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大安般守意经▪P13

  ..续本文上一页意念;四、关于意,我意嫉妒,他人意也会嫉妒,我念他人恶,他人也会念我恶,如此意想,便不再起念,此即是法。

  所谓身意止,指自观己身,观他人身。什么是身?如果说痛痒是身,则痛痒多到无数;如果说意是身,则也是非身,因为有过去意、未来意;如果说法是身,则也是非身,因为有过去法、未来法;如果说心行是身,则此行无有形状,知为非身。达到这样的思考,就是四意止。

  意若不堕于有色的念想,关于色的识也不会发生。耳、鼻、口、身等四识,也是如此。应该以意不执着于身为心;同样,应该以意不执着于痛痒,意不执着于念想,意不执着于法为心。

  原典

  第一行为直念,何等为直念?谓不念万物,意不堕是中,是为直念。念万物,意堕中,为不直念也。

  四意止者,一意止为身念息;二意止为念痛痒;三意止为念意息出入;四意止为念法因缘。是为四意止也。

  道人当念是四意止:一者,为我前世爱身,故不得脱;二者,今有(1)剧怨家,何以故?所欲者爱生,当断已断,为外身观止也。

  四意止者,意止者,意不在身为止,意不在痛痒为(2)止,意不在意为止,意不在法为止。意(3)随色诚便生,是为不止也。

  问:人何以故不堕四意止?

  报:用不念苦、空、非身、不净故,不堕四意止。若人意常念苦、空、非身、不净行道者,常念是四事不离,便疾得四意止也。

  问:何等为身意止?谓念老、病、死,是为身意止。何等为痛痒意止?谓所不可意,是为痛痒意止。何等为意意止?谓已念复念,是为意意止。何等为法意止?谓往(4)时为行,还报为法,亦谓作是得是,是为法意止也。

  四意止有四軰,一者念非常意止,二者念苦身意止,三者念空有意止,四者念不净、乐意止,是为四意止。一切天下事,皆堕身、痛痒、堕法(5),都卢(6)不过是四事也。

  四意止者,一者,但念息不邪念;二者,但念善不念恶;三者,自念身非我所,万物皆非我所,便不复向;四者,眼不视色,意在法中,是名为四意止也。

  道人当行四意止,一者眼、色,当校计身中恶露;二者意欢喜念乐,当念痛痒(7)苦;三者我意瞋,他人意亦瞋,我意转,他人意亦转,便不复转意;四意(8)者,我意嫉,他人意亦嫉,我念他人恶,他人亦念我恶,便不复念,是为法也。

  身意止者,自观身,观他人身。何等为身?欲言痛痒是身,痛(9)无有数;欲言意是身,复非身,有过去意⑩,未来意;欲言法是身,复非身,有过去、未来法;欲言行(11)是身,行无有形,知为非身。得是计,为四意止也。

  意不堕色念,识亦不生。耳、鼻、口、身亦尔。意不在身为心(12);意不在痛痒,意不在念,意不在法为心(13)也。

  注释

  (1)「今有」,, 《资》作「念有」,《碛》、《普》、《南》、《径》、《清》作「念有身」。

  (2)「为」,诸本无。

  (3)「意」,《资》作「自」,《碛》、《普》、《南》、《径》、《清》作「目」。

  (4)「往」,诸本作「住」。

  (5)「堕法」,疑为「意、法」之误,诸本作「随意随法」。

  (6)都卢:即统统、一概如此。

  (7)「痒」,诸本无。

  (8)「意」,诸本无。

  (9)「痛」,疑为「痛痒」。

  (10)「意」,诸本无。

  (11)行:此处指五阴中的行阴,即具有意志、造作等功能的心理。所以下文说行无有形。

  (12)(13)「心」,《碛》、《普》、《南》、《径》、《清》作「止」。

  译文

  问:谁是主宰感知身、意、痛痒者?

  答:有身,由身的意感知;痛痒,由痛痒的意感知;意,由意的意感知;有饥,由饥的意感知;有渴,由渴的意感知;有寒,由寒的意感知;有热,由热的意感知。因此,是分别的感知。意思是说,身的意念生起身的意念,痛痒的意念生起痛痒的意念,意的意念生起意的意念,法的意念生起法的意念。

  所谓四意止,意思是说,意若念恶,控制使其不起,即是止。

  四意止也随入四禅;四禅也随入四意止。随入四意止是为了接近道,不沾染恶便是善意生。四禅就是四意定,为的是控制意的运行。

  行道有四种因缘,一是止身,二是止痛痒,三是止意,四是止法。所谓止身,指遇见色身念想不净;所谓止痛痒,指不自高自大;所谓止意,指制怒不瞋恚;所谓止法,指下怀疑道。

  人们修行四意止,当意起念生时,应即时识别,对症下药。若获得一意止,便能达到四意止。

  所谓四意定,一是自观己身,也观察他人身;二是既观自己的痛痒,也观察他人的痛痒;三是既观自心,也观察他人心;四是既观自法因缘,也观察他人法因缘。如此观身,观察一切内外因缘成败等事,应当思念:我身也必然会如此成败。此为四意定。

  人若想制止四意的活动,应弃其外向,而摄之为内。已经收心摄意,就是弃外为内。

  所谓观他人身,自观己身而不离他人身,便是观他人身。如果观他人身,则非。观他人痛痒、意、法,也是这个意思。自贪己身,应当观察他人身;念想他人身,便当自观己身。如此观想,名为意止。

  问:意正在运行,如何加以制止?

  答:意由自观己身而生贪爱,便令其观察他人身,为的是令意从贪爱中转变,并加以制止。如果意是贪爱他人身,则应当回过来自观己身  。

  原典

  问:谁主知身、意、痛痒者?

  报:有身、身意知;痛痒,痛痒意知;意意,意意知(1);有饥,饥意知;有渴,渴意知;有寒,寒意知;有热,热意知。以是分别知也。  身意起身意,痛痒意起痛痒意,意意起意意,法意起法意。

  四意止谓意念恶,制使不起,是为止也。

  四意止亦随四禅(2),亦随四意止。堕四意止为近道,不着恶便善意生。四禅为四意定,为止(3)意也。

  行道有四因缘,一止身,二止痛痒,三止意,四止法。止身者,谓见色念不净;止痛痒者,谓不自贡高;止意者,谓止不瞋恚;止法者,谓不疑道。

  人行四意止,意(4)起念生,即时识对行药(5)。得一意止,便得四意止也。

  四意定,一者,自观身,亦复观他人身;二者,自观痛痒,亦复观他人痛痒;三者,自观心,亦复观他人心;四者,自观法因缘,亦复观他人法因缘。如是身,一切观内外因缘成败之事,当念我身亦当成败如是,是为四意定也。

  人欲止四意,弃为外,摄为内。已摄意,为外弃为内也。

  观他人身,谓自观身不离他(6),便为观他人身。若(7)观他人身为非。痛痒、意、法亦尔也。自贪身当观他人身,念他人身便自观身,如是为意止。

  问:意见行何以为止?

  报:意以自观身贪,便使观他人身,为意从贪转故应止,若意贪他人身,当还自亲身也。

  注释

  (1)「意意,意意知」,疑为「意,意意知」,诸本作「意意知」,不从。

  (2)「四禅」,疑下缺「四禅」。

  (3)「止」,诸本作「正」。

  (4)「意」,诸本无。

  (5)「药」,诸本作「乐」。

  (6)「离他」,诸本作「离意」。

  (7)「若」,底本为「苦」,疑为「若」之误。

  译文

  有时自观己身,不观察他人身;有时应当观察他人身,不应当观察自身;有时可以自观己身,也可以观察他人身;有时不可以自观己身,也不可以观察他人身。

  所谓自观己身,由于反复算计观察他人身,其意不能止于他人身上,则必须自念己身,令意专注于己身,由此再转移注意力到他人身上。

  所谓观他人身,就是见他人身色肥白,黛眉红唇。见肥应当念想死人的肿胀相,见白应当念想死人的骨骼相,见眉黑应当念想死人正在变黑,见红唇应当念想流血正红。这样校量算计身体的诸所有,由此获得这样的意想,便会转变成不再爱己身。

  观有内有外。对于嫉妒、瞋恚、疑惑,应当内观;对于贪爱、邪淫,应当外观。对于贪爱,应当念想非(无)常、败坏;对于邪淫,应当有针对性的念想所有恶浊腺液。如自观己身邪淫,应当念想四断意。

  观有两类:一是观外,二是观内。观察身有三十六种不净之物,及一切可见之物,都属于观外;观无所有是道,乃是观内。

  所谓观有三件事:一是观想身的四种颜色,所谓黑、青、赤、白;二是观想生死非(无)常;三是观想身之七窍、二便等「九道」。观想白色(骨)而现见黑色,是为不净。

  应当首先听闻正法,然后学习,最后得道。尚未得道,属于「闻」的阶段,得道别称「证」,「得」就是知。

  观有四种:一是身观(观身),二是意观(观意),三是行观(观行),四是道观《观道》,是为四观。譬如有人看守物品,贼盗来了,便舍弃物品监视盗贼;人已观察得到身,便舍弃其观身而观物了。

  观有二件事:一是观察外在的所有色相,无所有;二是观察内在本质,无所有。观空已毕,达到四禅。观空无所有,有意、无意也无所有,此乃是空。也称之为四弃,即得到了四禅。

  原典

  有时自身观,不观他人身;有时当观他人身,不当自观身;有时可自观身,亦可观他人身;有时不可自观身,亦不可观他人身。

  自观身者,为校计观他人身意不止,须自念身为着,便转着他人身。

  观他人身,为见色肥白,黛眉赤唇。见肥当念死人胀,见白当念死人骨,见眉黑当念死人正黑,见朱唇当念血(1)正赤。校计身诸所有,以得是意,便转不复爱身也。

  观有内外,嫉、恚、疑(2)当内观;贪淫当外观。贪当念非常败,淫当念对所有恶露,如自观身淫(3),当念四断意也。

  观有两辈:一者观外,二者观内。亲身有三十六物,一切有对,皆属外;观无所有为道,是为内观也。

  观有三事,一者观身四色,谓黑青赤白(5);二者观生死;三者观九道。观白见黑为不净。

  当前闻以学后得道,未得道为闻,得别为证。得,为知也。

  观有四,一者身观,二者意观,…

《佛说大安般守意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