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从犊子部出家的陈那,也有《取因施设论》。
总之,《般若经》所说的「受假」,正是《中论》所说的prajñapti-upādāya(因施设)。这一术语,是由犊子部系中来的。
五、《中论》的缘起是假名—受假施设 (p.239~p.241)
为了说明《中论》的缘起是假名—受假施设,所以分别的来说:
【(一) 部派对实有、假有的看法 26(p.239)】
佛的说法,以语句方便来表达,称为施设(假),如《般若经》的方便假、教授假,那是佛教界所公认的。
对于所表示的内容,虽有「假名有」的,如五蕴和合名为我,枝叶等和合名为树,但总以为:「假必依实」,有实法存在──实法有。
如说一切有部,说蕴、处、界都是实有自性的。
《俱舍论》以为:蕴是假而处、界是实有的。
经部以为蕴、处是假而界是实有的。
这些上座部系的学派,都是成立实法有的。
大众部中,以说假为部名的说假部,立「十二处非真实」27。
一说部说:诸法但名无实。有没有立实法为所依,传说中没有明确的记录。
[Table]
【(二) 说一切有部的「三世实有」与经部的「现在实有,过未非实」(p.239~p.240)】
一切法从因缘生,从种种缘生,不从一因生,是佛教界所公认的。
说一切有部立「法性恒住」,「三世实有」,所以从因缘生,并非新生法体,法体是三世一如的。从缘生,只是众因缘力,法体与「生」相应,从未来来现在,名为生起而已。
如经部,说现在实有而过未非实,所以从缘生是:界—一一法的功能,在剎那剎那的现在相续中,以缘力而现起,为唯识宗种子生现行说的先驱。这样的因缘所生,都是别别自性有的28。
【(三)说一切有部与犊子系对「假名有」的见解29(p.240)】
假名有—施设有,部派间也有不同的见解。
如依五蕴而假名补特伽罗,依说一切有部,假有是无体的,所以说无我。
犊子部系以为:依五蕴而施设补特伽罗,是受假,不可说与蕴是一是异,「不可说我」是(受假)有的。如即蕴计我,或离蕴计我,那是没有的,所以说无我。
【(四) 假名在《般若经》、犊子系和《中论》所指涉的内容 (p.240)】
《般若经》立三假,着重于但名无实,名与实不相应,所以说:名字「不(在)内、不(在)外,不中间(住)」。30
约但名无实,「但以假名说」31,《中论》也采用这通泛的假施设(prajñapti),但论到缘起说,一切依缘而有(而生、而无、而灭)。缘性与所生法,不可说一,不可说异。缘起法的不一不异,在时间中,就是不断不常。这与犊子部说的受施设,不可说一,不可说异,也不可说是常、是无常,有共通的意义。
不过犊子系〔的假名〕但约补特伽罗说,而《中论》约缘起一切说。
【(五) 龙树为何以「受假」来说明一切法如幻有(p.240~p.241)】
《大智度论》所释的《中本般若》──二万二千颂本,立三种假,约世俗法的层次不同而立,与其他《中本般若》不同。32龙树「空假中偈」的假名──受假,正是依此经本而来。
在种种假中,龙树不取「名假」,如一切是名假,容易误解,近于方广道人的一切法如空华。「名」是心想所安立的,也可能引向唯识说。后代有「唯名、唯表、唯假施设」的成语,唯表(vijñaptimātra),玄奘就是译为「唯识」的。
龙树也不取「法假」,法假是各派所公认的,但依法施设,各部派终归于实有性,不能显示空义。
龙树特以「受假」来说明一切法有。依缘施设有,是如幻如化,假而有可闻可见的相用33,与空华那样的但名不同(犊子部系依蕴处等施设不可说我,与有部的假有不同,是不一不异,不常不断,而可说有不可说我的,古人称为「假有体家」34)。
受假—依缘施设(缘也是依缘的),有缘起用而没有实自性,没有自性而有缘起用;一切如此,所以一切是即空即假的。龙树说「空假中」,以「受假」为一切假有的通义,成为《中论》的特色。
注解
^1 《空之探究》p.241,注1:《小品经》文,与玄奘所译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五分〉最相近,如卷556(大正8,865c~866b)。〈第四分〉也相近,已明说「但有假名」,如卷538,大正7,764a。《佛说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罗蜜多经》卷1,近于〈第四分〉,但说「无定无住」为:「而彼名字,无住处非无住处,无决定无不决定」(大正8,587c),与现存梵本相同。这是参照《中本般若》(俗称《大品》),「是字不住亦不不住」而有所增补;《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3,大正8,234a。参阅《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二分〉卷409,大正7,47a。
^2参阅印顺法师《空之探究》,p.126;p.131。
^3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2,大正8,231a3~5。参照《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二分〉卷406:「如是善现,若菩萨摩诃萨,若般若波罗蜜多,若此二名皆是假法,如是假法,不生不灭,唯假施设,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两间,不可得故。复次善现,譬如过去、未来诸佛,唯有假名,如是名假不生不灭,唯假施设,谓为过去、未来诸佛,如是一切唯有假名。此诸假名,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两间,不可得故。」(大正7,29c27~30a4)
^4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2:「须菩提!譬如梦响影幻焰,佛所化皆是和合故有,但以名字说,是法及名字不生不灭,非内、非外、非中间住;般若波罗蜜、菩萨菩萨字亦如是。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名假施设、受假施设、法假施设,如是应当学。」(大正8,231a16~21)
^5
《大智度论》卷41:「菩萨应如是学三种波罗聂提:五众等法,是名法波罗聂提。五众因缘和合故名为众生,诸骨和合故名为头骨;如根、茎、枝、叶和合故名为树;是名受波罗聂提。用是名字,取二法相,说是二种,是为名字波罗聂提。
复次,众微尘法和合故,有麁法生;如微尘和合故有sF色,是名法波罗聂提,从法有法故。是sF法和合有名字生,如能照、能烧,有火名字生;名色有故为人,名色是法,人是假名,是为受波罗聂提;取色取名,故名为受。
多名字边,更有名字,如梁、椽、瓦等名字边,更有屋名字生;如树枝、树叶名字边,有树名生,是为名字波罗聂提。
行者先坏名字波罗聂提,到受波罗聂提;次破受波罗聂提,到法波罗聂提;破法波罗聂提,到诸法实相中。诸法实相,即是诸法及名字空般若波罗蜜。」(大正25,358b21~c8)
^6释厚观按:「受假」之梵语,似以upādāya-prajñapti为佳。
^7
A:姚秦 鸠摩罗什译《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2,大正8,231a。
B:唐 玄奘译《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初分〉卷11,大正5,58b。
C:唐 玄奘译《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二分〉卷406,大正7,30a。
D:西晋 无罗叉译《放光般若波罗蜜经》卷2,大正8,11c。
E:西晋 竺法护译《光赞般若波罗蜜经》卷2,大正8,163a。
F:唐 玄奘译《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三分〉卷482,大正7,448a。
^8参阅印顺法师《性空学探源》第三章,第二节〈实相与假名〉,p.152~p.158。
^9《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9,大正27,42a24~26。
^10《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9,大正27,42a29~b4。
^11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482(第三分):「复次善现,譬如内身,所有头、颈、肩、膊、手、臂、腹、背、胸、胁、腰、脊、髀、膝、[月+端]、胫、足等;皮、肉、骨、髓,唯有假名。如是名假,不生不灭,唯有等想施设言说。此诸假名,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两间,不可得故。」(大正7,447c6~10)
^12 《法蕴足论》卷11:「苾刍当知!生缘老死,若佛出世,若不出世,如是缘起,法住、法界,一切如来自然通达,等觉、宣说、施设、建立、分别、开示,令其显了;谓生缘老死,如是乃至无明缘行,应知亦尔。此中所有法性、法定、法理、法趣,是真是实,是谛是如,非妄非虚,非倒非异,是名缘起。」(大正26,505a16~22)
^13《杂阿含经》卷13(335经),大正2,92c20~21。
^14参阅《空之探究》第二章第二节〈胜义空与大空〉,p.82。
^15
《顺正理论》卷25引经:「如世尊说:有业有异熟,作者不可得,谓能舍此蕴及能续余蕴,唯除法假。」(大正29,485a)
《顺正理论》卷28:「佛于彼《胜义空经》说:此中法假,谓无明缘行,广说乃至生缘老死。」(大正29,498b29-c1)
^16《大智度论》卷41,大正25,358c5~ 8。
^17《中论》卷4:「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无(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大正30,33b11~12)
^18 《中论》〈青目释〉卷4:「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何以故?众缘具足和合而物生,是物属众因缘,故无自性,无自性故空;空亦复空,但为引导众生故,以假名说;离有无二边,故名为中道。是法无性,故不得言有;亦无空,故不得言无。若法有性相,则不待众缘而有;若不待众缘则无法,是故无有不空法。」(大正30,33b15~21)
^19《空之探究》第三章第八节〈空与一切法〉p.192:
空(性)相,是超越名、相、分别,不落对待,实是不可说的。如《摩诃般若经》卷17说:「一切法不可说,一切法不可说相即是空,是空不可说。」(大正8,345c)所以名为空相,也只是佛以方便假说而已。
^20参阅印顺法师《初期大期佛教之起源与开展》,p.727~p.729。
^21尊者山贤造,东晋僧伽提婆译《三法度论》卷2,大正25,24a29~b3。
^22印顺法师《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p.458~p.460。
^23世友菩萨造,唐玄奘译《异部宗轮论》卷1,大正49,16c14~15。
^24《三弥底部论》(失译作者名)卷2 (大正32,466a28~b2)
^25 本龙树菩萨,释论分别明(清辨)菩萨,唐波罗颇蜜多罗译《般若灯论释》卷14:「自体无起,体无起者,如佛告大慧:我说一切法空,若言从缘生者,亦是空之异名。何以故?因施设故。世间出世间法,并是世谛所作,如是施设名字,即是中道。」(大正30,126b6~9)
^26 参阅印顺法师 (1)《性空学探源》, p.194~p.196。 (2)《初期大期佛教之起源与开展》,p.728。
^27 《异部宗轮论》卷1:「其说假部本宗同义:谓苦非蕴。十二处非真实。诸行相待,展转和合,假名为苦。无士夫用,无非时死,先业所得。业增长为因,有异熟果转。由福故得圣道,道不可修,道不可坏。余义多同大众部执。」(大正49,16a16~20)
^28 《摄大乘论》本卷上说:「此中依止阿赖耶识诸法生起,是名分别自性缘起。」(大正31,135a1~2)另参阅:印顺法师《性空学探源》,p.190~p.193。
^29参阅《性空学探源》,p.152~p.153。
^30 参见《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2:「佛告须菩提:般若波罗蜜亦但有名字,名为般若波罗蜜;菩萨、菩萨字亦但有名字,是名字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大正8,230c6-9)
^31 《中论》卷4〈观如来品第22〉:「空则不可说,非空不可说,共不共叵说,但以假名说。」(大正30,30b22-23)
^32
A:姚秦 鸠摩罗什译《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2:「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名假施设、受假施设、法假施设,如是应当学。」(大正8,231a 19-21)
B:唐 玄奘译《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初分〉卷11「诸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于一切法名假、法假及教授假,应正修学。」(大正5,58b7-9)。
C:唐 玄奘译《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二分〉卷406:「诸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于一切法名假、法假及方便假应正修学。」(大正7,30a15-17)。
D:西晋 无罗叉译《放光般若经》卷2:「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当学字法、合法及权法数。」(大正8,11c8-9)
E:西晋 竺法护译《光赞经》卷2:「所谓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因缘合会而假虚号,所号善权、所号法皆假托耳,当作是学,行般若波罗蜜。」(大正8,163a10-12)
F:唐 玄奘译《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三分〉卷482:「诸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于一切法名假、法假应正修学。」(大正7,448a4-5)。
^33 《大智度论》卷6:「诸法相虽空,亦有分别可见、不可见。譬如幻化象马及种种诸物,虽知无实,然色可见,声可闻,与六情相对不相错乱。诸法亦如是,虽空,而可见、可闻,不相错乱。」(大正25,101 c18-22)
^34 吉藏撰《百论疏》卷中:「外云:诸分和合别有总身法异于诸分。如假有体家义,别有假体异于实体,亦如犊子四大和合别有眼法,五阴和合别有人法。故具在、分在破假身有体及犊子义。」(大正42,279a10-14)
《空之探究 第四章 第五节 假名──受假》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