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空之探究 第一章 第二节 泛说解脱道

  第一章《阿含》──空与解脱道

  第二节 泛说解脱道(p.11~p.19)

  一、「空、空性」与「解脱道」不相离(p.11)

  空(śūnya, suñña)与空性(śūnyatā,suññatā),是佛法解脱道的心要,与解脱道是不相离的。在佛法的开展中,解脱道引起的多方面开展,空、与空有关的方便,也就多方面开展而有种种。这里,依据早期的经说,从种种解脱道中,对「空」作进一步的探究。

  

  二、解脱道:「八正道」、「三十七道品」(「戒、定、慧」)(p.11)

  (1)佛说的解脱道,原始是以「八正道」为本的。

  

  

  (2)因机设教,成立不同的道品。古人依道品的数目次第,总列为: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七类共「三十七道品」,成为佛教界的定论。1

  说一切有部论师,以此为进修次第的全部历程2,未必与事实相符,这不过是条理总贯,作如此解说而已。

  

  

  (3)八正道的内容,不外乎戒,心,慧──三学。经上说:戒,定,慧,解脱3;「戒清净,心清净,见清净,解脱清净」4,正是以戒、定、慧的修习而实现解脱。

  

  

  (4)从圣道的修习来说,经中或先说闻法,或先说持戒,而真能部分的或彻底的断除烦恼,那就是定与慧了。化地部说:「道唯五支」5;不取正语,正业,正命(这三支是戒所摄)为道体,也是不无意义的。

  ※道唯五支:1.正见、2.正思惟、3.正精进、4.正念、5.正定。

  三、定与慧相互助成,不可或缺(p.11〜p.12)

  (1)定与慧,要修习而成。分别的说:

  修止──奢摩他(samatha)可以得定。

  修观──毗钵舍那(vipassanā)可以成慧。

  「止」是住心于一处,「观」是事理的观察,在修持上,方法是不相同的。6

  

  

  (2)但止与观不是互不相关,而是相互助成的,如《杂阿含经》卷17(464经)(大正2,118b23〜25)说:「修习于止,终成于观;修习观已,亦成于止。谓圣弟子止观俱修,得诸解脱界」。依经说,有先修止而后成观的,有先修观而后成止的7。一定要止观双修,才能得「浅深不等的」种种解脱界。

  

  

  (3)《增支部》分为四类:一、修止而后修观;二、修观而后修止;三、止观俱修;四、掉举心重的,在止观中特重于修止。8

  

  

  (4)止与观,定与慧,可以约修持方法而分别说明,而在修持上,有着相成的不可或缺的关系。所以《大毗婆沙论》引《法句》说:「慧阙无静虑(禅),静虑阙无慧;是二具足者,去涅槃不远」。9

  四、「定」的异名(p.12〜p.13)

  说到定,经中的名目不一。在佛功德「十力」10的说明中,列举了四类:

  

  禅(jhāna),译义为静虑,旧译作思惟修。是从初禅到四禅的专称。

  解脱(vimokkha),旧译为背舍。是八解脱11。

  三摩地──三昧(samādhi),译义为等持,定。是空、〔无相、无作〕等三三摩地,有寻有伺〔无寻有伺、无寻无伺〕等三三摩地。三摩地,也是一般定法的通称12。

  三摩钵底13(samāpatti),译义为等至,旧译作正受。四禅也是等至,如加上四无色处,合名八等至。再加灭尽定(nirodha-samāpatti),名为九次第(定)等至。这九定,是有向上增进次第的。又如四禅,四无量,四无色定,都是等至,合名十二甘露门。

  这四种名义不同,都含有多种层次或不同类的定法。

  

  此外,如三摩呬多14(samāhita)译义为等引;心一境性15(citta-ekaggata);心(citta);住(vihāra),也都是定的一名(都没有组成一类一类的)。

  

  五、「四禅」是最原始、最根本的定法(p.13〜p.14)

  佛教所说的种种定法,多数是依观想成就而得名的。其中,最原始最根本的定法,应该是四种禅,理由是:

  

  (1)佛是依第四禅而成正觉的,也是从第四禅出而后入涅槃的16;在家时出外观耕,也有在树下入禅的传说17。

  

  

  (2)依经文的解说,在所有各种道品中,正定是四禅18;定觉支是四禅19;定根是四禅20;定力也是四禅21。

  

  

  (3)四禅是心的安定,与身──生理的呼吸等密切相关。在禅的修习中,以心力达成身心的安定,也以身息来助成内心的安定、寂静。次第进修,达到最融和最寂静的境地。禅的修学,以「离五欲及(五盖22等)恶不善法」为前提,与烦恼的解脱(空)相应,不是世俗那样,以修精炼气为目的。从修行的过程来说,初禅语言灭而轻安(passaddhi),二禅寻伺灭而轻安,三禅喜灭而轻安,四禅(乐灭)入出息灭而轻安23,达到世间法中,身心轻安,最寂静的境地。四禅有禅支24功德,不是其他定法所能及的。

  

  

  (4)许多经典说到,「得四禅」而后漏尽解脱:在戒、定、慧的修行解脱次第中,如《中部》(三八)《爱尽大经》25,(三九)《马邑大经》26,(五一)《迦尼达拉经》27,(五三)《有学经》28,(七六)《萨尼达迦经》29,(一一二)《六净经》30,(一二五)《调御地经》31;《中阿含经》(六五)《乌鸟喻经》32,(八○)《迦絺那经》33,(一四四)《算数目揵连经》34。这些经一致的说:「得四禅」而后漏尽解脱。或说具三明,或说得六通,主要是尽漏的明慧。

  依此四点,在解脱道中,四禅是佛说定法的根本,这应该是无可怀疑的!

  

  六、「慧」(般若)是解脱道的先导,亦是解脱道的主体(p.14)

  (1)说到慧,就是般若(paññā)。般若是解脱道的先导,也是解脱道的主体;没有般若,是不可能解脱生死的。如经说:「我说知见能得漏尽,非不知见」;「我不说一法不知不识,而得究竟苦边」35。

  (2)「如实知见」在解脱道中,是必要而又优先的,所以说:「此五根,一切皆为慧根所摄受。譬如堂阁众材,栋为其首,皆依于栋,以摄持故」36。

  七、「慧」之异名(p.14)

  与「慧」有关的名词,经中所说的极多,如:

  

  八正道中的正见(sammādiṭṭhi)。

  八正道中的正思惟(sammāsaṅkappa)。

  七菩提分中的择法(dhammavicaya)。

  四神足中的观37(vīmaṁsā)。

  观(vipassanā)。

  随观(anupassanā)。

  知(aññā)。

  见(diṭṭhi)。

  智(ñāṇa)等。

  表示证智方面的,如说:「如实知,见,明,觉,悟,慧,无间等(现观),是名为明」38。

  

  八、如实知「缘起」与「四谛」而得解脱(p.14〜p.15)

  (1)经中处处说到,先以如实知,然后厌(离),离欲,灭而得解脱。

  

  

  (2)到底如实知些什么?那些是应该如实知的?将种种经说统摄起来,不外乎下面这几例:

  [Fig]

  

  

  (3)在(以正见为首的)正道的修习中,应知生死苦的所以集起,生死苦的可以灭尽,也就是知缘起的「如是纯大苦聚集」,「如是纯大苦聚灭」。

  

  

  (4)苦是什么?是生死法,是五蕴,是眼等六处,或是六界,总之,是有情当前的身心自体,经中每一一的作分别说明。

  

  

  (5)如依世俗来说,世间是有苦有乐的。《杂阿含经》说:「世尊说苦乐从缘起生」39;又说:「我论因说因」40。佛对苦、乐、非苦非乐,而实「诸受皆苦」的生死现实,总是依因缘来说明的。佛常说:「离于二边,处中说法」(或译作「离是二边说中道」),就是缘起(不一定是十二支)的苦集与苦灭。

  

  

  (6)苦、集,如分别来说,那末苦是身心苦聚;造成苦聚的原因名为集。如再加修行的道,就是苦,苦之集,苦之灭,至苦灭之道──简称苦、集、灭、道四谛了。

  所以知缘起与知四谛,不过说明的小小不同而已41。

  

  九、知味、知患、知离,是「苦集」与「苦灭」的又一说明(p.15〜p.16)

  (1)世间,不只是忧苦的,也有可喜可乐的一面,所以苦受以外有乐受。由于是可喜乐的,所以会心生味着,这是知味。

  

  

  (2)世间的忧苦是可厌的,可喜可乐而心生味着的,也不能一直保持下去,终于要变坏,可味着的存有可厌的过患可能,而一定要到来的,这是知患。

  

  

  (3)苦是可厌的,喜乐的也有过患,世间是这样的相续不已,真是无可奈何!然而这是可以超脱出离的,因为生死世间,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也就会「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的。所以,如知其集因而予以除去,也就因无果无了。出离生死苦是可能的,是知离。

  知味、知患、知离,是「苦集」与「苦灭」的又一说明。综合起来说明的,是七处善知,如《七处三观经》说42。

  

  十、知苦(遍知苦)、断集、证灭、修道(p.16)

  四谛等都是应该如实知的,而苦谛又应该遍知,如《杂阿含经》卷15说:

  …

《空之探究 第一章 第二节 泛说解脱道》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