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典的部类,感到有补充的必要,于是又增加而综合为「十二分教」。「十二分教」是:九分以外,又加入「因缘」、「譬喻」、「论议」。
有关「九分教」及「十二分教」之定义,详见印顺法师着,《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第八章 九分教与十二分教>p.493〜621。
6^ 印顺法师《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p.512:
祇夜,或音译为歧夜。义译为应颂、重颂、歌咏等。这是与「修多罗」──长行相对,而属于韵文的一类。
《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p.518:
《大毗婆沙论》,以《杂阿含》的「结集品」、「结集文」为「祇夜」,得《瑜伽论》而明了出来;这是符合原始结集实况的。「蕴相应」等长行,称为「修多罗」。结集后,「结为嗢陀南颂」,确乎是「依前契经散说文句,后结为颂而讽诵之」。「结集文」(结颂)与《杂阿含》的有偈部分相结合,总称「结集品」。这都是近于世俗的偈颂,名为「祇夜」。……「依前契经散说文句,后结为颂而讽诵之」,确有「应颂」、「重颂」的意义。
7^ 印顺法师《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p.539 ~ p.540:
「伽陀」与「优陀那」,都是偈颂。……「伽陀」,音译为伽他、偈等;义译为颂、讽诵、诗偈等。……这是有韵律的文学作品;显著的特色,是「结句说」,与长行直说的散文不同。
「优陀那」义译为赞叹、自说、自然说等。本义为由于惊、喜、怖、悲等情感,自然舒发出来的音声。所以古人的解说,主要为「感兴语」、「自然说」──二类。
依《大毗婆沙论》:「结集文」与「结集品」以外的偈颂,以结句讽诵──以诗歌的体裁来吟咏佛法的,是「伽他」。因忧喜的感触而发为偈颂的,是「优陀那」──「自说」。
8^ 印顺法师《杂阿含经论会编(上)》p.25:
《大毗婆沙论》的解说「记说」,先约问答的人说,举如来,弟子,诸天;「如来记说」,「弟子记说」(还有「诸天记说」),不正是《瑜伽论》所说的,「如来所(记)说」,「弟子所(记)说」吗?次约问答的法说,是「四种问记」,「所证所生处等」。「四种问记」──一向记,分别记,反诘记,舍置记,可说是一切问答的方式。……在法义分别以外,「记说」又着重于三乘圣者的「所证」,如预流与阿罗汉果的记说;以及佛弟子的「所生」,死了以后的未来生处。可见在法义问答分别以外,更有对于深秘的事理,作明显的、决了(无疑)说的特性。
9^《杂阿含经》包含了三部分:「修多罗」,「祇夜」,「记说」。
印顺法师《杂阿含经论会编(上)》p.27 ~ p.28:
原始结集的,是精简的长行直说,依文体而名为「修多罗」,依类纂集,所以名为「相应」。原始的「修多罗」(相应),相当于蕴;处;缘起、食、谛、界;念住等道品。佛说长行是「修多罗」,为了记忆,又结经为摄颂──「结集文」,而有偈颂的「祇夜」:这是原始二部成立的过程。不过,新的经说,还在佛教界的不断的传出。在文体上,有长行的,也有偈颂的。有偈的一部分,比附于「结集文」,而成为「结集品」的「祇夜」。在内容上,有如来记说的,有弟子记说的,有诸天记说的。这些,多有显了分别法义,说明深秘事理的特性,这就是「记说」。……可以肯定的,「祇夜」与「记说」──「如来记说」、「弟子记说」,曾集成一类而别行,这就是「少分阿含」。但「祇夜」,早与「修多罗」相联合,「记说」也附于「修多罗」,终于综合为大部──《杂(相应)阿含》,《杂阿含经》也就包含了「修多罗」,「祇夜」,「记说」──三部分。
10^ 详见印顺法师《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九)<原始集成之相应教>p.629~p.694。
11^《相应部》(十)<入出息相应>(汉译南传18,p.164)。
《杂阿含经》卷29(第803经)(大正2•206a14〜b14):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修习安那般那念,若比丘修习安那般那念,多修习者,得身心止息,有觉有观,寂灭,纯一,明分想修习满足。何等为修习安那般那念,多修习已,身心止息,有觉有观,寂灭,纯一,明分想修习满足?是比丘,若依聚落、城邑止住,晨朝着衣持钵,入村乞食,善护其身,守诸根门,善系心住。乞食已,还住处,举衣钵,洗足已。或入林中、闲房、树下,或空露地,端身正坐,系念面前,断世贪爱,离欲清净;瞋恚;睡眠;掉悔;疑断,度诸疑惑,于诸善法心得决定。远离五盖烦恼,于心令慧力羸,为障碍分,不趣涅槃。念于内息,系念善学;念于外息,系念善学。(1)息长,(2)息短。(3)觉知一切身入息,于一切身入息善学;觉知一切身出息,于一切身出息善学。(4)觉知一切身行息入息,于一切身行息入息善学;觉知一切身行息出息,于一切身行息出息善学。(5)觉知喜;(6)觉知乐;(7)觉知心行;(8)觉知心行息入息,于觉知心行息入息善学,觉知心行息出息,于觉知心行息出息善学。(9)觉知心;(10)觉知心悦;(11)觉知心定;(12)觉知心解脱入息,于觉知心解脱入息善学,觉知心解脱出息,于觉知心解脱出息善学。(13)观察无常;(14)观察断;(15)观察无欲;(16)观察灭入息,于观察灭入息善学,观察灭出息,于观察灭出息善学。是名修安那般那念,身止息,心止息,有觉有观,寂灭,纯一,明分想修习满足」。(印顺法师《杂阿含经论会编(中)》p.412 ~ p.413)
12^ 《相应部》(4)<恶魔相应>(日译南传12•p.181~p.182;汉译南传13,p.184),《杂阿含经》卷39(第1087经)(大正2•285a);(第1089经)(大正2•285b)。
13^参阅早岛镜正《初期佛教与社会生活》p.253。
14^《长部》(24)《波梨经》(汉译南传8,p.28)。光音天是第二禅天,梵天为初禅天。
15^ 《长阿含经》(15)《阿鲳夷经》(大正1•69b):「或有此世间初坏败时。有余众生命尽行尽。从光音天命终乃更生余空梵处。」
16^《长部》(23)《弊宿经》(日译南传7•p.406~408;汉译南传7,p.333):
「于时,王族弊宿因非恭敬施、非亲手施、非至心施,行吝惜施故,身坏命终后,生于尸梨裟之空宫殿,为四大王天之眷属。」
《中阿含经》(71)《蜱肆王经》(大正1•532a-b):
「彼蜱肆王虽行施修福,然极恶粗弊豆羹菜茹,唯一片姜。又复施以粗弊布衣。……蜱肆王者是布施主,以不至心行施与故,生依四王天小榵树林空宫殿中。」
「四王天」为六欲天之第一天。六欲天: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乐变化天(又称化乐天)、他化自在天。
17^《长阿含经》(15)《阿鲳夷经》(大正1•69b)。
18^《杂阿含经》卷39(第1089经)(大正2•285b)。又卷44(第1179经)(大正2•318b)。
19^有关空住,参阅《空之探究》第一章第七节<空与空性>p.47~p.56。
20^《中部》(151)《乞食清净经》(日译南传11下•p.426;汉译南传12,p.320)
21^ 《瑜伽师地论》卷90(大正30•812b6〜17)「复次,当知略有二种空住:一者尊胜空住,二者引彼空住。诸阿罗汉观无我住,如是名为尊胜空住。由阿罗汉法尔尊胜,观无我住,于诸住中最为尊胜。如是或尊胜所住;或即住尊胜,由此因缘,是故说名尊胜空住。引彼空住者,谓如有一,若行、若住,如实了知烦恼有无,知有烦恼,便修断行,知无烦恼,便生欢喜,生欢喜故,乃至令心证三摩地,由心证得三摩地故,如实观察诸法无我,昼夜随学曾无懈废,如是名为引彼空住。当知此中于内烦恼,如实了知,有知为有,无知为无,是名空性。」
22^ 《赤铜鍱律》「小品」(日译南传4•p.454)。《弥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卷30(大正22•193c)。《四分律》卷54(大正22•970c)。《十诵律》卷60(大正23•453a)。
23^ 「爱念染着」,《中部》(151)《乞食清净经》(日译南传11下•p.426~p.428)作:「心欲或贪或恚或痴或瞋。」;汉译南传12,p.321:「有心之欲、或贪、或恚、或痴、或瞋。」
24^ 《经集》(4)《义品》(日译南传24•p.327),《佛说义足经》卷上(大正4•180b)。
25^ 《相应部》(22)「蕴相应」(日译南传14•p.16~p.17;汉译南传15,p.11~p.15);《杂阿含经》卷20(第551经)(大正2•144c)。
26^《经集》(5)《彼岸道品》(日译南传24•p.425)。
27^ 《相应部》(35)「六处相应」(日译南传15•p.83~p.84)。
《杂阿含经》卷9(第231经)(大正2•56b):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有比丘名三弥离提,往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所谓世间者,云何名世间」?佛告三弥离提:「危脆败坏,是名世间。云何危脆败坏?三弥离提!眼是危脆败坏法,若色,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内觉若苦、若乐、不苦不乐,彼一切亦是危脆败坏。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是说危脆败坏法,名为世间」。佛说此经已,三弥离提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28^四种心解脱,详见《空之探究》p.20~p.23<空与心解脱>。
29^ 《相应部》(41)「质多相应」(日译南传15•p.450~p.453;汉译南传16,p.376);《杂阿含经》卷21(第567经)(大正2•149c~150a)。
30^ 《相应部》(43)「无为相应」(日译南传16上•p.77;汉译南传17,p.63);《杂阿含经》卷31(第890经)(大正2•224b)。
31^ 《空之探究》,p.21:
「四种心解脱是:无量心解脱,无所有心解脱,空心解脱,无相心解脱。……经中说无量、无所有、无相,却没有说到空心解脱,这因为空于贪、瞋、痴的不动心解脱,就是空心解脱的别名。从文异而义同来说,无量心解脱,无所有心解脱,无相心解脱,达到究竟处,与空心解脱──不动心解脱,平等平等。依观想的方便不同,有四种心解脱的名目,而从空一切烦恼来说,这是一致的目标,如万流入海,都是咸味那样。」
32^ 《相应部》(20)「譬喻相应」(日译南传13•p.395),又《相应部》(55)「预流相应」(日译南传16下•p.319;汉译南传18,p.291~p.292)。
33^ 《中阿含经》(97)《大因经》(大正1•578b);《长阿含经》(13)《大缘方便经》,《长部》(15)《大缘经》,大同。
34^ 《相应部》(6)「梵天相应」(日译南传12•p.234);《中部》(26)《圣求经》(日译南传9•p.301;汉译南传9,p.224~p.242)
35^《杂阿含经》卷12(第293经)(大正2•83c)。又卷47(第1258经)(大正2•345b)云: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过去世时,有一人名陀舍罗诃。彼陀舍罗诃有鼓,名阿能诃,好声、美声、深声,彻四十里。彼鼓既久,处处裂坏。尔时、鼓士裁割牛皮,周匝缠缚;虽复缠缚,鼓犹无复高声,美声、深声。彼于后时转复朽坏,皮大剥落,唯有聚木。如是比丘!修身、修戒、修心、修慧,以彼修身、修戒、修心、修慧故,于如来所说修多罗,甚深明照,难见难觉,不可思量,微密决定,明智所知,彼则顿受周备受;闻其所说,欢喜崇习,出离饶益。当来比丘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闻如来所说修多罗,甚深明照,空相应随顺缘起法,彼不顿受持,不至到受。闻彼说者,不欢喜崇习,而于世间众杂异论,文辞绮饰,世俗杂句,专心顶受,闻彼说者,欢喜崇习,不得出离饶益。于彼如来所说,甚深明照,空相应法随顺缘起者,于此则灭。犹如彼鼓朽故坏裂,唯有聚木。是故诸比丘!当勤方便,修身、修戒、修心、修慧,于如来所说甚深明照,空相应法,随顺缘起,顿受遍受。闻彼说者,欢喜崇习,出离饶益」。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空之探究 第一章 第一节 引言》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