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何緣得守意?從數轉得息,息轉得相隨;止、觀、還、淨亦爾也。
行道欲得止意,當知叁事:一者先觀,念身本何從來?但從五陰行有,斷五陰不複生,譬如寄托,須臾耳。意不解,念九道(2)以自證。二者自當內視心中,隨息出入。叁者出息入息念滅時,息出小輕念滅時。何等爲知無所有?意定便知空,知空便知無所有。何以故?息不報便死,知身但氣所作,氣滅爲空,覺空墮道也。
故行道有叁事:一者觀身,二者念一心,叁者念出入息。複有叁事:一者止身痛癢,二者止口聲,叁者止意念。行是六事,疾得息也。
要經言,一念謂一心,近念謂計身,多念謂一心,不離念謂不離念身。行是四事,便疾得息也。
坐禅數息即時定意,是爲今福(3),遂安隱不亂,是爲未來福,益久續複安定,是爲過去福也。
坐禅數息不得定意,是爲今罪;遂不安隱亂意起,是爲當來罪;坐禅益久遂不安定,是爲過去罪也。
亦有身過、意過,身直數息不得,是(4)爲意過;身曲數息不得,是爲身過也。
坐禅自覺得定意,意喜爲亂意,不喜爲道意。
坐禅念息已止便觀,觀止複行息,人行道,當以是爲常法也。
注釋
(1)「爲」,諸本無。
(2)九道:後譯爲九孔、九漏、九竅等,指五官七竅加大小便二道。佛教以此九處爲人身不淨的根據之一。
(3)「今福」,《徑》作「令」。
(4)「是」,《資》無。
譯文
佛說有五信:一、信有佛有經典,二、出家剃發求道,叁、坐而行道,四、得息,五、定意所念,不念爲空。
有疑難問:所謂不念爲空,爲什麼要念息?
回答說:息中沒有五色,沒有貪淫、瞋恚、愚癡、愛欲,此也是空。
所謂可守身中意,意系于身的觀想,名爲身中意。有人不能控製自己的意念,所以令其數息;由于黠慧能控製意念,所以可以不再數息。
問:什麼是自知?什麼是自證?
答:能分別知道五陰,此爲自知;于道不生懷疑,此爲自證。
問:什麼是無爲?
答:無爲有兩類,有外無爲,有內無爲。眼不見色,耳不聽聲,鼻不受香,口不嘗味,身不貪細滑,意不執著,此爲外無爲;數息、相隨、止、觀、還、淨,此爲內無爲。
問:其表現是有所念,爲什麼是無爲?
答:若身、口持戒,意想向道進行,雖有所念,本意則趨向無爲。
問:什麼是無?什麼叫爲?
答:所謂無,就是不念想萬物;所謂爲,就是隨經教而行。爲指謂「事」而給以相稱的「名」,所以說爲「無爲」。
原典
佛說有五信,一者信有佛有經,二者去家(1)下頭發求道,叁者坐行道,四者得息,五者定意所念,不念爲空。
難:不念爲空,何以故念息?
報曰:息中無五色,貪淫、瞋恚、愚癡、愛欲,是亦爲空也。
可守身中意者,謂意在身觀,是爲身中意。人不能製意,故令數息,以黠能製意,不複數息也。
問:何等爲自知?何等爲自證?
報:謂能分別五陰,是爲自知;不疑道,是爲自證也。
問曰:何等爲無爲?
報:無爲有二輩(2),有外無爲,有內無爲,眼不觀(3)色,耳不聽聲,鼻不受香,口不味味,身不貪細滑,意不志念(4),是爲外無爲。數息、相隨、止、觀、還、淨,是爲內無爲也。
問:現有所念,何以爲無爲?
報:身口爲戒,意向道行,雖有所念,本趣無爲也。
問:何等爲無?何等名爲?
報:無者,謂不念萬物;爲者,隨經行。指事稱名,故言無爲也。
注釋
(1)「去家」,諸本作「出家」。
(2)「軰」,「輩」的俗寫。
(3)「觀」,諸本作「視」。
(4)「志念」,諸本作「妄念」,不從。
譯文
問:假設宿命果報來到,應當如何除卻?
答:修行數息、相隨、止、觀、還、淨,念想叁十七品經,能夠除卻。
有疑難問:宿命果報是不可除卻的,爲什麼數息、修持叁十七品經能夠除卻?
答:因爲念道可以消惡。假設數息、相隨、止、觀、還、淨不能滅惡,則世間都不可能得道;由于能夠消惡,所以才能得道。數息、相隨、止、觀、還、淨、行叁十七品經尚得作佛,何況免除罪的果報。即使在十方積(罪)如山,精進行道也不會與罪相會。
問:經言如此,但爲什麼不與罪相會?
答:因爲依經而作的緣故。
原典
問:設使宿命對來到,當何以卻?
報:行數息、相隨、止、觀、還、淨,念叁十七品經能卻。
難:宿命對不可卻,數息、行叁十七品經何以故能卻?
報(1):用念道故消惡,設使數息、相隨、止、觀、還、淨不能滅惡,世間人皆不得道。用消惡故得道,數息、相隨、止、觀、還、淨、行叁十七品經尚得作佛。何況罪對,在十方積如山,精進行道不與罪會。
問曰:經言作是何以故不會?
報:用作是故也。
注釋
(1)「報」,《資》、《碛》、《普》、《南》作「服」,誤。
譯文
數息是爲了悟入十二品。什麼叫十二品?數息時進入四意止;息不亂時進入四意念斷;獲得十息有時進入四神足,隨行此叁個「四」,就是悟入十二品。
問:什麼叫作念叁十七品經?
答:即數息、相隨、止、觀、還、淨。修行此六件事,就是念叁十七品經。行持數息,也是修行叁十七品經。
問:爲什麼說是爲了修行叁十七品經?
答:數息是爲了進入四意止。爲什麼?因爲爲了四意止,也進入四意斷,由于不待念想,所以爲四意斷。也進入四神足,由于信而得,所以爲神足。
數息爲的是隨順信根,因爲信佛令意喜歡,所以令信生長。信根也隨順能根(精進根),因爲坐禅而行,所以是隨順于能根;也是隨順識根(念根),因爲已認識四谛,所以名爲識根;也是隨順定根,因爲意識安甯,所以名爲定根;也是隨順黠根,因爲脫離愚癡,意識從諸結縛中得到解脫,所以說爲黠根。
數息也能隨順信力,因爲無有疑惑,所以成爲信力;也隨順進力,因爲不斷精進,所以成爲進力;也隨順念力,因爲其余的意念不能排斥此念,所以成爲念力;也隨順定力,因爲唯是一心(非是多心),所以成爲定力;也隨順黠力,因爲此前分別了知四意止、四意斷、四神足,所以成爲黠力。
數息也能隨行覺意,因爲已經認識了苦,所以成爲有覺悟的意識;也隨順法識覺意,因爲了知「道」的因緣,所以成爲對法有覺悟的意識;也隨順力覺意,因爲捐棄諸惡,所以成爲不斷精進的覺悟;也隨順愛覺意,因爲貪樂于道,所以成爲自覺愛道的意識;也隨順息意覺,因爲意念停止了,所以成爲意念休息的自覺;也隨順定覺意,因爲無有念想,成爲心理安定的自覺意識;也隨順守覺意,因爲所行不離道法,所以守護戒律成爲自覺。
數息也隨順八行。因爲意想正直,所以悟入八行。以禅定的意、慈愛的心念想潔淨的法,此爲「直身」;用至誠語、和氣語、正直語、不報複語說話,此爲「直語」;黠慧留在意中,誠信留在意中,忍辱留在意中,此爲「直心」。所謂以聲息(除惡),乃是十善,由此而進入道行。數息也隨順直見,因爲以四谛觀察,所以是「直見」;也隨順直行,因爲意之所行趨向于道,所以是「直行」;也隨順直治,因爲修行叁十七品經,所以是「直治」;也隨順直意,因爲念想四谛,所以是「直意」;也隨順直定,因爲意想白淨無垢,毀壞魔兵,所以是「直定」。以上總爲八行。什麼叫作魔兵?所謂色、聲、香、味、觸五塵叫作魔兵;不去感受五塵,叫作壞魔兵。
原典
數息爲墮十二品,何謂十二品?數息時墮四意止;息不亂時爲墮四意念斷;得十息有時爲墮四神足:是爲墮十二品也。
問:何等爲念叁十七品經?
報:謂數息、相隨、止、觀、還、淨。行是六事,是爲念叁十七品經也。行數息亦爲行叁十七品經。
問:何以故爲行叁十七品經?
報:數息爲墮四意止。何以故?爲四意止亦墮四意斷,用不待念故;爲四意斷,亦墮四神足,用從信故,爲神足也。
數息爲墮信根,用信佛意喜故生信根。亦墮能根,用坐行故,爲墮能根;亦墮識根(1),用知谛故,爲識根;亦墮定根,用意安故,爲定根;亦墮黠根,用離癡意解結故,爲黠根(2)也。
數息亦墮信力,用不疑故,爲信力;亦墮進力,用精進故,爲進力(3);亦墮念力,用余意不能攘故,爲念力;亦墮定力,用一心故爲定力;亦墮黠力(4),用前分別四意止、斷、神足故,爲黠力也。
數息亦墮覺意(5),用識苦故,爲覺意;亦墮法識覺意,用知道因緣故,爲法(6)覺意;亦墮力覺意,用棄惡故,爲覺意(7);亦墮愛覺意,用貪樂道故,爲愛覺意;亦墮息意覺,用意止故爲息意覺;亦墮定覺意,用不念故,爲定覺意;亦墮守覺意,用行不離故,爲守覺意也。
數息亦墮八行。用意正,故入八行。定意、慈心念淨法,是爲「直身」(8);至誠語、軟語、直語、不還語,是爲「直語」;黠在意,信在意,忍辱在意,是爲「直心」。所謂以聲息(9),是爲十善,墮道(10)行也。數息亦墮直見,用谛觀故爲「直見」;亦墮直行,用向道,故爲「直行」;亦墮直治,用行叁十七品經,故爲「直治」;亦墮直意,用念谛,故爲「直意」;亦墮直定,用意白淨、壞魔兵,故爲「直定」。是爲八行。何等爲魔兵?謂色、聲、香、味、細滑,是爲魔兵;不受是爲壞魔兵。
注釋
(1)識根:後譯作念根,五根之一。
(2)黠根:後譯作慧根,五根之一。
(3)進力:後譯作精進力,五力之一。
(4)黠力:後譯作慧力,五力之一。
(5)此處所說的覺意、法識覺意、力覺意、愛覺意、息覺意、定覺意、守覺意,通稱七覺意,亦譯作七菩提分、七覺支,叁十七道品之一。被認 爲是獲得菩提覺悟的七種因素,本經則作爲對某種教理和修持的自覺。至于所覺的內容,以及對各支的具體解釋,佛家各派也不盡相同,本經是中國佛教中最早的一…
《佛說大安般守意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