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意念;四、關于意,我意嫉妒,他人意也會嫉妒,我念他人惡,他人也會念我惡,如此意想,便不再起念,此即是法。
所謂身意止,指自觀己身,觀他人身。什麼是身?如果說痛癢是身,則痛癢多到無數;如果說意是身,則也是非身,因爲有過去意、未來意;如果說法是身,則也是非身,因爲有過去法、未來法;如果說心行是身,則此行無有形狀,知爲非身。達到這樣的思考,就是四意止。
意若不墮于有色的念想,關于色的識也不會發生。耳、鼻、口、身等四識,也是如此。應該以意不執著于身爲心;同樣,應該以意不執著于痛癢,意不執著于念想,意不執著于法爲心。
原典
第一行爲直念,何等爲直念?謂不念萬物,意不墮是中,是爲直念。念萬物,意墮中,爲不直念也。
四意止者,一意止爲身念息;二意止爲念痛癢;叁意止爲念意息出入;四意止爲念法因緣。是爲四意止也。
道人當念是四意止:一者,爲我前世愛身,故不得脫;二者,今有(1)劇怨家,何以故?所欲者愛生,當斷已斷,爲外身觀止也。
四意止者,意止者,意不在身爲止,意不在痛癢爲(2)止,意不在意爲止,意不在法爲止。意(3)隨色誠便生,是爲不止也。
問:人何以故不墮四意止?
報:用不念苦、空、非身、不淨故,不墮四意止。若人意常念苦、空、非身、不淨行道者,常念是四事不離,便疾得四意止也。
問:何等爲身意止?謂念老、病、死,是爲身意止。何等爲痛癢意止?謂所不可意,是爲痛癢意止。何等爲意意止?謂已念複念,是爲意意止。何等爲法意止?謂往(4)時爲行,還報爲法,亦謂作是得是,是爲法意止也。
四意止有四軰,一者念非常意止,二者念苦身意止,叁者念空有意止,四者念不淨、樂意止,是爲四意止。一切天下事,皆墮身、痛癢、墮法(5),都盧(6)不過是四事也。
四意止者,一者,但念息不邪念;二者,但念善不念惡;叁者,自念身非我所,萬物皆非我所,便不複向;四者,眼不視色,意在法中,是名爲四意止也。
道人當行四意止,一者眼、色,當校計身中惡露;二者意歡喜念樂,當念痛癢(7)苦;叁者我意瞋,他人意亦瞋,我意轉,他人意亦轉,便不複轉意;四意(8)者,我意嫉,他人意亦嫉,我念他人惡,他人亦念我惡,便不複念,是爲法也。
身意止者,自觀身,觀他人身。何等爲身?欲言痛癢是身,痛(9)無有數;欲言意是身,複非身,有過去意⑩,未來意;欲言法是身,複非身,有過去、未來法;欲言行(11)是身,行無有形,知爲非身。得是計,爲四意止也。
意不墮色念,識亦不生。耳、鼻、口、身亦爾。意不在身爲心(12);意不在痛癢,意不在念,意不在法爲心(13)也。
注釋
(1)「今有」,, 《資》作「念有」,《碛》、《普》、《南》、《徑》、《清》作「念有身」。
(2)「爲」,諸本無。
(3)「意」,《資》作「自」,《碛》、《普》、《南》、《徑》、《清》作「目」。
(4)「往」,諸本作「住」。
(5)「墮法」,疑爲「意、法」之誤,諸本作「隨意隨法」。
(6)都盧:即統統、一概如此。
(7)「癢」,諸本無。
(8)「意」,諸本無。
(9)「痛」,疑爲「痛癢」。
(10)「意」,諸本無。
(11)行:此處指五陰中的行陰,即具有意志、造作等功能的心理。所以下文說行無有形。
(12)(13)「心」,《碛》、《普》、《南》、《徑》、《清》作「止」。
譯文
問:誰是主宰感知身、意、痛癢者?
答:有身,由身的意感知;痛癢,由痛癢的意感知;意,由意的意感知;有饑,由饑的意感知;有渴,由渴的意感知;有寒,由寒的意感知;有熱,由熱的意感知。因此,是分別的感知。意思是說,身的意念生起身的意念,痛癢的意念生起痛癢的意念,意的意念生起意的意念,法的意念生起法的意念。
所謂四意止,意思是說,意若念惡,控製使其不起,即是止。
四意止也隨入四禅;四禅也隨入四意止。隨入四意止是爲了接近道,不沾染惡便是善意生。四禅就是四意定,爲的是控製意的運行。
行道有四種因緣,一是止身,二是止痛癢,叁是止意,四是止法。所謂止身,指遇見色身念想不淨;所謂止痛癢,指不自高自大;所謂止意,指製怒不瞋恚;所謂止法,指下懷疑道。
人們修行四意止,當意起念生時,應即時識別,對症下藥。若獲得一意止,便能達到四意止。
所謂四意定,一是自觀己身,也觀察他人身;二是既觀自己的痛癢,也觀察他人的痛癢;叁是既觀自心,也觀察他人心;四是既觀自法因緣,也觀察他人法因緣。如此觀身,觀察一切內外因緣成敗等事,應當思念:我身也必然會如此成敗。此爲四意定。
人若想製止四意的活動,應棄其外向,而攝之爲內。已經收心攝意,就是棄外爲內。
所謂觀他人身,自觀己身而不離他人身,便是觀他人身。如果觀他人身,則非。觀他人痛癢、意、法,也是這個意思。自貪己身,應當觀察他人身;念想他人身,便當自觀己身。如此觀想,名爲意止。
問:意正在運行,如何加以製止?
答:意由自觀己身而生貪愛,便令其觀察他人身,爲的是令意從貪愛中轉變,並加以製止。如果意是貪愛他人身,則應當回過來自觀己身 。
原典
問:誰主知身、意、痛癢者?
報:有身、身意知;痛癢,痛癢意知;意意,意意知(1);有饑,饑意知;有渴,渴意知;有寒,寒意知;有熱,熱意知。以是分別知也。 身意起身意,痛癢意起痛癢意,意意起意意,法意起法意。
四意止謂意念惡,製使不起,是爲止也。
四意止亦隨四禅(2),亦隨四意止。墮四意止爲近道,不著惡便善意生。四禅爲四意定,爲止(3)意也。
行道有四因緣,一止身,二止痛癢,叁止意,四止法。止身者,謂見色念不淨;止痛癢者,謂不自貢高;止意者,謂止不瞋恚;止法者,謂不疑道。
人行四意止,意(4)起念生,即時識對行藥(5)。得一意止,便得四意止也。
四意定,一者,自觀身,亦複觀他人身;二者,自觀痛癢,亦複觀他人痛癢;叁者,自觀心,亦複觀他人心;四者,自觀法因緣,亦複觀他人法因緣。如是身,一切觀內外因緣成敗之事,當念我身亦當成敗如是,是爲四意定也。
人欲止四意,棄爲外,攝爲內。已攝意,爲外棄爲內也。
觀他人身,謂自觀身不離他(6),便爲觀他人身。若(7)觀他人身爲非。痛癢、意、法亦爾也。自貪身當觀他人身,念他人身便自觀身,如是爲意止。
問:意見行何以爲止?
報:意以自觀身貪,便使觀他人身,爲意從貪轉故應止,若意貪他人身,當還自親身也。
注釋
(1)「意意,意意知」,疑爲「意,意意知」,諸本作「意意知」,不從。
(2)「四禅」,疑下缺「四禅」。
(3)「止」,諸本作「正」。
(4)「意」,諸本無。
(5)「藥」,諸本作「樂」。
(6)「離他」,諸本作「離意」。
(7)「若」,底本爲「苦」,疑爲「若」之誤。
譯文
有時自觀己身,不觀察他人身;有時應當觀察他人身,不應當觀察自身;有時可以自觀己身,也可以觀察他人身;有時不可以自觀己身,也不可以觀察他人身。
所謂自觀己身,由于反複算計觀察他人身,其意不能止于他人身上,則必須自念己身,令意專注于己身,由此再轉移注意力到他人身上。
所謂觀他人身,就是見他人身色肥白,黛眉紅唇。見肥應當念想死人的腫脹相,見白應當念想死人的骨骼相,見眉黑應當念想死人正在變黑,見紅唇應當念想流血正紅。這樣校量算計身體的諸所有,由此獲得這樣的意想,便會轉變成不再愛己身。
觀有內有外。對于嫉妒、瞋恚、疑惑,應當內觀;對于貪愛、邪淫,應當外觀。對于貪愛,應當念想非(無)常、敗壞;對于邪淫,應當有針對性的念想所有惡濁腺液。如自觀己身邪淫,應當念想四斷意。
觀有兩類:一是觀外,二是觀內。觀察身有叁十六種不淨之物,及一切可見之物,都屬于觀外;觀無所有是道,乃是觀內。
所謂觀有叁件事:一是觀想身的四種顔色,所謂黑、青、赤、白;二是觀想生死非(無)常;叁是觀想身之七竅、二便等「九道」。觀想白色(骨)而現見黑色,是爲不淨。
應當首先聽聞正法,然後學習,最後得道。尚未得道,屬于「聞」的階段,得道別稱「證」,「得」就是知。
觀有四種:一是身觀(觀身),二是意觀(觀意),叁是行觀(觀行),四是道觀《觀道》,是爲四觀。譬如有人看守物品,賊盜來了,便舍棄物品監視盜賊;人已觀察得到身,便舍棄其觀身而觀物了。
觀有二件事:一是觀察外在的所有色相,無所有;二是觀察內在本質,無所有。觀空已畢,達到四禅。觀空無所有,有意、無意也無所有,此乃是空。也稱之爲四棄,即得到了四禅。
原典
有時自身觀,不觀他人身;有時當觀他人身,不當自觀身;有時可自觀身,亦可觀他人身;有時不可自觀身,亦不可觀他人身。
自觀身者,爲校計觀他人身意不止,須自念身爲著,便轉著他人身。
觀他人身,爲見色肥白,黛眉赤唇。見肥當念死人脹,見白當念死人骨,見眉黑當念死人正黑,見朱唇當念血(1)正赤。校計身諸所有,以得是意,便轉不複愛身也。
觀有內外,嫉、恚、疑(2)當內觀;貪淫當外觀。貪當念非常敗,淫當念對所有惡露,如自觀身淫(3),當念四斷意也。
觀有兩輩:一者觀外,二者觀內。親身有叁十六物,一切有對,皆屬外;觀無所有爲道,是爲內觀也。
觀有叁事,一者觀身四色,謂黑青赤白(5);二者觀生死;叁者觀九道。觀白見黑爲不淨。
當前聞以學後得道,未得道爲聞,得別爲證。得,爲知也。
觀有四,一者身觀,二者意觀,…
《佛說大安般守意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