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衆專用的禅堂,本山禅淨法堂(信衆禅堂)于八十二年四月間正式對外開放,其後本山各別分院亦陸續增設禅堂,以服務社會大衆 。爲配合禅修弘化,及增進徒衆內在涵養,開山大師特于八十叁年初指示:恢複傳統禅宗叢林「坐長香」的製度,經數月規劃,于同年八月間正式成立;屬于僧衆長期參修的禅堂。本堂每年于期頭(農曆八月十六)、期尾(農曆二月十六)時,受理本山僧衆討單。亦計劃于未來接受十方僧衆討單參修。
二、現代人爲什麼要學習坐禅?
在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有一顆貪婪、善變、不斷向外奔馳攀緣的心;這顆心,如果不加以鍛煉,是無法捉摸、控製的。當自我無法控製自己心意時,就會不滿于現實所擁有的一切,這便是「苦」産生的根源。
如何配合日常生活的需要,透過禅的修持訓練,使自己的思緒能漸趨冷靜、理性、穩定,以升華人格,增進內在涵養,實爲現代人當務之急!
現代人學習坐禅的目的,大致有叁種心態:
1爲了健康的理由
現代人因事務繁雜,身心疲憊之余,借由坐禅的鍛煉,調身、調息、調心來強健身心;讓自己有更多心力來應付社會局態的變遷。
2爲了心靈的淨化
坐禅的修持可以提升人的內在涵養,使他更慈悲、敏銳、明晰,更有睿智與遠見 ,等到每個人都有深刻的禅修體驗時,「愛人、愛世界」,將成爲一種常態。淨化現代人的內心世界,並依此而不斷地改善外在世界,使之趨于圓滿、至善,這才是現代社會進化的正常途徑。
3爲了體悟佛法
禅僧,或是在佛道上精勤的禅者;希望藉由禅的修持,達到明心見性的內在體證,以圓滿佛道。
一般而言,這些希望,都會在實踐坐禅的過程中得到或多或少實現。由此可知,坐禅是一種「實踐哲學」,懂得多少理論與方法,並不能使你進入禅的堂奧;只有努力學習坐禅才能完成自己願望。
叁、何謂坐禅?
談到禅修,大家都以爲進行禅的修練一定要坐禅。所謂老僧入定,要眼觀鼻、鼻觀心,這樣才叫禅修,才叫打坐。
但是六祖大師卻這樣告訴我們:「外于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名爲坐。內見自性不動,名爲禅。」這是說明:真正的坐禅,必須在行、住、坐、臥的日常生活當中訓練自我,不被「一切善惡境界」所轉,及時刻能發見自我靈性、體悟禅趣,方是真坐禅。
雖說禅修不能執著打坐,不過初學者還是應以「坐」爲入門,因爲唯有「靜中養成」,才能致「動中磨練」之功,此點觀念極爲切要。
四、坐禅的前行准備有哪些?
1安座位:上座之前,先將座處調整安穩,使久坐之後,不致産生不適之感。
2松腰帶:手表、眼鏡、腰帶等一切束縛身體的對象,皆須松開,使身完全松弛,才不妨礙血液循環。
3墊臀部:無論初學或老參,臀部都須墊蒲團,以松軟爲佳,厚薄隨個人身體需求而異,以能坐得豎直平穩,不阻塞氣脈爲妥當。倘是雙盤,所墊蒲團應薄,若是單盤,所墊薄團須厚。雙盤而墊過厚,則上身不穩;單盤而墊過薄,則雙腿容易酸麻。
4裹膝蓋:氣候冷時須包裹膝蓋,以防風寒入侵,若得風濕症,極難治療。
5搖身體:將身左右搖動幾次,然後端直,無傾斜之患;或者身體前傾,使尻部凸出,再緩緩將身豎直。
6吐濁氣:口吐濁氣,先自鼻子深吸一口氣,然後開口放出,不可粗急,應緩緩安靜而吐。且作觀想,想身中濁氣隨之而出,如是口吐鼻納,重複叁次至七次,若身息調,一次亦可。
7含笑容:默念「放松」,使面部神經松弛,慈容可掬,心情就自然開朗、愉快,若表情生硬枯槁,變成冷俊,內心亦會隨之僵硬。
五、何謂毘盧遮那佛七支坐法?
此坐法簡稱「毘盧七支坐法」,是坐禅調身最佳的一種方法。對于七支坐法的次第和內容,各家看法不盡相同,本文僅就調身部份,介紹七支坐法的內容。
1端坐盤腿:此有多式,應聽由視自己腿子的軟硬,選擇坐式,分別介紹如下:
(1)全跏趺坐(雙盤):先將左腳放在右腿上,再將右腳放在左腿上,名「吉祥坐」。或先將右腳放在左腿上,再將左腳放在右腿上,名「降魔坐」亦名「金剛坐」。
(2)半跏趺坐(單盤):右腳放在左腿上,左腳放在右腿下。或左腳放在右腿上,右腳放在左腿下。
(3)緬甸坐:兩腿平置于坐墊上,不交叉,不重疊,令一腳在前,一腳在後。此式能使身體平衡。
(4)交腳坐(散盤):即交叉端坐,兩腳均置地面,兩腳掌朝上,置于兩只大腿的下面。單跏趺坐亦覺困難時,可采取此坐姿。
2豎直背脊:必須使脊椎自然直立,若身體衰弱,或有病者,最初不能挺直,則隨其自然,練習日久,自能漸漸豎直。但要注意,是自然之直,過俯與過仰皆不如法 。
3手結定印:又稱「法界定印」或「叁昧印」,先將右手掌仰放在肚臍下的腳上,再將左手掌仰疊右手掌上,還須注意將兩拇指輕輕相拄。
4放松兩肩:兩肩微張,兩手自然下垂,使兩肩肌肉自然放松。
5內收下颚:將頭擺正,後頸靠領,下颚裏收,颔壓喉結。
6舌尖抵鳄:閉口,舌尖輕輕抵住門牙上龈的唾腺,不宜用力,若有口水則緩緩咽下肚去。
7收斂雙目:雙眼半開半閉,視若無睹,不須照看在任何東西上,若閉眼易定,則全閉爲佳。
這七支坐法,都有其含義,非常符合生理與心理的自然法則,雖不明言氣脈修練,其實氣脈之功效,已涵蘊在這七支坐法中。
六、坐禅完畢要下座時應如何?
上座坐禅之時,是由粗至細,由動入靜,下座之時,由細至粗,由動出靜,上座下座皆不應急躁、粗暴,尤其下座,更應輕輕動身,徐徐作下座的動作,才不致損傷身心,因在坐禅當中,心息寂靜而住,脈氣微細而行,若下座過于頓促,令微細氣息未散,住在身中,則可能引發頭痛、四肢僵硬,如得風勞一般,于下一次坐中會感到煩躁不安,所以下座時,須注意一些事項:
1異緣:舒放身心,轉換所緣(坐禅時之工夫),令心自然專注于每一下座動作 。
2吐氣:開口吐出濁氣,心想氣從全身毛孔隨意而散。
3動身:將頭、身、肩、腰等,輕輕搖動。
4動足:上身動過後,再動二足,使其柔軟。
5摩身:將雙手搓熱,再逼摩全身各部。
6開眼:仍然搓手令熱,輕拭眼皮周圍,然後開眼。
7熱歇方出:坐禅後往往氣血暢通,全身溫暖,有時出汗,須將汗擦幹,身熱稍退,方可隨意行動。
七、坐禅時如何調呼吸?
調呼吸,一般通稱「調息」,氣息和順舒暢,心境才能平靜安穩。要想坐禅淨心,若善調息,必能得事半功倍之效。因爲人體生理的動靜以及心理情緒的波動起伏,與呼吸的氣和息,有極密切的依存關系。
如何調息?須知呼吸的現象(方式)有四種:
1風相:鼻中呼吸有聲。剛作完激烈運動之時,即是此相。(不宜打坐)
2喘相:呼吸雖無聲,但出入結滯不通。在感到恐懼、緊張、病痛、虛弱、興奮、疲倦之時,即是此相。(不宜打坐)
3氣相:呼吸無聲,亦不結滯,但出入不細。正常人平常的呼吸即如是,每分中大約十五至二十次的呼吸。(不宜久坐)
4息相:呼吸無聲,亦不結滯不粗急。出入綿綿,若有若無,氣定神閑,心情愉快。(最宜坐禅)
風喘氣叁種現象,都是氣息未調之相,而刻意用心去調和,反而成爲障礙,不能達到坐禅的靜定之效。
舉要言之,呼吸任其自然,不加控製。但平心泯念,而安住于寂然之境,久而久之,自然氣沈丹田,脈解心開,這即是我們修習坐禅,初入學時最好的調息方法。
八、坐禅時如何處理散亂的思緒?
一顆未經訓練的心,通常是好分別、好思惟、好亂想、好貪取的,所以佛陀把凡夫衆生的心形容爲「心猿意馬」。我們之所以會有貪欲、瞋恨、癡愛等煩惱,除了對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理》不明白的原因之外,主要還是由于心的散亂、貪取所引起。如何才能改善胡思亂想,以及貪欲執取的壞習慣呢?在此提供一種簡單易學的方法給大家修練,此法名爲「數息觀」,是釋迦牟尼佛親傳的法門。
所謂「數息觀」即是依于出息、入息進行數目字的念數,而且須邊數邊觀察,看心意有否安住在對呼吸與數目字念數的觀察上,故名「數息觀」。當出息時,把注意力集中在數出息的數目字上,每呼出一口氣,數一個數目字,數到第十,再回頭從第一數起,如是周而複始,綿密念數,名爲「數出息」,或者于入息時觀察念數,方法與數出息同,名爲「數入息」,若能數到心無雜念;而達到不必刻意用心,即能自然念數之時,身心便會有異常愉悅的感受産生,這即是修練數息觀得「定」的證明。
此外,在數目字的念數上,除了從一至十的數法外,亦可作十、九、八、七……的逆向數法,或作一、叁、五……,或二、四、六……,乃至五、十、十五、二十……等順向不定式的數法,以防止因固定數一法,而讓數息觀的修練産生機械化的厭倦,減弱對念數的專注力,導致雜念的活躍,或昏睡現象的産生,因此適時的變換數息方式,是必要的。
九、什麼是理想的坐禅環境?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選擇理想的坐禅環境,對初學者極爲重要。山中之水邊、林下;郊外之寺院、精舍爲最適于坐禅。初學應勤于寺院與衆共修,待完成基礎訓練,再居家獨修。居家獨修者更應重視環境選擇,能有一間格調清幽、高雅的禅房最爲理想,若無則利用臥室來作爲習禅的處所亦無妨。應注意之重點如下:
1空氣須流通:靜室不宜密閉,以免造成悶熱、昏睡現象,影響身心健康。亦不宜讓風直吹到身上以免風寒侵身。
2明暗要適中:光線太亮,容易刺激視覺神經,也易散亂;光線過暗,則易昏沈,或引起幻象,不易使心平靜。光線柔和適中,較易得定。
3避免受幹擾:吵雜人聲、音響聲,或時有人出入,皆會造成幹擾,影響入靜。坐禅時亦忌諱在…
《佛說大安般守意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