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靜定之時受人騷擾;例如呼叫、碰觸、搖動坐禅人的身體等。
4應供聖者像:人有誠心,佛有感應。于禅室中,安置佛菩薩或羅漢聖像,而常上香、供茶、獻花,則能得護法善神、諸佛菩薩守護,不爲一切鬼魔擾害。
十、坐禅的利益有哪些?
禅學,是一門生命之學;禅修,則是一項生命科學的實驗,若不能發起細水長流的恒長心、堅忍心,欲成道業,便成妄想。茲將禅修之利益敘述于下,以資感發恒長心、堅忍心,而助成道業。
1消除生活壓力
生活壓力的産生來自心的散亂,及對生活現象的錯誤認識與執著,當透過坐禅訓練,讓心靜下來時,「覺性」會幫助我們辨別邪正、厘清錯誤,所謂的壓力也就自然消除。
2增進身體健康
現代的醫學科技告訴我們,人類百分之七十的身體病痛是來自心內焦急、貪婪、瞋恚的情緒,佛法亦說:「心生則種種法生」。由此可知,若想增加身的健康,從心的修養作起,必能得事半功倍之效。
3提升內在涵養
人心之不古,道德之沒落,乃起因于人們聽不到,或沒有時間聽自己內心「甯靜 」的聲音,所以終日活在追逐名利、權勢、地位當中;時刻爲愛恨情愁、憂悲離苦的惡友所擾害,倘能與「坐禅」爲友,則可逐漸遠離名利、權勢、地位,愛恨情愁、憂悲離苦的惡友,進而升華內在涵養。
4享有禅悅之樂
佛陀說:坐禅能得「現法樂住」,所謂現法樂即是禅定之樂,是一種從絕對寂靜心中所産生的美妙快樂,非世間五欲之樂可比,勤于坐禅修持者,能體驗到這種禅悅之樂。
5不爲煩惱所縛
佛陀還說:坐禅能得「漏水盡」,這漏水盡的「漏」字就是煩惱的別名,坐禅能使煩惱永遠止息,獲得究竟解脫,故言漏永盡。
6開發本具智慧
《楞嚴經》雲:「攝心爲戒,依戒生定,依定發慧……」,這裏所講的智慧是「 般若」的意思。般若是梵文音譯,翻成中國話叫智慧,是一種能體悟宇宙人生真象的智慧,非一般世智辯聰。由于「般若智」是一切有情衆生本具的,只要假以時日的坐禅修練,就能顯發出來,故言開發。
7明見清淨心性
「何期自性本自清淨……」,這句法語是六祖大師開悟時說的,若語譯成白話即是「沒有想到人們的靈性本來就是清淨無染的」。坐禅能幫助我們得到這種體證,找回我們的本來面目。
8圓滿成就佛道
有僧問:「什麼是佛道?」
馬祖禅師說:「即心即佛,無心曰道。」現前這一念心如何做「佛」?既已無心如何悟「道」?佛道是什麼?唯證方知,唯精勤于坐禅者能證,唯證悟者能圓滿成就佛道。望君努力坐禅才是!佛道是什麼?參!
十一、修學坐禅的「助道因緣」有哪些?
1近善知識:坐禅修練之事,各家所說不同,若有體證,深淺難測,邪正難辨,故須親近善知識,依之抉擇修學,才不致造成傷害身心之遺憾。
2培養慈悲:「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瞋恨是失種種善法的根本,墜入惡道的因由,其力甚于猛火,要常加防護,不使生起。培養慈悲心即是最佳之對治方法。慈悲之人,心性柔和,坐禅較能入靜。
3止惡行善:修學坐禅之人,一切大小惡事都不應犯,才不會導致心神不甯。若遇有過惡之事,無論大小,皆須忏悔,令心清淨。遇有善事,不管大小,皆應隨喜去做,以培修福德。
4不多攀緣:不以欲心,攀緣外務;若多攀緣,心必多事,于坐禅時,難得調靜 。
5善調飲食:飲食者,饑餓病之藥也。倘食過多,身滿氣急,百脈不通;若食過少,則營養不足,體力不充,坐時氣羸心懸,意慮不能定。所食之物,亦須以蔬菜類之「健康飲食」爲主,才有助于坐禅。
6善調睡眠:不可貪睡,貪睡則心神闇敝,增長愚癡,亦不宜刻意少睡,少睡則容易昏沈,無力坐禅。
7除掉悔蓋:好東遊西走,跳動雜耍,名「身掉」。喜歡吟詠歌唱,或無意義之笑談,名「口掉」。心情放蕩,縱意攀緣,種種無意義之緣想,名「心掉」。此叁類散掉,會破壞禅定,故須舍棄。「悔」是憂悔、懊悔之意。因思惟所作不謹慎之事,或可恥行爲,心中放不下,而常憂悔。如能知非,忏悔不再作,且事後不再憶想念著,知罪性本空,自不妨礙坐禅。
8深具信心:(1)信自己與一切衆生皆有佛性,今日能聞道修法,必是宿世多種善根之人。
(2)信教授師是有道之人,不可看師行貌不莊重,便心生疑慢,真有道者,往往秘而不露,既從師受學,應信而不疑,恭敬如儀才是。
(3)信所修法門殊勝,不可執著自己妄心所想,對所修法起疑,既不能感發真信,如何深入修學,不能深入修學,則難得其益。
十二、習禅者應具備的條件是什麼?
世間是緣起的,緣起世間的一切,皆假因緣(關系條件)合和,方得成立。習禅者欲入禅門,體會禅趣,應有如下因緣條件,方能成辦。
1正確的知見:思想觀念——知見,是吾人善惡行爲的主導,荒謬、錯誤的禅修知見,會引生盲目顛倒的怪誕行爲,譬如不食人間煙火、謗無因果、妄想轉生天界,獲得殊勝地位:練成神通,成爲超人;炫耀自我成就,讓別人欣羨等。習禅若如是,就走入歧途了。聯合報曾經刊載:大陸學氣功坐禅者很多,然因此而得精神病的也不少,這就是錯誤的知見、動機所引生的結果。所以習禅須先確立「正確的知見」,方不致禅修無功,反而造成身心的傷害。
2開放的心靈:習禅者,須培養理性、客觀的修爲,遇不如意事,應以「水平思考」的方式檢視自心,處理情緒,才能超然于是非之外。
3清淨的戒行:一般人只是愛慕禅定功德,卻不知從持戒學起。不知道自己的身心,一直在煩動惱亂中,如狂風駭浪一樣,就想憑盤腿子,閉眼睛,數氣息等,一下子壓伏下去,這就難怪下容易得定。守持淨戒,對坐禅有絕對的幫助,生活的散亂,坐禅中的憂悔、妄想,乃至招魔著邪,成爲魔王眷屬,自害害人,即是來自「犯戒」的過失。所以學禅之人,必須嚴謹持守生活的基本戒規——五戒、十善。
4恒長的耐心:「有恒爲成功之本」。世間知識的學習,從小學到大學的完成,須要十六年,禅修是生命學的研究,解脫道的實踐,因此更須要循序漸進、細水長流的恒長耐心,否則無法成就道業。
其它,諸如知足、澹泊、懂順、感恩、謙卑、柔和、慈悲、智慧(叁法印)等德行、操守、修爲,皆應致力熏修培養,以助禅修。
十叁、如何保持動態生活中的「覺醒」?
「覺醒的心」是行者修定、修慧的結晶。初學坐禅,想要在生活中把持自己,必須努力于「密護根門」的修持。
什麼叫「密護根門」?就是《遺教經》所說的製伏五根及製心。吾人有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前五根是能引生見色、聞聲、嗅香、嘗味、覺觸等認識作用的;意根是能認知一切法相的,爲六根中之最主要。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不外乎見色、聞聲——認識法。當認識作用産生時,必須要嚴密的守護,譬如守門人,見到雞犬亂闖,小偷等進來,就主動作適當處理——拒絕或驅逐。一般人,在見色、聞聲時,總是執取境相。合意的,就取相而引生貪欲等;不合意的,就取相而引生瞋恨等。不能控製自心,爲情緒、煩惱所轉,而迷惑、造業,就像牛的亂闖,踏壞苗稼。所以,在見色、聞聲……等時,要密護根門。能嚴密的守護根門,才能止惡,能漸伏惡法,則禅定功德日增。
此外,致力于密護根門修持時,並不是不見色、不聞聲……等,而是在見了聞了時,能不隨煩惱轉。譬如見美色而下起淫意,見錢財而不作非分想等。所以需要「正知」、「正念」的輔助才得。若無正知、正念,當外境現前時,心容易隨境轉;好比小偷進門,大箱小籠搬了走,還呼呼熟睡,沒有發覺,那就無法致密護根門之功。
什麼叫「正知」、「正念?」就是對于外來的境界,或內心想的事情,能正確認識是好是壞,叫正知。對于「正知」的這一念定心,能時時警覺、留意,就叫正念。習禅之人,在生活上「依正知而住」非常重要。
修行人在一般生活中,任何的去來往返;不論是無意的睹見,或有意的瞻視;手臂支節的屈或伸;飲食、行、住、坐、臥、覺寤,語默動靜等,都要保持正知。在生活動態中,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應該做或不應該做;適當做或不適當做;做得好或不好等。
總之,在這些事情中,能事事正知,念念分明,就不會迷失,而墮落錯誤過失之中。行者須耐煩勤修「數息」、「隨息」、或「念佛」法門,假以時日,日久功深,自然能開發出正知、正念的功能。
十四、欲望與習禅的關系?
欲望,可分爲惡欲與善欲,善欲又稱善法欲,這是順于戒、定、慧德行的,是積極向上的善法,能由此引生無邊福德智慧。惡欲則是無明惡見熏染所成的習氣。若不知約製、遠離,則一切功德善法皆不得生。所以想成就禅定,開發智慧,一定要遠離欲望及諸不善法,方能成辦。若是念念不忘飲食男女,貪著五欲,對人做事,不離惡行,卻想得定,發神通,這是顛倒妄想!
諸欲望中主要是「五欲」,五欲是色、聲、香、味、觸,隨俗說即是財、色、名、食、睡,這是誘惑人心,向外貪著追求的物欲。初學坐禅,要攝心向內,所以必須離棄他。對于五欲境界,要不受味——不爲一時滿意的快感所惑亂,要看出他的過患相,視五欲爲僞善暴徒、糖衣毒藥、刀頭甜蜜,如是才能不取相染著;染著心不起,名爲離欲。
在五欲中,男女欲是最嚴重的;這是以觸欲爲主,攝得色聲香的欲行。男女恩愛纏縛,是極不容易出離的。多少人爲了男女情愛,引出無邊罪惡,無邊苦痛。經中形容爲:如緊系的繩索,縛得你皮破、肉輾、斷筋、斷骨,還不能舍離。所以想習禅入定者,非節淫欲,乃至離欲不可。
話說欲望如毒蛇猛獸,然初習禅者,仍不宜強勢驅離或壓製欲望,應透視欲望的本質(幻生幻滅),以智慧疏導情欲,讓心靈在適量…
《佛說大安般守意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