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静定之时受人骚扰;例如呼叫、碰触、摇动坐禅人的身体等。
4应供圣者像:人有诚心,佛有感应。于禅室中,安置佛菩萨或罗汉圣像,而常上香、供茶、献花,则能得护法善神、诸佛菩萨守护,不为一切鬼魔扰害。
十、坐禅的利益有哪些?
禅学,是一门生命之学;禅修,则是一项生命科学的实验,若不能发起细水长流的恒长心、坚忍心,欲成道业,便成妄想。兹将禅修之利益叙述于下,以资感发恒长心、坚忍心,而助成道业。
1消除生活压力
生活压力的产生来自心的散乱,及对生活现象的错误认识与执着,当透过坐禅训练,让心静下来时,「觉性」会帮助我们辨别邪正、厘清错误,所谓的压力也就自然消除。
2增进身体健康
现代的医学科技告诉我们,人类百分之七十的身体病痛是来自心内焦急、贪婪、瞋恚的情绪,佛法亦说:「心生则种种法生」。由此可知,若想增加身的健康,从心的修养作起,必能得事半功倍之效。
3提升内在涵养
人心之不古,道德之没落,乃起因于人们听不到,或没有时间听自己内心「宁静 」的声音,所以终日活在追逐名利、权势、地位当中;时刻为爱恨情愁、忧悲离苦的恶友所扰害,倘能与「坐禅」为友,则可逐渐远离名利、权势、地位,爱恨情愁、忧悲离苦的恶友,进而升华内在涵养。
4享有禅悦之乐
佛陀说:坐禅能得「现法乐住」,所谓现法乐即是禅定之乐,是一种从绝对寂静心中所产生的美妙快乐,非世间五欲之乐可比,勤于坐禅修持者,能体验到这种禅悦之乐。
5不为烦恼所缚
佛陀还说:坐禅能得「漏水尽」,这漏水尽的「漏」字就是烦恼的别名,坐禅能使烦恼永远止息,获得究竟解脱,故言漏永尽。
6开发本具智慧
《楞严经》云:「摄心为戒,依戒生定,依定发慧……」,这里所讲的智慧是「 般若」的意思。般若是梵文音译,翻成中国话叫智慧,是一种能体悟宇宙人生真象的智慧,非一般世智辩聪。由于「般若智」是一切有情众生本具的,只要假以时日的坐禅修练,就能显发出来,故言开发。
7明见清净心性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这句法语是六祖大师开悟时说的,若语译成白话即是「没有想到人们的灵性本来就是清净无染的」。坐禅能帮助我们得到这种体证,找回我们的本来面目。
8圆满成就佛道
有僧问:「什么是佛道?」
马祖禅师说:「即心即佛,无心曰道。」现前这一念心如何做「佛」?既已无心如何悟「道」?佛道是什么?唯证方知,唯精勤于坐禅者能证,唯证悟者能圆满成就佛道。望君努力坐禅才是!佛道是什么?参!
十一、修学坐禅的「助道因缘」有哪些?
1近善知识:坐禅修练之事,各家所说不同,若有体证,深浅难测,邪正难辨,故须亲近善知识,依之抉择修学,才不致造成伤害身心之遗憾。
2培养慈悲:「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瞋恨是失种种善法的根本,坠入恶道的因由,其力甚于猛火,要常加防护,不使生起。培养慈悲心即是最佳之对治方法。慈悲之人,心性柔和,坐禅较能入静。
3止恶行善:修学坐禅之人,一切大小恶事都不应犯,才不会导致心神不宁。若遇有过恶之事,无论大小,皆须忏悔,令心清净。遇有善事,不管大小,皆应随喜去做,以培修福德。
4不多攀缘:不以欲心,攀缘外务;若多攀缘,心必多事,于坐禅时,难得调静 。
5善调饮食:饮食者,饥饿病之药也。倘食过多,身满气急,百脉不通;若食过少,则营养不足,体力不充,坐时气羸心悬,意虑不能定。所食之物,亦须以蔬菜类之「健康饮食」为主,才有助于坐禅。
6善调睡眠:不可贪睡,贪睡则心神闇敝,增长愚痴,亦不宜刻意少睡,少睡则容易昏沈,无力坐禅。
7除掉悔盖:好东游西走,跳动杂耍,名「身掉」。喜欢吟咏歌唱,或无意义之笑谈,名「口掉」。心情放荡,纵意攀缘,种种无意义之缘想,名「心掉」。此三类散掉,会破坏禅定,故须舍弃。「悔」是忧悔、懊悔之意。因思惟所作不谨慎之事,或可耻行为,心中放不下,而常忧悔。如能知非,忏悔不再作,且事后不再忆想念着,知罪性本空,自不妨碍坐禅。
8深具信心:(1)信自己与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今日能闻道修法,必是宿世多种善根之人。
(2)信教授师是有道之人,不可看师行貌不庄重,便心生疑慢,真有道者,往往秘而不露,既从师受学,应信而不疑,恭敬如仪才是。
(3)信所修法门殊胜,不可执着自己妄心所想,对所修法起疑,既不能感发真信,如何深入修学,不能深入修学,则难得其益。
十二、习禅者应具备的条件是什么?
世间是缘起的,缘起世间的一切,皆假因缘(关系条件)合和,方得成立。习禅者欲入禅门,体会禅趣,应有如下因缘条件,方能成办。
1正确的知见:思想观念——知见,是吾人善恶行为的主导,荒谬、错误的禅修知见,会引生盲目颠倒的怪诞行为,譬如不食人间烟火、谤无因果、妄想转生天界,获得殊胜地位:练成神通,成为超人;炫耀自我成就,让别人欣羡等。习禅若如是,就走入歧途了。联合报曾经刊载:大陆学气功坐禅者很多,然因此而得精神病的也不少,这就是错误的知见、动机所引生的结果。所以习禅须先确立「正确的知见」,方不致禅修无功,反而造成身心的伤害。
2开放的心灵:习禅者,须培养理性、客观的修为,遇不如意事,应以「水平思考」的方式检视自心,处理情绪,才能超然于是非之外。
3清净的戒行:一般人只是爱慕禅定功德,却不知从持戒学起。不知道自己的身心,一直在烦动恼乱中,如狂风骇浪一样,就想凭盘腿子,闭眼睛,数气息等,一下子压伏下去,这就难怪下容易得定。守持净戒,对坐禅有绝对的帮助,生活的散乱,坐禅中的忧悔、妄想,乃至招魔着邪,成为魔王眷属,自害害人,即是来自「犯戒」的过失。所以学禅之人,必须严谨持守生活的基本戒规——五戒、十善。
4恒长的耐心:「有恒为成功之本」。世间知识的学习,从小学到大学的完成,须要十六年,禅修是生命学的研究,解脱道的实践,因此更须要循序渐进、细水长流的恒长耐心,否则无法成就道业。
其它,诸如知足、澹泊、懂顺、感恩、谦卑、柔和、慈悲、智慧(三法印)等德行、操守、修为,皆应致力熏修培养,以助禅修。
十三、如何保持动态生活中的「觉醒」?
「觉醒的心」是行者修定、修慧的结晶。初学坐禅,想要在生活中把持自己,必须努力于「密护根门」的修持。
什么叫「密护根门」?就是《遗教经》所说的制伏五根及制心。吾人有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前五根是能引生见色、闻声、嗅香、尝味、觉触等认识作用的;意根是能认知一切法相的,为六根中之最主要。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外乎见色、闻声——认识法。当认识作用产生时,必须要严密的守护,譬如守门人,见到鸡犬乱闯,小偷等进来,就主动作适当处理——拒绝或驱逐。一般人,在见色、闻声时,总是执取境相。合意的,就取相而引生贪欲等;不合意的,就取相而引生瞋恨等。不能控制自心,为情绪、烦恼所转,而迷惑、造业,就像牛的乱闯,踏坏苗稼。所以,在见色、闻声……等时,要密护根门。能严密的守护根门,才能止恶,能渐伏恶法,则禅定功德日增。
此外,致力于密护根门修持时,并不是不见色、不闻声……等,而是在见了闻了时,能不随烦恼转。譬如见美色而下起淫意,见钱财而不作非分想等。所以需要「正知」、「正念」的辅助才得。若无正知、正念,当外境现前时,心容易随境转;好比小偷进门,大箱小笼搬了走,还呼呼熟睡,没有发觉,那就无法致密护根门之功。
什么叫「正知」、「正念?」就是对于外来的境界,或内心想的事情,能正确认识是好是坏,叫正知。对于「正知」的这一念定心,能时时警觉、留意,就叫正念。习禅之人,在生活上「依正知而住」非常重要。
修行人在一般生活中,任何的去来往返;不论是无意的睹见,或有意的瞻视;手臂支节的屈或伸;饮食、行、住、坐、卧、觉寤,语默动静等,都要保持正知。在生活动态中,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应该做或不应该做;适当做或不适当做;做得好或不好等。
总之,在这些事情中,能事事正知,念念分明,就不会迷失,而堕落错误过失之中。行者须耐烦勤修「数息」、「随息」、或「念佛」法门,假以时日,日久功深,自然能开发出正知、正念的功能。
十四、欲望与习禅的关系?
欲望,可分为恶欲与善欲,善欲又称善法欲,这是顺于戒、定、慧德行的,是积极向上的善法,能由此引生无边福德智慧。恶欲则是无明恶见熏染所成的习气。若不知约制、远离,则一切功德善法皆不得生。所以想成就禅定,开发智慧,一定要远离欲望及诸不善法,方能成办。若是念念不忘饮食男女,贪着五欲,对人做事,不离恶行,却想得定,发神通,这是颠倒妄想!
诸欲望中主要是「五欲」,五欲是色、声、香、味、触,随俗说即是财、色、名、食、睡,这是诱惑人心,向外贪着追求的物欲。初学坐禅,要摄心向内,所以必须离弃他。对于五欲境界,要不受味——不为一时满意的快感所惑乱,要看出他的过患相,视五欲为伪善暴徒、糖衣毒药、刀头甜蜜,如是才能不取相染着;染着心不起,名为离欲。
在五欲中,男女欲是最严重的;这是以触欲为主,摄得色声香的欲行。男女恩爱缠缚,是极不容易出离的。多少人为了男女情爱,引出无边罪恶,无边苦痛。经中形容为:如紧系的绳索,缚得你皮破、肉辗、断筋、断骨,还不能舍离。所以想习禅入定者,非节淫欲,乃至离欲不可。
话说欲望如毒蛇猛兽,然初习禅者,仍不宜强势驱离或压制欲望,应透视欲望的本质(幻生幻灭),以智慧疏导情欲,让心灵在适量…
《佛说大安般守意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