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真要禅修,還是少用,可與不可應善自斟酌爲要,否則禅定中盡是音樂,成了幻境,反受其害。
二十二、如何調飲食?
飲食之所以爲修持行法,是藉調和飲食資助行道。古德雲:「*輪未轉食輪先轉。」足見飲食對修行者的重要。如果吃得太飽,則會呼吸急喘、肚脹,甚至導致百脈不能暢通,影響攝持心念,無法安心坐禅辦道;如果吃得太少,則會身體虛弱,心意恍惚,精神無法集中,這兩種飲食方法都不是善調之相。
古德言:「蘿菠青菜無上清齋,黃荠野藿珍馐妙味。」吃素誠大善行,習禅者最好能戒「五辛」:大蒜、茖蔥、慈蔥、蘭蔥、興渠,因五辛中含多量刺激性物質。如吃不潔食物,使人心識昏迷;吃不相宜食物,則會引發潛伏疾病,使身體四大不調。因此飲食調理得當,是初學坐禅者必須謹慎注意的。
此外,熟食使人生淫欲心,生吃則使人增瞋恚心,皆會蒙蔽智能增長愚癡,故不宜。剛開始由清淡入手,「味覺」逐漸淡化,即可漸除過分欲望。食不宜過量,七、八分飽即可,少量多餐亦甚佳。飲食須定時、定量,使胃腸能調適改變,食後應適當經行跑香,幫助蠕動。
習禅者,若欲禅修有成,在飲食上應多選擇自然健康食品,如五谷類、蔬果類、幹果類,新鮮蔬果藏有大量能量,屬于悅性食物,很適合人體吸收,對身心健康有直接和明顯的幫助。只要善巧調配,營養即能足夠。
經雲:「身安則道隆,飲食知節量,常樂在空閑,心靜樂精進,是名諸佛教。」一般人對飲食的要求,不但要美味,還講究色香味俱全;好吃的就貪得無厭、暴飲暴食,不喜歡的就挑剔揀擇,甚至未食即棄。而禅修者應重視從飲食中培養淡泊無欲、簡樸惜福的生活態度,飲食只不過是維持生命和醫治餓病的藥物,須常思來處不易,以感恩心受食。吃飯前,合掌稱念「供養佛、供養法、供養僧,供養一切衆生」,以增長恭敬、慈悲之心。另有五觀:
l計功多少,量彼來處。
2忖己德行,全缺應供。
3防心離過,貪等爲宗。
4正事良藥,爲療形枯。
5爲成道業,應受此食。
佛門的「食存五觀」是正念受食的殊勝口訣,能常系念作意修持,則道業日增。
二十叁、如何調睡眠?
睡眠爲無明之相,覆蓋心性,令心昏昧不清,不可放縱。「休息是爲走更遠的路」,適當的睡眠很重要,參禅打坐必須要有體力作後盾,廢寢忘食有時會導致不良後果,功夫得力除外。
不可貪睡,貪睡則心神闇敝,增長愚癡,亦不宜刻意少睡,少睡則容易昏沈,無力坐禅。《佛遺教經》說:「無以睡眠因緣,令一生空過,無所得也。」阿那律尊者聽佛陀說法時打瞌睡,被佛陀喝斥:「咄咄汝好睡,螺蛳蚌蛤類,一睡一千年,不聞佛名字。」心生慚愧,于是從此不睡,精進不懈,導致雙眼失明,後來佛陀教以金剛照明叁昧,而得天眼通,爲佛弟子中,天眼第一。
佛言:「修行如調琴,琴弦太緊了,容易斷掉;琴弦太松了,彈不出聲音;要能不緊不松,才能彈出優美的曲調。」習禅者每日五或六小時睡眠是正常的;晝時若覺疲累,中午小睡叁十分或四十分,也是應該的。
平時工作、讀書之余,雙眼閉目養神五分鍾、十分鍾是良好習慣。有人以爲可以靠坐禅來提神養氣,消除疲勞,這是對老參而言。對于初學者,常是一上座,沒多久即出現昏沈現象,長久下去,易得禅病,影響身體姿勢,有礙健康。應該在精神狀況好的時候,再行坐禅,功夫才能得力。
佛陀教我們睡眠時,也應提起正念,所謂「勤修寤瑜伽」——睡前洗洗腳,睡時;「吉祥臥」右脅而臥,把左足疊在右足上,也叫做獅子臥法,非常有益于身心。睡眠時,應作光明想;修習純熟了,連睡夢中也是一片光明。這就不會過分的昏沈;不但容易醒覺,也不會作夢;即使作夢也不起煩惱,能念佛、念法、念僧。等到將要睡熟時,要保持警覺;要求在睡夢中,仍然功夫不失。這樣的睡眠習慣了,對身心的修養,最爲有效。而且不會亂夢顛倒,也不會懶惰而貪睡眠的佚樂。所以,睡眠也是一種修持。
二十四、發心立願與習禅的關系?
發心立願,是禅修初學者的首要急務。如同一個人要做事之前要先立定志向、目標,志向目標確立,再精進做去,則大事自成。比如《勤發菩提心文》說:「入道要門,發心爲首;修行急務,立願居先。願立則衆生可度,心發則佛道堪成。」這即是在闡明發心立願的重要。
平時我們成家立業,要擬定理想、目標,凡做事、舉辦活動,也要訂宗旨、擬辦法等,這就是「願」;願是一股動力,一種真誠的發心,有了願,就能産生力量,推動一個人,無怨無悔的做下去,不達目的絕不終止。成功的事業家依此,建立起自己的功德事業。諸佛菩薩也是因發願,依願行持,而得以成就莊嚴的佛國淨土。譬如:
阿彌陀佛發四十八大願
藥師佛發十二大願
地藏菩薩發「地獄不空,誓不成佛」之願
普賢菩薩發十大願
觀音菩薩發叁十二應化身「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爲說法」之願……
禅修者應學習菩薩的發心,依個人的能力、條件,在四弘誓願的總願中,別立個人的別願。譬如我有力量,可以服務別人。我會寫文章,可以著書立說,弘揚佛法。我會講話,可以說法度入迷津。我有錢財,可以布施,扶窮濟貧。我會看病,可以醫治病患。我會畫畫,可以繪畫,淨化人心……等,只要心懷慈悲濟世,任何能力都可利益人天。所以諸佛菩薩的願力個個不同,唯一相同的,就是令衆生遠離痛苦的束縛 。
因此,禅修者在初發心時,應先檢察有否發起利濟衆生的悲願。是爲衆生而修行,還是爲個人的名聞利養、爲得到別人的恭敬稱贊、爲嫉妒別人比自己強、爲了鞏固勢力控製別人、爲了神通……等而修。古德雲:「因地不真、果遭纡曲。」行者若知謹慎,則道業日增,反之則誤入邪途,造作罪業,死墮惡道。可不慎乎!
二十五、坐禅時受到幹擾應如何處理?
坐禅時,受到外來的幹擾有幾種:
1自修時:電話鈴響,門鈴叮咚叫,家人呼喚,開關門窗,走路、上下樓梯聲,烹煮聲,被不知者推了一下,馬路傳來的汽車喇叭聲,廣播叫販聲,狗吠聲……等等幹擾。
2共修時:維那或監香師父下的香板,鄰單不經意碰觸,同參發出的打嗝、放屁 、換腿聲,……等。
面對如此衆多的幹擾,可從二方面處理:
1外在因緣:
(1)初學者,應選擇安靜的場所,以避免不必要的人事幹擾。
(2)要與家人協調,在參修的時間內,希望他們成就你的修行,代爲處理一切事務,及將聲響減至最低。
2內在觀念:
(1)應忏悔自己業障,爲何修持過程,幹擾重重,是自己宿業所感,不應生瞋恨責怪之心,反省後,須將禅修功德回向一切衆生。
(2)視爲助緣,古德言:「逆境來時順境因」,應將種種幹擾視爲考驗我們功夫的助緣,幹擾來了,是爲境所轉?還是能轉境界?
(3)不迎不拒,隨他去!所謂「猶如木人看花鳥,何妨萬物假圍繞」來自它來,去任它去,如如不動。
(4)觀「幹擾」,當下觀察幹擾的「行相」,透視境界的「本質」,能知行相是因緣生滅的;會解本質是空無自性的,則所謂幹擾,頓時成爲修發智慧的助緣,此項修持觀念極爲切要!
總之,逃避幹擾是消極行爲,勇敢的面對境界才是積極的作法。《楞嚴經》言:「若能轉物,則同如來。」能善用智慧轉化,調伏妄念,自然不覺幹擾存在。
二十六、業力與習禅的關系?
首先對「業」要有正確的認識;《俱舍光記》說:「造作爲業。」凡是身所做的事,口所說的話,心所想的念,都叫做「業」。業是由意志力的造作所遺留的痕迹,以記憶的方式儲存在阿賴耶識,累積多了即産生一股勢力,稱爲「業力。」
行者在禅修路上,會不斷發現業力的顯露,其實「禅修」的本身即是宿世善業的感發。善業能幫助我們成就道業;惡業則會幹擾我們禅修,種種障礙,即是所謂的「業障」。有累世造的業,亦有今世造的業,這些儲存于八識田中的業種,在因緣相應時,會引發産生現在行爲,現在行爲造作的同時,又製造成爲新的業種(記憶),回熏八識田中,待來日因緣成熟,又引生現行,如是展轉相資(業種與現行互爲因緣),輪回不息。若善種多,所形成的即是「良性循環」,而生生世世感報善樂之果,倘惡種多,所形成的即是「惡性循環」,而生生世世感報惡苦之果。所以經雲:「縱使百千劫,所造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果報的現前是隨各人的過去善惡習慣、業的輕重、意念的染淨而感得的。
所以,禅修過程,若有「業障」現前,如身體的酸麻脹痛,心理的煩悶痛苦,皆應作「消業」想,如實的接受它、觀察它、放下它,切勿因業力的顯露,而起了瞋恨心,又種下了另一層的「業因」。如此循環不休,無有了期,則道業難成。
二十七、如何處理習禅所引發的業障?
1禮佛忏悔:「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忏悔過去的種種不是,發願今後不再造。忏悔能令心性謙卑、柔和,滌浣汙染的業種(記憶),是成就定慧的前行。
2廣結善緣:《鹽喻經》有一譬:說一撮鹽巴,放在一杯水裏,暍了就會覺得很苦;如將這些鹽巴投到湖泊裏,則不會感到鹹苦。鹽巴如同我們的惡業,清水如同善業。假使我們平時的善業做得不多,有一點業障,就會感覺很苦。如果平時常做善事、動善念,善業多了,善的力量強,業障就沒有因緣現前。業種要起現行,必須具備諸多因緣條件,只要一個因緣缺少了,結果就不會産生。因此我們必須多種善因,結善緣,凡能力所及之錢財、體力、語言、智能,皆應隨緣布施給人。要常親近道場共修,護持叁寶,以廣結善緣,自然能活得歡喜、快樂、自在。
3作觀空性:龍樹菩薩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
《佛說大安般守意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