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大安般守意经▪P15

  ..续本文上一页事,在外。人、天、畜生、地狱、饿鬼等五道,在内。

  从四谛坚守四谛,从为神足而守,此乃为护,指护法不犯罪行。

  以四谛为道,认知非(无)常、苦、空、非身、不净,此为直见。非(无)常而人们执以为常,以及思苦为乐,空执以为有,非身认作有身,不净执以为净,此为不直见。

  什么是直见?相信一切本于因缘,知道从宿命而有,此名为直见。

  什么是直治?分别思惟,能成就善意,此为直治。

  什么是直语?遵守善言,不犯法,如此相应受纳言语,此名为直语。

  什么是直业?身应随法而行,不犯法而行,此名为直业。

  什么是直业治?追随得道者的教戒而行,此名为直业治。

  什么是直精进行?修行无为,昼夜不中止,也不舍弃方便,此名为直精进方便。

  什么是直念?经常趋向经戒,此名为直念。

  什么是直定?意不惑乱,也不舍弃修行,此名为直定。

  如此修行,令贤者具备八种业行,业行既经具足,便是行道。

  以上八直,有对治的,有实行的。实行八直,乃获得出离世间的要领。身不犯戒,乃是直治。慧、信、忍辱,是为行。身与意持戒持法,名为直治,意思是说,无所念想为直,有所念想为不直。

  原典

  八行有内外,身为杀、盗、淫;声为两舌、恶口、妄言、绮语;意为嫉妬、瞋恚(1)、痴。是上头三法为十事在外,五道(2)在内也。

  从谛守谛,从为神守,为护,谓护法(3)不犯罪。

  谛为道,知非常、苦、空、非身、不净为直见。非常人计为常,思苦为乐,空计为有,非身用作身,不净计为净,是为不直见也。

  何等为直见?信本因缘,知从宿命有,是名直见。

  何等为直治?分别思惟,能到(4)善意,是(5)为直治。

  何等为直语?守善言,不犯法,如应受言,是名为直语也。

  何等为直业?身应行,不犯行,是名为直业也。

  何等为直业治(6)?随得道者教戒行,是名为直业治(7)也。

  何等为直精进行?行无为,昼夜不中止,不舍方便,是名为直精进方便也。

  何等为直念?常向经戒,是名为直念。

  何等为直定?意不惑亦不舍行,是名为直定。

  如是行,令贤者八业行(8)具,已行具足,便行道也。

  八直有治、有行。行八直乃得出要。身不犯戒,是为直治。慧、信、忍辱是为行。身意持是名直治,谓无所念为直,有所念为不直也。

  注释

  (1)「瞋恚」,底本无,诸本均有,据改。

  (2)「五道」,诸本作「五直」。此处之「五道」,与十恶相对而称之为内,当是三界五道的五道,即由外行十不善,则内不得出离世间的意思  。

  (3)「护法」,底本无「护」,诸本均有,据改。

  (4)「到」,诸本作「致」。

  (5)是,诸本作「是名」。

  (6)(7)「直业治」,底本作「直治」,诸本作「直业治」,据改。

  (8)八业行:后称八直,即直见、直治、直语、直业、直业治、直精进、直念、直定,也就是八正道。但不论名称与释义,都与上文所说不全相  同。

  译文

  佛说十二部经都反映在三十七品经中,譬如万川四流,皆归大海。

  三十七品经为外,自心思惟为内。由于思惟才能产生「道」心,所以为内。修道的人行道,思惟分别三十七品经,就是拜佛。

  三十七品经能堕于世间,也能悟入道中。诵经口说,是为世间;意识念想,乃是相应于道。

  持戒在于控制身,行禅在于控制意。所行随从其愿,其愿也随从所行。行道所向往的意念,不能离失,意念至于佛,意即不再退还。

  也有循序按次第修行得道,也有不循序次第修行得道。就是说,修行四意止、四意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意、八行,此是按次第;由于畏惧世间,厌恶生身,便一念之间从此得道,此是不按次第。修道的人能获得三十七品所行的意止,可以不顺从数息、相随、止。

  属于身、口的有七事,属于心、意、识的各有十事,所以总为三十七品。四意止、四意断、四神足属于外;五根、五力属于内;七觉意、八行由此得道。

  原典

  十二部经(1)都皆堕三十七品经中,譬如万川四流,皆归大海。

  三十七品经为外,思惟为内。思惟生道,故为内。道人行道,分别三十七品经,是为拜佛也。

  三十七品经亦堕世间,亦应道。讽经口说,是为世间;意念是为应道。

  持戒为制身,禅为制意(2)。行道所向意不离,意至佛,意不还也。

  亦有从次第行得道,亦有不从次第行(3)得道。谓行四意止、断、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意、八行,是为从次第;畏世间、恶身,便一念从是得道,是为不从次第。道人(4)能得三十七品行意,可不顺从数息、相随、止也。

  身、口七事,心、意、识各有十事,故为三十七品。四意止、断、神足属外;五根、五力属内;七觉意、八行得道也。

  注释

  (1)十二部经:亦称十二分教,指佛教经典的构成形式,所谓契经、应颂、记别、讽颂、自说、因缘、譬喻、本事、本生、方广、未曾有法、论  议。或者说,是佛陀说法的十二种经典形式。一般用以代表全部佛典。

  (2)「制意」,底本作「散意」,疑为「制意」之误。

  (3)「次第行」,底本为「次行」,诸本作「次第行」,据改。

  (4)「人」,诸本作「入」。

  译文

  泥洹有四十类,即三十七品经及三向。此四十事都是为了泥洹。

  问:数息是泥洹不?

  答:数息、相随,念系鼻头,制止意想,都有所执着,不是泥洹。

  泥洹为「有」不?

  答:泥洹为「无有」。唯是苦的灭尽,另有一名叫意尽。

  问:有置难于「泥洹为灭」的说法。

  答:止但指灭除善恶的(分别)。

  所谓「知行」,有时可行四意止,有时可行四意断,有时可行四神足,有时可行五根、五力、七觉意、八行。

  所谓谛,就是了知定与乱。定是知行,乱是不知行。

  问:为什么恰巧有五根、五力、七觉意、八行?

  答:因为人有眼等五根,道有信等五根;人有眼等五种感知能力,道便有信等五种能力;人有七情驱使,道有七觉意;修行有直见等八直,即相应于道的八种。随病说药,因缘相应。

  眼受色,耳闻声,鼻向香,口欲味,身贪细滑,此是五根。为什么名之为根?因为已经受纳完了,还要继续发生,所以名根。

  不受纳色、声、香、味、细滑,此即是力;不为七情驱使,此即是觉意;已行八直,即是相应于道的修行。

  五根是坚定的意,五力是不可转移的意,七觉是正确的意,八行是正直的意。

  问:什么是善意?什么是道意?

  答:四意止、四意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乃是善意。七觉意、八行,乃是道意。有道善,有世间善。从四意止到五根、五力,乃是道善;不邪淫,不两舌、恶口、妄言、绮语,以至不贪、瞋、痴,乃是世间善。

  所谓谛见,知道万物皆当灭亡,此为谛;见到万物坏败,身当死灭,由此不再忧虑,此为谛观。

  意念横流,意念走失,立即追究应对,得以控制,此为除罪。诸种罪过来时不受纳,是为禅。

  一心之中,内意有十二事;眼、耳、鼻、舌、身、意等六种智慧,七为数息,八为相随,九为止,十为观,十一为还,十二为净。此为内十二事。外也有十二事:一为眼,二为色,三为耳,四为声,五为鼻,六为香,七为口,八为味,九为身,十为细滑,十一为意,十二为爱欲。此为外十二事。

  所谓术阇,是智。总有三种智:一、了知无数世父母、兄弟、妻子;二、了知无数世白黑、短长,了知他人心中所念;三、烦恼诸毒断尽。此为三智。

  所谓沙罗惰怠,为六通智:一为神足,二为能听到一切,三为知道他人的心意,四为知道本从何所来生,五为知道死后往生何处,六为知道诸烦恼索、漏灭尽。此为六通智。

  原典

  泥洹有四十軰(1),谓三十七品经并三向(2)。凡四十事,皆为泥洹。

  问:数息为泥洹非?

  报:数息、相随、鼻头止意,有所著,不为泥洹。

  泥洹为有不?

  报:泥洹为无有,但为苦灭,一名意尽。

  难:泥洹为灭。

  报:但善恶灭耳(3)。

  知行者,有时可行四意止,有时可行四意断,有时可行四神足,有时可行五根、五力、七觉意、八行。

  谛者,为知定、乱。定为知行,乱为不知行也。

  问:何以故正有五根、五力、七觉意、八行?

  报:人有五根,道有五根;人有五力(4),道有五力;人有七使(5),道有七觉意;行有八直(6),应道八种。随病说药,因缘相应。

  眼受色,耳闻声,鼻向香,口欲味,身贪细滑,是为五根。何以故名为根?已受,当复生故,名为根。

  不受色、声、香、味、细滑,是为力;不堕七使,为觉意;已八直,为应道行。

  五根坚意,五力为不转意,七觉为正意,八行为直意也。

  问:何等为善意?何等为道意?

  报:谓四意止断、神足、五根、五力,是为善意,七觉意、八行,是为道意。有道善,有世间善。从四意止至五根、五力,是为道善;不淫、两舌、恶口、妄言、绮语、贪、瞋、痴,是为世间善。

  谛见者,知万物皆当灭,是为谛;见万物坏败,身当死;以不用为忧,是为谛观。

  意横、意走,便责对,得制,是为除罪(7)。诸来恶不受为禅。

  一心内意十二事:智慧(8)七为数,八为相随,九为止,十为观,十一为还,十二为净,是为内十二事。外复十二事,一为目,二为色,三为耳,四为声,五为鼻,六为香,七为口,八为味,九为身,十为细滑,十一为意,十二为爱欲,是为外十二事也。

  术阇(9)者为智,凡有三智(10):一者,知无数世父母、兄弟、妻子;二者,知无数世白黑、长短,知他人心中所念;三者,毒以断。是为三也。

  所谓沙罗惰怠者(11),为六通智(12):一为神足,二为彻听,三为知他人意,四为知本所从来,五为知往生何所,六为知索漏(13)尽,是为六也。

  …

《佛说大安般守意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