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第二十三课▪P3

  ..续本文上一页立。这样一来,你们佛教派承认的遣余永远也不可能存在。

  你刚才不是说,直接相违的法排除以后才能建立它的本体,要建立它的本体,它的违品必须遣除;它的违品要遣除,必须要观待它的自体;自体要建立的时候,违品要遣除;违品要遣除的时候,又要观待……这样一来,什么时候才能遣除违品呢?

  表面看起来他们说得很厉害,我们佛教怎么给予回答呢?可能有些人比较担心,但不用担心,法称论师肯定有办法的,下面就破斥他们的观点。

  破彼观点分二:一、以同等理而破;二、真实回答。

  

  • 以同等理而破:

汝亦直违若未除,则无法知彼本体,

  

若除不晓违品故,一切名言皆成无。

  你们外道说我们佛教的遣余不合理,当然你们如果真的有道理,我们也可以承认。现在暂且不谈遣余的道理,遣余不成立也不要紧,我们只是向你们问一个问题,你们建立树木的时候,非树的东西要不要断除?或者请你们想一想,依你们的观点,建立瓶子名称的时候,非瓶的东西你们要不要排除?

  如果直接相违的非瓶没有除开,那么你们的瓶子没办法建立。比如说这是一个瓶子,我说:把瓶子拿过来。讲把瓶子拿来这句话的时候,瓶子以外的东西会不会排除呢?如果没有排除,我虽然给别人说了把瓶子拿来,但是因为语言没有排除其它东西的缘故,很有可能别人把牛粪给我带过来,或者把手电筒给我带过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呢?因为没有排除违品的缘故。如果你们不排除违品,便无法了知事物的本体;如果不了知事物的本体,我叫你把瓶子拿来的时候,你永远都不会给我拿来,有这个过失。

  如果你们也承许排除违品,那么同样的道理,你们也有不了知违品的过失。比如我说把瓶子拿来的时候,你首先要排除非瓶;而按你们的说法,要了知非瓶,就得首先了知瓶子,这样也会出现同样的过失,那你们的名言破立也会荡然无存而无法安立。

  如果上述两种过失都不承许,而认为把瓶子拿来的语言具有两种作用,一种是将瓶子拿过来,另一种是排除其他的事物,那这与我们所说的遣余没有什么差别,如是就等于认同了我们的观点。

  那请问:你们到底怎样安立自己的名言呢?其实意思是说,按照你们自己的观点,也是不合理的。

  对方接着又说:

  

若谓非由遣直违,建立彼者有实法,

  

然见一境立其名,用名言时亦知彼。

  如果对方这样辩驳说:并非是由遣除直接相违的法,来建立彼者有实法。比如我让你把瓶子拿来或者把树木拿来,当时并没有将直接相违的东西全部排除,非瓶的东西、非树的东西,一个一个并没有全部“迁单”,根本不用排除这些千差万别的事物。也就是说,并不是由遣余直接相违的违品来建立有实法的。那名言到底是如何建立的呢?一般来讲,建立名言的时候,最初有人将见到的有枝有叶的事物叫做树木,后来人们凭分别念把这个名言应用在树木的所有种类上面,是这样安立的。或者最早一个人把这个小口大腹的东西首先取名为瓶子,从此之后人们都认为这是瓶子,这样就可以了。所以,名言的建立并不需要遣除别的违品,只要建立了一个东西,从此以后,人们就把总相和自相混为一体进行取舍就可以了。其实,对方是不得不这样说,因为除了这样以外再没有别的途径了。

  当然,我们前面也讲了,佛陀在经典当中取名的情况也有;人们在互相交往当中取名的也有。

  任何一种名言,首先是由一个人安立,说这是瓶子、树木、电灯等;从那个时候开始,后来的人们就一直这样称呼。比如说电灯,爱迪生发明以后,就给它取名为电灯,从此之后谁见到都称这是电灯,是这样来取名的。

  对方这样回答,我们下面进行反驳。

  

命名之际若未除,非树木则树不成,

  

设若已遮虽成树,然彼成立是遣余。

  你们在最初命名的时候,宣称有枝有叶的东西是树木,那请问你们排除其他的非树没有?如果没有除开其他非树的东西,那么你们所谓的树也不能成立。如果已经除开了其它的东西,没有枝叶的不是树,有枝叶的才叫树,这就是我们因明派的遣余。这样的观点,你们外道也不得不承认。

  瓶子也是这样,最开始的时候,如果我们没有排除非瓶,当然瓶子不能成立,因为它的违品没有排除的缘故。如果违品非瓶已经排除,瓶子的本体就已经建立,这就是遣余,或者叫做总相。我们心面前显现的角度来讲,总相也可以说;从语言的表达方式来讲,也可以叫遣余。因为一说瓶子的时候,瓶子以外的东西全部遣除了,这就是所谓的遣余。

  当然,违品排除并不需要我们大家共同开一个会议,说:这是瓶子,瓶子以外的所有事物不叫瓶子。不用这样说。建立名称一般是这样:大家积聚在一起,说这个叫做瓶子就可以了。现在的有些名称也是这样的,一些新的事物产生时,语言文字学的专家们马上给它取一个名字,现在这样的团体也是有的。有些名称,是由人们的习惯逐渐逐渐流传下来的,最开始的时候谁给它取名,可能在历史上不一定有记载。比如说这个瓶子最开始是谁给它取名的,恐怕无人知晓。

  以前小的时候,父母和一些老人经常哄我们说:在古时候有一位老人,这个老人长着特别多的胡子,看起来特别可怕。他到山上去的时候,看见人们缺水,于是他用拐杖随便敲一敲,然后水就出来了;看见有些地方全部都是山的时候,他觉得这个地方要修房子,这个地方要搭帐篷,应该平整平整,于是他用拐杖稍微平一平,这个地方就变成平地。小的时候,因为有人给我讲这种故事,所以到现在为止,一看见泉水的时候,首先第一个念头就是:这是古代老人开的。后来才知道,这只不过是别人编排的一个故事,不能把它当做真实的。

  所以我想,任何一个名称,比如柱子、麦克风、转经轮等,每一个都有历史记载,最开始是谁起的名,这样可能有一点困难,不太现实。但一般来讲,首先有一个人命名,命名完了以后就把总相与自相混为一体而执著,从此以后一说起这个名称,大家都知道是指这个法,除此之外的一切法不叫这个名称。比如我们一说瓶子的时候,大家都会明白,并不需要说:这个叫做瓶子,其它的不叫瓶子,这个师父不叫瓶子,那个师父不叫瓶子。我们不用把世间上所有的其他法全部一一排除,不用这样。

  虽然表面上看来,这个东西与其它事物好像有点相同,但我们不用一一地排除,这就是世间的名言规律。因此,所谓的遣余,也可以说总相(从心前显现的角度来讲,它可以叫做总相;从语言表达的侧面而言,也可以叫做遣余),它具有建立自法并遣除他法的作用。

  二、真实回答:

  

现见有枝有叶物,于彼立名为树木,

  

此名应用彼种类,种类非除遣余有。

  此颂是法称论师自宗的真实回答,自宗受持的观点就是这样的。

  最开始的时候,某个人看见有枝有叶的外境事物时,就给它起名叫树木。后来,人们在实际生活当中运用的时候,就把这种名称错认为真实的事物而进行取舍,而且这个名称可以用在种类上,即用于同种类的所有法上。但这些所谓的种类、遣余、总相,以及前一段时间讲的类总,这些都是一种虚体,没有实在的本体。比如说,不管人的种类也好,事物的种类也好,这些种类除了遣余以外是不可能另行存在的,它们并没有真实的自相。

  我们平时都是如此,比如今天出生了一个婴儿,有人给他取名为圆圆,从此以后,人们见了他就叫圆圆,但这种总相圆圆的不断相续实际上是一种假相,实际上并没有一个真正圆圆的东西。虽然是假相,但是人们可以耽著取舍,只要最开始这样取了以后,就可以一直延续下去。

  知道这个以后有什么必要呢?这个后面也会讲的,而我们现在必须要明白的是什么呢?就是语言跟外境有一种耽著的联系,但是没有直接的联系。如果有直接的联系,真正具有自相的才能有名称,那么只有外境当中存在的东西才可以说出来,不存在的东西就不能说出来,有这个过失。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这样宣说自宗观点以后,对方也对此提出疑问:如果一切语言只是依靠遣余来宣说,那么它就成为直接运用的别有否定词了。

  什么叫别有否定呢?在《中观庄严论》当中,这个概念也曾讲过。比如“唯独柱子是无常的”,除了柱子以外,无常的法根本不存在,唯一在柱子的本体上面有这个特点,别的任何法上都没有这个特点,这就叫做别有否定。或者说唯我是人,其他的所有众生都不是人,有这种意思。

  那这样,是不是每一个语言都是一种别有否定的词句呢?并不是这样的。任何语言,它都有破和立的两种作用。每一个语言,它都有一种特定性的力量,这一点是有的。而别有否定跟我们平时说的话还是有点差别。比如我说瓶子无常,这并没有加上别有否定,瓶子肯定是无常的,瓶子非无常已经排除了。如果我说唯有瓶子是无常,那么在这个世界上,就只有一个东西——瓶子是无常的,其他法不可能容有。所以,别有否定与我们平时的语言有一定的差别,也就是说,这里的遣余并不是别有否定,我觉得应该包括在非有否定里面。

  

遮遣其余运用故,诸词具有特定性。

  虽然并没有直接应用别有否定的词,但是所有的名称,所有口里面说出来的语言,都遣除了它的违品;遣除其违品而运用的缘故,所以这些词语都具有特定性。

  怎么具有特定性呢?因为每一个词,都有与其它词不同的违品要遣除。比如我们平时说:你用瓶子给我端水来。那么对方就知道:噢,他需要的是水,而且这些水不能用其他的东西带来,应该用瓶子来装。如果我没有说用什么器皿,只说你给我把水端过来,他就会随随便便用一个器皿把水端过来。因为,每一个语言都有其特定的意义。

  如果我说:给我把瓶子带来。他就知道,只要瓶子,里面不用装其它什么东西。如果我瓶子、水什么都不说,只说:给我带一个东西来。他就知道,瓶子也可以,非瓶子也可以,外面的转经轮、念珠、水瓶以及U盘等等,什么东西都可以,反正拿一个东西过来就行。甚至他会想:我的头发拿一点过去也可以,或者我的胡子扯一根给他也可以。所以,每一个语言都有其特定性,这个一定要搞清楚。

  《释量论》中也是这样讲的,每一个词句都有破立两种作用。比如说你把东西给我拿来,是的东西他会拿来,不是的东西他就不会带过来。或者说把水带过来,他知道水是需要的,水以外的事物就不会带过来。所以,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是在遣余的基础上进行的,大家应该好好地思维一下。

  你们也不要认为:这与我们的日常修行没有什么特别的关系,因为它并没有讲到我的嗔恨心、贪心怎么样对治,我现在最需要对治这两个恶心,而你们所宣说的遣余与这两个好像没有直接关系啊!我们可以这样回答,大慈大悲的佛陀给我们做的开示,不一定都是讲你的毛病。佛陀通过不同途径让我们认识事物的真相、心的真相;而且在名言中,让我们了知应以什么心态来了解对境的状况。如果知道这些,那么名言当中很多问题我们就会一目了然。因此,我们一定要懂得遣余的有关道理。

  当然,关于堪布阿秋对格鲁派的驳斥,以及他的一些探索、分析,在其论典当中是有的,这里就没有必要广说了。总而言之,我们一定要把遣余中语言跟外境的关系搞清楚。

  好,今天讲到这里!

  

  回向偈: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愿度有海诸有情

  

《第二十三课》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第二十四课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