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大安般守意经▪P16

  ..续本文上一页注释

  (1)「軰」诸本作「事」。

  (2)三向:《碛》、《普》、《南》、《径》、《清》作「三空」。三向,指阿罗汉前的三种向道,即预流向、一来向、不还向。若作「三空」  ,当指三解脱门,所谓空、无相、无愿。

  (3)「难:泥洹为灭。报:但善恶灭耳」,《频伽》作「难泥洹为且灭,恶善但报灭」不通。

  (4)人有五力:指眼、耳、鼻、舌、身等具有识别和感受的能力。

  (5)人有七使:使谓驱使、支使,是烦恼的异名。此处指中国传统上所说的七情。

  (6)行有八直:即上述直见、直治、直语等八直行。

  (7)「除罪」,《资》作「阴罪」。

  (8)「智慧」,疑为「六慧」之误。

  (9)术阇:疑是梵文Jnana的古代音译,意译智。

  (10)三智:即三达、三明:(一)宿命智;(二)生死智(天眼智);(三)漏尽智。

  (11)沙罗惰怠者:沙罗,疑为沙弥(梵文Sramaner的古译)。泛指初学佛教的人。沙罗情怠者,即沙弥情怠者,指乐于神通而不继续深修佛道  智慧的学者。谢敷的〈八安般守意经序〉有对这种学徒的专门批评,谓其将「轮回五趣,亿劫难拔」。

  (12)六通智:即六通,六种神通。

  (13)索漏:诸本作「素漏」。索即缠、缚义,与漏义同,皆指烦恼。

  源流

  苻秦建元二十一年(公元三八五年),《增一阿含经》译出,其〈十念品〉记佛告比丘:「当修行一法,当广布一法,便成神通;去众乱想,逮沙门果,自致涅槃。」共当修十法,亦称十念,即包括念安般在内。姚秦弘始年间(公元四○二——四○五年),《大智度论》译出,详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提出的八念,其中亦有念入出息,即念安般。这就是说,大小乘所奉的经典中,都把安般禅列在重要的修行项目中。然而其能够早在东汉之末就传人中国,并得到独立的流行,自应归功于《安般守意经》的译介。

  安世高生前的传教活动和传承关系,现已不可详考。据《高僧传

  安清传》传,安世高曾封函悬记:「尊吾道者,居士陈慧;传禅经者,比丘僧会。」这是说,陈慧和康僧会是安世高禅数学——主要是安般禅的嫡传。这个传说的根据,无疑是出自康僧会在〈安般守意经序〉中的自述家门。然而,从既有的其它史料看,最早弘扬《安般守意经》的当是严佛调。他是临淮人,僧佑称其为「沙门严佛调」,或「严阿祇梨浮调」,是可考的中国第一个知名的出家者,也是第一个被尊为阿阇梨的中国人(1)。曾与另一安息人安玄,在洛阳合译《法镜经》,撰有《沙弥十慧章句》。别有《佛说菩萨内习六波罗蜜经》,《佑录》记原作失译,《长房录》定为严佛调译。

  《十慧章句》已佚,严浮调所作的序言尚保存在《出三藏记集》卷十中。序言说:「有菩萨者,出自安息,字世高……调以不敏,得充贤次。」据此,严佛调曾为安世高弟子当无疑问。《章句》之作,在于敷宣安世高之所末深说部分:「夫十者,数之终;慧者,道之本也。物非数不定,行非道不度。其文郁郁,其用(上亠下舋)(上亠下舋),广弥三界,近观诸身。」这种由「数」得「慧」,据「慧」以「观」的修行方式,正是《安般守意经》的特点,因此,此《章句》所诠十慧,就是《安般经》中所说的十黠,即数息等六事和苦等四谛。通过禅观六事而证四谛,完全符合安世高的理论体系。谢敷所谓「伸道品以养恬,建十慧以入微」,其旨意大同。

  《内习六波罗蜜经》以安般之六事配以菩萨内修的六度,反映了中国佛教由二乘向菩萨乘的转变,是严佛调阐扬安般禅的一大特色。其一数息,配以檀波罗蜜,以为数息者,神得上天,由于布施,身中神会自致二乘果以至作佛。其二相随,配以尸波罗蜜,以为意与心相随俱出入,即会不邪念,不犯道禁,由之得度。三是止,与羼提波罗蜜相配,谓自制其意,能忍而不受贪欲瞋怒,是为忍辱得度。四是观,与惟逮波罗蜜相配,所谓内观身体,外观万物,皆当败坏,由是向道而不懈怠,是为精进得度。五是还,与禅波罗蜜相配,所谓断六入,还五阴,即还身(还五阴)守净,断求(断六入)念空,是为守一得度。六是净,与般若波罗蜜相配,所谓知人万物皆当消灭,断生死、爱欲、求等不净意,由此心净洁,智慧成就,即名从黠慧得度。

  当然,从总体看,《内习六波罗蜜经》所解释的菩萨六度,实是依附于安般六事,用六事为六度提供一种内心修养的保障。因此,并没有超出以生死无常为基本观念和禁制内外六入为主要修持的范围。其后所说,行布施,为除恶贪;持戒,为除淫怒;忍辱,为除瞋恚;精进,为除懈怠;一心,为除乱意;智慧,为除愚痴。又说,施为制身,戒为制眼,忍为制耳,精进为制鼻,禅为制口,般若为制意。诸如此类,更加贴近《安般守意经》的内容。然而此经强调:「为道者,当发平等广度一切,施立一切法桥,当令一切得入法门」,这可以说是唯一与菩萨行相应的主张。

  到了三国、两晋,《安般守意经》得到了进一步的弘扬,其开创者,首推康僧会。《出三藏记集》和《高僧传》都有他的传记。他是康居的后裔,主要活动在三国吴的都城建业,所译《六度集经》,力求将大乘救世的思想与儒家的仁政学说协调起来,为中国佛教开辟了积极入世的一途。据其〈安般守意经序〉,他曾师事南阳韩林、颖川皮业、会稽陈慧,则此三贤是在严佛调之后颇有影响的《安般》传播者。康僧会又远仰安玄、严佛调之学,为《法镜经》注义作序。一方面提倡「专心涤垢,神与道俱」;一方面主张「怀道宣德,闿导聋瞽」。因此,他很明确地将「安般守意」纳入了大乘的轨道:「夫安般者,诸佛之大乘,以济众生之漂流也。」又说安世高本人怀「二仪之弘仁」,愍黎庶之顽闇,先挑其耳,却启其目,欲之视听明也。徐乃陈演正真之六度,译『安般』之秘奥。」(2)意思是说,安般守意在令学者去秽浊之操,就清白之德,以行大乘六度,普济众生。

  康僧会的这一说法,与严佛调的出发点大体相同,都是将安般与六度融合起来,但归宿不同。严佛调是运用安般将六度内在化,以强化自我的完善;而康僧会在通过六度,将安般外在化,当作治疗病态社会、病态心理的一付良方。他在东吴传教,力图用佛教观念以劝阻孙皓的暴虐,就是一个明证。

  康僧会以后,《安般守意经》的传播向两个方向发展,其一是以支愍度、谢敷为代表,将禅法变成了般若学的附庸,安般禅的地位随之大贬;另一个以道安、支遁为代表,把禅法当成了玄学的实践,将玄学的问题转化成了佛学的问题。最后,到了庐山慧远,禅与数都趋向专门化,其禅论变成了禅宗的前奏,其数论则导向毘昙学的兴盛。

  支愍度属晋渡江后成名的僧人,东晋期间,上升玄学的讲坛,与名士为伍,是般若学六家七宗中「心无义」的创始者。《出三藏记集》中保存有他的〈合维摩诘经序〉和〈合首楞严经记〉,表明他以宣扬大乘「般若」为理论中心,同时崇尚大乘禅法「勇伏定」。但据《房录

  安世高录》记,他也曾为《修行地道经》作序,而此经不论是哪个译本,在内容上都可以看作《安般守意经》的姊妹篇。道安既作〈安般注序〉,也撰〈地道经序〉,以为,《安般经》所解说的「安般寄息以成守,四禅寓骸以成定」,在《修行(地道》经》中,同样是「以斯二法而成寂」,所以是把安般禅与四静虑等量齐观的。

  据《佑录》卷二《合首楞严经》条下注谓:「合支谶、支谦、竺法护、竺法兰所出《首楞严》四本,合为一部。」又注:「沙门支愍度所集。」又注:「既阙注目,未详信否。」然而《佑录》卷七〈合首楞严经记〉于作者支愍度下注:「三经谢敷合注,共四卷。」三经指支娄迦谶、支越和支亮的三个不同译本。这样,或者《合首楞严经》本身就有两种,而支愍度为之作〈经记〉的,则是谢敷所合,并加以注解的。不论怎样,支愍度特别为谢敷的作品作记,表明二人在佛学上有相当密切的联系。

  谢敷是东晋时人,当是支愍度的后辈。《晋书》中说他本籍会稽,入太平山十余年,郗愔曾召为主簿,不就,所以把他归为隐逸一流人物。郗愔是天师道的信徒,谢敷则尊奉佛教理趣。从谢敷的〈安般守意经序〉看,他上承安世高的禅数学系,而最后把它浸没在大乘般若学中。他首先批评那种「无慧乐定」的趋向,认为「闭色声诊视听,遏尘想以禅寂,乘静泊之祯祥,纳色天之嘉祚」,把禅定当作追求神异和色天果报的手段,必然轮回五趣,亿劫难拔。然后分析乘慧入禅者有三类人:一是无著乘(指声闻乘),畏苦灭色,乐宿泥洹,志存自济,不务兼利;二是缘觉,仰希妙相,仍有遣无,不建大悲,练尽缘缚;三是菩萨,深达有本,畅因缘无——达本者,有有自空,畅无者,因缘常寂。自空故,不出有以入无;常寂故,不尽缘以归空。对菩萨的这种诠释,正是当时般若学的哲学观念。谢敷按这种观念评价禅法说:「苟厝心领要,触有悟理者,则不假外以静内,不因禅而成慧。」所以,悟理成了修道的最高原则,不仅可以由此成慧,而且可以由此静内,实际上取消了禅的功能。

  当然,谢敷并没有全盘否定禅定的功能:「若欲尘翳心,慧不常立者,乃假以安般,息其驰想,犹农夫之净地,明镜之莹刬矣。」他对于安般禅的肯定,也只达到这个程度,即净心息想,「开士(菩萨)行禅,非为守寂,在游心于玄冥矣。」(3)行禅不是目的,而是净心求慧的手段。

  道安与支愍度大体同时,早年在河北专修安世高系的禅数学,是促使这个学系在东晋时期得以重新兴盛的主要学僧;中年居襄阳,着重讲习《般若经》,被认为是五家七宗中本无宗的领袖;晚年归长安,大力组织译介《阿毗昙》,创毘昙学之先声。观其一生,奔波流离,几乎全是在战争氛围中渡过。他在化解南北对抗,增进各族人民的联系…

《佛说大安般守意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