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真要禅修,还是少用,可与不可应善自斟酌为要,否则禅定中尽是音乐,成了幻境,反受其害。
二十二、如何调饮食?
饮食之所以为修持行法,是藉调和饮食资助行道。古德云:「*轮未转食轮先转。」足见饮食对修行者的重要。如果吃得太饱,则会呼吸急喘、肚胀,甚至导致百脉不能畅通,影响摄持心念,无法安心坐禅办道;如果吃得太少,则会身体虚弱,心意恍惚,精神无法集中,这两种饮食方法都不是善调之相。
古德言:「萝菠青菜无上清斋,黄荠野藿珍馐妙味。」吃素诚大善行,习禅者最好能戒「五辛」:大蒜、茖葱、慈葱、兰葱、兴渠,因五辛中含多量刺激性物质。如吃不洁食物,使人心识昏迷;吃不相宜食物,则会引发潜伏疾病,使身体四大不调。因此饮食调理得当,是初学坐禅者必须谨慎注意的。
此外,熟食使人生淫欲心,生吃则使人增瞋恚心,皆会蒙蔽智能增长愚痴,故不宜。刚开始由清淡入手,「味觉」逐渐淡化,即可渐除过分欲望。食不宜过量,七、八分饱即可,少量多餐亦甚佳。饮食须定时、定量,使胃肠能调适改变,食后应适当经行跑香,帮助蠕动。
习禅者,若欲禅修有成,在饮食上应多选择自然健康食品,如五谷类、蔬果类、干果类,新鲜蔬果藏有大量能量,属于悦性食物,很适合人体吸收,对身心健康有直接和明显的帮助。只要善巧调配,营养即能足够。
经云:「身安则道隆,饮食知节量,常乐在空闲,心静乐精进,是名诸佛教。」一般人对饮食的要求,不但要美味,还讲究色香味俱全;好吃的就贪得无厌、暴饮暴食,不喜欢的就挑剔拣择,甚至未食即弃。而禅修者应重视从饮食中培养淡泊无欲、简朴惜福的生活态度,饮食只不过是维持生命和医治饿病的药物,须常思来处不易,以感恩心受食。吃饭前,合掌称念「供养佛、供养法、供养僧,供养一切众生」,以增长恭敬、慈悲之心。另有五观:
l计功多少,量彼来处。
2忖己德行,全缺应供。
3防心离过,贪等为宗。
4正事良药,为疗形枯。
5为成道业,应受此食。
佛门的「食存五观」是正念受食的殊胜口诀,能常系念作意修持,则道业日增。
二十三、如何调睡眠?
睡眠为无明之相,覆盖心性,令心昏昧不清,不可放纵。「休息是为走更远的路」,适当的睡眠很重要,参禅打坐必须要有体力作后盾,废寝忘食有时会导致不良后果,功夫得力除外。
不可贪睡,贪睡则心神闇敝,增长愚痴,亦不宜刻意少睡,少睡则容易昏沉,无力坐禅。《佛遗教经》说:「无以睡眠因缘,令一生空过,无所得也。」阿那律尊者听佛陀说法时打瞌睡,被佛陀喝斥:「咄咄汝好睡,螺蛳蚌蛤类,一睡一千年,不闻佛名字。」心生惭愧,于是从此不睡,精进不懈,导致双眼失明,后来佛陀教以金刚照明三昧,而得天眼通,为佛弟子中,天眼第一。
佛言:「修行如调琴,琴弦太紧了,容易断掉;琴弦太松了,弹不出声音;要能不紧不松,才能弹出优美的曲调。」习禅者每日五或六小时睡眠是正常的;昼时若觉疲累,中午小睡三十分或四十分,也是应该的。
平时工作、读书之余,双眼闭目养神五分钟、十分钟是良好习惯。有人以为可以靠坐禅来提神养气,消除疲劳,这是对老参而言。对于初学者,常是一上座,没多久即出现昏沉现象,长久下去,易得禅病,影响身体姿势,有碍健康。应该在精神状况好的时候,再行坐禅,功夫才能得力。
佛陀教我们睡眠时,也应提起正念,所谓「勤修寤瑜伽」——睡前洗洗脚,睡时;「吉祥卧」右胁而卧,把左足迭在右足上,也叫做狮子卧法,非常有益于身心。睡眠时,应作光明想;修习纯熟了,连睡梦中也是一片光明。这就不会过分的昏沉;不但容易醒觉,也不会作梦;即使作梦也不起烦恼,能念佛、念法、念僧。等到将要睡熟时,要保持警觉;要求在睡梦中,仍然功夫不失。这样的睡眠习惯了,对身心的修养,最为有效。而且不会乱梦颠倒,也不会懒惰而贪睡眠的佚乐。所以,睡眠也是一种修持。
二十四、发心立愿与习禅的关系?
发心立愿,是禅修初学者的首要急务。如同一个人要做事之前要先立定志向、目标,志向目标确立,再精进做去,则大事自成。比如《勤发菩提心文》说:「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这即是在阐明发心立愿的重要。
平时我们成家立业,要拟定理想、目标,凡做事、举办活动,也要订宗旨、拟办法等,这就是「愿」;愿是一股动力,一种真诚的发心,有了愿,就能产生力量,推动一个人,无怨无悔的做下去,不达目的绝不终止。成功的事业家依此,建立起自己的功德事业。诸佛菩萨也是因发愿,依愿行持,而得以成就庄严的佛国净土。譬如:
阿弥陀佛发四十八大愿
药师佛发十二大愿
地藏菩萨发「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之愿
普贤菩萨发十大愿
观音菩萨发三十二应化身「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之愿……
禅修者应学习菩萨的发心,依个人的能力、条件,在四弘誓愿的总愿中,别立个人的别愿。譬如我有力量,可以服务别人。我会写文章,可以著书立说,弘扬佛法。我会讲话,可以说法度入迷津。我有钱财,可以布施,扶穷济贫。我会看病,可以医治病患。我会画画,可以绘画,净化人心……等,只要心怀慈悲济世,任何能力都可利益人天。所以诸佛菩萨的愿力个个不同,唯一相同的,就是令众生远离痛苦的束缚 。
因此,禅修者在初发心时,应先检察有否发起利济众生的悲愿。是为众生而修行,还是为个人的名闻利养、为得到别人的恭敬称赞、为嫉妒别人比自己强、为了巩固势力控制别人、为了神通……等而修。古德云:「因地不真、果遭纡曲。」行者若知谨慎,则道业日增,反之则误入邪途,造作罪业,死堕恶道。可不慎乎!
二十五、坐禅时受到干扰应如何处理?
坐禅时,受到外来的干扰有几种:
1自修时:电话铃响,门铃叮咚叫,家人呼唤,开关门窗,走路、上下楼梯声,烹煮声,被不知者推了一下,马路传来的汽车喇叭声,广播叫贩声,狗吠声……等等干扰。
2共修时:维那或监香师父下的香板,邻单不经意碰触,同参发出的打嗝、放屁 、换腿声,……等。
面对如此众多的干扰,可从二方面处理:
1外在因缘:
(1)初学者,应选择安静的场所,以避免不必要的人事干扰。
(2)要与家人协调,在参修的时间内,希望他们成就你的修行,代为处理一切事务,及将声响减至最低。
2内在观念:
(1)应忏悔自己业障,为何修持过程,干扰重重,是自己宿业所感,不应生瞋恨责怪之心,反省后,须将禅修功德回向一切众生。
(2)视为助缘,古德言:「逆境来时顺境因」,应将种种干扰视为考验我们功夫的助缘,干扰来了,是为境所转?还是能转境界?
(3)不迎不拒,随他去!所谓「犹如木人看花鸟,何妨万物假围绕」来自它来,去任它去,如如不动。
(4)观「干扰」,当下观察干扰的「行相」,透视境界的「本质」,能知行相是因缘生灭的;会解本质是空无自性的,则所谓干扰,顿时成为修发智慧的助缘,此项修持观念极为切要!
总之,逃避干扰是消极行为,勇敢的面对境界才是积极的作法。《楞严经》言:「若能转物,则同如来。」能善用智慧转化,调伏妄念,自然不觉干扰存在。
二十六、业力与习禅的关系?
首先对「业」要有正确的认识;《俱舍光记》说:「造作为业。」凡是身所做的事,口所说的话,心所想的念,都叫做「业」。业是由意志力的造作所遗留的痕迹,以记忆的方式储存在阿赖耶识,累积多了即产生一股势力,称为「业力。」
行者在禅修路上,会不断发现业力的显露,其实「禅修」的本身即是宿世善业的感发。善业能帮助我们成就道业;恶业则会干扰我们禅修,种种障碍,即是所谓的「业障」。有累世造的业,亦有今世造的业,这些储存于八识田中的业种,在因缘相应时,会引发产生现在行为,现在行为造作的同时,又制造成为新的业种(记忆),回熏八识田中,待来日因缘成熟,又引生现行,如是展转相资(业种与现行互为因缘),轮回不息。若善种多,所形成的即是「良性循环」,而生生世世感报善乐之果,倘恶种多,所形成的即是「恶性循环」,而生生世世感报恶苦之果。所以经云:「纵使百千劫,所造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果报的现前是随各人的过去善恶习惯、业的轻重、意念的染净而感得的。
所以,禅修过程,若有「业障」现前,如身体的酸麻胀痛,心理的烦闷痛苦,皆应作「消业」想,如实的接受它、观察它、放下它,切勿因业力的显露,而起了瞋恨心,又种下了另一层的「业因」。如此循环不休,无有了期,则道业难成。
二十七、如何处理习禅所引发的业障?
1礼佛忏悔:「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忏悔过去的种种不是,发愿今后不再造。忏悔能令心性谦卑、柔和,涤浣污染的业种(记忆),是成就定慧的前行。
2广结善缘:《盐喻经》有一譬:说一撮盐巴,放在一杯水里,暍了就会觉得很苦;如将这些盐巴投到湖泊里,则不会感到咸苦。盐巴如同我们的恶业,清水如同善业。假使我们平时的善业做得不多,有一点业障,就会感觉很苦。如果平时常做善事、动善念,善业多了,善的力量强,业障就没有因缘现前。业种要起现行,必须具备诸多因缘条件,只要一个因缘缺少了,结果就不会产生。因此我们必须多种善因,结善缘,凡能力所及之钱财、体力、语言、智能,皆应随缘布施给人。要常亲近道场共修,护持三宝,以广结善缘,自然能活得欢喜、快乐、自在。
3作观空性:龙树菩萨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
《佛说大安般守意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