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量論》內容非常的殊勝,關于造論的過程,也有一些比較奇特的傳記。《集量論》的頂禮句和立誓句附在《因明論集》的封底,陳那論師首先頂禮:“敬禮定量欲利生,大師善逝救護者;”意思就是,我要恭恭敬敬地敬禮世間當中的唯一的量士夫,爲了利益一切衆生的救護者——善逝釋迦牟尼佛;然後立誓:“爲成量故從自論,集諸散說彙爲一。”他說,我一生當中看見各種各樣因明的善說,全部是依靠正理來闡述的,我在這裏概括性地宣講。在《集量論》的開篇,他就寫了這個偈頌。
有關曆史當中記載說,他首先把這個偈頌用石頭的筆寫在一塊岩石上,有這樣的說法;有些說用石頭的筆寫在灰塵裏面。不管哪種說法,總之在他住的山洞門口寫了這個偈頌——頂禮句和誓言句,寫完以後他就到城市裏面化緣去了。當時有一個具有神通的外道婆羅門叫傑那波,神變非常了不起,他把偈頌擦掉了。陳那論師回來後,看到偈頌被擦掉,就又寫了一次,然後到城市裏面去了,回來的時候偈頌又被擦掉了;之後他在旁邊附言道:“如果你無意當中或者開玩笑、嬉戲而擦掉的,希望你不要把此頂禮句擦掉,我是有一定目的和必要的,希望你不要隨便這樣亂來。如果你覺得此頂禮句說得不對,想與我辯論,請你現身出來,不要偷偷摸摸地搞破壞。”他就寫了第叁次。當時傑那波婆羅門見到附言不好再擦,等陳那論師返回即與之辯論,他們經過長時間的辯論,此外道根本無法匹敵,後來他顯示神變,身上燃火燒毀了陳那論師的一些資具。大師曾一度悲觀,最後文殊菩薩親自顯現,對其進行安慰,並說《集量論》必須造,因爲它對未來的衆生有不可思議的利益,之後陳那論師造了這部《集量論》。我們以後有機會的時候,我想大家也可以學這部論典。去年我准備翻譯麥彭仁波切著的《集量論略釋》,後來因時間關系沒有翻譯,但方便的時候我想還是翻譯出來。
因明最典型的論典是《集量論》,共有六品:現量品、自利品、觀違礙品、他利品、觀譬喻品、觀能破品。這是我們藏傳佛教很多寺院當中,聞思修行的一部重要論典,我們學院因明班也經常學習。
首先因明的論典是《集量論》,其來源如何,在座的學者們應該了知,造了《集量論》以後,在印度內外道面前,陳那論師的辯論是非常有特色的,因此當時人們都稱他是“辯論之王”,陳那論師是以《正理門論》、《集量論》爲主,其他還有如《觀叁時論》等共八大論典。但這八大論典,義淨論師翻譯的與藏傳佛教的可能在名稱和內容上稍微有點不同。無論何種說法,其代表性的著作主要是《正理門論》和《集量論》。因明的開端,在印度是從陳那論師開始的,因明的代表著作主要是這兩部論典,之後就傳到了法稱論師。
法稱論師也是婆羅門家庭出生的,他的出生年代有些曆史裏面說在六世紀,有些說七世紀;但我想可能在六世紀末、七世紀初出世的。他幼年的時候,對醫學、吠陀學、聲明學等內外教共同的知識無所不通;到了十六七歲的時候,他對佛教生起了極大的信心而皈依佛門。當時有一個陳那論師的弟子叫自在軍,他在自在軍前聽了《集量論》。第一次聽的時候,與自在軍的水平相同了;第二次聽的時候,與陳那論師已經基本相等了;第叁次聽的時候,便能洞察自在軍對陳那論師的意旨未能通達之處。不像有些道友一樣,第一次聽《四百論》的時候是一樣的;第二次聽的時候還不能超越;第叁次聽的時候就更糊塗了,不能這樣。
法稱論師非常的雄辯,當年在印度一些佛教團體中,按當時印度習慣,稱其爲“辯論牛王”,即辯論之王——辯論最厲害的。
後來在賓陀山一帶,郁普羅布濕波王作爲施主迎請了法稱論師,祈請法稱論師造《因明七論》。以此緣起,法稱論師爲了准確解釋陳那論師的因明觀點而造了因明七部論典。《因明七論》有叁個根本論和四個支分論,叁個根本的論典即《釋量論》、《定量論》、《理滴論》,就像我們講《中觀六論》時,也分根本論和支分論一樣;四個支分論典即《因滴論》、《關系論》、《悟他論》、《诤理論》。
當然,《因明七論》中譯成英文的也非常多,也有日文、法文、德文等譯本。不同語言翻譯的時候,也有可能出現不同的譯名。比如說《悟他相續論》,有很多翻譯成《觀相續論》。但依據《藏漢大詞典》爲主的一些資料,後面這幾部論典也翻譯成這樣:《因滴論》、《關系論》、《悟他論》、《诤理論》。
以上因明七論,完全闡釋了陳那論師的所有究竟觀點,相當一部分,在我們漢文當中也有。方便的時候,大家應該學習因明七論,尤其是《釋量論》,因爲《釋量論》在因明七論當中是最關鍵的。
在藏傳佛教中,各教各派對《釋量論》有不同的解釋。但是所有的解釋當中,我自己認爲:麥彭仁波切著的《釋量論大疏》,具有竅訣性、針對性,辯論也特別強。這也許是我對自己的宗派特別執著而造成的吧!去年,我翻譯《量理寶藏論》的時候,有好幾次准備翻譯《釋量論大疏》。但後來,因爲時間也比較緊,再加上也有一些顧慮:如果翻譯這樣的論典,到底有沒有人看?所以就放下來了。
法稱論師造《因明七論》,有讓人回味無窮的故事。
法稱論師依靠國王的恭敬及優厚待遇,整天都在皇宮裏面翻譯。有時候,國王爲了觀察法稱論師的心,派公主和一些美女給他送飯,但是法稱論師的心如如不動。有時候,他們在法稱論師吃的飯菜裏面放一些地丁(地丁是一種特別苦的植物),他也根本不知道。以如此專注的心,法稱論師完成了《因明七論》的創作。
《因明七論》造完了以後,他在部分班智達裏面宣講。但許多班智達根本不知所雲,聽不懂所講的內容。因爲因明的秘訣實在太深奧、太殊勝了。有些班智達僅能了知一點,也有一些是以嫉妒心來對待的。在《釋量論》倒數叁四頌中,法稱論師說:現在的很多智者,根本不知道我在論典裏面寫下了很多的智慧,而這個智慧其他人卻無法接受領悟,現在已經融入了我自己。就像所有的河流融入大海,我在因明當中所講的智慧也全部融入了自己。他在偈頌中發出了這樣悲傷的感慨。
後來法稱論師將《釋量論》爲主的《因明七論》,拴在狗的尾巴上。他的意思是說:你們這麼多的班智達、這麼多的智者,如果不重視如此殊勝的論典,那這個論典也算是不合格的論典。按照當時印度的傳統(2),他自己也做過這樣的行爲(3)。實際上,這是由于因明的竅訣特別深奧,一般人難以通達。
當然我們在座的道友,今天大家歡喜心都比較強烈:我一定要學好因明,筆記本我都准備好了,我一定要把因明學好。過一段時間,我們講自比量、他比量,可能好多人每天都是打瞌睡,在夢中雲遊世界,這樣的經曆可能會多一點。
不管怎麼樣,印度最偉大的因明學家應該是陳那和法稱論師。當然我們也可以看到,《丹珠爾》裏面有許多因明方面的論著。解釋他們著作的論師是千千萬萬,無數個智者的確曾經出現過。總之,因明在印度的曆史大致如此。
第二個:在漢傳佛教當中,因明到底是怎樣弘揚的呢?最早在南北朝時期,吉迦夜、昙曜、菩提流支、毗目智仙、真谛等譯師也翻譯過《方便心論》、《如實論》等等。包括中觀宗的《回诤論》,當時漢傳佛教當中,也把它當做因明的論典來弘揚。
但漢傳佛教因明的真實開端在唐朝,其開創之功當屬玄奘法師。玄奘法師在印度求學期間,曾在克什米爾(4)的僧稱論師面前,學過一些因明的理論。到了印度那爛陀寺以後,他依止了戒賢法師,在其面前反反複複地學習了《集量論》。當然,玄奘大師在印度還依止過很多善知識。
求學生涯結束後,玄奘大師載譽而歸。有些曆史記載,玄奘大師從印度帶回經論657部,其中36部是因明論典。到了長安以後,他翻譯了《入正理門論》、《正理門論》等衆多經論。
對于大師的弘法,有些曆史是這樣講的,他的主要精力都放在翻譯方面,所以未造各種論典的注疏。
但是,他的弟子窺基大師等,造了一些因明方面的論典。特別是窺基大師,他十七歲依止玄奘法師,後來造了《因明入正理門論疏》,後人尊稱爲《大疏》,在漢傳佛教當中是非常有名的。可惜的是,並沒有廣泛弘揚,但後來專門研究因明的學者,大多以窺基大師的《因明大疏》爲藍本。
之後應該是義淨叁藏,義淨叁藏與窺基大師同一時代,他是唐代叁大譯師之一。他通過海道赴印留學,在印度求學二十多年,廣泛學習了包括因明在內的許多佛學知識。回國之後翻譯了《集量論》,但比較遺憾的是,義淨法師翻譯的《集量論》並沒有弘揚開來。
後來,因明在各個時期都有一定弘揚。但影響較大的,應該在太虛大師那個時代。
到了近代,可能是受法尊法師的影響,太虛法師有《因明概論》問世。《因明概論》是由太虛法師1922年在武漢中華大學的一個因明講稿,後來集結成論。它共有四章,前叁章主要宣說《入正理門論》和窺基大師的《因明大疏》的思想,後一章主要宣講因明的曆史、傳承與變革。當時也對因明有所弘揚,尤其是楊文會對因明有較大貢獻。
到了二十世紀,像楊化群等,他們所翻譯的因明也非常好。
以上是漢傳因明的簡略概說。
我個人認爲,在漢傳佛教的曆史當中,雖然有上述高僧大德翻譯過少部分的因明論典,並進行了一定弘揚,現在也有學習藏漢因明、學習佛教邏輯的知識分子,但是像藏傳佛教那樣,在每一個寺院當中,或者每一個高等的研究所,或者在每一所大學裏面廣弘開來的幾乎沒有。所以我想,因明學應該在漢傳佛教中興盛起來,不管是出家人、在家人都應擔負起弘揚的重任。如果因明學加以弘揚,很多人對佛法的正確性、佛法的真理性,一定會産生極大的信心和如理如實的正見。所以大家應該精進聞思修行。
藏傳佛教的因明發展,我在這裏也簡單地介紹一下…
《第一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