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_龙树──中道缘起与假名空性之统一
第五节 假名──受假(p.233~p.242)
一、《般若经》中的「假名」(p.233~p.234)
【(一)原始般若的「一切但有名字」】
「假名」,在《中论》思想中,有极重要的意义。首先,《般若经》的「原始般若」,充分表示了一切法「但名」的意义,如《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一说1:
「世尊!所言菩萨菩萨者,何等法义是菩萨?我不见有法名为菩萨。世尊!我不见菩萨,不得菩萨,亦不见、不得般若波罗蜜,当教何等菩萨般若波罗蜜?」(大正8,537b7~11)
「世尊!我不得、不见菩萨,当教何等菩萨般若波罗蜜?世尊!我不见菩萨法来去,而与菩萨作字,言是菩萨,我则疑悔。世尊!又菩萨字,无决定,无住处,所以者何?是字无所有故。」(大正8,537b27~ c2)
佛命须菩提,为菩萨说般若波罗蜜,揭开《般若经》的序幕。
须菩提对佛说:说到菩萨,菩萨到底是什么呢?我没有见到,也没有得到过,有可以名为菩萨的实体。般若波罗蜜,也是这样的不可见、不可得。这样,要我以什么样的般若波罗蜜,来教示什么样的菩萨呢?
接着,从不见、不得菩萨与般若波罗蜜,进一步的说:我不见有菩萨法,(生) 来,或灭(去),什么都不可得,我假使名之为菩萨,说菩萨这样那样,那是会 有过失感而心生疑悔的。
要知道,名字是没有决定性的(同一名字,可以有种种意义的),不落实在某一法上的,名字是无所有的。一切但有名字──唯名,没有实性,须菩提本着般若体悟的立场,所以这样说。说没有菩萨,没有般若,这就是为菩萨说般若波罗蜜了。如听了但有假名一切不可得,而能不疑不怖,那就是菩萨安住于般若波罗蜜了。
菩萨是人,般若是法,人与法都是假名无实的;这一法门,可能从「一说部」演化而来2。
【(二)「中本般若」的「三假」(p.234~p.236)】
1、《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之三假说
「原始般若」的人(菩萨)、法(般若)不可得,一切但有名字,在「中本般若」(一般称之为「大品」)中,有了进一步的说明:一切是「和合故有,是法及名字,亦不生不灭,但以名字故说;是名字亦不在内、亦不在外、不在中间」3。并对但名的一切,提出了三假说,如《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二说:
「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名假施设、受假施设、法假施设,如是应当学」4。
一切唯有假名,名字也只是假名,在般若中,一切都是不可得的。然从世间一切去通达假名不可得,也不能不知道世俗假名的层次性、多样性,所以立三种假。
2、《大智度论》对「三假」之定义(p.234~p.235)
依《大智度论》,三假施设,是三波罗聂提。波罗聂提(prajñapti),义译为假,假名,施设,假施设等。
这三类假施设,《大智度论》的解说有二;初说是:「五众[蕴]等法是名法波罗聂提。五众因缘和合故名为众生,诸骨和合故名为头骨,如根、茎、枝、叶和合故名为树,是名受波罗聂提。用是名字取(法与受)二法相,说是二种,是为名字波罗聂提」5。
(1)依论所说,法波罗聂提──法假(dharmaprajñapti),是蕴、处、界一一法。
色、声等一一微尘,贪、瞋等一一心心所,阿毗达磨论者以为是实法有的,《般若经》称之为法假施设。
(2)受假,如五蕴和合为众生,众骨和合为头骨,枝叶等和合为树,这是复合物。在鸠摩罗什的译语中,受与取相当,如五取蕴译为五受阴,所以受波罗聂提,可能是upādāna-prajñapti 6。受假──取假,依论意,不能解说为心的摄取,而是依揽众缘和合的意思。
(3)名假(nāma-prajñapti),是称说法与受的名字,名字是世俗共许的假施设。
3、《般若经》三假说之对照
所说三假,在各种译本中,是略有出入的,如下7:
[Table]
二、《般若经》之三假与《大毗婆沙论》所说二有、五有之比较 8 (p.236~p.237)
【(一)《大毗婆沙论》之二有、五有 (p.236)】
要理解《般若经》的三假,可与阿毗达磨者的「有」,作对比的观察,如《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九说:
然诸有者,有说二种:一、实物有,谓蕴、界等。二、施设有,谓男、女等。9
有说五种:一、名有,谓龟毛、兔角、空花鬘等。二、实有,谓一切法各住自性。三、假有,谓瓶、衣、车乘、军、林、舍等。四、和合有,谓于诸蕴和合,施设补特伽罗。五、相待有,谓此彼岸、长短事等。10
阿毗达磨论师,立实物(法)有与施设有,这是根本的分类,与《大般若经》「第三分」(F本),但立名假与法假相合。
依经说,我;头、颈等;草木等;过去未来诸佛;梦境、谷响等,都说「如是名假,不生不灭,唯有等想施设言说」11。所以二假中的名假,与阿毗达磨者二种有中的施设有相当。
《般若经》立三假:法假当然与实物有──实有相当。
五种有中的假有、和合有,是施设有的再分类,与《般若经》的「受假」相当。名有,是龟毛、兔角等,在世俗中也只有假说的一类,可以含摄在名假中;但三假中的名假,重在称呼那法与受的名字。
[Table]
【(二)方便施设的教法:《般若经》之教授假 (p.236~p.237)】
不过,《般若经》的三假,有的不立受假(包含在名假中),别立方便假—教授假、权法等。这是说:佛为弟子教授、说法,都是方便善巧的施设,如《法蕴足论》引经说:「如是缘起,法住、法界,一切如来自然通达,等觉、宣说、施设、建立、分别、开示,令其显了」12。如来说法,本着自觉自证,而以方便施设名相,为众生宣说开示的。
佛的教法,一切都是方便施设的。这本是《阿含经》以来的一贯见解,如《第一义空经》说:「俗数法者,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13等,缘起的集与灭。所说的「俗数法」14,《顺正理论》引经,译作「法假」。15
阿毗达磨论者,虽知缘起等一切教法,是方便施设的,而对于文句所诠表的法义,总是分为实有与假有。
【(三)三假之次第(p.237)】
《般若经》明一切法但假施设,依《大智度论》所说,有次第悟入的意义,如说:
「行者先坏名字波罗聂提,到受波罗聂提;次破受波罗聂提,到法波罗聂提;破法波罗聂提,到诸法实相中。诸法实相,即是诸法及名字空般若波罗蜜」16。
三、《中论》之「假名」与《般若经》之「受假施设」(p.237)
《中论》的空假中偈,在缘起即空下说:「亦为是假名」17。这里的假名,原文为prajñaptir upādāya,正是《般若经》所说的「受假施设」。
依《中论》〈青目释〉:「空亦复空,但为引导众生故,以假名说;离有无二边,故名为中道」18。假名是指空性说的:缘起法即空(性),而空(性)只是假名。所以缘起即空,离有边;空只是假名(空也不可得),离无边:缘起为不落有无二边的中道。
当然,假名可以约缘起说,构成缘起为即空即假的中道。
不过,依《般若经》三假来说,缘起是法假,空(性)应该是名假 19,为什么《中论》与《般若经》不同,特别使用这受假一词呢?
四、「受假」这一术语是从犊子部系中而来 (p.237~p.239)
【(一)《三法度论》(p.237~p.238)】
说一切有部的阿毗达磨,立二有、三有、五有,包含了一切实有、假有,并没有与受(假)相当的名字。受假,应该是从犊子部系来的20。如《三法度论》卷中说:
「不可说者,受、过去、灭施设。受施设,过去施设,灭施设,若不知者,是谓不可说不知。受施设(不知)者,众生已受阴、界、入,计(众生与阴、界、入是)一,及余(计异)」。21
《三法度论》,是属于犊子部系的论典22。犊子部立不可说我,又有三类;受施设是依蕴、界、处而施设的,如《异部宗轮论》说:「犊子部本宗同义,谓补特伽罗(数取趣),非即蕴、离蕴,依蕴、处、界假施设名」23。补特伽罗──我,不可说与蕴等是一,不可说与蕴等是异。不一不异,如计执为是一或是异,这就是「不可说不知」。犊子部的我,是「假施设名」。
【(二)《三弥底部论》(p.238~p.239)】
此外,有《三弥底部论》,三弥底(Sammatīya)是正量的音译;正量部是犊子部分出的大宗。《三弥底部论》卷中也说:
「佛说有三种人」。
「问曰:云何三种人?答:依说人,度说人,灭说人。(说者,亦名安,亦名制,亦名假名)」24。
三种人,与《三法度论》的三类施设(不可说我)相同。
「依说人」的「说」,依小注,可译为安立、假名,可知是施设的异译,所以「依说人」,就是「受施设我」。「依」或「受」,就是《中论》所说──prajñapti-upādāya中的upādāya。这个字,有「依」,「因」,「基」,「取」(受)等意义,所以《般若灯论》解说为:「若言从缘生者,亦是空之异名。何以故?因施设故」25。
观誓(Avalokitavrata)的《般若灯论广注》,释「因施设」为upādānam upādāya prajñapti,即「取因施设」。…
《空之探究 第四章 第五节 假名──受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