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叁者行觀,四者道觀,是爲四觀。譬如人守物,盜來便舍物視(6)盜;人已得觀,便舍身觀物也。
觀有二事,一者觀外諸所有色,二者觀內謂無所有。觀空已,得四禅。觀空無所有,有意、無意無所有,是爲空。亦謂四棄,得四禅也。
注釋
(1)「血」,《資》作「面」,《碛》、《普》、《南》、《徑》、《清》作「面血」,皆不從。
(2)「疑」,諸本作「癡」。
(3)「淫」,《碛》、《普》、《南》、《徑》、《清》作「疾」。
(4)叁十六物:據《增一阿含經》卷二十五中說,人身有叁十六種不潔淨物,如皮、肉、骨、筋、涎、痰、膿、血等。是觀身不淨的禅定中觀想 的對象。
(5)黑青赤白:指人體骨骼的四種顔色,也是觀身不淨的禅定中觀想的對象和出現的幻象。後來一般作青黃赤白。
(6)「視」,《資》、《碛》、《普》、《南》、《徑》作「觀」。
譯文
要想斷除世間事,應當修行四意止;要想除卻四意止,應當修行四意斷。
有人墮于強烈的貪欲,由于這種貪欲,所以修行四神足飛行。
但有信等五根,而沒有信等五力,不能製意。但有信等五力,而沒有信等五根,不能産生、獲得四神足。如果再能轉爲信等五力,就能控製上述四意止、四意斷、四神足等所謂十二品。
所謂四意斷,指不作現在罪,但是完結過去罪,此爲四意斷。完結過去罪不再順受新罪,乃是四意止。舊罪完畢,新罪止犯,乃是四意斷。舊罪結束,新罪斷除,乃是四神足。
知足即不再守意,其意爲畢(完畢);生名爲新,老爲故(舊),死爲身體壞敗,就是終盡。
所謂四意斷,意思是說,經常念想道,善的念想生起,便是惡的念想斷除,所以是斷惡道。善的念想停止下來,惡的念想便即生起,所以是不斷(惡道)。
所謂四意斷,指意自身不欲趨向于惡,此爲斷,也叫作不念罪斷。
原典
欲斷世間事,當行四意止;欲除四意止,當行四意斷。
人墮貪(1),貪故,行四神足飛。
但有五根,無有五力,不能製。但有五力,無有五根,不生得四神足。尚轉五力,能製上次十二品。
四意斷不作現在罪,但畢故罪,是爲四意斷也。畢故不受新,爲四意止。故畢新止爲(2)四意斷。故竟新(3)斷爲四神足。
知足不複求守意,意爲畢,生爲新,老爲故,死爲身體壞敗,爲盡也。
四意斷,謂常念道,善念生(4)便惡念斷故,爲斷惡(5)道。善念止便惡念生,故爲不斷也。
四意斷者,意自不欲向惡,是爲斷,亦謂不念罪斷(6)也。
注釋
(1)墮貪:「墮」,《碛》、《普》、《南》、《徑》、《清》作「除」。按:此「貪」應是「欲」的別譯,指追求神足的強烈願望,所謂欲增 上故得叁摩地,一般歸爲四神足中的第一神足。
(2)「止爲」,諸本作「止爲止爲」。
(3)「竟新」,《資》、《碛》作「意新」,《普》、《南》、《徑》、《清》作「意斷」。「竟」與「畢」同義,「故竟新斷」與上文「故畢 新止」的含義相同。
(4)「生」,諸本無。
(5)「惡」,底本作「息」,諸本作「惡」,據改。諸本在「爲斷惡道」下爲「念善念止便惡念念生」,不從。
(6)「斷」,諸本作「爲斷」。
譯文
所謂四神足,一爲身神足,二爲口神足,叁爲意神足,四爲道神足。念想飛行,念想不欲滅卻,不隨順于道。
所謂四伊提缽,四是數,伊提譯爲止,缽譯爲神足。想飛便飛,有時精進坐禅,七日便能獲得,或者七月,或者七歲。
獲得神足,可以長久住在世間。不死有藥:一是意專一而不轉移,二是堅信,叁是念想,四是有專一的心理,五是有黠慧,此爲神足藥。
獲得四神足,而不長久住在世間,有叁個原因:一是自厭其身,以身是臭惡的緣故,所以從世間離去;二是無有人能從其聽受佛經之道,所以從世間離去;叁是擔心一些怨惡的人誹謗得罪,所以從世間離去。
神足有九類,所謂乘車馬,步疾走,也屬于神足;外戒堅定也是神足,信仰至誠也是神足,忍辱也是神足。
修行神足,應當有飛的意念。問:什麼是飛的意念?答:有四種因緣;一是信,二是精進,叁是定,四是不轉意。
什麼是信?堅信飛行。什麼是精進?飛行。什麼是定?飛行。什麼是不轉意?專注于飛行而不轉變意念。
身並沒有行道的欲望,意想行道便能行道。神足也是如此,意想飛行,即能飛行。
原典
四神足,一者身神足,二者口神足,叁者意神足,四者道神足。念飛,念不欲滅,不隨道也。
四伊提缽,四爲數,伊提爲止,缽爲神足。欲飛便飛,有時精進坐七日便得,或七月(1),或七歲也。
得神(2)足可久在世間,不死有藥:一者意不轉,二者信,叁者念,四者有谛(3),五者有黠,是爲神足藥也。
得四神足,不久在世間,有叁個因緣:一者自厭其身臰(4)惡故去,二者無有人能從受經道故去,叁者恐(上死下心)惡(5)人誹謗得罪,故去也。
神足九輩,謂乘車馬、步疾走,亦爲神足;外戒堅亦爲神足,至誠亦爲神足,忍辱亦爲神足也。
行神足,當飛意。問:何爲飛意?報:有四因緣:一者信,二者精進,叁者定,四者不轉意。
何等爲信?信飛行。何等爲精進?飛行。何等(6)定?(7)何等爲不轉意?謂著飛行不轉意也。
身不欲行道,意欲(8)便行,神足如是,意欲飛即能飛也。
注釋
(1)「七月」,底本爲「七日」,諸本作「七月」,據改。
(2)「神」,諸本作「四神」。
(3)有谛:此谛,爲審視義,有留意專心的意思,指注意力集中。劉勰《新論專學篇》:「心不在學而強諷誦,雖入于耳而不谛于心。」
(4)臰,俗臭字。
(5)「(上死下心)惡」,諸本無「懃」。按,「懃」疑爲「怨」和「□」的異體字,即「怨」。
(6)「何等」,諸本作「何等爲」。
(7)「何等定?」,其後《大正》有「飛行」二字。
(8)「意欲」,其後《大正》有「行」字。
譯文
信等五根,譬如植物種子,堅實才能生根,不堅則沒有根。
信譬如雨水,不轉意則是力。所見萬物爲根,控製意念爲力。
信根中有五陰中的叁陰:一是痛癢(感受陰),二是思想(想陰),叁是識陰。
定根中有五陰中的一陰,所謂識陰是。
所謂五根、五力、七覺意,其中有五陰中一陰的,其中有二陰的,其中有叁陰的,其中有四陰的,都有陰的存在。
問:此(五根、五力、七覺意)乃是道行,爲什麼會有「陰」的存在?
答:因爲唯有泥洹(涅槃)完全無陰,其余一切都有陰。
七覺意中上叁覺屬于口,中叁覺屬于身,下一覺屬于意。什麼是覺?念念爲覺,念念爲得,覺得此意,(念念不離此意)便隨順于道。
外七覺意,是墮于生死流轉,內七覺意是隨順于道。所謂內七覺意,即叁十七品經;所謂外七覺意,即萬物。
所謂覺,指識別事物便隨而覺悟的意,有覺悟的意,便隨順于道。覺有(生死)的覺意,墮于罪,覺叁十七品經便是正意,此乃隨順于道。覺有善惡的覺意是爲墮于罪。
問:什麼是從谛身意持?
答:所謂身持七戒,意持叁戒,乃是身、意持。
所謂從谛意得休息,就是從四谛的意令因緣休。所謂休,指止息(休歇),因爲從思惟得道,所以是受思。由貪樂道法而常行道,是愛覺意;持道而不失,是力覺意。已經獲得十息,身得安隱,是息覺意;自知已得安定,是定覺意。身與意堅持覺意而不走失,是持。
所謂從谛得自在,意在所行,意思是說,獲得四谛;也可以念想四意止,也可以行四意斷,也可以念四神足,也可以修五根以及五力、七覺意、八行。此即稱自在意所行。所謂從谛觀,指觀察叁十七品經的綱要,即此爲守意。所謂覺,就是覺知四谛,不再受罪。
原典
五根譬如種物,堅乃生根,不堅無有根。
信爲水雨,不轉意爲力。所見萬物爲根,製意爲力也。
信根中有叁陰,一爲痛癢,二爲思想,叁爲識陰。
定根中有一陰,謂識陰也。
五根、五力、七覺意,中有一陰者,中有二陰者,中有叁陰者,有(1)四陰者,皆有陰。
問:是道行何緣有陰?報:以泥洹無陰,余皆有陰也。
七覺意上叁覺屬口,中叁覺屬身,下一覺屬意。何等爲覺?念念爲覺,念念爲得,覺得是意,便隨道也。
外七覺意爲墮生死,內七覺意爲隨道。內七覺意者,謂叁十七品經;外七覺意者,謂萬物也。
覺者,爲識事便隨覺意也。有覺意便隨道。覺有覺意,墮罪,覺叁十七品經便正意,是爲隨道。覺善惡是爲墮罪也。
問:何等爲從谛身、意持?
報:謂身持七戒,意持叁戒(2),是爲身、意持也。
從谛意得休息,從四谛意因緣休。休者爲止息,爲思得道,爲受思(3)也。貪樂道法,常行道爲愛覺意;持道不失爲力覺意;已得十息,身安隱爲息覺意;自知已安爲定覺意。身意持(4)意不走,爲持。
從谛自在,意在所(5)行,謂得四谛。亦可念四意止,亦可四意斷,亦可四神足,亦可五根、五力、七覺意、八行。是爲自在意在所行。從谛觀者,爲觀(6)叁十七品經要,是爲守意。覺者,謂覺谛(7),不複受罪也。
注釋
(1)「有」,諸本作「中有」。
(2)身持七戒,意持叁戒:即不行十惡而行十善。其中不貪、不瞋、不癡,爲意持叁戒;不殺、不盜、不淫、不兩舌、不妄語、不惡口、不绮語 ,爲身持七戒。
(3)「受思」,《資》作「受恩」。
(4)「意持」,諸本作「持意」。
(5)「在所」,諸本作「在意在所」。
(6)「爲觀」,底本無「觀」,諸本均有,據改。
(7)「覺谛」,底本無「覺」,諸本均有,據改。
譯文
八行有內有外。身行爲殺、盜、淫;聲行爲兩舌、惡口、妄言、绮語;意行爲嫉妒、瞋恚、愚癡。以上叁種法總爲十…
《佛說大安般守意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