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種诠釋。
(6)「法」,諸本作「法識」。
(7)「覺意」,《大正》作「力覺意」。
(8)直身:相當于正命;其後的直語,相當正語;直心,相當于正思惟;直見相當于正見,直行相當正業;直治,相當正精進;直意相當正念,直定相當正定。本經的譯名與釋義,與後出的經籍有較大的差別,而本經的前後解釋,也不全同。
(9)「息」,《資》作「息心息」,《碛》、《普》、《南》、《徑》、《清》作「身心息」。
(10)「道」,諸本作「善」。
譯文
叁十七品經應集中來談。
假設觀想自己的身相,觀想他人的身相,製止淫邪,此意不亂而製止其余的意念;觀想自己的痛癢感受,觀想他人的痛癢感受,製止瞋恚;觀想自己的意,觀想他人的意,製止愚癡;觀想自己的所有法,觀想他人的所有法,由此得道。總名爲四意止。
避免執于身見,爲的是避免色欲;避免執著于痛癢,爲的是避免五樂;避免執著于意,爲的是避免念想;避免執于法見,爲的是不隨逐個人業力的牽引去謀取不正當的生計。總名爲四意念斷。
認識苦,從本以來就是苦。其所以成爲苦,是因爲有身。以苦爲因緣而起念,所見的萬物,都是苦的習積所成,其本爲苦;以苦爲因緣,而令生念滅盡,所見萬物皆當敗壞。爲了增加對苦的習積的(認識),應當繼續隨順上述之八種道行。修道的人應當念想這八種道行,此稱爲四意止、四意念斷,並獲得四神足念。
信佛而心意感到喜悅,此名信根,作到自覺守意行法;從四谛觀身、觀意而順受,此名能根,起精進功用;從四谛念想達到四谛,此名識根,起守意的功能;從四谛集爲一意,從四谛集爲一意而止住,此名定根,起正意的功能;從四谛觀四谛,此名黠根,即是道意。總名爲五根。
從四谛得信,不再有疑惑,此名信力;捐棄貪欲而行道,從四谛自覺精進,惡意不能敗壞精進,此名進力;惡意欲起,當即時滅除,由四谛規範意,無有能敗壞其意,此名念力;內觀外觀,從四谛得以安定,惡意不能壞其善意,此名定力;意念住于四禅,從四谛獲得黠慧,惡意不能壞其黠意,此名黠力。此等意念有出有入,結束後又重新生起,總名爲五力。
從四谛念想四谛,此名爲覺意,獲得道意;從四谛觀察四谛,是藉「名」知「法」,名爲法識覺意,獲得生死意;從四谛觀身、觀意,堅持不懈,此名力覺意,持道不失爲力。從四谛完備,心喜四谛,此名愛覺意,貪愛道法而行道;修行道法而歸從四谛,意即獲得休息,此名息覺意;已經休息安隱,歸從四谛而爲一念之意,此名定覺意;自知意已得安定,從四谛而得自在,凡意所行處,都能順從所觀之理,此名守覺意。從四谛觀意,總名爲七覺意。
從四谛堅守四谛,此名直信道;從四谛得直,從行于四谛,此爲直從行念道。從四谛觀身、觀意,堅持不懈,此名直治法;所謂不欲墮四惡,四惡指常、樂、我、淨等四顛倒。從四谛念想四谛,此名直意;不散亂之意,歸從四谛爲一心之意,此名直定。在一心上頭,作叁種合于佛法的行爲,即聲(語)、身、心叁種行爲俱時而作。佛弟子如此八行,乃名四禅,是爲四意斷。
第一行是直念,屬于心,心常念道。第二行是直語,屬于口,斷除善不欲行、惡不欲斷等四意。第叁行是直觀,屬于身,觀察自身內外。第四行是直見,歸信于道。第五行爲直行,不追隨四惡,所謂四顛倒。第六行爲直治,斷除道意之外的其它諸意。第七行是直意,不墮落于貪欲。第八行是直定,正心無邪。總名「八行佛」,是辟支佛、阿羅漢所不行的。
原典
叁十七品應斂。
設自觀身、觀他人身,止淫,不亂意,止余意;自觀痛癢,觀他人痛癢,止瞋恚;自觀意、觀他人意,止癡;自觀法,觀他人法,得道。是名爲四意止也。
避身爲避色,避痛癢爲避五樂,避意爲避念;避法,不墮願業治生,是名爲四意念斷也。
識苦者,本爲苦,爲苦者,爲有身,從苦爲因緣起者,所見萬物,苦習者,本爲苦,從苦爲因緣生盡者,萬物皆當敗壞。爲增苦習,複當爲墮八道(1)中。道人當念是八道,是名爲四爲、四收苦(2),得四神足念也。
信佛意喜,是名爲信根,爲自守行法;從谛身意受,是名能根,爲精進;從谛念遂谛,是名識(3)根,爲守意(4);從谛一意,從谛一意止,是名定根,爲正意;從谛觀谛,是名黠根,爲道意。是名爲五根也。
從谛信不複疑,是名信力;棄貪行道,從谛自精進,惡意不能敗精進,是名進力;惡意欲起,當即時滅,從谛是意,無有能壞意,是名念力;內外觀從谛以定,惡意不能壞善意,是名定力;念四禅(5)從谛得黠,惡意不能壞黠意,是名黠力。念出入盡複生,是名爲五力也。
從谛念谛,是名覺意,得道意;從谛觀谛,是名法,名法識覺意,得生死意;從谛身意持,是名力覺意,持道不失爲力;從谛足喜谛,是名愛覺意,貪道法行道;行道法(6)從谛,意得休息,是名息意覺(7);已息安隱,從谛一念意,是名定覺意;自(8)知意以安定,從谛自在,意在所行從觀,是名守意覺。從四谛觀意,是名爲七覺意也.
從谛守谛,是名直信道;從谛直從行谛,是爲直從行念道。從谛身意持,是名直治法;不欲墮四惡(9)者,謂四顛倒(10)。從谛念谛,是名直意;不亂意,從谛一心意,是名直定。爲一心上頭,爲叁法意行,俱行以聲、身、心。如是(11)佛弟子八行,是名四禅,爲四意斷也。
第一行爲直念,屬心,常念道。第二行爲直語,屬口,斷四意。第叁行爲直觀,屬身,觀身內外(12)。第四行爲直見,信道。第五行爲直行,不隨四惡,謂四顛倒。第六行爲直治,斷余意。第七行爲直(13),不墮貪欲。第八行爲直定,正心。是爲八行佛。辟支佛、阿羅漢(14)所不行也。
注釋
(1)八道:此處指上述的四意止、四意念斷。
(2)四爲、四收苦:是四意止、四意念斷的別稱。「四收」,諸本作「四枝」。
(3)「識」,諸本作「谛」。
(4)「意」,諸本作「意名」。
(5)四禅:全稱四禅那(梵文CaturdhYana),意譯四靜慮,或稱四禅定,是佛教諸禅定中體現禅定結構和禅定過程最典範的一種。它由所謂對 治支、利益支、自性支叁支構成。以「心一境性」注意力集中于一境爲自性支,四禅皆是;而以思惟形式的差別分爲四類,作爲對治支的內 容,當成區劃四禅的標准之一;又以主觀感受的差別分爲四類,作爲利益支的內容,當成區劃四禅的另一類標准。此禅的特點,在于脫離了 欲界(貪欲的幹擾),成爲色界的思惟和感受活動。此中的主觀感受和思惟形式,對任何行禅者都是一樣的,但思惟的對象和由此得到的觀 念,可以有很大的不同。本經前邊說到的一禅、二禅等,就是此四禅中的第一、第二禅。
(6)「道行道法」,諸本作「道法行道」,不從。
(7)「息意覺」,諸本作「意覺意」。
(8)「自」,諸本作「息」。
(9)「惡」,諸本作「惡四惡」。
(10)四顛倒:身本不淨反以爲淨,受本是苦反以爲樂,心本無常反以爲常,法本無我反以爲有我。佛教一般稱此世間的常、樂、我、淨爲四顛 倒,略稱四倒。
(11)「如是」,諸本作「猶如」。
(12)「外」,諸本作「外八」。
(13)「直」,諸本作「直意」。
(14)辟支佛、阿羅漢:辟支佛(梵文Pratyeka-buddha),意譯緣覺、獨覺。指自覺不從他聞,悟十二因緣之理而歸于涅槃的佛弟子。阿羅漢( 梵文Arhat),略稱羅漢,意譯不生、無學果、殺賊等,指遵循佛之原始教旨而得涅槃的佛弟子。後人一般稱此二種修持爲二乘。本經以爲 八正道屬于佛乘,而非二乘,是比較特殊的見解。
譯文
第一行是直念。什麼叫作直念?意思是說,不念想萬物,意想不墮于萬物之中,此爲直念;念想萬物,意想墮于其中,即是不直念。
所謂四意止,其第一意止是令身的觀念熄滅;第二意止是念想痛癢等感受的性質;第叁意止是念想意隨氣息出入;第四意止是念想諸法因緣。此總爲四意止。
行道的人應當念想此四意止。其一當念:我前世由于愛身,所以今世不得解脫;其二當念:現今這身有如極厲害的怨家迫害著我。爲什麼要如此念想?如此所貪欲的由愛而生,應當斷除,就可以斷除,此爲外身觀止。
所謂四意止,意止的意是,意不執著于身爲「止」,意不執著于痛癢感受爲「止」,意不執著于意爲「止」,意不執著于法爲「止」。意完全隨色等産生的觀念,乃是「不止」。
問:世人爲什麼不隨順四意止?
答:因爲不念想苦、空、非身、不淨,所以不隨順四意止。如果人們的意識經常念想苦、空、非身、不淨而行道,經常想念此四事而不分離,便會迅疾獲得四意止。
問:什麼是身意止?所謂念想老、病、死,此爲身意止。什麼是痛癢意止?所謂(一切感受)皆所不可意,此爲痛癢意止。什麼是意意止?所謂已經念想,重複念想(念念生滅),此爲意意止。什麼是法意止?所謂往時所作爲行,由此還報爲法,也就是說,作是(業)得是(果),此爲法意止。
四意止有四類:一念想非常意止;二念想苦身意止;叁念想空、有意止;四念想不淨、樂意止。此爲四意止。一切天下事,都處在身、痛癢、意、法的範圍,統統不過此四事。
所謂四意止,一是但系念于息而不邪念;二是但念想善而不念想惡;叁當自念想:此身非我所有,萬物非我所有,由此便不再趨向;四是眼不視色,意系于法中。即此名爲四意止。
修道的人應當修行四意止。一、對于眼與色,應當比較計算身中種種惡濁腺液;二、對于意所歡喜、念想爲樂,應當念想痛癢等感受爲苦;叁、我意瞋怒,他人意也會瞋怒,我意轉變,他人意也會轉變,如此意想,便不再轉起…
《佛說大安般守意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