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第一课▪P2

  ..续本文上一页量论》内容非常的殊胜,关于造论的过程,也有一些比较奇特的传记。《集量论》的顶礼句和立誓句附在《因明论集》的封底,陈那论师首先顶礼:“敬礼定量欲利生,大师善逝救护者;”意思就是,我要恭恭敬敬地敬礼世间当中的唯一的量士夫,为了利益一切众生的救护者——善逝释迦牟尼佛;然后立誓:“为成量故从自论,集诸散说汇为一。”他说,我一生当中看见各种各样因明的善说,全部是依靠正理来阐述的,我在这里概括性地宣讲。在《集量论》的开篇,他就写了这个偈颂。

  有关历史当中记载说,他首先把这个偈颂用石头的笔写在一块岩石上,有这样的说法;有些说用石头的笔写在灰尘里面。不管哪种说法,总之在他住的山洞门口写了这个偈颂——顶礼句和誓言句,写完以后他就到城市里面化缘去了。当时有一个具有神通的外道婆罗门叫杰那波,神变非常了不起,他把偈颂擦掉了。陈那论师回来后,看到偈颂被擦掉,就又写了一次,然后到城市里面去了,回来的时候偈颂又被擦掉了;之后他在旁边附言道:“如果你无意当中或者开玩笑、嬉戏而擦掉的,希望你不要把此顶礼句擦掉,我是有一定目的和必要的,希望你不要随便这样乱来。如果你觉得此顶礼句说得不对,想与我辩论,请你现身出来,不要偷偷摸摸地搞破坏。”他就写了第三次。当时杰那波婆罗门见到附言不好再擦,等陈那论师返回即与之辩论,他们经过长时间的辩论,此外道根本无法匹敌,后来他显示神变,身上燃火烧毁了陈那论师的一些资具。大师曾一度悲观,最后文殊菩萨亲自显现,对其进行安慰,并说《集量论》必须造,因为它对未来的众生有不可思议的利益,之后陈那论师造了这部《集量论》。我们以后有机会的时候,我想大家也可以学这部论典。去年我准备翻译麦彭仁波切著的《集量论略释》,后来因时间关系没有翻译,但方便的时候我想还是翻译出来。

  因明最典型的论典是《集量论》,共有六品:现量品、自利品、观违碍品、他利品、观譬喻品、观能破品。这是我们藏传佛教很多寺院当中,闻思修行的一部重要论典,我们学院因明班也经常学习。

  首先因明的论典是《集量论》,其来源如何,在座的学者们应该了知,造了《集量论》以后,在印度内外道面前,陈那论师的辩论是非常有特色的,因此当时人们都称他是“辩论之王”,陈那论师是以《正理门论》、《集量论》为主,其他还有如《观三时论》等共八大论典。但这八大论典,义净论师翻译的与藏传佛教的可能在名称和内容上稍微有点不同。无论何种说法,其代表性的著作主要是《正理门论》和《集量论》。因明的开端,在印度是从陈那论师开始的,因明的代表著作主要是这两部论典,之后就传到了法称论师。

  法称论师也是婆罗门家庭出生的,他的出生年代有些历史里面说在六世纪,有些说七世纪;但我想可能在六世纪末、七世纪初出世的。他幼年的时候,对医学、吠陀学、声明学等内外教共同的知识无所不通;到了十六七岁的时候,他对佛教生起了极大的信心而皈依佛门。当时有一个陈那论师的弟子叫自在军,他在自在军前听了《集量论》。第一次听的时候,与自在军的水平相同了;第二次听的时候,与陈那论师已经基本相等了;第三次听的时候,便能洞察自在军对陈那论师的意旨未能通达之处。不像有些道友一样,第一次听《四百论》的时候是一样的;第二次听的时候还不能超越;第三次听的时候就更糊涂了,不能这样。

  法称论师非常的雄辩,当年在印度一些佛教团体中,按当时印度习惯,称其为“辩论牛王”,即辩论之王——辩论最厉害的。

  后来在宾陀山一带,郁普罗布湿波王作为施主迎请了法称论师,祈请法称论师造《因明七论》。以此缘起,法称论师为了准确解释陈那论师的因明观点而造了因明七部论典。《因明七论》有三个根本论和四个支分论,三个根本的论典即《释量论》、《定量论》、《理滴论》,就像我们讲《中观六论》时,也分根本论和支分论一样;四个支分论典即《因滴论》、《关系论》、《悟他论》、《诤理论》。

  当然,《因明七论》中译成英文的也非常多,也有日文、法文、德文等译本。不同语言翻译的时候,也有可能出现不同的译名。比如说《悟他相续论》,有很多翻译成《观相续论》。但依据《藏汉大词典》为主的一些资料,后面这几部论典也翻译成这样:《因滴论》、《关系论》、《悟他论》、《诤理论》。

  以上因明七论,完全阐释了陈那论师的所有究竟观点,相当一部分,在我们汉文当中也有。方便的时候,大家应该学习因明七论,尤其是《释量论》,因为《释量论》在因明七论当中是最关键的。

  在藏传佛教中,各教各派对《释量论》有不同的解释。但是所有的解释当中,我自己认为:麦彭仁波切著的《释量论大疏》,具有窍诀性、针对性,辩论也特别强。这也许是我对自己的宗派特别执著而造成的吧!去年,我翻译《量理宝藏论》的时候,有好几次准备翻译《释量论大疏》。但后来,因为时间也比较紧,再加上也有一些顾虑:如果翻译这样的论典,到底有没有人看?所以就放下来了。

  法称论师造《因明七论》,有让人回味无穷的故事。

  法称论师依靠国王的恭敬及优厚待遇,整天都在皇宫里面翻译。有时候,国王为了观察法称论师的心,派公主和一些美女给他送饭,但是法称论师的心如如不动。有时候,他们在法称论师吃的饭菜里面放一些地丁(地丁是一种特别苦的植物),他也根本不知道。以如此专注的心,法称论师完成了《因明七论》的创作。

  《因明七论》造完了以后,他在部分班智达里面宣讲。但许多班智达根本不知所云,听不懂所讲的内容。因为因明的秘诀实在太深奥、太殊胜了。有些班智达仅能了知一点,也有一些是以嫉妒心来对待的。在《释量论》倒数三四颂中,法称论师说:现在的很多智者,根本不知道我在论典里面写下了很多的智慧,而这个智慧其他人却无法接受领悟,现在已经融入了我自己。就像所有的河流融入大海,我在因明当中所讲的智慧也全部融入了自己。他在偈颂中发出了这样悲伤的感慨。

  后来法称论师将《释量论》为主的《因明七论》,拴在狗的尾巴上。他的意思是说:你们这么多的班智达、这么多的智者,如果不重视如此殊胜的论典,那这个论典也算是不合格的论典。按照当时印度的传统(2),他自己也做过这样的行为(3)。实际上,这是由于因明的窍诀特别深奥,一般人难以通达。

  当然我们在座的道友,今天大家欢喜心都比较强烈:我一定要学好因明,笔记本我都准备好了,我一定要把因明学好。过一段时间,我们讲自比量、他比量,可能好多人每天都是打瞌睡,在梦中云游世界,这样的经历可能会多一点。

  不管怎么样,印度最伟大的因明学家应该是陈那和法称论师。当然我们也可以看到,《丹珠尔》里面有许多因明方面的论著。解释他们著作的论师是千千万万,无数个智者的确曾经出现过。总之,因明在印度的历史大致如此。

  第二个:在汉传佛教当中,因明到底是怎样弘扬的呢?最早在南北朝时期,吉迦夜、昙曜、菩提流支、毗目智仙、真谛等译师也翻译过《方便心论》、《如实论》等等。包括中观宗的《回诤论》,当时汉传佛教当中,也把它当做因明的论典来弘扬。

  但汉传佛教因明的真实开端在唐朝,其开创之功当属玄奘法师。玄奘法师在印度求学期间,曾在克什米尔(4)的僧称论师面前,学过一些因明的理论。到了印度那烂陀寺以后,他依止了戒贤法师,在其面前反反复复地学习了《集量论》。当然,玄奘大师在印度还依止过很多善知识。

  求学生涯结束后,玄奘大师载誉而归。有些历史记载,玄奘大师从印度带回经论657部,其中36部是因明论典。到了长安以后,他翻译了《入正理门论》、《正理门论》等众多经论。

  对于大师的弘法,有些历史是这样讲的,他的主要精力都放在翻译方面,所以未造各种论典的注疏。

  但是,他的弟子窥基大师等,造了一些因明方面的论典。特别是窥基大师,他十七岁依止玄奘法师,后来造了《因明入正理门论疏》,后人尊称为《大疏》,在汉传佛教当中是非常有名的。可惜的是,并没有广泛弘扬,但后来专门研究因明的学者,大多以窥基大师的《因明大疏》为蓝本。

  之后应该是义净三藏,义净三藏与窥基大师同一时代,他是唐代三大译师之一。他通过海道赴印留学,在印度求学二十多年,广泛学习了包括因明在内的许多佛学知识。回国之后翻译了《集量论》,但比较遗憾的是,义净法师翻译的《集量论》并没有弘扬开来。

  后来,因明在各个时期都有一定弘扬。但影响较大的,应该在太虚大师那个时代。

  到了近代,可能是受法尊法师的影响,太虚法师有《因明概论》问世。《因明概论》是由太虚法师1922年在武汉中华大学的一个因明讲稿,后来集结成论。它共有四章,前三章主要宣说《入正理门论》和窥基大师的《因明大疏》的思想,后一章主要宣讲因明的历史、传承与变革。当时也对因明有所弘扬,尤其是杨文会对因明有较大贡献。

  到了二十世纪,像杨化群等,他们所翻译的因明也非常好。

  以上是汉传因明的简略概说。

  我个人认为,在汉传佛教的历史当中,虽然有上述高僧大德翻译过少部分的因明论典,并进行了一定弘扬,现在也有学习藏汉因明、学习佛教逻辑的知识分子,但是像藏传佛教那样,在每一个寺院当中,或者每一个高等的研究所,或者在每一所大学里面广弘开来的几乎没有。所以我想,因明学应该在汉传佛教中兴盛起来,不管是出家人、在家人都应担负起弘扬的重任。如果因明学加以弘扬,很多人对佛法的正确性、佛法的真理性,一定会产生极大的信心和如理如实的正见。所以大家应该精进闻思修行。

  藏传佛教的因明发展,我在这里也简单地介绍一下…

《第一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第二课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