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大安般守意经▪P12

  ..续本文上一页种诠释。

  (6)「法」,诸本作「法识」。

  (7)「觉意」,《大正》作「力觉意」。

  (8)直身:相当于正命;其后的直语,相当正语;直心,相当于正思惟;直见相当于正见,直行相当正业;直治,相当正精进;直意相当正念,直定相当正定。本经的译名与释义,与后出的经籍有较大的差别,而本经的前后解释,也不全同。

  (9)「息」,《资》作「息心息」,《碛》、《普》、《南》、《径》、《清》作「身心息」。

  (10)「道」,诸本作「善」。

  译文

  三十七品经应集中来谈。

  假设观想自己的身相,观想他人的身相,制止淫邪,此意不乱而制止其余的意念;观想自己的痛痒感受,观想他人的痛痒感受,制止瞋恚;观想自己的意,观想他人的意,制止愚痴;观想自己的所有法,观想他人的所有法,由此得道。总名为四意止。

  避免执于身见,为的是避免色欲;避免执着于痛痒,为的是避免五乐;避免执着于意,为的是避免念想;避免执于法见,为的是不随逐个人业力的牵引去谋取不正当的生计。总名为四意念断。

  认识苦,从本以来就是苦。其所以成为苦,是因为有身。以苦为因缘而起念,所见的万物,都是苦的习积所成,其本为苦;以苦为因缘,而令生念灭尽,所见万物皆当败坏。为了增加对苦的习积的(认识),应当继续随顺上述之八种道行。修道的人应当念想这八种道行,此称为四意止、四意念断,并获得四神足念。

  信佛而心意感到喜悦,此名信根,作到自觉守意行法;从四谛观身、观意而顺受,此名能根,起精进功用;从四谛念想达到四谛,此名识根,起守意的功能;从四谛集为一意,从四谛集为一意而止住,此名定根,起正意的功能;从四谛观四谛,此名黠根,即是道意。总名为五根。

  从四谛得信,不再有疑惑,此名信力;捐弃贪欲而行道,从四谛自觉精进,恶意不能败坏精进,此名进力;恶意欲起,当即时灭除,由四谛规范意,无有能败坏其意,此名念力;内观外观,从四谛得以安定,恶意不能坏其善意,此名定力;意念住于四禅,从四谛获得黠慧,恶意不能坏其黠意,此名黠力。此等意念有出有入,结束后又重新生起,总名为五力。

  从四谛念想四谛,此名为觉意,获得道意;从四谛观察四谛,是藉「名」知「法」,名为法识觉意,获得生死意;从四谛观身、观意,坚持不懈,此名力觉意,持道不失为力。从四谛完备,心喜四谛,此名爱觉意,贪爱道法而行道;修行道法而归从四谛,意即获得休息,此名息觉意;已经休息安隐,归从四谛而为一念之意,此名定觉意;自知意已得安定,从四谛而得自在,凡意所行处,都能顺从所观之理,此名守觉意。从四谛观意,总名为七觉意。

  从四谛坚守四谛,此名直信道;从四谛得直,从行于四谛,此为直从行念道。从四谛观身、观意,坚持不懈,此名直治法;所谓不欲堕四恶,四恶指常、乐、我、净等四颠倒。从四谛念想四谛,此名直意;不散乱之意,归从四谛为一心之意,此名直定。在一心上头,作三种合于佛法的行为,即声(语)、身、心三种行为俱时而作。佛弟子如此八行,乃名四禅,是为四意断。

  第一行是直念,属于心,心常念道。第二行是直语,属于口,断除善不欲行、恶不欲断等四意。第三行是直观,属于身,观察自身内外。第四行是直见,归信于道。第五行为直行,不追随四恶,所谓四颠倒。第六行为直治,断除道意之外的其它诸意。第七行是直意,不堕落于贪欲。第八行是直定,正心无邪。总名「八行佛」,是辟支佛、阿罗汉所不行的。

  原典

  三十七品应敛。

  设自观身、观他人身,止淫,不乱意,止余意;自观痛痒,观他人痛痒,止瞋恚;自观意、观他人意,止痴;自观法,观他人法,得道。是名为四意止也。

  避身为避色,避痛痒为避五乐,避意为避念;避法,不堕愿业治生,是名为四意念断也。

  识苦者,本为苦,为苦者,为有身,从苦为因缘起者,所见万物,苦习者,本为苦,从苦为因缘生尽者,万物皆当败坏。为增苦习,复当为堕八道(1)中。道人当念是八道,是名为四为、四收苦(2),得四神足念也。

  信佛意喜,是名为信根,为自守行法;从谛身意受,是名能根,为精进;从谛念遂谛,是名识(3)根,为守意(4);从谛一意,从谛一意止,是名定根,为正意;从谛观谛,是名黠根,为道意。是名为五根也。

  从谛信不复疑,是名信力;弃贪行道,从谛自精进,恶意不能败精进,是名进力;恶意欲起,当即时灭,从谛是意,无有能坏意,是名念力;内外观从谛以定,恶意不能坏善意,是名定力;念四禅(5)从谛得黠,恶意不能坏黠意,是名黠力。念出入尽复生,是名为五力也。

  从谛念谛,是名觉意,得道意;从谛观谛,是名法,名法识觉意,得生死意;从谛身意持,是名力觉意,持道不失为力;从谛足喜谛,是名爱觉意,贪道法行道;行道法(6)从谛,意得休息,是名息意觉(7);已息安隐,从谛一念意,是名定觉意;自(8)知意以安定,从谛自在,意在所行从观,是名守意觉。从四谛观意,是名为七觉意也.

  从谛守谛,是名直信道;从谛直从行谛,是为直从行念道。从谛身意持,是名直治法;不欲堕四恶(9)者,谓四颠倒(10)。从谛念谛,是名直意;不乱意,从谛一心意,是名直定。为一心上头,为三法意行,俱行以声、身、心。如是(11)佛弟子八行,是名四禅,为四意断也。

  第一行为直念,属心,常念道。第二行为直语,属口,断四意。第三行为直观,属身,观身内外(12)。第四行为直见,信道。第五行为直行,不随四恶,谓四颠倒。第六行为直治,断余意。第七行为直(13),不堕贪欲。第八行为直定,正心。是为八行佛。辟支佛、阿罗汉(14)所不行也。

  注释

  (1)八道:此处指上述的四意止、四意念断。

  (2)四为、四收苦:是四意止、四意念断的别称。「四收」,诸本作「四枝」。

  (3)「识」,诸本作「谛」。

  (4)「意」,诸本作「意名」。

  (5)四禅:全称四禅那(梵文CaturdhYana),意译四静虑,或称四禅定,是佛教诸禅定中体现禅定结构和禅定过程最典范的一种。它由所谓对   治支、利益支、自性支三支构成。以「心一境性」注意力集中于一境为自性支,四禅皆是;而以思惟形式的差别分为四类,作为对治支的内  容,当成区划四禅的标准之一;又以主观感受的差别分为四类,作为利益支的内容,当成区划四禅的另一类标准。此禅的特点,在于脱离了  欲界(贪欲的干扰),成为色界的思惟和感受活动。此中的主观感受和思惟形式,对任何行禅者都是一样的,但思惟的对象和由此得到的观  念,可以有很大的不同。本经前边说到的一禅、二禅等,就是此四禅中的第一、第二禅。

  (6)「道行道法」,诸本作「道法行道」,不从。

  (7)「息意觉」,诸本作「意觉意」。

  (8)「自」,诸本作「息」。

  (9)「恶」,诸本作「恶四恶」。

  (10)四颠倒:身本不净反以为净,受本是苦反以为乐,心本无常反以为常,法本无我反以为有我。佛教一般称此世间的常、乐、我、净为四颠   倒,略称四倒。

  (11)「如是」,诸本作「犹如」。

  (12)「外」,诸本作「外八」。

  (13)「直」,诸本作「直意」。

  (14)辟支佛、阿罗汉:辟支佛(梵文Pratyeka-buddha),意译缘觉、独觉。指自觉不从他闻,悟十二因缘之理而归于涅槃的佛弟子。阿罗汉(   梵文Arhat),略称罗汉,意译不生、无学果、杀贼等,指遵循佛之原始教旨而得涅槃的佛弟子。后人一般称此二种修持为二乘。本经以为   八正道属于佛乘,而非二乘,是比较特殊的见解。

  译文

  第一行是直念。什么叫作直念?意思是说,不念想万物,意想不堕于万物之中,此为直念;念想万物,意想堕于其中,即是不直念。

  所谓四意止,其第一意止是令身的观念熄灭;第二意止是念想痛痒等感受的性质;第三意止是念想意随气息出入;第四意止是念想诸法因缘。此总为四意止。

  行道的人应当念想此四意止。其一当念:我前世由于爱身,所以今世不得解脱;其二当念:现今这身有如极厉害的怨家迫害着我。为什么要如此念想?如此所贪欲的由爱而生,应当断除,就可以断除,此为外身观止。

  所谓四意止,意止的意是,意不执着于身为「止」,意不执着于痛痒感受为「止」,意不执着于意为「止」,意不执着于法为「止」。意完全随色等产生的观念,乃是「不止」。

  问:世人为什么不随顺四意止?

  答:因为不念想苦、空、非身、不净,所以不随顺四意止。如果人们的意识经常念想苦、空、非身、不净而行道,经常想念此四事而不分离,便会迅疾获得四意止。

  问:什么是身意止?所谓念想老、病、死,此为身意止。什么是痛痒意止?所谓(一切感受)皆所不可意,此为痛痒意止。什么是意意止?所谓已经念想,重复念想(念念生灭),此为意意止。什么是法意止?所谓往时所作为行,由此还报为法,也就是说,作是(业)得是(果),此为法意止。

  四意止有四类:一念想非常意止;二念想苦身意止;三念想空、有意止;四念想不净、乐意止。此为四意止。一切天下事,都处在身、痛痒、意、法的范围,统统不过此四事。

  所谓四意止,一是但系念于息而不邪念;二是但念想善而不念想恶;三当自念想:此身非我所有,万物非我所有,由此便不再趋向;四是眼不视色,意系于法中。即此名为四意止。

  修道的人应当修行四意止。一、对于眼与色,应当比较计算身中种种恶浊腺液;二、对于意所欢喜、念想为乐,应当念想痛痒等感受为苦;三、我意瞋怒,他人意也会瞋怒,我意转变,他人意也会转变,如此意想,便不再转起…

《佛说大安般守意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