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大安般守意经▪P14

  ..续本文上一页三者行观,四者道观,是为四观。譬如人守物,盗来便舍物视(6)盗;人已得观,便舍身观物也。

  观有二事,一者观外诸所有色,二者观内谓无所有。观空已,得四禅。观空无所有,有意、无意无所有,是为空。亦谓四弃,得四禅也。

  注释

  (1)「血」,《资》作「面」,《碛》、《普》、《南》、《径》、《清》作「面血」,皆不从。

  (2)「疑」,诸本作「痴」。

  (3)「淫」,《碛》、《普》、《南》、《径》、《清》作「疾」。

  (4)三十六物:据《增一阿含经》卷二十五中说,人身有三十六种不洁净物,如皮、肉、骨、筋、涎、痰、脓、血等。是观身不净的禅定中观想  的对象。

  (5)黑青赤白:指人体骨骼的四种颜色,也是观身不净的禅定中观想的对象和出现的幻象。后来一般作青黄赤白。

  (6)「视」,《资》、《碛》、《普》、《南》、《径》作「观」。

  译文

  要想断除世间事,应当修行四意止;要想除却四意止,应当修行四意断。

  有人堕于强烈的贪欲,由于这种贪欲,所以修行四神足飞行。

  但有信等五根,而没有信等五力,不能制意。但有信等五力,而没有信等五根,不能产生、获得四神足。如果再能转为信等五力,就能控制上述四意止、四意断、四神足等所谓十二品。

  所谓四意断,指不作现在罪,但是完结过去罪,此为四意断。完结过去罪不再顺受新罪,乃是四意止。旧罪完毕,新罪止犯,乃是四意断。旧罪结束,新罪断除,乃是四神足。

  知足即不再守意,其意为毕(完毕);生名为新,老为故(旧),死为身体坏败,就是终尽。

  所谓四意断,意思是说,经常念想道,善的念想生起,便是恶的念想断除,所以是断恶道。善的念想停止下来,恶的念想便即生起,所以是不断(恶道)。

  所谓四意断,指意自身不欲趋向于恶,此为断,也叫作不念罪断。

  原典

  欲断世间事,当行四意止;欲除四意止,当行四意断。

  人堕贪(1),贪故,行四神足飞。

  但有五根,无有五力,不能制。但有五力,无有五根,不生得四神足。尚转五力,能制上次十二品。

  四意断不作现在罪,但毕故罪,是为四意断也。毕故不受新,为四意止。故毕新止为(2)四意断。故竟新(3)断为四神足。

  知足不复求守意,意为毕,生为新,老为故,死为身体坏败,为尽也。

  四意断,谓常念道,善念生(4)便恶念断故,为断恶(5)道。善念止便恶念生,故为不断也。

  四意断者,意自不欲向恶,是为断,亦谓不念罪断(6)也。

  注释

  (1)堕贪:「堕」,《碛》、《普》、《南》、《径》、《清》作「除」。按:此「贪」应是「欲」的别译,指追求神足的强烈愿望,所谓欲增  上故得三摩地,一般归为四神足中的第一神足。

  (2)「止为」,诸本作「止为止为」。

  (3)「竟新」,《资》、《碛》作「意新」,《普》、《南》、《径》、《清》作「意断」。「竟」与「毕」同义,「故竟新断」与上文「故毕  新止」的含义相同。

  (4)「生」,诸本无。

  (5)「恶」,底本作「息」,诸本作「恶」,据改。诸本在「为断恶道」下为「念善念止便恶念念生」,不从。

  (6)「断」,诸本作「为断」。

  译文

  所谓四神足,一为身神足,二为口神足,三为意神足,四为道神足。念想飞行,念想不欲灭却,不随顺于道。

  所谓四伊提钵,四是数,伊提译为止,钵译为神足。想飞便飞,有时精进坐禅,七日便能获得,或者七月,或者七岁。

  获得神足,可以长久住在世间。不死有药:一是意专一而不转移,二是坚信,三是念想,四是有专一的心理,五是有黠慧,此为神足药。

  获得四神足,而不长久住在世间,有三个原因:一是自厌其身,以身是臭恶的缘故,所以从世间离去;二是无有人能从其听受佛经之道,所以从世间离去;三是担心一些怨恶的人诽谤得罪,所以从世间离去。

  神足有九类,所谓乘车马,步疾走,也属于神足;外戒坚定也是神足,信仰至诚也是神足,忍辱也是神足。

  修行神足,应当有飞的意念。问:什么是飞的意念?答:有四种因缘;一是信,二是精进,三是定,四是不转意。

  什么是信?坚信飞行。什么是精进?飞行。什么是定?飞行。什么是不转意?专注于飞行而不转变意念。

  身并没有行道的欲望,意想行道便能行道。神足也是如此,意想飞行,即能飞行。

  原典

  四神足,一者身神足,二者口神足,三者意神足,四者道神足。念飞,念不欲灭,不随道也。

  四伊提钵,四为数,伊提为止,钵为神足。欲飞便飞,有时精进坐七日便得,或七月(1),或七岁也。

  得神(2)足可久在世间,不死有药:一者意不转,二者信,三者念,四者有谛(3),五者有黠,是为神足药也。

  得四神足,不久在世间,有三个因缘:一者自厌其身臰(4)恶故去,二者无有人能从受经道故去,三者恐(上死下心)恶(5)人诽谤得罪,故去也。

  神足九辈,谓乘车马、步疾走,亦为神足;外戒坚亦为神足,至诚亦为神足,忍辱亦为神足也。

  行神足,当飞意。问:何为飞意?报:有四因缘:一者信,二者精进,三者定,四者不转意。

  何等为信?信飞行。何等为精进?飞行。何等(6)定?(7)何等为不转意?谓着飞行不转意也。

  身不欲行道,意欲(8)便行,神足如是,意欲飞即能飞也。

  注释

  (1)「七月」,底本为「七日」,诸本作「七月」,据改。

  (2)「神」,诸本作「四神」。

  (3)有谛:此谛,为审视义,有留意专心的意思,指注意力集中。刘勰《新论专学篇》:「心不在学而强讽诵,虽入于耳而不谛于心。」

  (4)臰,俗臭字。

  (5)「(上死下心)恶」,诸本无「懃」。按,「懃」疑为「怨」和「□」的异体字,即「怨」。

  (6)「何等」,诸本作「何等为」。

  (7)「何等定?」,其后《大正》有「飞行」二字。

  (8)「意欲」,其后《大正》有「行」字。

  译文

  信等五根,譬如植物种子,坚实才能生根,不坚则没有根。

  信譬如雨水,不转意则是力。所见万物为根,控制意念为力。

  信根中有五阴中的三阴:一是痛痒(感受阴),二是思想(想阴),三是识阴。

  定根中有五阴中的一阴,所谓识阴是。

  所谓五根、五力、七觉意,其中有五阴中一阴的,其中有二阴的,其中有三阴的,其中有四阴的,都有阴的存在。

  问:此(五根、五力、七觉意)乃是道行,为什么会有「阴」的存在?

  答:因为唯有泥洹(涅槃)完全无阴,其余一切都有阴。

  七觉意中上三觉属于口,中三觉属于身,下一觉属于意。什么是觉?念念为觉,念念为得,觉得此意,(念念不离此意)便随顺于道。

  外七觉意,是堕于生死流转,内七觉意是随顺于道。所谓内七觉意,即三十七品经;所谓外七觉意,即万物。

  所谓觉,指识别事物便随而觉悟的意,有觉悟的意,便随顺于道。觉有(生死)的觉意,堕于罪,觉三十七品经便是正意,此乃随顺于道。觉有善恶的觉意是为堕于罪。

  问:什么是从谛身意持?

  答:所谓身持七戒,意持三戒,乃是身、意持。

  所谓从谛意得休息,就是从四谛的意令因缘休。所谓休,指止息(休歇),因为从思惟得道,所以是受思。由贪乐道法而常行道,是爱觉意;持道而不失,是力觉意。已经获得十息,身得安隐,是息觉意;自知已得安定,是定觉意。身与意坚持觉意而不走失,是持。

  所谓从谛得自在,意在所行,意思是说,获得四谛;也可以念想四意止,也可以行四意断,也可以念四神足,也可以修五根以及五力、七觉意、八行。此即称自在意所行。所谓从谛观,指观察三十七品经的纲要,即此为守意。所谓觉,就是觉知四谛,不再受罪。

  原典

  五根譬如种物,坚乃生根,不坚无有根。

  信为水雨,不转意为力。所见万物为根,制意为力也。

  信根中有三阴,一为痛痒,二为思想,三为识阴。

  定根中有一阴,谓识阴也。

  五根、五力、七觉意,中有一阴者,中有二阴者,中有三阴者,有(1)四阴者,皆有阴。

  问:是道行何缘有阴?报:以泥洹无阴,余皆有阴也。

  七觉意上三觉属口,中三觉属身,下一觉属意。何等为觉?念念为觉,念念为得,觉得是意,便随道也。

  外七觉意为堕生死,内七觉意为随道。内七觉意者,谓三十七品经;外七觉意者,谓万物也。

  觉者,为识事便随觉意也。有觉意便随道。觉有觉意,堕罪,觉三十七品经便正意,是为随道。觉善恶是为堕罪也。

  问:何等为从谛身、意持?

  报:谓身持七戒,意持三戒(2),是为身、意持也。

  从谛意得休息,从四谛意因缘休。休者为止息,为思得道,为受思(3)也。贪乐道法,常行道为爱觉意;持道不失为力觉意;已得十息,身安隐为息觉意;自知已安为定觉意。身意持(4)意不走,为持。

  从谛自在,意在所(5)行,谓得四谛。亦可念四意止,亦可四意断,亦可四神足,亦可五根、五力、七觉意、八行。是为自在意在所行。从谛观者,为观(6)三十七品经要,是为守意。觉者,谓觉谛(7),不复受罪也。

  注释

  (1)「有」,诸本作「中有」。

  (2)身持七戒,意持三戒:即不行十恶而行十善。其中不贪、不瞋、不痴,为意持三戒;不杀、不盗、不淫、不两舌、不妄语、不恶口、不绮语  ,为身持七戒。

  (3)「受思」,《资》作「受恩」。

  (4)「意持」,诸本作「持意」。

  (5)「在所」,诸本作「在意在所」。

  (6)「为观」,底本无「观」,诸本均有,据改。

  (7)「觉谛」,底本无「觉」,诸本均有,据改。

  译文

  八行有内有外。身行为杀、盗、淫;声行为两舌、恶口、妄言、绮语;意行为嫉妒、瞋恚、愚痴。以上三种法总为十…

《佛说大安般守意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