爲你們說七種住于水中、水邊之喻之義。你們要谛聽,要注意的聽,聽後要思念其義!」
這時,諸比丘們,納受佛陀的教敕,而傾專精神的聽佛的教言!
佛陀說:「那七種人呢?所謂(1)或者有人常臥在于水中。(2)或又有人浮出後又沒入。(3)或又有人浮出後而安住。(4)或又有人浮出後安住,安住後觀察。(5)或又有人浮出後安住,安住後觀察,觀察後而渡。(6)或又有人浮出後安住,安住後觀察,觀察後已渡,渡後而至于彼岸。(7)或又有人浮出後安住,安住後觀察,觀察後而渡,渡後而至于彼岸,至彼岸後謂之彼岸的梵志。此七種不同層次的水喻之人,我已略說如上之說,如上之施設。你們知道爲甚麼義?分別爲如何?是甚麼因緣嗎?」
這時,諸比丘們仰白世尊說:「世尊爲法之本,世尊爲法之主,一切法均由世尊而出。但願世尊詳說!我們聽後,則能得以廣知其義!」
佛陀就告訴諸比丘們說:「你們要谛聽,聽後要善思念它,當會爲你們分別解釋其義。」這時,諸比丘們,都受教,都正在傾聽!
佛陀說:「(1)甚麼叫做有人常臥呢?所謂或者有一種人,爲不善之法所覆蓋,被汙染所染汙,而受惡法的果報,而造成生死的根本。這叫做有人常臥。猶如有人,沒溺于水中,而睡臥在于水中,我說那種人也是如此。這叫做初(第一種)水喻之人,在世間的真谛裏,確實有如這種人。
(2)甚麼叫做人出後,還會沒入呢?所謂有人既出而得信善法,而持戒、布施、多聞、智慧,都在修習善法。然而他卻在嗣後之時,失去了信仰之心,道心不堅固,而失去了持戒、布施、多聞、智慧,這些功行也就因之而不堅固。這叫做或有人出後還沒。猶如有人溺水後,既浮出,還而又沒入于水中那樣,我說那種人也是如是,這叫做第二種水喻之人,在世間的真谛裏,確實有如這種人。
(3)甚麼叫做有人出後,而住呢?所謂有人既出,而得信善法,而持戒、布施、多聞、智慧,都修習善法。他在嗣後之時,也堅固其信心,不使其失去,而持戒、布施、多聞、智慧,都堅固而不遺失。這叫做有人出後,而安住。猶如有人溺入于水中,後由水中出而安住那樣。我說那種人也是如是。這叫做第叁種水喻之人,在世間裏確實有這種人。
(4)甚麼叫做出後安住,安住後觀察呢?所謂得信善法,而持戒、布施、多聞、智慧,都在修習善法。他在嗣後之時,都是信心堅固,並不失去,都在持戒、布施、多聞、智慧,而堅固,而不失,而安住于善法當中。知苦如真(確實知道一切爲苦,如實而知苦,苦谛),知道苦之習(集,知道苦的來源,集谛),知道苦之滅(滅谛),知道苦滅之道如真(確知道谛。如實而知道苦集滅道之四谛)。他如是
而知,如是而見後,其叁結(身見、戒禁取見、疑等爲結集生死之叁種煩惱),便都滅盡。叁結就是所謂1.身見(執身內有實我之邪見),2.戒取(戒禁取見。如行仿牛、狗等行動之戒,以祈生天,或執爲是解脫之道。禁之義爲:如執外道之苦行爲正道等邪見-應禁止之戒)。3.疑(疑惑真理)。此叁結已滅盡時,就能得證須陀洹(預流,預入聖道之流,爲初果阿羅漢),已經不會再墮入于惡道,必定會趣向于正覺,極(最多)受七有,也就是最多在天上、人間各七次轉生往來後,便得苦際(滅盡苦的邊際)。這叫做有人出後,已安住,安住後,而觀察,我說這種人也是如是,這叫做第四種水喻之人,在世間裏,確實有如此的人。
(5)甚麼叫做出後而安住,安住後,而觀察,觀察後,而渡呢?所謂人既出後,由于得信善法,而持戒、布施、多聞、智慧,而在修習善法。他在于嗣後之時,其信心乃堅固而不失去,都繼續持戒、布施、多聞、智慧,都堅固而不缺失,都安住于善法中,知苦如真(如實而知苦,知苦谛),知苦之習(知集谛),知苦之滅(知滅谛),知苦之滅道如真(如實而知道滅苦之道,知道谛)。像如是而知,如是而見,其叁結便即滅盡。叁結就是所謂身見、戒禁取見、疑是。此叁結既滅盡後,其淫、怒、癡(新譯爲貪、瞋、癡)…
《中阿含經卷第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