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大安般守意經▪P15

  ..續本文上一頁事,在外。人、天、畜生、地獄、餓鬼等五道,在內。

  從四谛堅守四谛,從爲神足而守,此乃爲護,指護法不犯罪行。

  以四谛爲道,認知非(無)常、苦、空、非身、不淨,此爲直見。非(無)常而人們執以爲常,以及思苦爲樂,空執以爲有,非身認作有身,不淨執以爲淨,此爲不直見。

  什麼是直見?相信一切本于因緣,知道從宿命而有,此名爲直見。

  什麼是直治?分別思惟,能成就善意,此爲直治。

  什麼是直語?遵守善言,不犯法,如此相應受納言語,此名爲直語。

  什麼是直業?身應隨法而行,不犯法而行,此名爲直業。

  什麼是直業治?追隨得道者的教戒而行,此名爲直業治。

  什麼是直精進行?修行無爲,晝夜不中止,也不舍棄方便,此名爲直精進方便。

  什麼是直念?經常趨向經戒,此名爲直念。

  什麼是直定?意不惑亂,也不舍棄修行,此名爲直定。

  如此修行,令賢者具備八種業行,業行既經具足,便是行道。

  以上八直,有對治的,有實行的。實行八直,乃獲得出離世間的要領。身不犯戒,乃是直治。慧、信、忍辱,是爲行。身與意持戒持法,名爲直治,意思是說,無所念想爲直,有所念想爲不直。

  原典

  八行有內外,身爲殺、盜、淫;聲爲兩舌、惡口、妄言、绮語;意爲嫉妬、瞋恚(1)、癡。是上頭叁法爲十事在外,五道(2)在內也。

  從谛守谛,從爲神守,爲護,謂護法(3)不犯罪。

  谛爲道,知非常、苦、空、非身、不淨爲直見。非常人計爲常,思苦爲樂,空計爲有,非身用作身,不淨計爲淨,是爲不直見也。

  何等爲直見?信本因緣,知從宿命有,是名直見。

  何等爲直治?分別思惟,能到(4)善意,是(5)爲直治。

  何等爲直語?守善言,不犯法,如應受言,是名爲直語也。

  何等爲直業?身應行,不犯行,是名爲直業也。

  何等爲直業治(6)?隨得道者教戒行,是名爲直業治(7)也。

  何等爲直精進行?行無爲,晝夜不中止,不舍方便,是名爲直精進方便也。

  何等爲直念?常向經戒,是名爲直念。

  何等爲直定?意不惑亦不舍行,是名爲直定。

  如是行,令賢者八業行(8)具,已行具足,便行道也。

  八直有治、有行。行八直乃得出要。身不犯戒,是爲直治。慧、信、忍辱是爲行。身意持是名直治,謂無所念爲直,有所念爲不直也。

  注釋

  (1)「瞋恚」,底本無,諸本均有,據改。

  (2)「五道」,諸本作「五直」。此處之「五道」,與十惡相對而稱之爲內,當是叁界五道的五道,即由外行十不善,則內不得出離世間的意思  。

  (3)「護法」,底本無「護」,諸本均有,據改。

  (4)「到」,諸本作「致」。

  (5)是,諸本作「是名」。

  (6)(7)「直業治」,底本作「直治」,諸本作「直業治」,據改。

  (8)八業行:後稱八直,即直見、直治、直語、直業、直業治、直精進、直念、直定,也就是八正道。但不論名稱與釋義,都與上文所說不全相  同。

  譯文

  佛說十二部經都反映在叁十七品經中,譬如萬川四流,皆歸大海。

  叁十七品經爲外,自心思惟爲內。由于思惟才能産生「道」心,所以爲內。修道的人行道,思惟分別叁十七品經,就是拜佛。

  叁十七品經能墮于世間,也能悟入道中。誦經口說,是爲世間;意識念想,乃是相應于道。

  持戒在于控製身,行禅在于控製意。所行隨從其願,其願也隨從所行。行道所向往的意念,不能離失,意念至于佛,意即不再退還。

  也有循序按次第修行得道,也有不循序次第修行得道。就是說,修行四意止、四意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意、八行,此是按次第;由于畏懼世間,厭惡生身,便一念之間從此得道,此是不按次第。修道的人能獲得叁十七品所行的意止,可以不順從數息、相隨、止。

  屬于身、口的有七事,屬于心、意、識的各有十事,所以總爲叁十七品。四意止、四意斷、四神足屬于外;五根、五力屬于內;七覺意、八行由此得道。

  原典

  十二部經(1)都皆墮叁十七品經中,譬如萬川四流,皆歸大海。

  叁十七品經爲外,思惟爲內。思惟生道,故爲內。道人行道,分別叁十七品經,是爲拜佛也。

  叁十七品經亦墮世間,亦應道。諷經口說,是爲世間;意念是爲應道。

  持戒爲製身,禅爲製意(2)。行道所向意不離,意至佛,意不還也。

  亦有從次第行得道,亦有不從次第行(3)得道。謂行四意止、斷、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意、八行,是爲從次第;畏世間、惡身,便一念從是得道,是爲不從次第。道人(4)能得叁十七品行意,可不順從數息、相隨、止也。

  身、口七事,心、意、識各有十事,故爲叁十七品。四意止、斷、神足屬外;五根、五力屬內;七覺意、八行得道也。

  注釋

  (1)十二部經:亦稱十二分教,指佛教經典的構成形式,所謂契經、應頌、記別、諷頌、自說、因緣、譬喻、本事、本生、方廣、未曾有法、論  議。或者說,是佛陀說法的十二種經典形式。一般用以代表全部佛典。

  (2)「製意」,底本作「散意」,疑爲「製意」之誤。

  (3)「次第行」,底本爲「次行」,諸本作「次第行」,據改。

  (4)「人」,諸本作「入」。

  譯文

  泥洹有四十類,即叁十七品經及叁向。此四十事都是爲了泥洹。

  問:數息是泥洹不?

  答:數息、相隨,念系鼻頭,製止意想,都有所執著,不是泥洹。

  泥洹爲「有」不?

  答:泥洹爲「無有」。唯是苦的滅盡,另有一名叫意盡。

  問:有置難于「泥洹爲滅」的說法。

  答:止但指滅除善惡的(分別)。

  所謂「知行」,有時可行四意止,有時可行四意斷,有時可行四神足,有時可行五根、五力、七覺意、八行。

  所謂谛,就是了知定與亂。定是知行,亂是不知行。

  問:爲什麼恰巧有五根、五力、七覺意、八行?

  答:因爲人有眼等五根,道有信等五根;人有眼等五種感知能力,道便有信等五種能力;人有七情驅使,道有七覺意;修行有直見等八直,即相應于道的八種。隨病說藥,因緣相應。

  眼受色,耳聞聲,鼻向香,口欲味,身貪細滑,此是五根。爲什麼名之爲根?因爲已經受納完了,還要繼續發生,所以名根。

  不受納色、聲、香、味、細滑,此即是力;不爲七情驅使,此即是覺意;已行八直,即是相應于道的修行。

  五根是堅定的意,五力是不可轉移的意,七覺是正確的意,八行是正直的意。

  問:什麼是善意?什麼是道意?

  答:四意止、四意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乃是善意。七覺意、八行,乃是道意。有道善,有世間善。從四意止到五根、五力,乃是道善;不邪淫,不兩舌、惡口、妄言、绮語,以至不貪、瞋、癡,乃是世間善。

  所謂谛見,知道萬物皆當滅亡,此爲谛;見到萬物壞敗,身當死滅,由此不再憂慮,此爲谛觀。

  意念橫流,意念走失,立即追究應對,得以控製,此爲除罪。諸種罪過來時不受納,是爲禅。

  一心之中,內意有十二事;眼、耳、鼻、舌、身、意等六種智慧,七爲數息,八爲相隨,九爲止,十爲觀,十一爲還,十二爲淨。此爲內十二事。外也有十二事:一爲眼,二爲色,叁爲耳,四爲聲,五爲鼻,六爲香,七爲口,八爲味,九爲身,十爲細滑,十一爲意,十二爲愛欲。此爲外十二事。

  所謂術阇,是智。總有叁種智:一、了知無數世父母、兄弟、妻子;二、了知無數世白黑、短長,了知他人心中所念;叁、煩惱諸毒斷盡。此爲叁智。

  所謂沙羅惰怠,爲六通智:一爲神足,二爲能聽到一切,叁爲知道他人的心意,四爲知道本從何所來生,五爲知道死後往生何處,六爲知道諸煩惱索、漏滅盡。此爲六通智。

  原典

  泥洹有四十軰(1),謂叁十七品經並叁向(2)。凡四十事,皆爲泥洹。

  問:數息爲泥洹非?

  報:數息、相隨、鼻頭止意,有所著,不爲泥洹。

  泥洹爲有不?

  報:泥洹爲無有,但爲苦滅,一名意盡。

  難:泥洹爲滅。

  報:但善惡滅耳(3)。

  知行者,有時可行四意止,有時可行四意斷,有時可行四神足,有時可行五根、五力、七覺意、八行。

  谛者,爲知定、亂。定爲知行,亂爲不知行也。

  問:何以故正有五根、五力、七覺意、八行?

  報:人有五根,道有五根;人有五力(4),道有五力;人有七使(5),道有七覺意;行有八直(6),應道八種。隨病說藥,因緣相應。

  眼受色,耳聞聲,鼻向香,口欲味,身貪細滑,是爲五根。何以故名爲根?已受,當複生故,名爲根。

  不受色、聲、香、味、細滑,是爲力;不墮七使,爲覺意;已八直,爲應道行。

  五根堅意,五力爲不轉意,七覺爲正意,八行爲直意也。

  問:何等爲善意?何等爲道意?

  報:謂四意止斷、神足、五根、五力,是爲善意,七覺意、八行,是爲道意。有道善,有世間善。從四意止至五根、五力,是爲道善;不淫、兩舌、惡口、妄言、绮語、貪、瞋、癡,是爲世間善。

  谛見者,知萬物皆當滅,是爲谛;見萬物壞敗,身當死;以不用爲憂,是爲谛觀。

  意橫、意走,便責對,得製,是爲除罪(7)。諸來惡不受爲禅。

  一心內意十二事:智慧(8)七爲數,八爲相隨,九爲止,十爲觀,十一爲還,十二爲淨,是爲內十二事。外複十二事,一爲目,二爲色,叁爲耳,四爲聲,五爲鼻,六爲香,七爲口,八爲味,九爲身,十爲細滑,十一爲意,十二爲愛欲,是爲外十二事也。

  術阇(9)者爲智,凡有叁智(10):一者,知無數世父母、兄弟、妻子;二者,知無數世白黑、長短,知他人心中所念;叁者,毒以斷。是爲叁也。

  所謂沙羅惰怠者(11),爲六通智(12):一爲神足,二爲徹聽,叁爲知他人意,四爲知本所從來,五爲知往生何所,六爲知索漏(13)盡,是爲六也。

  …

《佛說大安般守意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