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空之探究 第一章 第二节 泛说解脱道▪P4

  ..续本文上一页)。

  

  《相应部》(四八)〈根相应〉(日译南传16下,p.57)。

  

  37^

  (1)《长阿含经》卷5:「如来善能分别说四神足。何等谓四?一者欲定灭行成就修习神足。二者精进定灭行成就修习神足。三者意定灭行成就修习神足。四者思惟定灭行成就修习神足。」(大正1,36a7~11)

  (2)《法蕴足论》卷5:「观三摩地胜行成就神足者,云何观,云何三摩地,云何胜,云何胜行,而名观三摩地胜行成就神足耶?此中观者,谓依出家远离所生善法所起,于法简择,极简择,最极简择,解了,等了,近了,机黠通达,审察聪睿,觉明慧行,毗钵舍那,是名观。三摩地者,谓观增上所起,心住等住,近住安住,不散不乱,摄止等持,心一境性,是名三摩地。胜者,谓观增上所起八支圣道,是名胜。胜行者,谓有苾刍,依过去观,得三摩地,是谓观三摩地。彼成就观三摩地已,为令已生恶不善法断故,起欲广说乃至,为令已生善法坚住,乃至持心,彼所有欲若勤若信,乃至若舍,是名胜行。即此胜行,及前所说观三摩地,总名观三摩地胜行成就神足。」(大正26,474c12~26)

  (3)《瑜伽师地论》卷29:「若于能顺恶不善法,作意思惟为不如理,复于能顺所有善法,作意思惟以为如理,如是远离彼诸缠故,及能生起诸缠对治定为上首诸善法故,能令所有恶不善法皆不现行。便自思惟,我今为有现有恶不善法不觉知耶?为无现无恶不善法不觉知耶?我令应当遍审观察,彼由观察作意增上力故,自正观察断与未断,正审思察住一境念,即由如是多安住故,能正触证心一境性,由是因缘离增上慢,如实自知我唯于缠心得解脱,未于一切一切随眠心得解脱,我唯获得及已修习诸缠对治定为上首所有善法,而未获得及未修习随眠对治,是名观增上力所得三摩地。」(大正30,443c15~28)

  38^ 《杂阿含经》卷9(251经):「云何为明?舍利弗言:所谓为知,知者是明。为何所知?谓眼无常,眼无常如实知。眼生灭法,眼生灭法如实知。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尊者摩诃拘絺罗,于此六触入处如实知、见、明、觉、悟、慧、无间等,是名为明。」(大正2,60c7〜12)。

  39^

  《杂阿含经》卷14(343经):「时,诸外道出家问尊者浮弥:苦乐自作耶?尊者浮弥答言:诸外道出家说苦乐自作者,世尊说言:此是无记。复问,苦乐他作耶?答言:苦乐他作者,世尊说言:此是无记。复问,苦乐自他作耶?答言:苦乐自他作者,世尊说言:此是无记。复问,苦乐非自非他无因作耶?答言:苦乐非自非他无因作者,世尊说言:此是无记。诸外道出家复问:……今沙门瞿昙说苦乐云何生?尊者浮弥答言:诸外道出家,世尊说苦、乐从缘起生。」(大正2,93c2〜14)

  

  《相应部》(一二)〈因缘相应〉(日译南传13,p.55;汉译南传14,p.43〜p.44)。

  

  40^ 《杂阿含经》卷2(53经):

  「佛告婆罗门:我论因、说因。又白佛言:云何论因?云何说因?佛告婆罗门: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灭世间,有因有缘世间灭。婆罗门白佛言:世尊!云何为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佛告婆罗门:愚痴无闻凡夫色集、色灭、色味、色患、色离,不如实知。不如实知故,爱乐于色、赞叹于色,染着心住,彼于色爱乐故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恼苦,是则大苦聚集,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婆罗门!是名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

  

  婆罗门白佛言:云何为有因有缘灭世间?有因有缘世间灭?佛告婆罗门:多闻圣弟子于色集、色灭、色味、色患、色离如实知。如实知已,于彼色不爱乐、不赞叹、不染着、不留住。不爱乐、不留住故,色爱则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忧、悲、恼苦灭,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婆罗门!是名有因有缘灭世间,是名有因有缘世间灭。婆罗门!是名论因,是名说因。」(大正2,12c21〜13a12)。

  

  41^印顺法师《成佛之道》(增注本)p.219 ~ p.220:

  「出世的解脱道,是以缘起及四谛法门为纲要的。所以说到正见,除知缘起的集、灭外,还有四谛的正见,这是经中特别重视的。

  

  正见流转还灭的缘起法,是依因而起,依因而灭的正见。但这不是空洞的因果观,有空观,而是无明缘行等的依缘而有,无明灭就行灭等的依缘而无。因果相依的必然性,从中道的立场,如幻假有缘起观中,正确的体见他,深入到离惑证真的圣境。

  

  四谛,也是因果的:苦由集而生,灭依道而证,这是世间与出世间两重因果。观察的对象,还是现实苦迫的人生。从苦而观到集(如从老死而观到爱取为缘,到无明为缘一样),然后觉了到集灭则苦灭的灭谛(如知道无明灭则行灭……老死灭一样)。但怎能断集而证灭呢?这就是修道了。道是证灭的因,也是达成集苦灭的对治。

  

  这样,知四谛与知缘起,并非是不相关的(十二缘起也可以作四谛观,如老死,老死集,老死灭,灭老死之道,经中说为四十四智)。所以缘起正见,也即是知四谛慧。不过在说明上,缘起法门着重于竖的系列说明,四谛着重于横的分类而已。」

  

  42^《杂阿含经》卷2(42经),大正2,10a4〜c18: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七处善,三种观义。尽于此法得漏尽、得无漏、心解脱、慧解脱。现法自知身作证具足住,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云何比丘七处善?比丘如实知色、色集、色灭、色灭道迹、色味、色患、色离,如实知。如是受、想、行、识、识集、识灭、识灭道迹、识味、识患、识离,如实知。

  云何色如实知?诸所有色,一切四大及四大造色,是名为色,如是色,如实知。

  云何色集如实知?爱喜是名色集,如是色集如实知。

  云何色灭如实知?爱喜灭是名色灭,如是色灭如实知。

  云何色灭道迹如实知?谓八圣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是名色灭道迹,如是色灭道迹如实知。

  云何色味如实知?谓色因缘生喜乐,是名色味,如是色味如实知。

  云何色患如实知?若色无常、苦、变易法,是名色患,如是色患如实知。

  云何色离如实知?谓于色调伏欲贪,断欲贪,越欲贪,是名色离,如是色离如实知。……

  比丘!是名七处善。

  云何三种观义?比丘!若于空闲、树下、露地,观察阴、界、入,正方便思惟其义,是名比丘三种观义。

  是名比丘七处善、三种观义。

  尽于此法得漏尽、得无漏、心解脱、慧解脱,现法自知作证具足住,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43^

  参阅《相应部》(五六)〈谛相应〉(日译南传16下,p.341;汉译南传18,p.312):「诸比丘!苦圣谛者,即是此,于先前未闻之法,我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诸比丘!应对此苦圣谛遍知……乃至……已遍知,于先前未闻之法,我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

  

  《瑜伽师地论》卷95〈摄事分〉:「第二转者:谓是有学以其妙慧,如实通达我当于后犹有所作,应当遍知未知苦谛,应当永断未断集谛,应当作证未证灭谛,应当修习未修道谛,如是亦有四种行相。如前应知。」(大正30,843b14〜18)。

  

  44^ 遍知,是知而能断的,所以古立「智遍知」、「断遍知」──二遍知。

  45^

  无我我所,《杂阿含经》每作三句:非是我,非异我,非相在(如色在我中,我在色中);《相应部》也作三句:非我所,非我,非我的我。

  

  参阅《杂阿含经》卷2(33经),大正2,7b21〜7c3:「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色非是我,若色是我者,不应于色病、苦生,亦不应于色,欲令如是、不令如是。以色无我故,于色有病、有苦生。亦得于色欲令如是,不令如是,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比丘!于意云何?色为是常?为无常耶?比丘白佛:无常。世尊!比丘,若无常者,是苦不?比丘白佛:是苦,世尊!若无常、苦,是变易法,多闻圣弟子于中宁见有我、异我、相在不?比丘白佛:不也,世尊!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46^ 说一切有部于苦谛立四行相:无常、苦、空、无我。

  47^ 参阅《杂阿含经》卷10(259经):「时,摩诃拘絺罗问舍利弗言:若比丘未得无间等法,欲求无间等法,云何方便求?思惟何等法?舍利弗言:若比丘未得无间等法,欲求无间等法,精勤思惟:五受阴为病、为痈、为刺、为杀、无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是所应处故,若比丘于此五受阴精勤思惟,得须陀洹果证。」(大正2,65b11〜17)。

  48^ 参阅《相应部》(二二)〈蕴相应〉(日译南传14,p.262;汉译南传15,p.240):「阿罗汉应如理作意:此五取蕴是无常、苦、病、痈、刺、痛、病、他、坏、空、无我。」

  49^ 参阅《中部》(六四)〈摩罗迦大经〉(日译南传10,p.237〜p.238;汉译南传10,p.200);增支部》〈四集〉(日译南传18,p.226;汉译南传20,p.215)。

  50^参阅印顺法师着《性空学探源》,p.33〜p.34:

  细勘经文,《杂阿含》第一经(大正2,1a),汉译虽分为无常、苦、空、无我四经,而巴利文却只有三经;如第一二一四经的四句,现存大藏经里的别译《杂阿含》,也只说「无常无有乐,并及无我法」,没有空的一句。直到后来的《大般涅槃经》,还说涅槃的常、乐、我,是对治无常、苦、无我「三修比丘」的。所以,佛法的初义,似乎只有无常、苦、无我三句。把空加上成为四行相,似乎加上了「空」义,而实是把空说小了。这因为,照《杂阿含》其他的经文看来,空是总相义,是成立无常、苦、无我的原则,如二六五经云:「谛观思惟分别时,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大正2,68c14〜16)又二七三经云:「空诸行;常恒住不变易法空,无我我所。」(大正2,72c14〜15)这都先空而后无常、苦、无我;空的是总一切的「诸行」;空是贯穿了常与我我所。以总相义的空来否定常,及我、我所,指出常、我、我所的不可得。依这见地,不但我空、我所空,无常也是空。

  51^印顺法师《空之探究》,p.109:

  《解脱道论》,是属于赤铜鍱部的。所说的三解脱,如《解脱道论》卷12(大正32,459b〜c)说:「问:云何以观见成于种种道?答:已(以)观见无常,成无相解脱。以观见苦,成无作(即无愿)解脱。以观见无我,成空解脱」。三解脱,约从烦恼得解脱说。观无常而成无相解脱;观苦而成无作解脱;观无我而成空解脱,无我是空义。以无常、苦、无我来分别三解脱,实不如以三法印──无常明无愿,无我明空,涅槃明无相来得妥切!

  

《空之探究 第一章 第二节 泛说解脱道》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