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众专用的禅堂,本山禅净法堂(信众禅堂)于八十二年四月间正式对外开放,其后本山各别分院亦陆续增设禅堂,以服务社会大众 。为配合禅修弘化,及增进徒众内在涵养,开山大师特于八十三年初指示:恢复传统禅宗丛林「坐长香」的制度,经数月规划,于同年八月间正式成立;属于僧众长期参修的禅堂。本堂每年于期头(农历八月十六)、期尾(农历二月十六)时,受理本山僧众讨单。亦计划于未来接受十方僧众讨单参修。
二、现代人为什么要学习坐禅?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一颗贪婪、善变、不断向外奔驰攀缘的心;这颗心,如果不加以锻炼,是无法捉摸、控制的。当自我无法控制自己心意时,就会不满于现实所拥有的一切,这便是「苦」产生的根源。
如何配合日常生活的需要,透过禅的修持训练,使自己的思绪能渐趋冷静、理性、稳定,以升华人格,增进内在涵养,实为现代人当务之急!
现代人学习坐禅的目的,大致有三种心态:
1为了健康的理由
现代人因事务繁杂,身心疲惫之余,借由坐禅的锻炼,调身、调息、调心来强健身心;让自己有更多心力来应付社会局态的变迁。
2为了心灵的净化
坐禅的修持可以提升人的内在涵养,使他更慈悲、敏锐、明晰,更有睿智与远见 ,等到每个人都有深刻的禅修体验时,「爱人、爱世界」,将成为一种常态。净化现代人的内心世界,并依此而不断地改善外在世界,使之趋于圆满、至善,这才是现代社会进化的正常途径。
3为了体悟佛法
禅僧,或是在佛道上精勤的禅者;希望藉由禅的修持,达到明心见性的内在体证,以圆满佛道。
一般而言,这些希望,都会在实践坐禅的过程中得到或多或少实现。由此可知,坐禅是一种「实践哲学」,懂得多少理论与方法,并不能使你进入禅的堂奥;只有努力学习坐禅才能完成自己愿望。
三、何谓坐禅?
谈到禅修,大家都以为进行禅的修练一定要坐禅。所谓老僧入定,要眼观鼻、鼻观心,这样才叫禅修,才叫打坐。
但是六祖大师却这样告诉我们:「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这是说明:真正的坐禅,必须在行、住、坐、卧的日常生活当中训练自我,不被「一切善恶境界」所转,及时刻能发见自我灵性、体悟禅趣,方是真坐禅。
虽说禅修不能执着打坐,不过初学者还是应以「坐」为入门,因为唯有「静中养成」,才能致「动中磨练」之功,此点观念极为切要。
四、坐禅的前行准备有哪些?
1安座位:上座之前,先将座处调整安稳,使久坐之后,不致产生不适之感。
2松腰带:手表、眼镜、腰带等一切束缚身体的对象,皆须松开,使身完全松弛,才不妨碍血液循环。
3垫臀部:无论初学或老参,臀部都须垫蒲团,以松软为佳,厚薄随个人身体需求而异,以能坐得竖直平稳,不阻塞气脉为妥当。倘是双盘,所垫蒲团应薄,若是单盘,所垫薄团须厚。双盘而垫过厚,则上身不稳;单盘而垫过薄,则双腿容易酸麻。
4裹膝盖:气候冷时须包裹膝盖,以防风寒入侵,若得风湿症,极难治疗。
5摇身体:将身左右摇动几次,然后端直,无倾斜之患;或者身体前倾,使尻部凸出,再缓缓将身竖直。
6吐浊气:口吐浊气,先自鼻子深吸一口气,然后开口放出,不可粗急,应缓缓安静而吐。且作观想,想身中浊气随之而出,如是口吐鼻纳,重复三次至七次,若身息调,一次亦可。
7含笑容:默念「放松」,使面部神经松弛,慈容可掬,心情就自然开朗、愉快,若表情生硬枯槁,变成冷俊,内心亦会随之僵硬。
五、何谓毘卢遮那佛七支坐法?
此坐法简称「毘卢七支坐法」,是坐禅调身最佳的一种方法。对于七支坐法的次第和内容,各家看法不尽相同,本文仅就调身部份,介绍七支坐法的内容。
1端坐盘腿:此有多式,应听由视自己腿子的软硬,选择坐式,分别介绍如下:
(1)全跏趺坐(双盘):先将左脚放在右腿上,再将右脚放在左腿上,名「吉祥坐」。或先将右脚放在左腿上,再将左脚放在右腿上,名「降魔坐」亦名「金刚坐」。
(2)半跏趺坐(单盘):右脚放在左腿上,左脚放在右腿下。或左脚放在右腿上,右脚放在左腿下。
(3)缅甸坐:两腿平置于坐垫上,不交叉,不重叠,令一脚在前,一脚在后。此式能使身体平衡。
(4)交脚坐(散盘):即交叉端坐,两脚均置地面,两脚掌朝上,置于两只大腿的下面。单跏趺坐亦觉困难时,可采取此坐姿。
2竖直背脊:必须使脊椎自然直立,若身体衰弱,或有病者,最初不能挺直,则随其自然,练习日久,自能渐渐竖直。但要注意,是自然之直,过俯与过仰皆不如法 。
3手结定印:又称「法界定印」或「三昧印」,先将右手掌仰放在肚脐下的脚上,再将左手掌仰叠右手掌上,还须注意将两拇指轻轻相拄。
4放松两肩:两肩微张,两手自然下垂,使两肩肌肉自然放松。
5内收下颚:将头摆正,后颈靠领,下颚里收,颔压喉结。
6舌尖抵鳄:闭口,舌尖轻轻抵住门牙上龈的唾腺,不宜用力,若有口水则缓缓咽下肚去。
7收敛双目:双眼半开半闭,视若无睹,不须照看在任何东西上,若闭眼易定,则全闭为佳。
这七支坐法,都有其含义,非常符合生理与心理的自然法则,虽不明言气脉修练,其实气脉之功效,已涵蕴在这七支坐法中。
六、坐禅完毕要下座时应如何?
上座坐禅之时,是由粗至细,由动入静,下座之时,由细至粗,由动出静,上座下座皆不应急躁、粗暴,尤其下座,更应轻轻动身,徐徐作下座的动作,才不致损伤身心,因在坐禅当中,心息寂静而住,脉气微细而行,若下座过于顿促,令微细气息未散,住在身中,则可能引发头痛、四肢僵硬,如得风劳一般,于下一次坐中会感到烦躁不安,所以下座时,须注意一些事项:
1异缘:舒放身心,转换所缘(坐禅时之工夫),令心自然专注于每一下座动作 。
2吐气:开口吐出浊气,心想气从全身毛孔随意而散。
3动身:将头、身、肩、腰等,轻轻摇动。
4动足:上身动过后,再动二足,使其柔软。
5摩身:将双手搓热,再逼摩全身各部。
6开眼:仍然搓手令热,轻拭眼皮周围,然后开眼。
7热歇方出:坐禅后往往气血畅通,全身温暖,有时出汗,须将汗擦干,身热稍退,方可随意行动。
七、坐禅时如何调呼吸?
调呼吸,一般通称「调息」,气息和顺舒畅,心境才能平静安稳。要想坐禅净心,若善调息,必能得事半功倍之效。因为人体生理的动静以及心理情绪的波动起伏,与呼吸的气和息,有极密切的依存关系。
如何调息?须知呼吸的现象(方式)有四种:
1风相:鼻中呼吸有声。刚作完激烈运动之时,即是此相。(不宜打坐)
2喘相:呼吸虽无声,但出入结滞不通。在感到恐惧、紧张、病痛、虚弱、兴奋、疲倦之时,即是此相。(不宜打坐)
3气相:呼吸无声,亦不结滞,但出入不细。正常人平常的呼吸即如是,每分中大约十五至二十次的呼吸。(不宜久坐)
4息相:呼吸无声,亦不结滞不粗急。出入绵绵,若有若无,气定神闲,心情愉快。(最宜坐禅)
风喘气三种现象,都是气息未调之相,而刻意用心去调和,反而成为障碍,不能达到坐禅的静定之效。
举要言之,呼吸任其自然,不加控制。但平心泯念,而安住于寂然之境,久而久之,自然气沈丹田,脉解心开,这即是我们修习坐禅,初入学时最好的调息方法。
八、坐禅时如何处理散乱的思绪?
一颗未经训练的心,通常是好分别、好思惟、好乱想、好贪取的,所以佛陀把凡夫众生的心形容为「心猿意马」。我们之所以会有贪欲、瞋恨、痴爱等烦恼,除了对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理》不明白的原因之外,主要还是由于心的散乱、贪取所引起。如何才能改善胡思乱想,以及贪欲执取的坏习惯呢?在此提供一种简单易学的方法给大家修练,此法名为「数息观」,是释迦牟尼佛亲传的法门。
所谓「数息观」即是依于出息、入息进行数目字的念数,而且须边数边观察,看心意有否安住在对呼吸与数目字念数的观察上,故名「数息观」。当出息时,把注意力集中在数出息的数目字上,每呼出一口气,数一个数目字,数到第十,再回头从第一数起,如是周而复始,绵密念数,名为「数出息」,或者于入息时观察念数,方法与数出息同,名为「数入息」,若能数到心无杂念;而达到不必刻意用心,即能自然念数之时,身心便会有异常愉悦的感受产生,这即是修练数息观得「定」的证明。
此外,在数目字的念数上,除了从一至十的数法外,亦可作十、九、八、七……的逆向数法,或作一、三、五……,或二、四、六……,乃至五、十、十五、二十……等顺向不定式的数法,以防止因固定数一法,而让数息观的修练产生机械化的厌倦,减弱对念数的专注力,导致杂念的活跃,或昏睡现象的产生,因此适时的变换数息方式,是必要的。
九、什么是理想的坐禅环境?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选择理想的坐禅环境,对初学者极为重要。山中之水边、林下;郊外之寺院、精舍为最适于坐禅。初学应勤于寺院与众共修,待完成基础训练,再居家独修。居家独修者更应重视环境选择,能有一间格调清幽、高雅的禅房最为理想,若无则利用卧室来作为习禅的处所亦无妨。应注意之重点如下:
1空气须流通:静室不宜密闭,以免造成闷热、昏睡现象,影响身心健康。亦不宜让风直吹到身上以免风寒侵身。
2明暗要适中:光线太亮,容易刺激视觉神经,也易散乱;光线过暗,则易昏沈,或引起幻象,不易使心平静。光线柔和适中,较易得定。
3避免受干扰:吵杂人声、音响声,或时有人出入,皆会造成干扰,影响入静。坐禅时亦忌讳在…
《佛说大安般守意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