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大安般守意经▪P11

  ..续本文上一页何缘得守意?从数转得息,息转得相随;止、观、还、净亦尔也。

  行道欲得止意,当知三事:一者先观,念身本何从来?但从五阴行有,断五阴不复生,譬如寄托,须臾耳。意不解,念九道(2)以自证。二者自当内视心中,随息出入。三者出息入息念灭时,息出小轻念灭时。何等为知无所有?意定便知空,知空便知无所有。何以故?息不报便死,知身但气所作,气灭为空,觉空堕道也。

  故行道有三事:一者观身,二者念一心,三者念出入息。复有三事:一者止身痛痒,二者止口声,三者止意念。行是六事,疾得息也。

  要经言,一念谓一心,近念谓计身,多念谓一心,不离念谓不离念身。行是四事,便疾得息也。

  坐禅数息即时定意,是为今福(3),遂安隐不乱,是为未来福,益久续复安定,是为过去福也。

  坐禅数息不得定意,是为今罪;遂不安隐乱意起,是为当来罪;坐禅益久遂不安定,是为过去罪也。

  亦有身过、意过,身直数息不得,是(4)为意过;身曲数息不得,是为身过也。

  坐禅自觉得定意,意喜为乱意,不喜为道意。

  坐禅念息已止便观,观止复行息,人行道,当以是为常法也。

  注释

  (1)「为」,诸本无。

  (2)九道:后译为九孔、九漏、九窍等,指五官七窍加大小便二道。佛教以此九处为人身不净的根据之一。

  (3)「今福」,《径》作「令」。

  (4)「是」,《资》无。

  译文

  佛说有五信:一、信有佛有经典,二、出家剃发求道,三、坐而行道,四、得息,五、定意所念,不念为空。

  有疑难问:所谓不念为空,为什么要念息?

  回答说:息中没有五色,没有贪淫、瞋恚、愚痴、爱欲,此也是空。

  所谓可守身中意,意系于身的观想,名为身中意。有人不能控制自己的意念,所以令其数息;由于黠慧能控制意念,所以可以不再数息。

  问:什么是自知?什么是自证?

  答:能分别知道五阴,此为自知;于道不生怀疑,此为自证。

  问:什么是无为?

  答:无为有两类,有外无为,有内无为。眼不见色,耳不听声,鼻不受香,口不尝味,身不贪细滑,意不执着,此为外无为;数息、相随、止、观、还、净,此为内无为。

  问:其表现是有所念,为什么是无为?

  答:若身、口持戒,意想向道进行,虽有所念,本意则趋向无为。

  问:什么是无?什么叫为?

  答:所谓无,就是不念想万物;所谓为,就是随经教而行。为指谓「事」而给以相称的「名」,所以说为「无为」。

  原典

  佛说有五信,一者信有佛有经,二者去家(1)下头发求道,三者坐行道,四者得息,五者定意所念,不念为空。

  难:不念为空,何以故念息?

  报曰:息中无五色,贪淫、瞋恚、愚痴、爱欲,是亦为空也。

  可守身中意者,谓意在身观,是为身中意。人不能制意,故令数息,以黠能制意,不复数息也。

  问:何等为自知?何等为自证?

  报:谓能分别五阴,是为自知;不疑道,是为自证也。

  问曰:何等为无为?

  报:无为有二辈(2),有外无为,有内无为,眼不观(3)色,耳不听声,鼻不受香,口不味味,身不贪细滑,意不志念(4),是为外无为。数息、相随、止、观、还、净,是为内无为也。

  问:现有所念,何以为无为?

  报:身口为戒,意向道行,虽有所念,本趣无为也。

  问:何等为无?何等名为?

  报:无者,谓不念万物;为者,随经行。指事称名,故言无为也。

  注释

  (1)「去家」,诸本作「出家」。

  (2)「軰」,「辈」的俗写。

  (3)「观」,诸本作「视」。

  (4)「志念」,诸本作「妄念」,不从。

  译文

  问:假设宿命果报来到,应当如何除却?

  答:修行数息、相随、止、观、还、净,念想三十七品经,能够除却。

  有疑难问:宿命果报是不可除却的,为什么数息、修持三十七品经能够除却?

  答:因为念道可以消恶。假设数息、相随、止、观、还、净不能灭恶,则世间都不可能得道;由于能够消恶,所以才能得道。数息、相随、止、观、还、净、行三十七品经尚得作佛,何况免除罪的果报。即使在十方积(罪)如山,精进行道也不会与罪相会。

  问:经言如此,但为什么不与罪相会?

  答:因为依经而作的缘故。

  原典

  问:设使宿命对来到,当何以却?

  报:行数息、相随、止、观、还、净,念三十七品经能却。

  难:宿命对不可却,数息、行三十七品经何以故能却?

  报(1):用念道故消恶,设使数息、相随、止、观、还、净不能灭恶,世间人皆不得道。用消恶故得道,数息、相随、止、观、还、净、行三十七品经尚得作佛。何况罪对,在十方积如山,精进行道不与罪会。

  问曰:经言作是何以故不会?

  报:用作是故也。

  注释

  (1)「报」,《资》、《碛》、《普》、《南》作「服」,误。

  译文

  数息是为了悟入十二品。什么叫十二品?数息时进入四意止;息不乱时进入四意念断;获得十息有时进入四神足,随行此三个「四」,就是悟入十二品。

  问:什么叫作念三十七品经?

  答:即数息、相随、止、观、还、净。修行此六件事,就是念三十七品经。行持数息,也是修行三十七品经。

  问:为什么说是为了修行三十七品经?

  答:数息是为了进入四意止。为什么?因为为了四意止,也进入四意断,由于不待念想,所以为四意断。也进入四神足,由于信而得,所以为神足。

  数息为的是随顺信根,因为信佛令意喜欢,所以令信生长。信根也随顺能根(精进根),因为坐禅而行,所以是随顺于能根;也是随顺识根(念根),因为已认识四谛,所以名为识根;也是随顺定根,因为意识安宁,所以名为定根;也是随顺黠根,因为脱离愚痴,意识从诸结缚中得到解脱,所以说为黠根。

  数息也能随顺信力,因为无有疑惑,所以成为信力;也随顺进力,因为不断精进,所以成为进力;也随顺念力,因为其余的意念不能排斥此念,所以成为念力;也随顺定力,因为唯是一心(非是多心),所以成为定力;也随顺黠力,因为此前分别了知四意止、四意断、四神足,所以成为黠力。

  数息也能随行觉意,因为已经认识了苦,所以成为有觉悟的意识;也随顺法识觉意,因为了知「道」的因缘,所以成为对法有觉悟的意识;也随顺力觉意,因为捐弃诸恶,所以成为不断精进的觉悟;也随顺爱觉意,因为贪乐于道,所以成为自觉爱道的意识;也随顺息意觉,因为意念停止了,所以成为意念休息的自觉;也随顺定觉意,因为无有念想,成为心理安定的自觉意识;也随顺守觉意,因为所行不离道法,所以守护戒律成为自觉。

  数息也随顺八行。因为意想正直,所以悟入八行。以禅定的意、慈爱的心念想洁净的法,此为「直身」;用至诚语、和气语、正直语、不报复语说话,此为「直语」;黠慧留在意中,诚信留在意中,忍辱留在意中,此为「直心」。所谓以声息(除恶),乃是十善,由此而进入道行。数息也随顺直见,因为以四谛观察,所以是「直见」;也随顺直行,因为意之所行趋向于道,所以是「直行」;也随顺直治,因为修行三十七品经,所以是「直治」;也随顺直意,因为念想四谛,所以是「直意」;也随顺直定,因为意想白净无垢,毁坏魔兵,所以是「直定」。以上总为八行。什么叫作魔兵?所谓色、声、香、味、触五尘叫作魔兵;不去感受五尘,叫作坏魔兵。

  原典

  数息为堕十二品,何谓十二品?数息时堕四意止;息不乱时为堕四意念断;得十息有时为堕四神足:是为堕十二品也。

  问:何等为念三十七品经?

  报:谓数息、相随、止、观、还、净。行是六事,是为念三十七品经也。行数息亦为行三十七品经。

  问:何以故为行三十七品经?

  报:数息为堕四意止。何以故?为四意止亦堕四意断,用不待念故;为四意断,亦堕四神足,用从信故,为神足也。

  数息为堕信根,用信佛意喜故生信根。亦堕能根,用坐行故,为堕能根;亦堕识根(1),用知谛故,为识根;亦堕定根,用意安故,为定根;亦堕黠根,用离痴意解结故,为黠根(2)也。

  数息亦堕信力,用不疑故,为信力;亦堕进力,用精进故,为进力(3);亦堕念力,用余意不能攘故,为念力;亦堕定力,用一心故为定力;亦堕黠力(4),用前分别四意止、断、神足故,为黠力也。

  数息亦堕觉意(5),用识苦故,为觉意;亦堕法识觉意,用知道因缘故,为法(6)觉意;亦堕力觉意,用弃恶故,为觉意(7);亦堕爱觉意,用贪乐道故,为爱觉意;亦堕息意觉,用意止故为息意觉;亦堕定觉意,用不念故,为定觉意;亦堕守觉意,用行不离故,为守觉意也。

  数息亦堕八行。用意正,故入八行。定意、慈心念净法,是为「直身」(8);至诚语、软语、直语、不还语,是为「直语」;黠在意,信在意,忍辱在意,是为「直心」。所谓以声息(9),是为十善,堕道(10)行也。数息亦堕直见,用谛观故为「直见」;亦堕直行,用向道,故为「直行」;亦堕直治,用行三十七品经,故为「直治」;亦堕直意,用念谛,故为「直意」;亦堕直定,用意白净、坏魔兵,故为「直定」。是为八行。何等为魔兵?谓色、声、香、味、细滑,是为魔兵;不受是为坏魔兵。

  注释

  (1)识根:后译作念根,五根之一。

  (2)黠根:后译作慧根,五根之一。

  (3)进力:后译作精进力,五力之一。

  (4)黠力:后译作慧力,五力之一。

  (5)此处所说的觉意、法识觉意、力觉意、爱觉意、息觉意、定觉意、守觉意,通称七觉意,亦译作七菩提分、七觉支,三十七道品之一。被认  为是获得菩提觉悟的七种因素,本经则作为对某种教理和修持的自觉。至于所觉的内容,以及对各支的具体解释,佛家各派也不尽相同,本经是中国佛教中最早的一…

《佛说大安般守意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