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佛陀遊化于舍衛國,住在于勝林給孤獨園(祇樹給孤獨園)。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如果叁十叁天(忉利天,第二層天,帝釋天)的晝度樹(波利質多羅樹,香遍樹),其葉如萎微而黃的話,則于此時,叁十叁天的諸天們,就會悅樂歡喜晝度樹的樹葉,將于不久,當會落下來。又次,叁十叁天的晝度樹的樹葉已落下來時,在于此時,叁十叁天的諸天們。也會悅樂歡喜晝度樹的樹葉將于不久,當會還生。又次,叁十叁天的晝度樹的樹葉已還生時,就在于此時。叁十叁天的諸天們,會悅樂歡喜晝度樹將于不久,當會生羅網(花蕾)。又次,叁十叁天的晝度樹已生羅網(花蕾)時,當于此時,叁十叁天的諸天們,會悅樂歡喜晝度樹將于不久,當會生鳥隊(花蕾飽滿時,頂端細,有如鳥喙)。又次,叁十叁天的晝度樹的花蕾已經生如鳥喙時,當于此時,叁十叁天的天衆們就會悅樂歡喜晝度樹將于不久,色會花開如缽。又次,叁十叁天的晝度樹如已開花如缽時,即當于此時,叁十叁天的天衆們,就會悅樂歡喜晝度樹將于不久,當會盡情敷開。如果晝度樹已盡開敷的話,則光明所照之處,色相所映之處,香氣所熏之處,周圍達于百由廷(由旬。約七、八哩的裏程)。這時,叁十叁天的天衆們,在于中夏四月的期間裏,以天的
五欲功德(五種欽樂),都具足而盡情的娛樂,這叫做叁十叁天在于晝度樹下,集合娛樂!
像如是之義,則聖弟子們也是同樣之例。如聖弟子們,最初思念欲出家去修行,這時聖弟子,就名叫葉黃,猶如叁十叁天的晝度樹之樹葉已萎黃一樣。又次,聖弟子已正式剃除須發,身著袈裟,由于至信,而舍家,而爲無家庭牽挂的出家人,而學正道,這時,聖弟子,則名叫做葉落,猶如叁十叁天的晝度樹之樹葉已落那樣。又次,聖弟子離欲,離惡不善之法,而有覺、有觀(尋、伺,也就是坐禅而粗觀、細觀之義),離開欲念而生的喜與樂,而得初禅,而成就其遊止的境地(離生喜樂地,初禅的境界。初將內心作粗略的分別觀察,進而內心起微細的分別,終于將心止住于一境,而生禅定快樂。覺、觀、喜、樂、心一境性,爲之初禅的五支)。這時,聖弟子,乃名叫葉還生,猶如叁十叁天的晝度樹的樹葉,已還生那樣。又次,聖弟子,其覺與觀都又息止(已沒有粗覺細觀的心理作用),已內靜、一心,而無覺、無觀,而由禅定而生喜、樂,而得第二禅,而成就其遊止的境地(二禅有內靜、一心、喜、樂之四支,由于禅定而生喜與樂,故爲定生喜樂地)。這時,聖弟子就名叫生網(花蕾),猶如叁十叁天的晝度樹之生羅網那樣。又次,聖弟子,離開喜欲,而遊止于舍無求,而正念正知,而身覺安樂。所謂那聖者所說的聖所舍、所念、樂住、空,而得第叁禅,而成就遊止于其境地(第叁禅有舍、念、慧、樂、心〔空〕之五支,故叁禅爲之離喜妙樂地。巴利文作:他已脫離喜,而有舍,而住于正念、正智,而以身享樂。那聖者所說的舍之人。爲正念樂住之人,而逮住于第叁禅)。這時,聖弟子,名叫如鳥喙,猶如叁十叁天的晝度樹之如鳥喙(花蕾飽滿時,頂端細,有如鳥喙)。又次,聖弟子,其樂已滅,其苦也已滅,喜、憂本來也已滅,已不苦、不樂,而有舍、有念,而清淨,而得第四禅,而成就遊止于其處(第四禅有不苦不樂、舍、念、一心之四支。爲之舍念清淨地)。這時,聖弟子就叫做生如缽,猶如叁十叁天之晝度樹之花開如缽那樣。
又次,聖弟子之諸漏(煩惱)已盡,心已解脫(去除心的障礙),已慧解脫(去除知見的障礙),在現法當中,已自知、自覺,而自作證,已成就而遊止在于此境地。所謂生已盡(已解脫後續之生死,已沒有生死可言),梵行已立(阿羅漢之清淨梵行已完成),所作已辦(所應作的都已作完,更沒有所應作之事),不更受有(命終後不再受叁界生死輪回之有),已知如真(如實而知)。到這時的聖弟子,名叫盡敷開,猶如叁十叁天的晝度樹之樹花極盡開敷那樣。他既成就爲漏盡的阿羅诃比丘(得證阿羅漢果),則叁十叁天的諸天衆都會聚集在于善法正殿(帝釋天的宮殿),大家會咨嗟稱歎而說:『某尊弟子,在于某村邑剃除須發。穿著袈裟衣,由于至信而舍去家庭,而爲無家庭牽累的出家人,而學道,已達成諸漏已盡,已心解脫、慧解脫,在于現法當中已經自覺自己已作證悟,已成就而遊止在于其境地。所謂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已知如真(如實而知)!』這叫做漏盡阿羅诃共集會。有如叁十叁天的晝度樹下之共集會那樣。
佛陀所說的,就是如上之法,其諸弟子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叁、城喻經第叁(初一日誦)
大意:本經敘述佛陀以王城七事具足、四食豐饒,娶喻比丘之得七善法。所謂:堅信、慚恥、羞愧、精進、多聞、正念、智慧。成就四禅,而至于涅槃!
結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遊化在于舍衛國的勝林給孤獨園。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如國王的邊城,有七事具足(七條件完備),四種食物都豐饒,都容易而得,不難而得(四食都能隨其願望而得,都能不勞、不苦而得)那樣,因此之故,王城則不會被外敵所破毀,唯除城內自己之毀壞耳(指內亂)。
甚麼叫做王城之七事具足?所謂王的邊城造立樓橹(監視樓臺),築地而使其堅固,不能毀壞,以便爲內之安隱,以便製禦外國之怨敵(安內製外)。這叫做王城之第一事具足(完成第一條件)。又次,王的邊城掘鑿池塹,使其極爲深廣,爲修備可依之處,以便爲內之安隱,以便製禦外國之怨敵。這叫做王城之第二事具足(完成第二條件)。又次,如王的邊城,其周匝的通道,都開除平博(鏟除路上的障礙物,維持交通之順暢),以便爲城內之安隱,以便製禦外國之怨敵,這叫做王城之第叁事具足(完成第叁條件)。又次,如王的邊城,屯集四種軍力,所謂象軍、馬軍、車軍、步軍,以便爲城內之安隱,以便製禦外國之怨敵,這叫做王城之第四事具足(完成第四條件)。又次,如王的邊城,平時都預備一些弓矢、鉾戟等軍器,以便爲內之安隱,以便製禦外國之怨敵。這叫做王城之第五事具足(完成第五條件)。又次,如王的邊城應立守門的大將。此將帥乃具有了明略智辯,爲一勇毅奇謀的人。如遇善人則聽允其進入,不善的話,就禁止其入內,以便爲內之安隱,以便製禦外國之怨敵。這叫做王城之第六事具足(完成第六條件)。又次,王的邊城應築立高牆,使其極爲牢固,而泥塗垩灑,以便爲內之安隱,以便製禦外國之怨敵。這叫做王城之第七事具足(完成第七條件)。
甚麼叫做王城之四食豐饒,易不難得呢?所謂王的邊城,水草樵木等資糧,平時都預備得非常的豐富,以便爲內之安隱,以便製禦外國之怨敵。這叫做王城之第一食豐饒,易不難得(第一種食糧能隨願望而得,並不難得)。又次,王的邊城多多的收集稻谷,以及儲蓄麥谷,以便爲內之安隱,以便製禦外國之怨敵。這叫做王城之第二食豐饒,易不難得(第二種食糧能隨願望而得,並不難得)。又次,如王的邊城多多的積聚秥豆,和大小的豆類,以便爲內之安隱,以便製禦外敵。這叫做王城之第叁食豐饒,易不難得(第叁種食糧能隨願望而得,並不難得)。又次,如王的邊城多多的蓄聚酥油、蜜,和甘蔗、糖、魚、鹽、脯肉等,一切都具足,以便爲內之安隱,以便製禦外敵。這叫做王城之第四食豐饒,易不難得(第四種食糧能隨順願望而得,並不難得)。像如是的,王城之七事具足,四食豐饒,容易而得,並不難得的話,就不會被外國之怨敵所破毀,唯除其內之自毀壞耳(只怕有福不知惜,而自亂陣腳耳)。
像如是的,如果聖弟子,也能得到七善法,而逮得四增上心,易不難得的話,則因此之故,聖弟子們,並不會被魔王之所得其便(無機可入),也不會隨順惡不善之法,不會被染汙所染,不會再受生死。
要怎樣聖弟子才能得七善法呢?(一)所謂聖弟子得堅固的信仰,深著于如來,信根已立,終不會一再的隨順其外的沙門、梵志,或者是天、是魔、是梵,以及其余世間的一切。這叫做聖弟子之得第一種善法。(二)又次,聖弟子常得慚恥,應該可慚的就知慚,如惡不善之法,乃爲穢汙,乃爲煩惱,會受諸惡之報,而造生死之本!這叫做聖弟子之得第二種善法。(叁)又次,聖弟子應常行羞愧,應該可愧的就知愧,如惡不善之法,乃爲穢汙,乃爲煩惱,會受諸惡報,而造生死之本。這叫做聖弟子之得第叁種善法。(四)又次,聖弟子應常行精進,應斷惡不善之法,而修諸善法,應恒自起意(發心),專心一意的堅固其心,爲了諸善之本,而不舍棄其方便(努力)!這叫做聖弟子之得第四種善法。(五)又次,聖弟子應廣學多聞,守持而不忘,而積聚博聞。所謂法者,初也善,中也善,究竟(後)也善。有意義,有文理,具足清淨,而顯現梵行。像如是的對于諸善法,廣學多聞。而翫習至于千遍,心意所思惟觀察,都爲明見深遠。這叫做聖弟子之得第五種的善法。(六)又次,聖弟子常行于念,而成就正念,久久所曾修習之處,久久所曾聽聞之處,都恒常憶念不忘,這叫做聖弟子之得第六種的善法。(七)又次,聖弟子應修行智慧,觀察興衰之法,得如此之智,而聖慧明達,分別曉了,以便正盡苦惱。這叫做聖弟子之得第七種善法。
甚麼叫做聖弟子之逮得四增上之心,容易而不難得呢?(一)所謂聖弟子應離欲,離開不善之法,有粗覺、有細觀,由于離開欲念而生的喜與樂,而逮得初禅成就而遊止于其境地。這叫做聖弟子之逮得初增上心,容易而不難得。(二)又次,聖弟子的粗覺、細觀已經息滅,已內靜、一心,而無粗覺、細觀,由于禅定而生的喜樂,而得第二禅,成就而遊止在于其境地。這叫做聖弟子之逮得第二增上心,容易而不難得。(叁)又次,聖弟子離開喜欲,遊止于舍、無…
《中阿含經卷第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